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二章 沙龍
字數:3257 加入書籤
周慧看著修改後的設計圖,忍不住驚歎:“你現在真是‘女紅大師’了!這盤扣加得太妙了,以後我的漢服設計都要靠你把關。”
這天下午,徐佳瑩正在院子裏給香囊繡流蘇,蘇木忽然接到陳教授的電話。
電話裏,陳教授語氣格外興奮:“蘇木啊,最近有不少蘇州大學的學生找我谘詢江南傳統工藝,還有幾個上海的大學生專門來蘇州拜訪,想近距離接觸蘇繡、緙絲這些老手藝。”
“我覺得你們可以組織一場小型文化沙龍,邀請這些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人參加,既能展示你們這段時間的成果,又能讓年輕人親手體驗傳統工藝,比單純的講座生動多了。”
掛了電話,蘇木立刻和徐佳瑩、周慧、江源、林曉雨商量。
大家一致認為這是個好主意,既能傳播傳統工藝,又能結識更多誌同道合的年輕人。
他們把沙龍地點定在姨婆的小院。
院子寬敞,既能展示江源的畫作、林曉雨的攝影作品,又能劃分出體驗區域,而且交通便利,周圍都是老巷,充滿江南韻味。
周慧主動承擔了邀請函的設計工作。她用烏鎮帶來的藍印花布做邀請函底色,上麵用白色絲線繡著小小的蘭草紋,還附上了手寫的活動流程。
14:0014:30 簽到入場,參觀傳統工藝作品展,14:3015:30 蘇繡體驗、傳統製香體驗。
15:3016:30 古琴欣賞、緙絲工藝講解,16:3017:30 互動交流、成果展示。
邀請函的右下角,還畫了一個小小的臘梅芽圖案,呼應小院裏的臘梅。
江源和林曉雨則忙著布置場地。他們把之前拍攝的傳統工藝特寫照片。
沈師傅織緙絲的手指、趙姨研香粉的研缽、林師傅打磨琴身的砂紙打印成A4大小,用細麻繩掛在院子的圍牆上,做成一個小型“傳統工藝細節展”。
每張照片下麵都貼上小紙條,寫著照片背後的故事,比如“沈師傅的織機已使用三十年,經軸上的每一根經線都由他親手纏繞,每天開工前都會仔細檢查,確保絲線無斷裂”。
他們還在院子中央擺了四張八仙桌,分別作為蘇繡體驗區、製香體驗區、古琴演奏區和緙絲展示區。
蘇繡體驗區鋪上藍色絨布,擺放著小繡繃、各色絲線、繡花針,製香體驗區準備了研缽、竹篩、香粉、蜂蜜、榆樹皮粉,分裝在小瓷碗裏。
古琴演奏區留出足夠空間,擺放好林師傅要來的古琴,緙絲展示區則預留出位置,讓沈師傅展示緙絲麵料和織機模型。
“咱們再準備點伴手禮,”林曉雨提議,“把佳瑩做的小香囊、周慧畫的漢服設計明信片包裝好,每個參加活動的人都送一份,讓他們帶著傳統工藝的溫度回去。”
徐佳瑩則忙著準備體驗活動的材料。
她從閣樓翻出積攢的碎布,剪成15厘米見方的小塊,作為蘇繡體驗的布料;按照趙姨教的“雙花合香”配方,提前準備好研磨好的桂花粉、茉莉粉、沉香粉,混合均勻後分裝在小瓷瓶裏。
還特意提前練習了簡單的“雛菊繡”針法,畫好簡易繡圖,方便零基礎的年輕人學習。
姨婆看著她忙碌的身影,笑著說:“我去請李奶奶來幫忙做點心,她做的定勝糕、玫瑰酥最受歡迎,再給沈師傅、趙姨、林師傅打個電話,讓他們來給年輕人講講手藝故事,人多熱鬧。”
沙龍定在周六下午,消息通過陳教授的學生群、社區公告和木槿傳媒的賬號發布後,短短兩天就有二十八個年輕人報名。
其中有二十個是蘇州本地高校的學生,還有八個是從上海、無錫、杭州特意趕來的傳統文化愛好者,最遠的一個女生還特意提前一天來蘇州,住在附近的民宿裏。
周六一早,天剛亮,眾人就開始忙碌起來。
徐佳瑩穿著輕便的棉麻衫,在蘇繡體驗區擺放繡繃。
每個繡繃都提前繃好了白色棉布,上麵用鉛筆輕輕畫好了雛菊圖案,她還把絲線按照顏色分類,放在小瓷碟裏。
每個碟子裏都放著兩根繡花針,一根粗針一根細針,方便不同的人使用。
蘇木則在製香體驗區忙碌,他把研缽、竹篩、香丸模具整齊擺放好,每個位置都放著一份提前配好的香粉。
一小勺蜂蜜、一小撮榆樹皮粉,還附上一張手寫的製香步驟卡片。
1. 將香粉倒入研缽混合均勻,2. 加入少量蜂蜜和榆樹皮粉,揉成香團,3. 將香團搓成小指蓋大小的香丸,4. 放在竹篩上晾幹。
周慧則忙著裝飾場地,她在海棠樹上掛起了五顏六色的小燈籠,燈籠上貼著她畫的小圖案。
有古琴、有繡繃、有香丸;還在院子入口處擺了一個小桌子,作為簽到處,上麵放著簽到本、藍色印泥供大家蓋手印留念和提前準備好的伴手禮。
江源和林曉雨則忙著調試設備,林曉雨架起相機,打算記錄下沙龍的全過程,以後剪輯成短視頻放進“匠心日記”係列;江源則把自己的畫作。
《霧中臘梅》《緙絲梭聲》《琴音繞巷》掛在院子的顯眼位置,還在每幅畫旁邊放了小紙條,寫下創作靈感。
上午十一點,李奶奶拎著一個大竹籃來了,裏麵裝著剛做好的定勝糕和玫瑰酥,熱氣騰騰的,甜香瞬間彌漫了整個院子。
“我淩晨四點就起來做了,剛出爐的最香,”李奶奶笑著說,“給年輕人嚐嚐咱們蘇州的傳統點心,讓他們知道,咱們江南不僅有繡品、古琴,還有好吃的點心。”
下午一點半,沈師傅、趙姨、林師傅也陸續趕來。
沈師傅帶來了一塊剛織好的蘭草紋緙絲麵料,還有一個縮小版的緙絲織機模型,方便給年輕人講解“通經斷緯”的工藝,趙姨提著一個銅製香爐,裏麵點著“蘭草香”,還帶來了自己收藏的老香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