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皇商要不得
字數:5161 加入書籤
皇太子到來,山東官員自然不敢怠慢,就要啟程前去見駕。
朱標早就料到這一點,提前一步知會各地方衙門。
沒有召見就不要來了,管好地方,配合金鈔局工作就好。
即便如此,他剛到的時候,山東布政使也帶領上百位官吏、士紳前來參拜。
朱標看著這位布政使,心裏暗歎不已。
倒不是針對這位布政使,而是因為別的事情。
按照規定,布政司的最高領導應該有三個。
分別是主管行政的左右布政使,以及主管司法的按察使。
但因為胡惟庸案和趙瑁案,職務出現大量空缺,導致山東布政司就隻剩下一個布政使。
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布政使權力過大,不利於政局穩定。
可這種重要位置,一時間還真不好填補。
低級官吏可以通過選拔民間人才來擔任,高級官吏必須要經過係統培養才行。
主要是缺口實在太大,人不夠用了。
這也是他不願意大開殺戒的原因。
但現在說這個已經沒有什麽意義了,隻能加強監管,盡快將空缺補上。
很快朱標就安頓好,開始了工作。
他當然不會說自己的真正目的,表麵上就是來推行寶鈔新政的。
根本就沒有人會懷疑。
暗地裏則派人去打探,民間關於黃河的輿論。
百姓的反應嘛,其實沒多大反應。
黃河奪淮入海已經過去二百二十餘年,期間連年戰亂,百姓流動也很大。
到了當前,百姓關於黃河的印象,就隻有那一條故道了。
也就住在黃河故道附近的人,還在流傳一些不知道真假的傳說。
有黃河會如何,他們不知道。
可能會好一點吧,但誰知道呢。
再說了,這麽大的事情哪輪得到小民百姓操心。
上麵的人說要改道,難道我們還能反對不成?
與其關心這個,還不如關心一下一頓吃什麽。
看到這些,朱標卻鬆了口氣。
他深知,在沒有見到確切好處之前,想讓百姓同意很難。
隻要他們不反對,事情就已經成了九成。
現在就看士紳階層的反應了,他們才是關鍵點。
他們讀過書,有一定的見識。
關鍵是,下能裹挾百姓,上能勾連百官。
不把他們擺平,什麽事兒都不好辦。
士紳的反應就兩極分化了,住在黃河故道附近的堅決反對。
因為他們家的地就在這裏,黃河回歸故道要衝毀他們家的田。
且萬一失控了怎麽辦?到時候就是生靈塗炭。
離黃河故道比較遠的,則是敲鑼打鼓的歡迎黃河回歸。
有了黃河水灌溉,他們家的旱田,立馬就變成上好的水澆地。
且黃河水運的便利,他們也能享受到。
至於黃河失控?我家離的遠,問題不大。
實在沒有不同意的道理。
但總體來說,還是支持回歸故道的更多。
原因很簡單,住在黃河故道的畢竟是少數。
看到這裏,朱標就更放心了。
大多數人支持,少數人的意見就可以被忽略。
而且這些人之所以反對,不過是想要好處罷了。
隻要朝廷在別處給他們劃一塊地,他們比誰都積極。
少數強硬分子也有辦法,趙瑁案和假鈔案,可以量身為他們打造一整套罪證。
作為仁慈的皇太子,允許他們二選一。
但還有一個群體不能忽略,那就是讀書人。
而且正如朱標所預料的那樣,這個群體意見最複雜。
有認為要讓黃河回歸故道的,重現昔日榮光。
有反對的,太危險了,沒人能承擔得起這個責任。
還有人牆頭草,認為雙方說的都有道理。
不過好消息是,反對的人也大多是擔心風險太大,而不是反對回歸。
這讓朱標徹底放下心來。
到了這一步,事情差不多已經明朗。
但朱標依然沒有表態,或者說在朝廷正式下令之前,作為皇太子他是不會表態的。
但不表態,並不意味著不能稍稍透漏一點傾向。
之後他就動身前往河南,路上他感歎了一句:
“若是黃河還在就好了,乘船一日就能從山東到達河南,免了路途奔波。”
永遠不要低估,下級官吏揣測上級心思的能力。
這句話傳出去之後,原本態度曖昧的山東官吏,紛紛表示支持黃河回歸故道。
有了官方的表態,輿論漸漸的向著回歸故道轉變。
就連最不關心此事的百姓,也開始討論起來。
朱標的那句話,也先一步傳到了河南。
所以等他到達之後,河南這邊的輿論風向,清一色支持黃河回歸故道。
這裏的官員還試圖打探他的口風,獲得更確切的消息。
朱標自然知道他們的目的,就故意說道:
“黃河改不改道不是我們說了算,要有專業人才勘探,拿出證據才行。”
此言一出,官吏們心中就什麽都懂了。
太子殿下這是想要詳細數據。
而太子殿下代表的是陛下,也就是說陛下想要數據。
這東西我們沒有,但可以找人勘探啊。
妥了。
馬上找懂河務的人去辦。
之後朱標就不再談論黃河改道之事,做到這一步已經足夠了,再多就是畫蛇添足。
接下來,他將心思都放在了寶鈔新政上。
時間已經進入六月份,到了發行新鈔的時候了。
寶鈔新政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就看這一哆嗦了。
就算有再大的事情,也要為此讓步。
——
時間線退到半個月前。
在完成黃河改道的布局之後,朱元璋就帶人來到寶鈔提舉司的倉庫。
各種麵額的寶鈔,碼放的整整齊齊,猶如小山一般。
即便陳景恪見多識廣,腿也有點軟。
這可都是錢啊。
不過還好,不需要扶椅子就能自己站穩,沒有丟人。
朝旁邊的朱雄英和徐允恭看去。
發現朱雄英就是有些興奮,別的都還好。
想一想就明白原因了,太孫,啥場麵沒見過。
徐允恭就沒這麽淡定了,從他不停滾動的喉結,和略微有些顫抖的手。
就能看出心中是多麽的亢奮。
這讓陳景恪心裏平衡了許多,丟人的不是我一個啊。
“老徐,啥感覺?”
徐允恭白了他一眼,不過還是老實的說道:
“我算是明白,為何會有那麽多貪官汙吏了。”
“看到這麽多寶鈔,我都有些控製不住自己了。”
陳景恪也沒了開玩笑的心思,說道:
“是啊,在來之前我覺得自己能視金錢如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