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六章 萌生想法
字數:3128 加入書籤
“這塊是‘水浪紋’,那塊是‘纏枝蓮’”,徒弟手裏的筆記本上,不僅記著工藝要點,還標注了蘇州話的發音,亥時的畫稿裏,林師傅坐在古琴旁,用吳儂軟語講解《平沙落雁》的意境。
“這段琴聲要像太湖的浪,輕輕推過來”,旁邊的香爐裏飄著“蘭草香”的青煙,琴案上還放著一杯溫熱的碧螺春。
“以前畫畫總想著把工藝細節畫準,現在才明白,文化氛圍才是靈魂。”
江源指著畫稿上的蘇州話字幕,“我在每幅畫的角落都用毛筆寫了蘇州話注解,比如‘辰時·吃茶’,旁邊備注‘蘇州人吃茶講究“慢”,一坐就是一下午’,這樣觀眾不僅能看畫,還能了解背後的文化故事。”
徐佳瑩看著畫稿,忽然提議:“不如在畫裏加一些蘇州話俗語?比如‘吃茶吃點心,閑聊一下午’,既接地氣,又能體現蘇州人的生活態度。”
江源眼前一亮,立刻拿起毛筆,在畫稿角落添上這句俗語,字跡飄逸,與畫麵的江南韻味相得益彰。
林曉雨的攝影作品也多了文化深度。
她不再隻拍工藝的特寫細節,而是注重捕捉手藝人與蘇州文化的聯結。
沈師傅用蘇州話和老客戶討價還價時的笑容,趙姨用方言念誦老香方時的專注,李奶奶教年輕人做點心時的吳儂軟語講解,都被她用鏡頭一一記錄。
“以前覺得拍手藝就夠了,現在發現,方言、生活習慣這些文化元素,才能讓作品更有溫度。”
林曉雨翻出一張照片,畫麵裏徐佳瑩正用蘇州話教陳萌萌繡香囊,兩人的臉上都帶著笑意。
“這張照片打算用作紀錄片的封麵,既有傳統工藝,又有文化交流,很有代表性。”
隨著對蘇州文化的深入了解,徐佳瑩心中一個埋藏已久的想法漸漸清晰。
在蘇州設立一個傳統工藝工作室。
這天晚上,兩人坐在海棠樹下喝著碧螺春,徐佳瑩終於說出了自己的規劃:“咱們在蘇州認識了這麽多手藝人,沈師傅的緙絲、趙姨的製香、李奶奶的蘇式點心,還有林師傅的古琴,要是能把這些手藝集中起來,開一個工作室,既能定期舉辦體驗課,又能展示手工藝品,還能讓年輕人有地方學習,老手藝,多好啊!”
蘇木放下茶杯,眼中滿是讚同,他從背包裏拿出一個筆記本,裏麵已經寫滿了初步規劃。
“我早就有這個想法了!上次沙龍結束後,陳萌萌他們還問什麽時候再辦活動,要是有固定工作室,就能每月安排蘇繡、製香、緙絲體驗課,還能和蘇州大學合作,讓學生來實習,培養年輕傳承人。”
他指著筆記本上的草圖,“工作室可以分三個區域:前院做體驗區和展示區,擺上繡繃、織機、研缽,展示大家的繡品、香丸、緙絲麵料,中院做交流區,放幾張八仙桌,用來舉辦沙龍、講座。”
“後院改造成手藝人工作室和小廚房,讓沈師傅、趙姨他們能在這裏教學,李奶奶也能在小廚房教大家做點心。”
徐佳瑩湊過去,在草圖上補充:“體驗區要留一塊黑板,每次體驗課都用蘇州話寫課程名稱,既方便大家學習手藝,又能學蘇州話;展示區要設一個‘匠心故事牆’。”
“把沈師傅的織機、趙姨的老香方、李奶奶的點心模具都展示出來,旁邊配上手藝人的故事,讓大家知道每一件工具背後的傳承。”
她還想到,可以在工作室裏放一台老式收音機,一直播放評彈,讓學員在學手藝的同時,感受蘇州話的韻律美。
接下來的一周,兩人開始為工作室的事忙碌。他們首先去請教陳教授,陳教授聽後格外支持。
“蘇州有很多閑置的老廠房、老宅子,建築本身就帶著江南韻味,很適合改造成傳統工藝工作室。我認識文化局的朋友,可以幫你們申請傳統文化扶持資金,還能聯係高校的相關專業,建立合作關係。”
他還給出了具體建議:“工作室可以定位為‘江南傳統工藝體驗與傳承基地’,既做文化傳播,又做手藝傳承,還能結合平江路的文旅資源,吸引遊客體驗,形成良性循環。”
在陳教授的牽線下,他們找到了一處位於平江路附近的老宅子。
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兩進院落,白牆黛瓦,木門上雕著簡單的纏枝蓮紋,前院有一棵幾十年樹齡的桂花樹,後院還有一口老井,水質清澈。
宅子的原主人是一位退休的語文教師,姓王,聽說他們要做傳統工藝傳承,爽快地答應出租。
“這宅子空了三年,我一直舍不得租給做商業的,你們用來傳承老手藝,是這宅子的福氣。”
周末,徐佳瑩、蘇木、江源、林曉雨,還有沈師傅、趙姨、李奶奶,一起去老宅實地考察。沈師傅一進前院,就指著靠窗的位置說。
“這裏光線好,適合放緙絲織機,學員學織緙絲時能看清絲線的走向,不會傷眼睛。”
趙姨則看中了後院的角落:“這裏通風好,遠離火源,適合做製香區,秋天桂花落了,還能直接摘桂花做香材,方便得很。”
李奶奶走進後院的小廚房,摸了摸灶台:“這灶台還能用,稍微修一修,就能教大家做蘇式點心,用土灶做的定勝糕,比煤氣灶做的香多了。”
江源拿著畫筆,在筆記本上快速勾勒老宅的改造草圖:“前院的牆麵可以畫一幅大型壁畫,內容是‘江南工藝傳承圖’,把蘇繡、緙絲、製香、古琴、蘇式點心都畫進去,還能加上咱們這些人的形象。”
“中院的交流區,擺四張八仙桌,牆上掛大家的畫作和照片,後院的工作室,給每位手藝人留一個專屬空間,放他們的工具和作品。”
林曉雨則舉著相機,從不同角度拍攝老宅,計劃做成“老宅變身記”係列短視頻,記錄工作室的改造過程。
改造工作很快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