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梅子酒

字數:3208   加入書籤

A+A-


    傍晚的時候,崔姝開始準備今年的梅子酒。
    她從儲物間拿出一個大陶罐,清洗幹淨後晾幹,又從鎮上的水果店買了新鮮的青梅,顆顆飽滿,泛著青綠色的光澤。
    “做梅子酒要選新鮮的青梅,不能有蟲眼,還要用鹽搓洗幹淨,去除澀味。”崔姝一邊示範,一邊教蘇錦,“鹽的分量要剛好,太多會太鹹,太少去不掉澀味,我教你怎麽掐分量,用這個小勺子,每斤梅子放兩勺鹽。”
    蘇錦跟著學,拿起青梅仔細挑選,把有蟲眼的挑出來,再用鹽輕輕搓洗,動作認真又細致。
    沈亦舟則拿著相機,拍下兩人製作梅子酒的過程。
    從挑選青梅,到鹽搓清洗,再到晾幹水分,每一個步驟都記錄得清清楚楚。
    “這些素材可以做成梅子酒製作教程,發在公眾號上,讓大家也能跟著學,”沈亦舟笑著說,“說不定還能帶動烏鎮的青梅銷量,幫街坊們多增加點收入。”
    崔姝把晾幹的青梅放進陶罐,再倒入白酒和冰糖,比例拿捏得剛剛好:“白酒要用五十度以上的,才能泡出梅子的香味,冰糖要分三次加,這樣泡出來的酒才甜而不膩。”
    蘇錦看著陶罐裏的青梅慢慢被白酒淹沒,眼裏滿是期待:“等明年夏天,這梅子酒就能喝了,到時候咱們在院子裏擺個小桌,喝著梅子酒,吃著崔姝阿姨做的桂花糕,肯定特別舒服。”
    正說著,蘇木從杭州回來了,手裏提著兩個陶壇,上麵印著“紹興老酒”的字樣:“秦玉明請我去看新收購的版權庫,裏麵有不少江南題材的小說,以後能改編成漫改。這兩壇酒是他送的,咱們晚上嚐嚐。”
    夜裏,院子裏的燈籠亮了起來,暖黃色的光映在青石板上,格外溫馨。
    四人圍坐在炭火盆旁,崔姝拿出四個小酒杯,蘇木打開陶壇,醇厚的酒香瞬間飄滿院子。
    “這酒入口綿柔,還有點回甘,比我以前喝的白酒好喝多了,也有家的味道。”蘇錦抿了一口,臉頰漸漸泛起紅暈,眼神也變得有些迷離,她靠在徐佳瑩肩上。
    徐佳瑩輕輕摸了摸她的頭,眼裏滿是溫柔:“傻丫頭,這裏就是你的家,不管你走多遠,回來都有熱飯熱菜等著。”
    蘇木和崔姝相視一笑,手裏的酒杯輕輕碰撞,酒香與炭火的暖意混在一起,構成了最安穩的日常。
    幾天後的清晨,蘇錦收到了妮妮從萍鄉寄來的包裹,裏麵裝著她媽媽親手做的酸棗糕,還有一封厚厚的信。
    “太好了!妮妮終於實現自己的夢想了!”蘇錦拿著信,興奮地跑到沈亦舟身邊,“等她開學,咱們去江城看她,順便去萍鄉救助站看看小奶貓。”
    窗外的雪又開始下了,細碎的雪粒落在燈籠上,瞬間化成水珠。
    徐佳瑩拿著一件厚外套,輕輕披在蘇錦肩上:“別著涼了,夜裏冷。”
    蘇木默默起身,往炭火盆裏加了幾塊新炭,火苗瞬間旺了起來,把每個人的臉都映得暖暖的。
    雪簌簌地落在院角的臘梅樹上,與屋裏的笑聲、炭火的劈啪聲、視頻裏的聊天聲混在一起。
    過完年之後,很快就到三月了。
    烏鎮已褪去寒意,晨霧漫過石橋時,會把巷口的青石板路染得濕漉漉的。
    蘇木坐在客廳的書桌前,指尖劃過木槿傳媒第一季度的報表,屏幕上的折線圖像被按下慢放鍵。
    網站日活用戶從七萬緩慢滑落到六萬二,作者投稿量更是連續三周小幅下跌,紅色的箭頭在白底報表上格外刺眼。
    他下意識地摩挲著鼠標,那是徐佳瑩去年送他的生日禮物,鼠標墊上繡著小小的臘梅圖案,此刻卻沒能撫平他眉間的褶皺。
    點開後台數據明細,目光停留在“用戶流失分析”一欄。
    近三成流失用戶的訪問記錄裏,都出現過一個名為“速閱”的平台跳轉痕跡。
    這個新興平台的廣告彈窗幾乎覆蓋了所有熱門閱讀APP,打開任意一個小說網站,三秒內必彈出“速閱”的推廣頁,“三秒生成大綱”“一鍵填充劇情”的宣傳語用加粗的紅色字體標注。
    甚至打出“新手作者月入過萬”“躺著賺錢”的誇張噱頭,像極了早年街頭巷尾的虛假招工廣告,卻偏偏吸引了不少急於求成的讀者和作者。
    “蘇總,要不要通知運營部做活動引流?比如搞個春日閱讀禮,免費送三天會員,或者給作者發流量補貼?”
    技術主管趙宇的消息彈出來,附帶一個“速閱”平台的功能截圖。
    用戶隻需在輸入框裏填寫“主角身份(如霸總/神醫/穿越女)”“核心衝突(如契約婚姻/複仇/尋寶)”“結局走向(HE/BE)”。
    係統就能在一分鍾內自動生成完整的章節內容,連對話裏的語氣詞、場景描寫裏的“夕陽”“晚風”都能一鍵填充,像台不知疲倦的文字機器,批量生產著毫無靈魂的文字。
    蘇木指尖在鍵盤上懸了懸,最終隻回複:“先不用聲張,你們重點監控速閱的IP地址和用戶行為,記錄他們是否有惡意抓取咱們網站內容的痕跡。”
    “尤其是《巷尾舊事》《梅下花事》這些核心IP的章節片段,每周給我一份數據報告。另外,優化咱們網站的閱讀界麵,把廣告彈窗再減少50%,加載速度再提快兩秒,別讓用戶因為體驗問題流失。”
    他沒有立刻聲張,不是輕視對手,而是清楚木槿的核心競爭力從來不是“快”。
    從《巷尾舊事》裏主角奶奶剝豆子的指節紋路,到《梅下花事》裏臘梅嫁接時的45度削切角度。
    從李默為了寫一句茶館賒賬的對話跑遍烏鎮老街,到周慧為了還原漢服紋樣特意去博物館查三天史料。
    木槿的故事裏藏著作者的采風足跡、老匠人的口述回憶、街坊們的生活細節,這些帶著溫度的“慢功夫”,是冰冷的算法永遠無法複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