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章 阿二生病
字數:3322 加入書籤
一位穿著灰色中山裝、戴著老花鏡的老人,正彎腰指導一位老奶奶寫“福”字,他手背的皮膚鬆弛,卻依舊能看出握筆時手腕的穩勁。
正是王仲明老師。
“王老師,我們是來學書法的。”蘇木走上前,微微躬身問好。王老師直起身,推了推老花鏡,目光在兩人身上停留片刻,轉身從屋內抱出一摞宣紙和兩碟徽墨。
“蘇木,看你身形端正,性子沉穩,先練楷書,從永字八法開始,練的是筆力和規整,佳瑩,你眼神靈動,想必平時愛繪畫,試試行書,行書重氣韻,和繪畫的筆觸能通融。”
徐佳瑩接過毛筆,指尖觸到筆杆的竹紋,忽然想起小時候看母親繡繃子的模樣。
她蘸了蘸墨汁,在廢紙上輕輕畫了一道橫線,墨色濃淡不均,線條也有些歪斜。
王老師走過來,從身後輕輕握住她的手腕:“行書講究‘中鋒行筆’,就像你繡線時,針要始終對著布紋的方向,筆杆要直,手腕要鬆。”
說著,帶著她在宣紙上寫下“一”字,墨色均勻,線條流暢,帶著自然的弧度。
蘇木則拿起毛筆,先在硯台邊舔了舔筆尖,調整好墨量,然後在宣紙上寫下“永”字。
橫畫平穩如橋,豎畫挺拔如鬆,撇捺舒展如翼,雖然許久未寫,卻依舊能看出功底。
王老師俯身看著,指尖點了點“永”字的豎鉤:“不錯,骨架端正,內含筋骨。你這豎鉤,收筆時藏鋒,像人站得穩,不飄不浮,寫字和做人一樣,都要沉得住氣。”
接下來的五天,兩人每天準時到活動中心學書法。蘇木專攻楷書,從“永字八法”到《九成宮醴泉銘》,一筆一劃都寫得格外認真。
他特意買了本字帖,晚上在燈下臨摹,手指被毛筆磨出淡淡的紅痕。
王老師看了他的臨摹作品,笑著說:“你這字,越寫越有歐體的風骨,嚴謹中帶著勁健,下次可以試試寫幅完整的對聯。”
徐佳瑩則在行書的世界裏找到了樂趣。她將繪畫中的留白技巧用到書法裏,寫“風”字時,末筆輕輕帶過,像風吹動柳枝;寫“花”字時,豎彎鉤舒展,像花瓣綻放。
王老師看著她的字,拿起毛筆在紙上圈出“花”字:“你的筆觸有繪畫的韻味,雖然筆畫還不夠熟練,但靈氣足。你看這‘花’字,豎彎鉤的弧度,就像你畫素描時的明暗過渡,自然又生動。”
第六天上午,兩人正在石桌上練字,徐佳瑩忽然抬頭:“阿二今天怎麽沒來?往常這個時候,它早就蹲在桌腳等著喂小魚幹了。”
蘇木放下毛筆,朝巷口望去,果然沒看到那隻橘色的身影。“咱們去李奶奶家看看。”
兩人收拾好筆墨,快步往隔壁走去。
李奶奶家的門虛掩著,裏麵傳來輕輕的歎息聲。
推開門,隻見阿二蜷縮在藤椅上,原本圓滾滾的肚子癟了下去,毛發淩亂,聽到動靜也隻是抬了抬眼皮,虛弱地叫了一聲。
“阿二這三天都不吃不喝,”李奶奶抹了抹眼角,“我喂它小魚幹、貓罐頭,它都聞都不聞,就縮在窩裏,我這心裏急得慌。”
蘇木蹲下身,輕輕托起阿二的下巴,仔細查看它的口腔,又摸了摸它的肚子。
阿二的肚子有些硬,而且它時不時會做出幹嘔的動作。
“應該是毛球症,”蘇木篤定地說,“貓每天舔毛,會把毛發吞進肚子裏,時間長了形成毛球,排不出去就會影響食欲。”
他告訴李奶奶:“您去寵物醫院買一支化毛膏,每天喂一次,每次一小勺,化毛膏能軟化毛球,幫助它排出來。另外,您找把密齒梳,每天給阿二梳兩次毛,減少它吞入的毛發。”
“再煮點南瓜泥,混在貓糧裏,南瓜裏的纖維也能幫助排毛。”李奶奶連忙點頭,揣著錢就往寵物醫院跑。
接下來的四天,蘇木和徐佳瑩每天都來李奶奶家。
蘇木負責給阿二梳毛,他動作輕柔,從脖頸梳到尾巴,梳子上粘滿了橘色的毛發。
徐佳瑩則煮南瓜泥,她把南瓜蒸熟後壓成泥,混在溫水中,用針管一點點喂給阿二。
第三天傍晚,阿二終於主動走到食盆前,吃了幾口貓糧。
李奶奶激動得直抹眼淚,拉著兩人的手說:“真是謝謝你們,要是沒有你們,阿二還不知道要遭多少罪。”
第五天早上,阿二徹底康複了。
它跳上李奶奶家的牆頭,“喵喵”叫著,看到蘇木和徐佳瑩,立刻跳下牆頭,蹭著他們的褲腿,還像以前一樣,跟著他們回姨婆家,蹲在桌腳等著喂小魚幹。
一周後,李奶奶提著一個竹籃來到姨婆家,籃子裏裝滿了黃澄澄的枇杷。
“這是我兒子從東山寄來的白沙枇杷,剛摘的,甜得很,”李奶奶把籃子塞進徐佳瑩手裏,“你們一定要收下,不然我這心裏不安穩。阿二現在每天都能吃一碗貓糧,還會追著院子裏的蝴蝶跑,都是你們的功勞。”
徐佳瑩拿起一個枇杷,剝開薄如蟬翼的果皮,露出晶瑩剔透的果肉,咬了一口,甜汁瞬間在口中爆開,帶著淡淡的果香。
“太甜了,”她遞給蘇木一個,“你嚐嚐,比上次在市場買的甜多了。”
蘇木接過,果肉入口即化,甜而不膩,餘味悠長。
轉眼到了周末,姨婆從抽屜裏拿出兩張夜遊網師園的門票:“你們來蘇州這麽久,還沒去看過網師園的夜景吧?這夜遊可是蘇州的招牌,晚上有昆曲表演,園子裏的燈籠一亮,比白天還好看。”
周六晚上七點,兩人穿著輕便的衣服,來到網師園門口。
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隊,大多是情侶和遊客,每個人臉上都帶著期待。
七點半,檢票入園,剛走進園子,兩人就被眼前的景象驚豔了。
園子裏掛滿了紅燈籠,從入口一直延伸到深處,暖黃的燈光透過燈籠的紗麵,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