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六章 齊心協力
字數:3178 加入書籤
                    沈師傅看著緙絲體驗區的設計圖,滿意地點頭:“這個區域的布局很合理,織機的擺放位置光線好,客人學起來也方便。我會安排徒弟每天在這裏指導,保證每個體驗的客人都能摸到真梭子、織出真緙絲。”
    “哪怕隻是織出一小段水波紋,也是實實在在接觸了這門手藝。對了,織機旁邊要留個小櫃子,我把家裏那幾套老梭子、老經軸帶來展示,讓年輕人知道以前的手藝人是用什麽家夥什幹活的。”
    趙姨也湊到製香體驗區的效果圖前,指著工作台的設計說:“這個台麵高度正好,客人研磨香粉不用彎腰。我建議在每個工作台下麵裝個小抽屜,放上不同粗細的竹篩、大小不一的香丸模具,再貼張手寫的香方卡片,這樣客人不用來回走動就能拿到工具,體驗感會更好。”
    “我還可以提前準備好預混的基礎香粉,新手客人直接用預混粉練手,上手更快,也不容易浪費香材。”
    李敏看著傳統服飾展示區的設計,輕聲補充:“展櫃裏的服飾複製品,我可以聯係博物館的朋友幫忙做專業的防塵處理,再配上小射燈,把緙絲馬褂的金線、蘇繡旗袍的針腳照得更清晰。展櫃旁邊可以放個觸摸屏,裏麵存上服飾原件的高清細節圖。”
    “太爺爺的繡稿照片,客人點一點就能看到更多細節,比光看文字介紹更直觀。要是空間夠,還能放個小小的穿衣鏡,擺兩套改良版的傳統服飾,客人體驗完蘇繡,能穿上試試,更有代入感。”
    周慧聽完手藝人的建議,立刻示意林杉在平板上記錄:“這些細節都太關鍵了,咱們一一落實。林杉,把沈師傅說的老梭子展示櫃、趙姨要的抽屜設計、李敏老師提議的觸摸屏都加到方案裏。”
    “陳曦,再調整下製香體驗區的台麵尺寸,預留出抽屜的位置;張萌,咱們的文創產品可以加一款‘迷你經軸書簽’,仿照沈師傅的老經軸做造型,上麵刻上‘緙絲初體驗’的字樣,給體驗完的客人當伴手禮。”
    林杉飛快地在平板上修改方案,屏幕上的設計圖隨著指尖滑動不斷完善。
    陳曦則拿出卷尺,再次測量緙絲體驗區的空間:“織機寬度60厘米,旁邊留80厘米通道,展示櫃做40厘米寬,正好能放下沈師傅的老梭子。製香區的工作台每個寬120厘米,下麵加30厘米深的抽屜,不占地麵空間,也不影響走動。”
    張萌也打開速寫本,快速畫下“迷你經軸書簽”的草圖:“用木質材料做軸身,上麵纏一小段真實的緙絲邊角料,再刻上簡單的紋路,又精致又有紀念意義。”
    眾人圍著效果圖討論到傍晚,夕陽透過“和合窗”灑進主廳,在地麵投下細碎的光影。
    周慧合上設計圖冊,長舒一口氣:“現在這個方案,既有專業設計的規整,又有傳統工藝的溫度,終於算是把‘古藝新境’的骨架搭起來了。接下來就是聯係施工隊、采購材料、製作樣品,爭取下個月開工,秋天桂花一開就正式和大家見麵。”
    徐佳瑩走到前院,抬頭望著枝繁葉茂的桂花樹,花瓣的影子落在她的手背上,輕柔得像絲線。
    她想起第一次來蘇州時,隻是想陪姨婆安安靜靜過日子,沒想到會遇到這麽多誌同道合的人,一起為了傳承傳統工藝折騰出這麽大的動靜。
    從姨婆小院的石桌,到“江南匠心坊”的繡繃,再到如今這座即將煥新的老宅,每一步都像在織一幅緙絲畫,經緯交織間,不知不覺就織出了這麽生動的圖案。
    王麗走過來,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想什麽呢?這麽入神。”
    徐佳瑩轉過頭,笑著說:“在想秋天開業的時候,咱們要在桂花樹下擺上長桌,放上李奶奶做的定勝糕、趙姨的香丸、沈師傅的緙絲,再請評彈藝人唱《珍珠塔》,肯定特別熱鬧。”
    王麗也笑了,伸手拂過桂樹的枝葉:“到時候咱們還要請姨婆、張木匠、王阿婆他們來剪彩,告訴他們,他們的老物件、老手藝,都在這個新空間裏活過來了。”
    蘇木和邢夢潔也走了過來,呆膠布跟在後麵,歡快地繞著桂花樹跑圈。“施工隊我已經聯係好了,就是之前給‘江南匠心坊’裝修的那支,他們熟悉老建築改造,做事仔細。”蘇木說。
    邢夢潔則晃了晃手機:“我和林姐也溝通好了,寵物區的中草藥護理產品,她會提前一個月準備好,保證開業就能用上。”
    周慧帶著設計團隊走出來,手裏拿著打印好的最終方案:“給大家每人發一份,咱們分頭行動,我和林杉負責文創產品的樣品生產,陳曦盯著施工進度,張萌對接手藝人收集老物件;”
    “佳瑩、蘇木負責采購軟裝材料,王麗、邢夢潔製定開業活動方案。咱們爭取八月底完成裝修,九月初試運營,九月中旬正式開業,趕上桂花盛開的好時候!”
    眾人接過方案,指尖觸到紙張上清晰的設計圖,心中滿是期待。
    夕陽漸漸沉下,老宅的白牆被染成暖橙色,百年桂花樹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長,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托著這群人的匠心與夢想。
    徐佳瑩低頭看著方案上“古藝新境”四個字,忽然覺得,這不僅僅是一個空間的名字,更是他們對傳統工藝的承諾。
    讓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的土壤裏,開出新的花,結出新的果,讓更多人知道,那些藏在針腳裏、梭子間、香霧中的老手藝,從來都不是博物館裏的展品,而是能融入咖啡香、寵物笑、年輕人指尖的生活溫度。
    她抬頭望向遠方,平江路的燈籠漸漸亮起,評彈的琴聲隱約傳來。
    風穿過桂花樹的枝葉,帶來淡淡的草木香,仿佛是這座古城在回應他們的努力。
    徐佳瑩知道,接下來的日子會很忙,跑建材市場、盯施工、做樣品、排活動,但隻要想到秋天桂花盛開時,這座老宅裏會充滿手藝的溫度、朋友的笑聲,所有的忙碌都變得值得。
    夜色漸濃,眾人在巷口告別,約定明天一早正式開工。
    徐佳瑩抱著方案,走在青石板路上,身後跟著蘇木,月光把他們的影子拉在一起。她輕輕撫摸著方案上的緙絲紋樣,嘴角揚起微笑。
    屬於“古藝新境”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屬於江南傳統工藝的新生,也才剛剛啟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