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天下諸侯的表態 中
字數:5630 加入書籤
汝南。
袁術官邸。
“廢物,劉君郎就是一個廢物!”袁術對漢中之戰的結果是難以接受。
他和劉表聯合出兵。
進攻武關。
算是給關中足夠的壓力,甚至吸引了關中名將皇甫嵩,把皇甫嵩的主力死死地壓在了武關這裏,關中就剩下西涼軍了。
本以為劉焉最差也能殺到陳倉城下。
甚至長驅直入,兵臨長安。
如果是這樣,長安朝廷聲望必然大跌,甚至漢室威嚴也會墮落。
可沒想到。
劉焉的兵馬還沒有殺入關中,就被圍剿在了漢中,最後落荒而逃,連漢中都丟掉了,白白給長安朝廷送經驗不說,還給長安朝廷立威的機會。
要知道,長安朝廷從雒陽西遷,本來中樞的威壓在天下諸侯就被降到最低了。
而且權臣把持朝政。
天下諸侯可有理由認為朝廷西涼賊子手中,即使聖詔下了,大可不必奉詔。
可如今長安朝廷立威了。
又不一樣了。
對於天下民心而言,大漢皇族還在,長安朝廷也是朝廷,民心即天心,到時候想要改朝換代可沒這麽容易,即使麾下大將,都不一定跟著他們反了。
“主公,此戰非劉益州之罪!”
袁術第一謀士,閻象站出來,拱手直言:“漢中之戰,乃是大將軍李桓立威之戰,他以主力飛渡子午道,繞後出擊,先攻南鄭,再破陽平關,讓益州主力猝爾不防,兵敗難逃,如此之戰法,魄力,乃是天下少有!”
子午道擺在那裏。
不是沒有人想到這條路。
沒有人敢走。
若是李桓一小股兵馬偷渡,大家還沒有太過於經驗,但是李桓親自率領超過上萬主力,硬生生的從子午道衝出去,殺到了南鄭,這才是最厲害的。
不是他的戰術想法厲害,而是他的兵馬厲害。
最少,南陽軍和汝南軍都做不到。
昔日袁術麾下,有三軍主力,一為汝南軍,二為南陽軍,南陽和汝南,都是天下最大的郡,特別是南陽,一郡可比一州治理,以人口而言,天下少有。
另外就是江東軍。
後來孫堅脫離袁術麾下,南下江東,這讓袁術不喜,可無力南顧,隻能先攻取了九江,針對江東俯視眈眈,若孫堅奪江東,他就召回孫堅,若孫堅兵敗給了陳溫,他就派兵南下支援,同時收繳江東殘兵。
如今他麾下,南陽軍和汝南軍是主力。
加上豫州軍。
號稱麾下百萬軍,戰將過萬。
百萬軍沒有,幾十萬可能還真有,畢竟十八路諸侯討伐袁紹,其實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袁術,十八路諸侯,其中不乏是想要真正的忠君愛國,殺入雒陽,討伐董卓的,但是這裏麵不包括袁氏兄弟。
袁氏乃是四世三公,天下第一世家,黃巾之亂之後,更是開始以護衛家鄉的名義屯兵,實力積聚的迅猛。
袁家兄弟也是野心勃勃的,一場討伐之中,袁紹為盟主,得了名,袁術執掌後勤,得了利,袁術侵吞了大部分糧草,兵器,足以讓他成為十八路諸侯之後,增強自己的實力。
“哼,一介西涼蠻子,有何可懼?”袁術卻不在意,甚至略微鄙視:“待某家攻克豫州,便揮師百萬,長驅直入,拿下此獠,不過隻是抬手之間的事情。”
曆史書都說,袁紹看人看出身,事實上,袁術才是真正的看出身,非世家子弟,門閥士族,他鮮少用之,對於出身,非常之講究,甚至多用嫡子,鮮少用庶子。
對於西涼出身的那些蠻子,他更是鄙視居多。
他骨子裏麵,瞧不起寒門庶子。
對於西涼出身的那些武將,更是不放在眼裏麵,即使董卓,在他看來,也不過隻是一介莽夫,強則強也,不足為患。
李桓這樣的年輕人,也就那樣吧。
“主公,大將軍李桓雖出身西涼,可此人不可小覷,並非董太師這種蠻子,董太師雖悍勇,卻不難對付,為人不識禮數,桀驁不馴,早晚不得好死,然而大將軍李桓,以逆反董太師而奪權,卻放權朝堂,與天子和諧,君臣同心,此獠所圖甚大啊!”
他們放在長安的探子,基本上每天都有消息傳回來了,而且長安朝廷的官吏之中,和袁氏一族交情匪淺的,不計其數,對於長安的消息,他們絲毫不缺。
閻象對於李桓這個人,了解越深,越感覺有些可怕。
他不怕董卓這種莽夫。
董卓隻能稱之為莽夫,毫無政治智慧,有政治智慧的人,不會弑帝,少帝如果還在,不管如何,天下諸侯是不會光明正大的逆反,隻能暗中陽奉陰違而已。
朝堂之上,快意恩仇的人,是舒坦了,但是基本上都是不計後果的,也就是沒有所謂的政治智慧的。
“君臣同心?”袁術冷笑:“初平皇帝不過就是一個傀儡而已,何有君臣同心,董仲穎李君臨把持朝政,天下諸公卻如若看不到,若能再起盟約,討伐關中,他們也不過隻是關中枯骨而已!”
