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二章 出路
字數:2956 加入書籤
                    這天傍晚,夕陽把姨婆小院染成暖金色,眾人坐在石桌旁,吃著王麗親手做的定勝糕和玫瑰酥,喝著趙姨帶來的蘭草香茶,用夾雜著蘇州話的普通話熱鬧地聊著天。
    王麗拿出自己手繪的“蘇州美食地圖”,上麵用不同顏色的馬克筆標注著各種美食店的地址、推薦菜品和營業時間。
    紅色標注的是老字號餐館,藍色標注的是巷弄私房菜,綠色標注的是早餐攤點,甚至還在旁邊畫了小小的美食插畫。
    用簡筆畫畫出鬆鼠鱖魚、定勝糕、油端子的樣子,可愛又直觀。
    “你們看,這是觀前街的采芝齋,推薦鬆子糖和薄荷糕,這是平江路的老蘇州私房菜,一定要點鬆鼠鱖魚和響油鱔糊,這是雙塔市集的蛋餅攤,早上六點開門,要早點去排隊。還有山塘街的藏書羊肉麵,秋冬季節吃最舒服。”
    王麗一邊指著地圖一邊介紹,“等下次蘇錦來蘇州,咱們帶著她把這些美食都吃個遍,再讓她把烏鎮的藍印花布帶來,咱們搞個‘蘇烏美食手藝交流會’,一邊吃蘇州點心、烏鎮糕點,一邊體驗蘇繡和藍染,肯定特別有意思。”
    徐佳瑩笑著點頭,拿起一塊玫瑰酥遞到王麗手中:“慢慢吃,蘇州的美食和手藝一樣,都要慢慢品才能嚐出其中的韻味。你要是喜歡,以後可以常來,咱們一起學做更多蘇式點心,探索更多巷弄裏的美食。”
    王麗接過玫瑰酥,咬下一口,酥脆的外皮裹著香甜的玫瑰醬,滿足地眯起眼睛:“放心,我已經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了!我打算把‘江南匠心坊’的美食體驗課寫成係列推文,再拍點短視頻,讓更多人知道蘇州不僅有美景、有手藝,還有這麽多好吃的美食。不把蘇州的美食吃透,不學會做全套蘇式點心,我絕不回上海!”
    阿二蹲在桌旁,尾巴輕輕掃著青石板,時不時抬頭望著桌上的點心,像是也在期待著下一次的美食之旅。
    遠處的評彈聲依舊婉轉,“唐伯虎點秋香”的唱詞隨著晚風飄進小院,與眾人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充滿煙火氣與人情味的江南生活畫卷。
    月光漸漸爬上海棠樹梢,王麗還在興致勃勃地規劃著接下來的美食探索路線。
    下周要去東山吃枇杷蜜,去西山采楊梅,還要去老字號醬園看看古法釀醬的過程,下個月要跟著李奶奶學做蘇式月餅,為中秋節做準備。
    徐佳瑩看著王麗眉飛色舞的樣子,轉頭與蘇木相視一笑,心中滿是溫暖。
    王麗的到來,就像一縷鮮活的陽光,照亮了他們在蘇州的生活,讓這份關於手藝、美食與友情的江南故事,變得更加熱鬧、更加豐滿。
    而這幅充滿煙火氣的畫卷,還在不斷展開新的篇章,等待著他們去探索更多關於蘇州的美好與驚喜。
    月光漫過海棠樹梢,將石桌上的玫瑰酥鍍上一層柔光,酥皮邊緣的紋路在銀輝中愈發清晰。
    王麗捧著手繪的“蘇州美食地圖”,指尖還停留在“西山楊梅”的紅筆標注上,筆尖的墨水未幹,暈出小小的圓點。
    “聽說西山的楊梅樹都是上百年的老樁,結的果子核小肉厚,甜得能流出蜜來。下周咱們摘完楊梅,再去附近的‘老吳醬園’看看古法釀醬,據說他們家的醬油要曬足一百八十天,用來燒紅燒肉絕了!”
    徐佳瑩笑著點頭,剛要接話,手機“叮咚”一聲響起,屏幕上跳出沈師傅的微信消息:“佳瑩,明天有空來緙絲坊嗎?新織的‘水紋蘭草’麵料好了,紋路比上次更細,想讓你們看看能不能用在漢服設計上。”
    她立刻回複“沒問題”,轉頭對王麗說:“明天去緙絲坊,沈師傅新織的麵料成了,正好帶你見識一下真正的‘通經斷緯’手藝。”
    王麗眼睛一亮,立刻放下地圖,拿起相機檢查電池:“早就想拍沈師傅織緙絲的特寫了!正好寫一篇‘緙絲與江南美食’的推文,把老手藝和市井煙火氣結合起來,肯定比單純講工藝的文章受歡迎。”
    蘇木從廚房端來洗好的楊梅,笑著補充:“沈師傅最近在琢磨新紋樣,說是想把蘇州的橋、水、花融入緙絲,咱們去了正好幫他出出主意。”
    次日清晨,天剛亮透,三人就騎著電動車往緙絲坊趕。
    穿過掛滿紅燈籠的巷弄,遠遠就看到沈師傅的緙絲坊敞開著木門,裏麵傳來“哢噠哢噠”的織機聲,像一首緩慢的時光序曲。
    走進作坊,沈師傅正坐在織機前,腰背挺得筆直,左手扶著經線,右手握著梭子,在經緯之間靈活穿梭。
    新織的“水紋蘭草”麵料鋪在織機上,米白色的底布上,淺青色的蘭草順著水波紋路舒展,金線勾勒的葉脈在晨光中泛著細碎的光,仿佛蘭草真的在水中搖曳。
    “沈師傅,這麵料也太精致了!”王麗湊到織機前,忍不住屏住呼吸,生怕驚擾了這專注的氛圍。
    她舉起相機,調整到微距模式,鏡頭對準梭子穿過經線的瞬間,“您織這一塊麵料用了多久?蘭草的水波紋看著複雜極了。”
    沈師傅停下手中的梭子,用毛巾擦了擦額頭的薄汗,笑著答道:“這塊麵料織了整整二十天,每天從早上七點織到中午十一點,下午再織三個小時。”
    “水波紋要用‘長短戧’技法,每一根緯線的長度都不一樣,最短的隻有半厘米,得盯著紋樣一點點調整,差一絲就會歪掉。”
    他拿起麵料,指著一處細節給眾人看:“你們看這蘭草的邊緣,用了‘虛實緙’,緯線時斷時續,遠看像有水霧繚繞,近看才能看清絲線的紋理。這是我父親傳下來的手藝,以前隻用來織貢品,現在很少有人會了。”
    王麗一邊聽一邊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筆尖劃過紙頁的聲音與織機聲交織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