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三全其美

字數:5101   加入書籤

A+A-




    朱元璋向來雷厲風行,隔天就在朝堂提起了治黃之事。
    一開始他什麽都沒說,隻是將工部的治黃疏拿出來,讓群臣來討論。
    群臣的意見倒是挺統一的,治,必須要治。
    具體怎麽治,群臣齊刷刷的,將目光看向工部一眾官吏。
    該你們出場了。
    治黃是專業性極強的事情,群臣向來不會胡亂發表意見。
    少數心裏沒點數想指手畫腳的,也已經消失了。
    工部尚書王時就尷尬了,皇帝將治黃疏拿到朝堂來討論,那顯然是對他們的策略不滿。
    關鍵是,皇帝不是駁回,而是直接拿到朝堂討論。
    一般皇帝要是不滿意,都是打回去,讓他們再想更好的辦法。
    這種拿到朝堂上討論,已經是對他們工作的極其不滿了。
    看來自己這個工部尚書做不了幾天。
    就是不知道是遷走,還是直接罷免。
    入獄的話,他倒是認為不太可能。
    一來自己任上沒出事兒,二來不貪不結黨。
    皇帝不會無緣無故拿他開刀。
    可一想到自己幹了半輩子,在巔峰時跌落穀底,還是很難受。
    他過於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竟然忘了出列應對。
    這讓朱元璋更是不滿,恨不得立即將他給罷免了。
    不過想起馬皇後的勸誡,又忍了下來。
    不過還好,並不是所有人都糊塗。
    水部郎中連思善站出來做了對答,這是用了好幾次的老辦法,效果很好。
    既然辦法好,那就繼續用唄。
    群臣一聽也紛紛點頭。
    好用,還是老辦法,那還有啥可說的,用啊。
    這正中朱元璋下懷,立即就是一通質問。
    “黃河攜帶泥沙是否會堵塞河道?若淮水支脈河道被堵塞,造成的後果你們想過嗎?”
    “洪澤湖越淤越高,馬上就要成為地上懸湖了,後果有多嚴重你們知道嗎?”
    還是那句話,能站在朝堂上的沒有傻子。
    之前隻是沒有人,從這個角度考慮問題。
    朱元璋一提醒,他們自然能想到後果有多嚴重。
    尤其是江淮地區出來的官吏,再也坐不住了,連忙跳出來反對此法。
    並要求工部盡快拿出解決之法。
    這一下工部上下徹底慌了。
    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皇帝說的是真的,但也更清楚想改變有多難。
    我們也想解決,可我們沒那個能力啊。
    王時更是如喪考妣,本來還有些不甘心,現在也別等了,趕緊跑路吧。
    朱元璋依然沒有放過他們,又說道:“治黃先治沙,黃河的泥沙是哪來的?”
    終於碰到能解答的問題了,連思善連忙站出來回道:
    “泥沙多來自於河套、晉陝和草原……”
    朱元璋說道:“既然知道了,伱們可有想到如何解決?”
    連思善啞口無言,隻能支支吾吾的道:
    “臣擔任水部郎中才兩個多月,還在熟悉工作,暫無辦法。”
    本以為會被訓斥,哪知朱元璋卻點點頭說道:
    “難為你了,剛上任就要麵臨如此大的難題。”
    “你能知道黃河泥沙的來源,已經比某些人強了。”
    連思善心中鬆了口氣,感激的叩謝皇恩。
    而一旁的王時,已經恨不得挖個地縫鑽進去了。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繼續說道:“一個是泥沙問題,一個是淮水堵塞問題,盡快給咱拿出辦法來。”
    “還有你們,不要萬事都指望工部,所有人都給咱想想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每個人都要寫一道奏疏,咱就不信了,滿朝文武都想不到辦法?”
    群臣都麻了,這是治黃啊?我們哪有什麽辦法?
    可皇帝已經開口,他們也不敢反對,隻能在心裏咒罵工部無能,害人不淺。
    朝堂上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去,大家議論紛紛。
    沒想到治黃竟然這麽麻煩。
    很快受害者們就開始現身說法。
    之前朝廷治黃的時候,已經使用過,用淮水支脈分流的做法。
    導致許多河道堵塞。
    當地人可沒少痛罵此事,隻是當時沒人理會他們罷了。
    現在皇帝終於重視這個問題了,他們紛紛站出來陳述自己家是多慘。
    “河道被黃河泥沙淤積堵塞,旱的時候外麵的水進不來。”
    “下雨的時候多餘的水排不出去,小雨澇,大雨淹。”
    “以前俺們那都是良田,產出的糧食多的吃不完。”
    “現在要靠救濟才能活命,慘呐……”
    “都是那群治水的狗官害的,幸好皇上聖明,發現了這個問題,否則不知道還要有多少人受害。”
    有了真實的案例,大家的感觸更深了。
    然而讓大家沒想到的是,有人卻從這番訴苦的話裏,看出了別的東西。
    “哎,你們江淮的救濟糧,都是從我們南方人的碗裏取走的啊。”
    “你們受災,我們南方人也跟著受罪。”
    本來嘛,受罪的又不是我。
    南方人是帶著看熱鬧的心態,來看待此事的。
    乍聽此言,心裏一陣痛楚。
    那可是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自己都舍不得吃,被拉走救濟北方人。
    不行,必須要請命。
    讓朝廷將淮水治理好,這樣我們南方就能少出一點糧。
    然後,壓力就來到了朝廷這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百官都倍感壓力巨大。
    本來南北方的百姓,訴求是一致的,就是解決黃河問題。
    但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輿論又開始轉變方向。
    南方人開始抱怨,為了北方我們付出太多,那種窮地方要來幹啥。
    北方人也不滿了,你們的祖上也是從北方遷過來的,現在數典忘祖啊。
    南方人回懟:事實證明,我們的祖先來南方是對的,北方就是多餘的。
    北方人再次反駁:當年北方富裕的時候,可沒少出錢出人開拓南方,你們忘恩負義啊。
    況且,北方破敗,是因為數百年戰亂導致的。
    一旦天下太平,用不了多少年,就能恢複昔日榮光。
    南方人嗤笑:大明立國十六年,北方已經被打下來十年了,你們怎麽還沒恢複?
    要不要再給你們一百年時間?不行就是不行。
    時代變了,現在是南方人的天下,懂不懂。
    北方人被懟的啞口無言,因為這是事實。
    不甘心的他們,開始尋找反擊的辦法。
    這種爭論最熱鬧的地方,就是國子監。
    學生嘛,精力充沛,又比較閑,讀了幾本書就喜歡指點江山。
    為打嘴仗貢獻了最多的口水。
    而這群學生,家庭背景都比較深,他們的觀點能影響到許多人。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參與了進來。
    就在北方人被懟的張不開嘴的時候,不知道從哪出現了一個觀點:
    “北方經濟遲遲無法恢複,那是因為少了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