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扣你一個月俸祿
字數:4709 加入書籤
黃曆四零八三年,洪武十九年十二月一日。
朱元璋正式任命馮勝為征虜大將軍,統率軍二十五萬北上遼東。
並以唐勝宗、藍玉為副將,令趙庸、關良、李景隆、祁鎮、徐允恭等隨征。
同時又命俞通海、郭英二人,率五萬水師助陣。
此令一出,列國震動。
大明要打遼東那是誰都知道的事情,要不是忌憚於高麗插手,年初就用兵了。
為了解決這個隱患,大明派出了一支千人的使節團,通過外交手段成功擾亂了高麗局勢。
在確保高麗不會倒戈之後,出兵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
真正讓他們驚訝的,是大明的陣容。
侯爵以上就出動了十餘位,其他勳爵更是不計其數。
軍隊數量更是高達三十萬。
除了剛立國那兩年北伐,這是最勞師動眾的一次。
要知道,三十萬大軍背後,是數倍於此的役夫。
足見大明此次投入了多大的資源。
消息傳到遼東,納哈出驚懼不已。
大明如此勞師動眾,定然是抱著畢其功於一役的打算。
自己手裏隻有二十萬人,在兵力上就不占優勢。
且漢人擅長攻城略地,他手下的北元軍隊更適合野戰。
而遼東戰場,恰恰是攻防戰,北元騎兵無法發揮其戰鬥力。
從任何方麵來說,他都沒有優勢。
沒辦法的情況下,他隻能一邊加固城防,一邊向元惠宗求助。
元惠宗自然知道遼東的重要性,一邊安撫納哈出,一邊派出五萬軍隊支援。
並且還給高麗王下了一道命令,允諾許多好處,讓其出兵協助納哈出。
然而此時的高麗形勢,已經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經過大明使節團的遊說,高麗的文管集團和讀書人,已經徹底倒向大明。
李成桂這個野心家,也順勢倒向了大明。
若非高麗王有北元支持,早就鎮壓不住國內局勢了。
但隨著大明出兵三十萬,征討遼東的消息傳來,局勢再次發生變化。
這三十萬人是來打遼東的,又何嚐不是來給予他們支持的?
高麗的讀書人和文管集團,腰杆子頓時就挺直了,說話也敢大聲了。
甚至在朝堂上,已經有人指著高麗王的鼻子噴了。
高麗王非常憤怒,可他更知道自己什麽都不能做。
三十萬大軍,那可是三十萬人啊。
統兵的將領無一不是戰功赫赫的大將。
他知道大明定然會很重視這一戰,可沒想到竟然重視到這種程度。
眼看著納哈出就要完了,這時候要是還強硬,恐怕大明不介意順手打他一下。
不,大明都不需要動手。
等打敗納哈出,應天皇宮一道詔令,就能讓他失去一切。
所以他必須要忍。
但若問他是否後悔……他確實後悔了。
大明派遣使節團過來的時候,就應該禁止這些人上岸。
並借用納哈出的力量,將李成桂和文官集團徹底清洗一遍。
如果當初他能狠得下心,哪還用像今天這般受製於人。
然後以高麗和納哈出的力量,就不信守不住遼東。
越想他就越氣,越氣他就越是不甘心。
然後就做出了一個決定,雖然我不能明麵上支持納哈出,但可以暗地裏支援軍需物資。
讓納哈出多堅持幾年,說不定就有翻盤的希望。
畢竟當了那麽久的高麗王,又不是真的昏聵之主,手下還是有一幫子人效忠的。
這些忠心之人,確保了他能將物資送到納哈出那邊。
甚至,他還將抓來的野女真、薩哈連等部落的青壯,送給納哈出。
做完這一切,他才覺得心裏舒服了許多。
殊不知,這一切都早就落入了有心人的眼中。
這個有心人,可不隻是大明的探子,還有高麗內部的許多勢力。
比如李成桂,在確定高麗王和納哈出暗通款曲,他別提多高興了。
不過他並未阻止,也未聲張。
而是將證據抓在手裏,坐等大戰結束。
事實上,他又何嚐不是在坐山觀虎鬥。
大明勝了,他就把這些證據拿出來,將高麗王拉下馬。
為後續自己篡位,創造有利條件。
至於大明的探子為何不聲張……他們也不知道。
隻知道上麵傳下來的命令,就是收集證據別聲張。
因為馬上就要開戰,怕北元人狗急跳牆,拿使節團的人撒氣。
大明使節團也將人都叫了回來,除了少部分人留在開京便於溝通,其餘人全部回到了碧瀾渡。
之所以沒有讓人回國,其實也是為占領高麗做準備。
經過大半年的交流,這些讀書人在高麗都有了很大的名氣。
等到明軍打下高麗,還需要他們去安撫高麗讀書人和文官。
尤其是方孝孺,在高麗闖出了偌大的文名,擁有眾多的擁躉。
他的態度,真的能影響到很多人。
此時,他也已經意識到,朝廷的目的不隻是為了遊說高麗,使其兩不相幫。
恐怕還有別的打算。
至於是什麽打算,他不敢想更不敢說。
他知道,陳景恪定然也參與了針對高麗的計劃。
所以,很想和陳景恪聊一聊,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但沒有任何機會。
眼下他隻能等著答案揭曉。
不過他也沒有閑著,而是開始從頭回顧整件事情。
越想就越覺得很多事情,沒有表麵那麽簡單。
如果猜測是真的,那大明這一次使用的手段,就太高明了。
陳景恪能參與製定這樣的計劃,實在妖孽啊。
回去一定要好好和他聊一聊,看看還有什麽自己沒有看懂的奧秘。
——
大明內部,對於打遼東之事看法也較為複雜。
文武百官自然是一致支持的,任誰都知道遼東有多重要。
不打下這裏,北元隨時都有卷土重來的可能。
就算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也要支持朝廷打遼東。
出現分歧的是民間。
北方民間普遍支持打,隻有將北元人打痛了,大明才能過安生日子。
南方民間則不一樣了,多出了一種聲音。
打遼東和我南方有什麽關係?憑什麽讓我出人出錢出糧?
雖然不敢明麵上反對,但這種思想卻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