閻象並沒有在這個話題上勸諫袁術,他了解袁術的脾氣,喜歡較勁,更有一種天下唯我獨尊的念頭,說的越多,越容易對他有逆反之心。
“西涼或不足為患,然而若有天子,加上傳國玉璽的聖旨,西涼得以大義,就不得不防了!”閻象拱手說道:“主公,吾等不能當出頭之鳥,當今朝廷,依為大漢朝廷,當奉之!”
“汝讓某奉他一個乳臭未乾的黃毛小兒?”
袁術大怒。
“主公,奉的是朝廷,並非大將軍李桓!”閻象說道:“西涼軍大獲全勝,天子威嚴更甚,若此時不奉,天下下詔,以主公為叛賊,主公該如何應對呢?”
“哼,初平皇帝若有此膽,某還給他幾分敬佩!”袁術拂袖,冷言說道:“某尊朝廷,可如今朝有奸臣,某豈能以為先驅,當讓朝廷下旨,吾等遵從罷了!”
意思就是,讓朝廷先低頭,認了他這個諸侯,他才認朝廷,他現在兵強馬壯,他不相信朝廷會翻臉,所以吊著來賣,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主公……”閻象還是想要勸諫一下,如今他們實力雖然雄厚,但是南陽汝南都是四戰之地,南有荊州,東南有孫堅陳溫盤踞,東麵還有陶謙,雖然他們和陶謙結盟了,但是如若出頭太盛,陶謙肯定會翻臉,北麵還有袁紹。
西麵他們麵對的是武關。
這一戰袁術埋怨劉焉沒用,事實上,他們和荊州軍聯合之前,都沒有能夠攻破武關,也是很丟臉的一件事情,十倍兵力強攻武關,卻一無所獲,還被殺出來了,如果不是漢中劉焉敗的太慘烈了,現在天下人就該嘲笑他們了。
他們看似實力強大,事實上,危險無比。
“莫要多言!”
袁術說道:“你若有想法,多考慮一下,該如何拿下陳留,曹孟德占據兗州,卻圖謀豫州,如今入了陳留,恐怕不日就要南下,此戰在所難免!”
“陳留之事,並不難,曹孟德一介宦官之後,聲望太低,而且他奪取兗州,手段不光彩,不過隻是趁著青州黃巾作亂,而趁人之危,兗州士族,對他早有不滿!”
閻象深呼吸一口氣,把思緒放回到豫州戰場上:“若能挑起兗州士族與其之爭,當不戰而讓其亂也,屆時,吾等一舉出兵,奪回陳留,殺入東郡!”
“此計甚好,隻是兗州的士族,會和曹孟德作對嗎?”袁術和曹操乃是昔日少年好友,對曹操還算是了解:“曹孟德這廝,雖桀驁,可頗有用人之能,若他與兗州士族和解,當如何?”
“兗州邊氏,早已經與其不和,若是邊讓死了,他曹孟德十張嘴,也不好說清楚了,屆時,兗州士族,必與其生出嫌隙,主公在派出使臣,與其交流,拉攏他們,裏應外合,破曹孟德之日,不遠也!”
“大善!”
袁術大喜,說道:“曹孟德想要奪某之兗州,某當讓他後院起火,一介宦官之後,與吾等四世三公的世族為敵,簡直是不知死活!”
……………………………………
徐州。
天下紛爭,動亂不堪,然而徐州卻安逸。
陶謙領了徐州牧。
保境安民。
他算是做到了。
雖難以阻止天下動亂,但是保一方太平,他陶謙還是有本事的。
對於漢中之戰,陶謙即使在千裏之外,也是得到了不少消息,他更在意的是關中的一些變化,比如此時此刻,他手中拿著的,就是一份來自關中的大漢日報。
“日報之名,如同邸報,一日一報,報與天下萬民,此名字起的好啊!”
陶謙對大漢日報非常讚譽。
“使君,此日報並非眼看的這麽簡單,這每一個字,都是拓印下來,而不是抄錄,傳聞大將軍發明了一法,可循環拓印字體,減去了抄錄之工,所以不管是書籍,還是大漢日報,在長安,都賣的比較便宜!”
青年文士,文質彬彬,一身白衣,並無官職,卻能成為徐州牧陶謙的座上賓。
他便是東海第一商賈。
以鹽鐵糧食為買賣的,糜家掌門人,糜竺。
糜竺雖年輕,但是父母早年去世,年紀輕輕已經擔起了糜家重任,行商天下,豪爽大方,不計錢財,多為地方郡守的座上賓。
“拓印之法,這可是當初墨家工藝啊?”陶謙微微眯眼:“這大將軍傳聞有萬夫莫敵之勇,戰場上所向披靡,沒想到,居然還有一手如此出眾的墨家工藝,難道他是墨門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