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三章 各有收獲
字數:3341 加入書籤
林師傅則背著他最心愛的古琴,琴身上還裹著徐佳瑩之前繡的琴囊。
下午兩點,參加沙龍的年輕人陸續趕來。
第一個到的是蘇州大學中文係的女生陳萌萌,她穿著一身素雅的漢服,手裏提著一個繡花包:“我關注你們的‘匠心日記’好久了,這次特意帶著同學一起來的。”
隨著年輕人的到來,小院漸漸熱鬧起來,他們一進門就被牆上的照片和海棠樹上的畫作吸引,紛紛拿出手機拍照,時不時發出驚歎。
“這張緙絲的特寫太精致了,原來每一根線都是織出來的!”
“這幅《琴音繞巷》畫得太有感覺了,好像能聽到琴聲一樣。”
徐佳瑩和周慧在簽到處熱情地接待大家,給每個人遞上伴手禮,邀請他們在簽到本上蓋下彩色手印。
“這些手印連在一起,就像一幅小小的‘匠心地圖’,代表著我們因為傳統文化聚在一起。”徐佳瑩笑著解釋,年輕人紛紛拿起印泥,在本子上留下自己的印記,原本空白的紙頁很快變得色彩斑斕。
兩點半,沙龍正式開始。
徐佳瑩首先帶著大家參觀傳統工藝作品展,從牆上的照片到海棠樹上的畫作,再到沈師傅帶來的緙絲麵料,她一邊走一邊講解。
“這張照片是沈師傅織緙絲時的場景,他織一塊蘭草紋麵料需要整整三天,這幅《緙絲梭聲》是江源老師根據沈師傅的工作場景畫的,把梭子穿梭的動態感都畫出來了,這塊緙絲麵料是沈師傅剛織好的,大家可以摸摸看,感受一下它的質感。”
年輕人圍在沈師傅身邊,好奇地觸摸緙絲麵料,有的還湊近觀察麵料上的紋路。
“沈師傅,緙絲和蘇繡有什麽區別啊?”一個戴眼鏡的男生問道。
沈師傅拿起麵料,指著上麵的蘭草紋解釋:“蘇繡是用針和線在布上繡圖案,緙絲是用梭子在經線上織圖案,‘通經斷緯’是緙絲的精髓,就像用線在布上‘雕刻’出圖案,比蘇繡更費功夫,也更耐用。”
他還拿出縮小版的緙絲織機模型,演示梭子的使用方法,年輕人看得目不轉睛,有的還忍不住伸手嚐試轉動織機。
參觀結束後,體驗活動正式開始。蘇繡體驗區圍滿了人,徐佳瑩坐在中間的繡繃前,給大家演示“雛菊繡”的基本針法。
“首先用‘齊針’繡出花瓣的輪廓,再用‘散套針’繡花瓣的漸變,花蕊用‘打籽針’,每一顆籽珠都要繞線三圈,這樣才飽滿。”
她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手指靈活地穿梭在絲線之間,一朵小巧的雛菊很快就出現在布麵上。
“姐姐,我手笨,能學會嗎?”一個紮著馬尾辮的女生有些膽怯地問。
徐佳瑩笑著拉過她的手,手把手地教她穿針:“沒關係,我剛開始學的時候也總紮手,多練幾次就熟練了。你看,先把線穿過針眼,打個結,從布的背麵穿過來,慢慢紮下去。”
在徐佳瑩的鼓勵下,女生慢慢拿起繡花針,雖然繡出的第一針歪歪扭扭,但臉上卻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另一邊的製香體驗區也格外熱鬧。
趙姨坐在石桌旁,給大家演示如何揉香團。
“香粉要和蜂蜜、榆樹皮粉充分混合,揉的時候要‘三揉三醒’,每揉十分鍾就醒五分鍾,讓香粉充分吸收水分。”
她一邊揉一邊說,還把自己的老香方拿出來給大家看,“這是我母親傳下來的‘蘭草香’方,裏麵加了薄荷,夏天用最提神。”
年輕人圍在桌旁,跟著趙姨的步驟揉香團。
有的男生力氣太大,把香團揉得太硬,有的女生力氣太小,香團總散掉。
趙姨耐心地一一指導:“男生要輕一點,像揉棉花一樣,女生可以稍微用力,把香團揉緊實。”
一個來自上海的男生,花了半個多小時終於做好了一顆香丸,他小心翼翼地放在竹篩上:“這是我第一次做香丸,要帶回家放在書桌上,每天都能聞到香味。”
古琴演奏區,林師傅調試好琴弦後,彈起了經典的《梅花三弄》。
琴聲清越悠揚,像寒風中的梅花輕輕綻放,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原本喧鬧的院子漸漸安靜下來,年輕人都圍坐在林師傅周圍,有的閉上眼睛靜靜聆聽,有的拿出手機錄下琴聲。
“林師傅,這把琴是您自己做的嗎?”一曲結束,一個女生輕聲問道。
林師傅點點頭,撫摸著琴身說:“這把琴叫‘清露’,是我花了一年半時間做的。選料用的是黃山的老杉木,晾了十年才用,上漆用的是陳年生漆,塗了十三層。”
“調音更是費功夫,每天都要彈一彈,根據音色調整琴弦的鬆緊。”他還讓年輕人輕輕撥動琴弦,感受古琴的音色:“你們聽,不同的琴弦發出的聲音不一樣,這就是古琴的魅力,能表達不同的情緒。”
緙絲展示區,沈師傅則用縮小版的織機模型,給大家演示緙絲的“通經斷緯”工藝。
“大家看,經線是固定的,緯線要根據圖案的顏色不斷更換梭子,織到哪裏,緯線就斷到哪裏。”
他一邊轉動織機,一邊講解,“這一小塊蘭草紋,看似簡單,卻要換五種顏色的梭子,織整整一天才能完成。”
一個學服裝設計的女生,聽得格外認真,還拿出筆記本記錄:“我以後想把緙絲工藝融入服裝設計,今天學到了很多知識。”
下午四點半,體驗活動結束,進入互動交流環節。
徐佳瑩邀請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年輕人紛紛拿出自己繡的小香囊、做的香丸,雖然作品不夠精致,卻都充滿了心意。
“我第一次繡東西,雖然雛菊繡歪了,但我覺得很有成就感。”陳萌萌舉著自己繡的香囊說,臉上滿是自豪。
“我覺得傳統工藝並不像我想象中那麽遙遠,”一個男生拿著自己做的香丸說,“以前總覺得蘇繡、緙絲是博物館裏的展品,今天親手體驗後才知道,它們可以融入日常生活,比如繡個香囊、做個香丸,都是很有趣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