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無題

字數:4876   加入書籤

A+A-




    效率低?
    朱雄英馬上聽出了畫外音,問道:“你想到什麽好法子了嗎?”
    蔣登貴也很是驚訝,他自然是知道陳景恪的。
    最近一年,關於這位駙馬都尉的傳聞非常多。
    但最讓他關注的,還是滑輪組、軸承和飛梭。
    能想出這種東西,定然是懂手藝之人。
    不過即便如此,他心中也很是不以為然。
    軍器局都是最頂尖的工匠,所生產的東西,又是各自最擅長的。
    每天都要生產幾十件,這麽多年下來有多嫻熟可想而知。
    毫不誇張的說,閉著眼睛都能把東西給弄出來。
    他不信有人還能提高效率。
    但他也不敢得罪陳景恪,隻是以請教的語氣說道:
    “不知陳伴讀有何指教。”
    陳景恪知道他不信,也沒有多做解釋,而是先讓人回宮裏取一套度量衡工具過來。
    就是他給形學研究班製作的測量工具。
    這套工具,將來會作為理科學院標準器具使用。
    隨著理科的發展,必然會成為通用的度量衡工具。
    而眼下他要做的事情,就離不開統一的測量工具。
    所以,他準備先在軍器局推廣一下。
    等待的過程中,他也沒有閑著。
    找來一套鞍轡,讓工匠詳細為他介紹了結構。
    然後他嚐試著將各個結構分拆……
    完成這一步,又挑選了幾個普通工匠,讓他們每人負責一個結構的生產。
    還挑選了幾個人負責運送材料、零部件,還有人負責組裝,有人負責質檢。
    眾人都很疑惑,每人生產一個結構,就能提高效率了?
    陳景恪依然沒有解釋,也沒有讓他們立即就開始製作。
    而是等到測量工具取過來。
    讓人照著模板製作了幾套,分發給他挑選出來的那幾個工匠。
    然後要求他們必須按照規格,生產出標準大小的零件。
    是的,陳景恪準備推廣流水線生產法。
    剛才參觀的時候,他發現工匠要自己生產大部分零件,然後再自己組裝成鞍轡。
    但凡知道流水線生產法的人,都知道這種生產方式有多繁瑣,效率有多低。
    所以就決定,先從這裏著手進行改變。
    流水線生產法,必須要有統一的度量衡。
    否則零件規格不一樣,也是組裝不起來的。
    所以,他才會讓人回宮裏取測量工具。
    這還不算完,為了讓大家更直觀的明白,流水線生產法的先進之處。
    他又找來同樣人數的熟練工匠,和流水線普通工匠做對比。
    並且他還提出了獎賞激勵:
    “贏的一方,每人獎賞十文錢,當場發放。”
    十文錢,對陳景恪他們來說,根本就不值一提。
    說的那啥一點,十文錢的小鈔掉在地上,他們都懶得彎腰去撿。
    可這些工匠們的眼睛,頓時就亮了起來。
    對他們來說,這已經是一筆巨款了。
    忙碌一個月,都不一定能存下十文錢。
    本來隻是一場無所謂的比試,現在每個人眼睛裏都冒出了火花。
    這個錢,我們勢在必得。
    陳景恪對此也非常滿意,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不是他不想多給獎賞,而是給的多了工匠們也保不住。
    十文錢雖少,卻能實實在在的,落到他們自己的口袋裏。
    隨著一聲令下,兩組工匠火速行動起來。
    正所謂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
    那群熟練工匠動作非常麻溜,看他們工作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
    速度自然也是非常快的,沒一會兒鞍轡的雛形就出現了。
    陳景恪挑選的那一批工匠,技術確實很普通,和對麵的差距非常明顯。
    同樣一個零件,對麵已經製作好,去製作下一個零件了,這邊才弄了一半。
    好不容易製作出一個零件,還要用尺子測量數據,然後進行修正。
    任誰看,他們都輸定了。
    然而,當三五個零件之後,他們的製作速度開始提了上來。
    隨著製作的零件越多,速度就越快,精度也越來越高。
    最後所有的零部件,都被送到組裝人員手裏,快速成型。
    眾人的目光,也漸漸被流水線組吸引。
    任誰都能看得出,他們已經開始占優……
    這讓眾人簡直不敢相信,一群技術嫻熟的老工匠,效率竟然不如幾個普通工匠?
    大多數人都想不明白,為什麽會這樣?
    明明老工匠生產每一個零部件的速度,都比對方要快。
    為何效率反而落後了呢?
    蔣登貴等人畢竟不是普通工匠,作為管理人員,漸漸的看出了一點門道。
    這種分拆製作,每個人隻需要負責一個零部件,一旦上手效率會越來越快。
    正所謂,唯手熟爾。
    比起一個人負責大部分零部件,效率可不就是要提高數倍。
    越是了解,他們就越是感到震驚。
    這陳伴讀也太妖孽了吧?
    隻是在這裏轉了一圈,竟然就能想到這麽好的辦法?
    接下來的比賽已經毫無懸念,流水線組以碾壓優勢獲得勝利。
    眾工匠都感到不可思議。
    一群能工巧匠,竟然輸給了一群二把刀?
    可事實就擺在眼前,由不得他們不信。
    他們自然知道,二把刀能獲勝,靠的就是那個分拆製作方法。
    對提出這個方法的陳景恪,徹底心服口服。
    難怪能當太孫伴讀,實在太厲害了。
    蔣登貴立即出來,鞠躬道:“陳伴讀,下官請於軍器局推廣此法。”
    陳景恪頷首道:“我將這流水線法拿出來,就是希望能得到推廣,你盡管使用。”
    蔣登貴大喜:“謝陳伴讀賜法。”
    朱雄英若有所思的道:“流水線法……確實和流水一樣,名字很貼切。”
    徐妙錦崇拜的道:“陳伴讀能創出此法,真學究天人也。”
    陳景恪搖搖頭道:“此法非我所創,秦朝時期就已經有了,隻是後來失傳了而已。”
    “祖宗之法,我可不敢據為己有。”
    朱雄英驚訝的道:“秦朝就有這流水線法了?”
    陳景恪說道:“是的,秦能滅六國一統天下,靠的可不僅僅是法製變革。”
    “他們掌握著許多高明的技術,在生產力上遠超其他六國。”
    “最終靠著綜合國力,完成了大一統。”
    朱雄英點點頭,沒有再說什麽,而是對蔣登貴說道:
    “既然有了流水線法,就盡快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