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舊結合

字數:2962   加入書籤

A+A-


    “您好,我叫蘇木,是做古鎮文化IP開發的。您剛才說的‘茶禪一味’,我特別認同,我們正在做的項目,就是想把江南文化的這種‘雅’傳遞給更多人。”
    老人眼前一亮,伸出手:“我叫陳景明,退休前在蘇州大學教江南文化研究,專門研究江南的茶、園林和傳統工藝。你們做的這個項目很有意義,現在很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了解太少,需要有人把這些寶貝挖出來,講給他們聽。”
    兩人坐在茶桌旁,從江南茶文化聊到古鎮保護。
    陳教授說:“江南的古鎮,不隻是建築好看,更重要的是裏麵的生活氣息和文化底蘊。比如周莊的沈廳,不隻是一座老宅,更承載著江南的商幫文化,烏鎮的茅盾故居,承載著近代文學的記憶。”
    “你們做IP開發,不能隻拍古鎮的風景,要挖深這些文化根脈,把故事講透。”
    他還建議蘇木,多關注江南的傳統工藝,“比如蘇繡、緙絲、玉雕、核雕,這些都是江南文化的瑰寶,現在很多工藝都麵臨失傳,你們可以把這些工藝拍下來,做成短視頻,讓更多人看到老手藝的美。”
    “說到傳統工藝,”陳教授忽然想起什麽,從隨身的包裏拿出一張名片,遞給蘇木。
    “蘇州有一家傳承了五代的緙絲工坊,叫‘沈氏緙絲坊’,坊主沈福生師傅是緙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手藝非常好。你們可以去參觀一下,說不定能有收獲,沈師傅人很熱情,很樂意接待對緙絲感興趣的年輕人。”
    蘇木接過名片,上麵印著工坊的地址和電話,他連忙道謝:“太謝謝您了,我們明天就去拜訪沈師傅,正好也讓佳瑩看看,她最近正在學蘇繡,對傳統工藝特別感興趣。”
    周日上午,蘇木和徐佳瑩按照名片上的地址,驅車來到“沈氏緙絲坊”。
    工坊藏在蘇州老城區的一條深巷裏,門口掛著兩塊牌匾,一塊寫著“沈氏緙絲坊”,另一塊寫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緙絲傳承基地”。
    推開虛掩的木門,一座兩進的江南小院映入眼簾,院子裏種著幾棵桂花樹,晾架上掛著剛織好的緙絲作品,風吹過,作品輕輕晃動,像是一幅幅流動的畫。
    坊主沈福生師傅已經在院子裏等候,他六十多歲,穿著藍色對襟衫,頭發花白,手上布滿老繭,卻格外靈活。
    “歡迎你們來,”沈師傅笑著說,“我這院子裏到處都是緙絲,你們隨便看,有什麽不懂的,盡管問。”
    他指著晾架上的作品介紹:“那幅是‘清明上河圖’的片段,織了整整八個月,你看上麵的船隻,船帆的褶皺、船工的表情,都織得栩栩如生。”
    “那幅‘百鳥朝鳳’掛毯,用了二十多種顏色的絲線,鳳凰的羽毛用‘盤金緙’的技法,金線和彩線交織,在陽光下會變色。”
    走進前院的作坊,十幾台老式緙絲機整齊排列,每台機器前都坐著一位工匠,他們低著頭,專注地織著緙絲,梭子在經線中穿梭的聲音,像是春蠶啃食桑葉,細微卻整齊。
    沈師傅指著一台緙絲機,給兩人講解:“這是‘木機’,全靠手工操作,沒有任何電動部件。緙絲的精髓是‘通經斷緯’,經線是固定的,緯線要根據圖案的顏色不斷更換。”
    “織到哪裏,緯線就斷到哪裏,所以緙絲也叫‘刻絲’,意思是像用刀刻出來的一樣,圖案和底色之間沒有過渡,特別精致。”
    一位中年女工匠正在織一幅“荷花圖”,她左手拿著梭子,右手拿著竹刀,梭子在經線中快速穿梭,每穿梭一次,就用竹刀輕輕撥弄絲線,將緯線壓實。
    沈師傅說:“她織的這幅‘荷花圖’,尺寸不大,卻要織三個月。最細的地方,一根緯線隻有頭發絲那麽細,稍微不注意,線就斷了,得重新接線,有時候織錯一針,就要拆好幾厘米,特別考驗耐心。”
    徐佳瑩站在工匠旁邊,看得入了迷。
    她看著工匠手中的梭子來回穿梭,原本空白的經線,漸漸織出荷花的輪廓。
    淡粉色的花瓣、深綠色的荷葉、透明的露珠,甚至荷葉上的脈絡,都用不同粗細的絲線織出,層次分明,立體感十足。
    尤其是荷葉上的露珠,用透明的蠶絲線織成,陽光透過露珠,能看到裏麵的絲線紋理,仿佛真的能看到露珠在荷葉上滾動。
    “太神奇了,”徐佳瑩輕聲說,“這根本不是織出來的,就是一幅畫,比我繡的蘇繡還精致,每一針每一線都要精準,太不容易了。”
    沈師傅從櫃子裏拿出一塊緙絲麵料,遞給徐佳瑩:“你摸摸,這是用最好的桑蠶絲織的,手感柔軟,光澤溫潤,而且緙絲特別耐用,幾百年都不會壞。”
    “以前皇宮裏的龍袍、皇後的鳳冠霞帔,很多都是緙絲做的,因為緙絲不容易褪色,也不容易磨損,能保存很久。”
    徐佳瑩撫摸著麵料,指尖能感受到絲線的細膩與圖案的凸起,她忽然想起自己正在學的蘇繡,又看著眼前的緙絲,一個想法在腦海中萌生。
    如果把緙絲這種古老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比如用緙絲麵料做旗袍的麵料,再用蘇繡在上麵繡上精致的圖案,既有緙絲的質感,又有蘇繡的靈動,肯定能受到年輕人的喜歡。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蘇木和沈師傅,沈師傅眼前一亮:“這個主意好!現在年輕人喜歡傳統文化,但又不想穿得太老氣。如果用緙絲做麵料,再結合蘇繡做點綴,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的衣服、圍巾、包包,肯定能打開市場。”
    “我之前也想過做文創產品,就是不知道怎麽設計,你們做傳媒的,懂年輕人的喜好,我們可以合作,我提供緙絲工藝和麵料,你們負責設計和傳播,讓老手藝真正走進年輕人的生活,變成不可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