第447章 巧思頻添謀妙策,精工共鑄覓良方
字數:4117 加入書籤
話說這日,南雄侯趙庸眉頭緊皺,那眉頭間的褶子仿佛都能夾死蒼蠅了。
隻見他憂心忡忡地開口說道:“國公爺啊,咱可得慎重呐!
這改良連發火銃一事,那可是風險不小啊。
萬一要是不成,咱之前投入的那些資源可就全打了水漂了呀,那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和數不清的人力、物力啊。
咱還是按老法子來,雖說沒那麽出彩,但勝在穩當不是?
畢竟在這戰場上,那可是容不得半點閃失的呀。
稍有差池,那可關乎著萬千將士的身家性命呐,咱可不能冒這個險呐!”
一旁的常遇春聽了這話,卻是不以為然地微微仰起頭,眼神中透著一股旁人難以企及的堅毅。
隻見他大手一揮,那架勢就如同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一般。
常遇春語氣堅定得猶如那屹立千年不倒的磐石,高聲說道:“哼,趙庸啊,若咱凡事都隻想著穩當,我大明又如何能在這強敵環伺之下立足?
這連發火銃一旦改良成功,那威力可不得了啊,在戰場上那就是能改變戰局的關鍵呐。
老夫我心裏有數,堅信此舉必能讓我大明軍隊如虎添翼。
爾等莫要再勸了,我意已決!
哪怕前方再多艱難險阻,老夫也絕不退縮半步,這事兒必須得做成嘍!”
其他幾位將領聽了常遇春這話,彼此麵麵相覷了一番。
他們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無奈,不約而同的暗自搖了搖頭。
心想這常國公一旦倔起來,那是九頭牛都拉不回啊!
既然勸也無用,眾將領便隻好各自散去了。
獨留下常遇春一人,依舊堅定地望著遠方。
那目光仿佛能穿透重重山巒,看到了那改良後的連發火銃在戰場上大放異彩,打得敵軍落花流水的模樣了。
就這樣常遇春頂著各方壓力,鐵了心要繼續推進這連發火銃的改良之事。
那決心恰似那巍峨高山,任它風雨如何侵襲,也不曾動搖分毫呐。
說來也巧,那早已從烏斯藏班師回朝的沐英,聽聞了常遇春要改良連發火銃這事兒。
這沐英啊,可是個厲害角色,有著極為出色的組織和管理能力。
他的心思縝密得如同那能織出最細密綢緞的織女,慮事周全得讓旁人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當下沐英便主動找到常遇春,一見到常遇春他就拍著胸脯,滿臉自信地說道:“國公爺,您隻管一心撲在這火器改良上,甭操心別的。
這後勤保障、資源調配和人手安排之類的事兒,就交給我沐英了。
我保證給您安排得妥妥當當的,絕不讓您有後顧之憂,您就放一百個心吧!”
常遇春一聽這話,頓時大喜過望。
那臉上的笑容,就跟春日裏綻放的花兒似的。
他緊緊握住沐英的手,一臉感激地說道:“哎呀,沐英啊,有你這話,老夫可就安心多了呀。
我就知道你靠譜,這事兒可就全仰仗你了啊。
往後若有難處,咱再一起商量著辦。”
魏國公徐達呢得知這連發火銃改良之事後,也是琢磨了好些日子,心裏想著自己怎麽也得為這事出份力呀。
於是他便帶著自己的兒子徐輝祖,來到常遇春營帳。
一進營帳,徐達就笑著對常遇春說道:“伯仁呐,你瞧瞧我這兒子輝祖啊,自幼那可是熟讀兵書。
不僅一肚子的墨水,而且思維還敏捷得很呐。
他對這行軍打仗之事,也頗有自己的一番見解。
我尋思著這連發火銃的研發,可不單單是個技術活兒,還得從戰略戰術的角度多思量思量不是?
輝祖他定能從如何讓連發火銃在不同的戰場環境中發揮最大作用,以及根據敵軍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改進等方麵,為這研發提供不少好思路和好建議呢。”
常遇春聽了這話,便仔細打量了一番徐輝祖。
隻見那徐輝祖身姿挺拔得像那蒼鬆,目光沉穩又透著一股聰慧勁兒,當下便點頭笑道:“好啊,有徐公子相助,那可真是如虎添翼呀
歡迎,歡迎啊!
往後咱們可得多多切磋琢磨了。”
打這之後在後續那漫長的三年時間裏,每當研發遇到技術難題時,常遇春、沐英和徐輝祖三人那可就是聚在一起共同商討對策。
那營帳之中,常常是爭論聲、商討聲此起彼伏,熱鬧得很呐。
就說有一回,沐英有條不紊地說道:“各位,如今這材料供應上,倒是暫無大礙了。
可這人手調配方麵,還得再精細些呀,畢竟這事兒一環扣著一環,得確保各個環節都不出差錯。
不然稍有差池,那可就影響整個進度了啊。”
徐輝祖則手捧著兵書,時而翻看著,時而抬頭。
隻見他若有所思地說道:“依我看呐,咱們這連發火銃若是要在山地作戰中發揮優勢,那這銃身重量還得再斟酌斟酌。
現在這分量還是太重了些,士兵們帶著它行軍打仗那得多費勁呐,不利於靈活作戰呀。
到時候在戰場上可就施展不開了,這可得好好想想辦法。”
常遇春一邊聽著二人的話,一邊時而點頭,時而皺眉。
那表情別提多豐富了,顯然是在心裏反複權衡著利弊呢。
思索一番後,他大手一拍桌子,“啪”的一聲,那聲音在營帳裏格外響亮。
緊接著常遇春果斷說道:“嗯,你們說得都在理,就照這麽辦。
咱們再試試,老夫就不信這難題還能難倒咱們幾個了。”
就這樣三人各司其職:沐英負責保障後勤,把那些物資調配得井井有條,人員安排得妥妥當當。
徐輝祖憑借著自己的學識,出謀劃策,總能在關鍵時刻提出獨到的見解。
常遇春則負責拍板決策,一錘定音。
三人齊心協力之下,終於在近日研製出了具有強大威力的連發火銃。
今日常遇春那可是滿心歡喜,帶著這一喜訊,前來朝堂向朱元璋匯報。
可巧了這朝堂之上,此刻氣氛卻因財政爭議而顯得頗為緊張。
大臣們那是各執一詞,爭得麵紅耳赤的,一個個脖子上青筋都冒起來了。
那聲音在大殿之中回蕩,嗡嗡作響,似要把這奉天殿的房梁都給掀翻了。
常遇春心裏明白,知曉此時匯報火器改良之事得格外謹慎,免得引起不必要的紛擾,畢竟這朝堂上的事兒啊,複雜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