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章 說幹就幹
字數:3458 加入書籤
                    為了節省開支,眾人決定自己動手。
    蘇木負責修理門窗,他從五金店買來木料和油漆,將破舊的木門重新打磨上漆,還在門楣上預留了掛木牌的位置。
    徐佳瑩和周慧,她特意推遲返程來幫忙負責打掃衛生,她們用掃帚清理院子裏的雜草,用抹布擦拭積滿灰塵的窗欞,連牆角的青苔都細心地保留下來,增添江南韻味。
    江源和林曉雨負責牆麵處理,他們買來環保塗料,將牆麵刷成米白色,為壁畫創作打底。
    沈師傅帶著徒弟來幫忙搭建緙絲織機的架子,用的都是結實的老杉木。
    趙姨則從家裏搬來幾個舊瓷罐,清洗幹淨後用來裝香材。
    李奶奶則發動巷子裏的老鄰居,幫忙搬運桌椅、工具。
    附近的鄰居們也紛紛伸出援手。
    巷口開木工鋪的張師傅,免費提供木料和工具,還親自來教蘇木修理門窗。
    賣五金配件的王老板,送來了釘子、螺絲等小零件。
    甚至連之前參加文化沙龍的年輕人,也利用周末趕來幫忙,陳萌萌帶著同學來刷牆,學服裝設計的女生幫忙整理布料,學攝影的男生則協助林曉雨拍攝。
    “看到你們為傳承老手藝這麽用心,我們也想出份力。”陳萌萌一邊給牆麵刷漆一邊說,她還發動同學收集了很多老物件。
    奶奶傳下來的繡花繃、爺爺用過的木工刨子、太奶奶的針線笸籮,都捐給工作室做展示。
    改造過程中,充滿了溫暖的小插曲。
    有一次,徐佳瑩在清理閣樓時,發現了一個老式的繡花繃,木質已經泛黑,卻依舊結實。
    姨婆看到後,笑著說:“這繡花繃是你外婆年輕時用的,沒想到還在這裏。”
    徐佳瑩立刻決定把它放在展示區,旁邊配上外婆學蘇繡的故事。
    江源在畫壁畫時,特意加入了李奶奶教大家做點心的場景,李奶奶看到後,感動得眼眶泛紅:“沒想到我這老太婆也能畫進畫裏。”
    隨著改造工作推進,徐佳瑩的蘇州話也越來越流利。
    她能熟練地用蘇州話和手藝人交流工藝細節,比如問沈師傅“這塊刻絲麵料要織多少天”問趙姨“‘雙花合香’要放多少蜂蜜”。
    聽評彈時,她已經能不用看字幕,就能聽懂《玉蜻蜓》《珍珠塔》等經典唱段的內容,還能跟著哼唱幾句。
    甚至在給來幫忙的年輕人講解工藝時,也能用蘇州話穿插幾句方言俗語,讓講解更接地氣。
    “倷看,這塊蘇繡麵料的針腳要勻,就像蘇州話的調子,不能忽高忽低。”徐佳瑩一邊教陳萌萌繡雛菊,一邊用蘇州話講解。
    “‘打籽針’要繞三圈,就像說‘難為倷’(謝謝)時,尾音要拖三下,這樣才夠味。”
    陳萌萌跟著她的節奏,不僅學會了基本針法,還記住了幾句實用的蘇州話,開心地說:“以後再參加活動,我就能用蘇州話和手藝人交流了!”
    江源的《江南工藝十二時辰》係列畫作也在改造期間完成了最後一幅。
    每一幅畫都充滿了豐富的文化細節:子時畫的是林師傅在月下調試古琴,琴旁放著蘇州話版的《琴譜》。
    醜時畫的是趙姨在燈下整理老香方,紙上寫著蘇州話的香材名稱。
    寅時畫的是李奶奶在廚房準備點心餡料,嘴裏念叨著蘇州話的食譜。
    卯時畫的是沈師傅在晨光中檢查緙絲經線,指尖劃過絲線時還在用蘇州話默念“勻一點,再勻一點”。
    江源將這十二幅畫整齊擺放在臨時搭建的畫架上,請眾人提意見。
    沈師傅看著申時那幅畫,指著畫中徒弟的筆記本笑道:“這裏的‘水浪紋’蘇州話標注得真準,連我平時常說的‘織的時候要跟著紋路走’都畫進去了,就像把我平日裏教徒弟的場景搬上了畫紙。”
    趙姨則偏愛卯時的畫:“這畫裏的晨光,和我每天早起整理香方時的光線一模一樣,連我用的青花瓷罐都畫得分毫不差。”
    林曉雨的“老宅變身記”短視頻也更新到了第五期,視頻記錄了從老宅破舊的初始狀態,到眾人一起清理、刷牆、搭建織機的全過程。
    最新一期視頻的結尾,是江源在牆上勾勒壁畫輪廓的場景,配上林師傅輕柔的古琴曲和徐佳瑩的蘇州話旁白。
    “這座老宅子,就像江南的傳統工藝,隻要有人用心嗬護,就能重新煥發生機。”
    視頻發布後,吸引了大量網友關注,不少人留言詢問工作室的開業時間,還有外地的傳統文化愛好者表示,開業後要專程來蘇州體驗。
    經過一個月的忙碌,工作室改造終於接近尾聲。
    前院的體驗區,繡繃、緙絲織機、研缽整齊排列,每個工位旁都放著手寫的蘇州話工藝說明卡。
    展示區的“匠心故事牆”上,沈師傅的舊織機、趙姨的老香方、李奶奶的點心模具一一陳列,旁邊的文字牌用雙語標注著物件的來曆和蘇州話名稱。
    中院的交流區,四張八仙桌擦拭得鋥亮,牆上掛著江源的畫作和林曉雨的照片,角落的老式收音機裏循環播放著評彈《珍珠塔》。
    後院的手藝人工作室,每個空間都擺放著專屬工具。
    沈師傅的梭子、趙姨的研缽、林師傅的調音工具,小廚房裏的土灶已經修好,李奶奶特意用它試做了一籠定勝糕,甜香彌漫了整個院子。
    “咱們的工作室,就叫‘江南匠心坊’吧!”在眾人的討論中,徐佳瑩提出了這個名字。
    “‘江南’體現地域特色,‘匠心’突出工藝傳承,簡單又好記。”
    眾人一致讚同,蘇木立刻找出毛筆和宣紙,寫下“江南匠心坊”五個楷書大字,蒼勁有力的筆畫中又帶著幾分溫婉,與江南文化相得益彰。
    第二天,他帶著寫好的字去木工作坊,請張師傅做成木質牌匾。
    張師傅聽說這是傳統工藝工作室的牌匾,不僅沒收錢,還特意在牌匾邊緣雕上了纏枝蓮紋:“這花紋配你們的工作室,才夠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