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五章 敬傳統!
字數:3301 加入書籤
蘇木也興奮地補充:“我們還可以拍一係列短視頻,從緙絲的選絲、經線、織作,到蘇繡的針法、配色,再到成品設計的過程,把整個產業鏈的故事講出來,讓觀眾不僅喜歡產品,更能理解背後的匠心。”
沈師傅拉著兩人走到作坊的展示櫃前,打開櫃門,裏麵擺放著他祖輩傳下來的緙絲珍品。
有清代的緙絲扇麵,上麵繡著“歲寒三友”,鬆針、竹葉、梅枝的紋理細如毫發;有民國的緙絲圍巾,用“暈色緙”技法織出漸變的晚霞色,至今依舊鮮亮。
還有一塊緙絲荷包,上麵織著“雙喜臨門”的圖案,是當年他祖母的陪嫁。
“這些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沈師傅的眼神裏滿是珍視,“我守著這工坊四十多年,就是不想讓這些手藝斷在我手裏。現在有你們願意幫忙,我相信緙絲一定能火起來。”
徐佳瑩拿起那塊緙絲荷包,輕輕摩挲著上麵的圖案,忽然覺得肩上多了一份責任。
她轉頭對沈師傅說:“沈師傅,我們回去後就開始做設計方案,先從簡單的圍巾和小錢包入手,用緙絲織出簡約的紋樣,再用蘇繡繡上小朵的蘭花或雛菊,既保留傳統工藝的精髓,又符合現代審美。等樣品做出來,我們再一起商量改進,您看行嗎?”
沈師傅連連點頭:“好,好,我隨時等著你們的消息,要是需要麵料或者工藝指導,隨時來工坊找我。”
離開緙絲坊時,沈師傅特意送了兩人一小塊緙絲邊角料,上麵織著淡雅的蘭草紋。
徐佳瑩把邊角料小心翼翼地放進包裏,像是捧著一件稀世珍寶。
坐在車裏,她看著窗外掠過的江南小巷,忽然對蘇木說:“以前總覺得傳統工藝離我們很遠,是博物館裏的展品,今天才知道,它們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隻是需要有人去發現、去傳承。以後,我們不僅要做文化IP開發,更要做老手藝的‘擺渡人’,讓更多人看到這些寶貝的美。”
蘇木握著她的手:“我們一起努力,讓大家都知道,江南的老手藝,從來都沒有過時。”
回到姨婆家時,夕陽正將院子染成暖金色。
姨婆已經在院子裏擺好了晚飯,看到兩人回來,笑著問:“今天去緙絲坊怎麽樣?是不是大開眼界?”
徐佳瑩迫不及待地拿出沈師傅送的緙絲邊角料,遞給姨婆:“姨婆您看,這是緙絲,比蘇繡還精細,我們還和沈師傅約好合作開發文創產品,用緙絲做麵料,用蘇繡做點綴。”
姨婆接過邊角料,仔細看著上麵的蘭草紋,眼中滿是讚歎:“好手藝,好手藝啊!當年你外婆就說,緙絲是‘織出來的蘇繡’,比蘇繡還費功夫,現在能看到你們把兩種手藝結合起來,她要是泉下有知,肯定會很高興。”
蘇木走進廚房,端出剛熱好的烏鎮醬鴨,笑著說:“今天是個好日子,咱們喝點酒慶祝一下。”
姨婆從櫃子裏拿出一瓶珍藏多年的紹興黃酒,倒在三個瓷杯裏。
三人坐在石桌旁,就著醬鴨、炒青菜和剛煮好的南瓜粥,一邊喝酒,一邊聊著未來的計劃。
從文創產品的設計,到短視頻的拍攝,再到臘梅開花後的賞梅茶會,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期待。
阿二蹲在桌腳,時不時抬頭蹭蹭徐佳瑩的褲腿。
月光漸漸爬上海棠樹梢,灑在石桌上的緙絲邊角料上,泛著柔和的光澤。
徐佳瑩舉起酒杯,對蘇木和姨婆說:“敬傳統,敬匠心,也敬我們接下來的日子,願老手藝能在我們手中,開出新的花。”
蘇木和姨婆也舉起酒杯,三隻酒杯輕輕碰撞,清脆的聲響在院子裏回蕩,與遠處傳來的評彈聲交織在一起。
而此刻,院子西側的臘梅種植區,泥土下的臘梅種子還在悄悄積蓄力量。
胚根正輕輕頂開濕潤的土壤,月光已漫過姨婆小院的青瓦,將石桌上那塊緙絲蘭草紋邊角料鍍上一層朦朧銀輝。
收拾完碗筷,徐佳瑩從廚房端來一套紫砂茶具,在石桌上擺開。
她先將紫砂壺用熱水溫過,放入適量陳年普洱,注入沸水後輕輕搖晃壺身,再將茶湯倒入公道杯,分進三個小茶杯裏。
“嚐嚐這個,”她把茶杯遞給蘇木,“姨婆說這茶存了十年,喝著特別醇。”
蘇木接過茶杯,茶湯呈深紅褐色,入口先是微苦,隨即回甘漫上舌尖,帶著陳茶特有的溫潤。
兩人搬著藤椅坐在海棠樹下,串燈的暖光纏繞著樹枝,在青石板上投下細碎的光影。
阿二蜷在徐佳瑩腳邊,尾巴偶爾掃過青磚地麵,發出“沙沙”的輕響。
“今天在緙絲坊,沈師傅說現在年輕人逛博物館,看到傳統工藝展品隻會拍張照,很少願意停下來了解背後的故事,”
徐佳瑩捧著茶盞,指尖無意識地劃過杯沿。
“咱們做文創產品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加一些‘可體驗’的設計?比如在緙絲圍巾的吊牌上印個二維碼,掃碼就能看沈師傅織這條圍巾的片段。”
“或者在蘇繡香囊裏放張小卡片,寫著繡這個香囊用了多少針,每一針是什麽針法,這樣消費者拿到手,就知道這件東西不是機器批量做的,而是有人花了心思的。”
蘇木放下茶杯,從口袋裏掏出那本封皮已經磨出毛邊的筆記本。
這是他專門用來記錄創意的本子,裏麵不僅有文字,還畫著各種草圖。
他翻到新的一頁,筆尖在紙上快速劃過:“你這個想法特別好!單純賣產品是‘一次性的交易’,但加上這些細節,就能讓消費者和產品產生情感連接。”
他邊說邊畫,“比如我們可以在木槿傳媒的賬號上開一個‘匠心日記’係列,每周拍一期短視頻,不搞花裏胡哨的剪輯,就跟著手藝人記錄日常。”
“像沈師傅每天早上七點準時到工坊,先把前一天沒織完的緙絲經線理一遍,數清楚每一根線的位置,你繡雛菊時,要把一根絲線分成八絲,每一絲都要拉得均勻,這些‘慢鏡頭’一樣的細節,反而比快節奏的視頻更能打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