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 梅雨
字數:3269 加入書籤
互動體驗區裏,更是一片熱鬧景象。周師傅帶著幾位學員,教觀眾編織簡單的竹編小掛件。
他先給每位觀眾分發兩根處理好的竹絲,然後手把手地教大家“一挑一壓”的基礎紋路:“大家別急,左手拿一根竹絲固定,右手拿另一根竹絲,從下麵挑一根,再從上麵壓一根,慢慢來,熟能生巧。”
有的觀眾學得快,半小時就能編出一個小小的竹編蝴蝶;有的觀眾手比較笨,編錯了好幾次,周師傅也不著急,一遍遍地幫他們糾正。
徐佳瑩和姨婆指導大家繡蘇繡書簽。
姨婆雖然年紀大了,但眼神依舊很好,她耐心地教大家穿針引線:“線要穿過針眼,留一點線頭,打個小結,別太大,不然會影響繡麵。繡的時候,針腳要均勻,盡量保持一樣長,這樣繡出來才好看。”
一位小姑娘學得格外認真,在姨婆的指導下,慢慢繡出一朵小小的雛菊,雖然針腳還有些稚嫩,卻格外可愛。
趙姨則教大家製作香丸。
她提前準備好了桂花、薄荷、艾葉等香材,還有研磨好的香粉和蜂蜜。
“大家先取適量香粉,加入少許蜂蜜,然後用手輕輕揉成小球,力度要勻,不能太鬆,也不能太緊。”
趙姨一邊演示,一邊講解,“這個香丸既能安神,又能驅蚊蟲,放在包裏、車裏都合適。”
觀眾們紛紛動手嚐試,空氣中彌漫著香材和蜂蜜的混合香氣。
媒體記者們也忙碌著,他們一邊拍攝展品和觀眾體驗的場景,一邊采訪徐佳瑩、蘇木、手藝人代表和現場觀眾,記錄下這一重要時刻。
“‘蘇州記憶’的文創產品,既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真正做到了讓傳統工藝活在日常,”
一位記者在采訪中說,“我們一定會好好報道,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優秀的項目,讓更多人關注傳統工藝的傳承。”
中午時分,崔姝和李奶奶一起準備了豐盛的茶點,有桂花糕、定勝糕、香丸,還有溫熱的碧螺春,供嘉賓和觀眾品嚐。
大家坐在庭院的竹編桌椅上,一邊喝茶吃點心,一邊交流參觀感受,氣氛十分熱烈。
“今天的展覽太成功了!”王麗拿著銷售清單,興奮地對徐佳瑩和蘇木說,“截至中午,緙絲竹編收納籃賣了50多個,其中中號賣得最好,暈色繡圍巾賣了30多條,淺紫色和淺藍色最受歡迎;蘇繡書簽和竹編小掛件也賣得很好,各賣了80多個,首日訂單已經突破了5萬元!”
蘇木和徐佳瑩相視一笑,眼中滿是欣慰。
這不僅僅是銷售額的突破,更是市場對他們堅持傳統工藝創新的認可。
“還有很多企業和文創商店的采購商,當場就表示想和我們合作,”王麗繼續說,“有一家上海的文創商店,想把我們的產品引入他們的門店,已經留下了聯係方式,後續會詳細洽談。”
“還有一家旅遊公司,想把我們的工作室納入蘇州文化旅遊精品線路,組織遊客前來參觀體驗。”
下午,展覽繼續進行,越來越多的遊客被工作室的氛圍和展品吸引,紛紛走進來參觀體驗。
截至當天下午五點,共有超過800名觀眾參觀了展覽,300多人參加了互動體驗活動,文創產品銷售額突破了8萬元,取得了圓滿成功。
傍晚時分,遊客漸漸散去,團隊成員和手藝人代表們坐在庭院裏,雖然疲憊,卻個個臉上帶著笑容。
張師傅喝著茶,看著眼前熱鬧的景象,感慨道:“我這輩子,從來沒見過老手藝這麽受歡迎。你們做到了,把老祖宗的寶貝發揚光大了。以後,我要多帶些烏鎮的手藝人來交流,讓烏鎮和蘇州的老手藝互相學習,共同傳承。”
姨婆也笑著說:“看到這麽多年輕人喜歡蘇繡、喜歡傳統工藝,我就放心了。以後,我還要多來工作室,教更多年輕人學蘇繡,把我這輩子的手藝都傳下去。”
蘇錦和沈亦舟靠在一起,看著庭院裏的燈光和遠處的晚霞,臉上滿是滿足。
“能參與到這麽有意義的事裏,真好,”蘇錦說,“以後每個周末,我們都來幫忙,看著工作室越來越好,比什麽都開心。我還想把工作室的故事寫成推文,發在學校的公眾號上,吸引更多大學生來體驗、來傳承。”
沈亦舟點點頭:“我已經跟學校申請了實習基地,以後京大的學生也能來這裏實踐,把理論知識和傳統工藝結合起來,為傳承注入更多新鮮血液。我還想和建築係的同學合作,設計更多符合傳統工藝展示的展架和空間。”
徐佳瑩靠在蘇木的肩膀上,看著身邊的眾人。
“今天,隻是一個開始,”蘇木握住徐佳瑩的手,“未來,我們還要繼續努力,擴大‘工藝青苗計劃’的規模,在更多城市開設文創體驗店,讓更多的傳統工藝得到保護和傳承,讓蘇州的記憶,江南的文化,永遠流傳下去。”
徐佳瑩點點頭,目光望向遠處的平江路。
夕陽的餘暉灑在白牆黛瓦上,為這座古老的城市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光。
……
蘇州的梅雨季總是來得纏綿,連日的陰雨將整座古城浸得濕潤。
平江路的青石板路被雨水衝刷得發亮,倒映著兩側燈籠暖黃的光暈,像鋪在巷弄裏的碎金。
“蘇州記憶”工作室的木門緊閉,簷角的雨滴順著瓦當滑落,砸在青石台階上,濺起細密的水花,發出“淅淅瀝瀝”的聲響,與庭院裏桂花樹葉上的雨聲交織在一起,釀成江南雨季獨有的溫柔韻律。
傍晚時分,天色愈發陰沉,厚重的雲層低低地壓在白牆黛瓦之上,仿佛伸手就能觸碰。
徐佳瑩正在二樓研發區整理“古藝新生”係列的設計草圖,桌上攤開的圖紙鋪滿了大半桌麵,每一張都標注著詳細的尺寸和工藝說明。
最新設計的藍印花布與蘇繡結合的帆布包草圖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她用紅色鉛筆在帆布包的側麵畫了一朵小小的雛菊,旁邊標注著“采用打籽繡工藝,絲線選淺粉色桑蠶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