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被嚇出病的李文忠

字數:4573   加入書籤

A+A-




    馬皇後的這一番分析,讓陳景恪歎為觀止。
    可以說直指問題核心。
    關鍵是她的依據,很多都是之前自己說過的,堪稱活學活用的典範了。
    果然不愧是朱元璋創業最重要的兩大謀士之一。
    很多人或許會奇怪,朱元璋建立大明最重要的謀士,不應該是劉伯溫嗎。
    正所謂,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然而這隻是戲說罷了。
    劉伯溫是至正二十年才加入朱元璋集團的,當時朱元璋已經在南京立足。
    他的到來更多是錦上添花。
    所以大明建立之後,論功行賞他連個侯爵都沒評上,隻得了個誠意伯。
    這裏並不是說他不重要,能以文官被評上伯爵,足以說明他是立下了很大功勞的。
    但遠沒有戲說裏那麽大罷了。
    朱元璋最重要的兩大謀士,一個是李善長,一個就是馬皇後。
    兩人都是在他創業之初就加入,一內一外悉心輔佐。
    幫朱元璋出謀劃策、籠絡將士、製定規章製度等等。
    且馬皇後不爭不搶不攬功,將功勞都歸於朱元璋,幫助他樹立威信。
    大明建立後又退居幕後,幫助老朱查漏補缺。
    也正是這樣的賢內助,才讓老朱發自內心的尊敬。
    也正因此,她能坐龍椅喊朱重八,朱元璋不覺得僭越還很高興。
    接觸的越久,陳景恪對她就越是尊敬。
    評千古一後或許會有爭議,但前三名必有她的身影,想必沒有人會不認同。
    朱元璋也被她的一席話,給說的啞口無言。
    其實道理他都懂,隻是先入為主的影響實在太大。
    十三朝古都,孕育了秦漢隋唐四大帝國,又有潼關天險。
    他實在太想將國都放在這裏了,以至於下意識的忽略了很多缺點。
    現在,馬皇後一席話徹底讓他清醒過來。
    長安已經不再是千年前的長安了,將國都放在這裏,就是在壓榨它最後一點潛力。
    長安潛力不足,北平經濟條件太差,隻有洛陽最為合適了。
    但他依然沒有輕易做出決定,遷都是一件大事,必須要綜合考慮才行。
    他需要更多更詳細的數據。
    如果可以,他甚至想親自跑一趟。
    但作為皇帝他是不能輕易離開京師的,所以隻能讓朱標幫他去看看了。
    想到這裏,他就對陳景恪說道:
    “你沒有讓咱失望,想法果然和別人不一樣,還更加全麵。”
    “不過遷都事關重大,咱還需要仔細考慮才行。”
    “若你還有別的發現,可以一並告訴我。”
    陳景恪心中已經猜到他會選哪裏了,不過並未多說,而是道:
    “是,若再有新的想法,一定告訴陛下。”
    又聊了一會兒,陳景恪和朱雄英就一起離開了。
    回到自己的房間,陳景恪就開始收拾行李。
    朱雄英在一旁不舍的道:“哎,你走了我可怎麽辦,一個人太無聊了。”
    陳景恪笑道:“不是還有蜀王、湘王、晉王世子、燕王世子他們嗎,實在不行出宮還有徐老大呢。”
    朱雄英唉聲歎氣道:“不一樣,不一樣啊。跟著伱……嗯,才能學到東西。”
    陳景恪心中很是開心,這一年多的心學沒白費啊。
    於是開玩笑道:“那要不我不去了?”
    朱雄英馬上又搖頭道:“不行不行,爹的身體更重要。”
    “哎,要是我能和你一起去就好了。”
    得,陳景恪終於知道這小子在想什麽了,幹脆的道:
    “你想都別想,太子太孫同時離京,陛下同意群臣也不會同意的。”
    “你啊,就老老實實的待在應天吧。”
    朱雄英沮喪的道:“你就不能讓我幻想一會兒嗎,可惡。”
    陳景恪忍俊不禁:“好好好,你就好好幻想吧。我啊,就要去擁抱外麵的世界了。”
    朱雄英恨恨的道:“將來我當了皇帝,罰你天天在家禁足,哪都不能去。”
    收拾好行李,回家和父母說了一聲,陳景恪就踏上了前往陝西的船隻。
    隨行的還有一大群文武,這些人都是幫助朱標分擔工作的。
    朱橚也跟隨一並出發,不過他的目的地不是陝西。
    看著自己的這個徒弟,陳景恪非常的欣慰:
    “你的天賦果然很高,才隻是一年的時間,就能將理論知識掌握了七七八八。”
    “現在缺的就是實操了。”
    “到了太原那邊好好幹,等回來你在外科方麵就能超過我了。”
    朱橚謙虛的道:“都是老師教的好,和您比起來,我才隻是學到一些皮毛罷了。”
    “也就是您將心思用在了別處,否則哪有我追趕的份兒。”
    作為學生他自然知道,自家老師對外科手術的了解,還停留在理論方麵。
    實操甚至不如才學了一年的自己。
    不過他並未因此就自以為了不起,反而更加佩服陳景恪。
    才十四歲,就學到如此多的高深學問,堪稱是全才。
    正因為要操心的東西太多,才沒時間專研外科手術。
    也才有了自己超越的機會。
    現在他的追求可是很高的,要當張仲景、孫思邈一般的醫家聖人。
    既能治病救人,又可以功成名就,想一想他都覺得興奮。
    對陳景恪那更是發自內心的感激。
    要不是陳景恪收自己為徒,傳授如此高深的醫術,恐怕自己還在蹉跎人生。
    在外人眼裏,依然是好奇技淫巧的親王,在父母眼裏是愚蠢不堪造就之人。
    可以說,是陳景恪改變了他,成就了他。
    感受到來自弟子的尊敬,陳景恪心中非常的開心。
    對這個徒弟他也是一萬個滿意。
    有天分,有耐心,有善心,還熱愛醫學,簡直就是為醫學而生。
    相信他能將華夏醫學推向一個全新高度,完成自己無法完成的夢想。
    船隊逆流而上,在開封地界朱橚帶領他的團隊下船,北上前往太原。
    陳景恪繼續逆流而上,在潼關進入渭水前往關中。
    隻是渭水河道實在太崎嶇難行,差點沒把陳景恪的胃汁給顛出來。
    果然,不親自體會一番,就不知道古人為何會做出很多奇怪的操作。
    之前他一直很疑惑,明明有渭水連通黃河,隋唐時期為啥還要開挖廣通渠?
    兩條水道靠的很近,功能重複,不是浪費人力物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