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或喜或慮唐公反

字數:6187   加入書籤

A+A-




    這道急報一稟,台上諸人,紛紛視線投了過去。
    唐國公,便是李淵。
    已有從吏取住急報,呈與李密。
    李密展開來看,急報上寥寥數行,寫道:“唐國公日前詐為敕書,發太原、西河、雁門、馬邑民年二十已上五十已下悉為兵,期歲暮集涿郡,擊高麗。民大恐。複令其子李世民等私募兵近萬。乃因開陽府司馬胙城劉政會之誣,斬其副虎賁郎將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遂反。
    “突厥數萬眾寇晉陽,唐國公悉開諸城門,突厥不能測,莫敢進。部將王康達將千餘人出戰,皆死。唐國公因夜遣軍潛出城,旦則張旗鳴鼓自他道來,如援軍者,突厥疑之,大掠而去。”
    一道急報,稟述了兩件事情。
    李淵造反是一件;造反後突厥來犯,嚇走了數萬突厥騎兵是一件。
    視線在“開陽府司馬胙城劉政會”這幾個字上留停了一下,李密問道:“胙城劉政會,即劉大郎玄意之父麽?”——劉玄意和瓦崗早有潛通,李密知道他,也見過他。
    從吏中一人答道:“回明公問話,正是此人。”
    李密點了點頭,將急報又看了一遍,撫摸胡須,喃喃地說道:“唐公也反了。”
    一幹從吏不像他這麽冷靜,大多已是喜笑顏開。
    好幾個從吏,七嘴八舌,俱是說道:“唐國公與昏主中表,唐襄公之孫也,如今他卻也反了!足可見海內民心!這昏主的天下,已是分崩離析,離滅亡不久了!明公的大業,指日可成!”
    “中表”,即姨表。李淵與楊廣是姨表兄弟。
    “唐襄公”,指的是李虎。李虎生前得封隴西郡公,北周建後,他被追封為唐國公,諡號襄。
    李密未有答複,隻拈著急報,目落其上,另一手摸著胡須,好像若有所思。
    左司馬楊得方也陪在邊上,就問他說道:“明公,在想什麽?”
    李密沉吟了會兒,說道:“你們看,突厥數萬眾寇晉陽,唐公先以空城之計,繼以詐援之計,連環施計,而使數萬突厥騎生疑自退。我早就聽說,唐公知兵善戰,果其謀略,不可小覷。”
    察其神情,沒有那些從吏們高興的樣子;辨其語氣,反而似是帶著一點深慮。
    楊得方稍作揣摩,已知他現下心思,笑道:“縱唐公多謀,一五旬老翁矣,何比明公正當壯年,風華正茂,為海內兆民所矚,誌士踴躍慕投?明公,竊以為,明公父祖與唐公父祖三代同朝,可稱世交,而隋失其綱,群雄競起,實明公首倡舉義,則今唐公既亦起兵晉陽,襄讚盛舉,明公何不去書一道,與之剖天下形勢,相約共革隋命,來日會盟孟津,以期伐於牧野?”
    讀書人說話,拐彎抹角。
    楊得方洋洋灑灑的這套話,陪從在李密近側的那幾個將領,聽得半懂不懂,然李密已了其意。
    “五旬老翁”、“正當壯年”無須多講;“會盟孟津”、“伐於牧野”,意則是以周武王大會八百諸侯於孟津的故事,建議李密,可以“首倡舉義”的身份,來做“周武王”,換言之,也就是說,以“當下各地義軍”的“盟主”的身份自居之,然後給李淵去一道書。
    這樣,一來,加強了義軍的力量;二來,也可由此,再把李密的威望往上提個台階。
    楊得方的確是摸對了李密現在的所慮。
    李淵造反,從推翻隋室的角度說,是好事,而且是一件大好事。
    有了李淵的加入,隋室之亡,不僅已是肯定,並且可以料見得到,其亡之速還會因此而加快。
    可從李密的角度說,這卻不見得是件好事了。
    不錯,李密起事得早,打下了興洛倉,現已擁眾數十萬,相比之下,李淵才剛起事,急報上說,“私募得眾萬人”,紙麵上的實力,似乎李淵目前遠不如李密。
    但以後呢?
    論家資、論個人的名望、論能力,李淵哪個不如李密?甚至,還在一些方麵強過李密。就比如他與楊廣是姨表兄弟的這層親戚關係,就是李密不能比的。——放眼海內,現今已經舉事起義的群雄之中,盡多草莽,其實都不在李密的眼中,可李淵不一樣!
    曹操與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李淵沒有起事之前,天下英雄,在李密看來,無過他李密;李淵今既起事,天下英雄,就不止是僅有李密了!
    且則,晉陽是個戰略要地,是個好地方,李淵占據在此,又具備了和李密相當、以至更強的海內聲望,那以後,他會不會迅速地發展起來?
    他一旦發展起來,豈不就會成為一個李密爭奪天下的強大對手?
    李密絕非沒有遠見之人,隻從這道急報,隻從李淵起事,他立刻就考慮到了這點。
    楊得方的這一套話,可謂說的是正是時候!
    李密聽了,心中一動,慮色稍去,露出了點笑容,笑道:“唐公才剛剛舉事,咱們這邊,現在圍攻洛陽,亦軍務繁忙,此事不急,且待我攻下洛陽以後,再依卿議,去書唐公可也。”
    如果把西魏時期的那八位柱國,視作是同輩人的話,李淵是李虎的孫子,李密是李弼的曾孫,兩人差了一代;又若比年齡的話,李淵五十多了,李密才三十多,兩人也是一長一少。
    李密盡管比李淵早起兵,但如果現在他就以“盟主”的身份去書李淵的話,就是他自己,他也覺得不合適,說不過去;但楊得方的建議,又也確乎是個好建議。
    那麽什麽時候,才是合適用楊得方此議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是在打下洛陽後!
    如前所述,隋室王統,於今三分。西京長安、東都洛陽,是隋室的東西兩個京都,是為兩分;楊廣身為皇帝,自帶一分王統,這最後一分王統,隨他現在江都。
    洛陽是三分王統之一,隻要能打下洛陽,李密號召天下的政治影響力就會能得到空前的提高!
    到那時候,再給李淵去這道書,便是名正言順矣。
    李淵舉兵起事,對時局的衝擊必然會是很大,無論現下,抑或將來,這將都會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李密而下之所慮、楊得方適才之進言,皆不過是倉促間,就此事而做的一個暫時的、膚淺的反應而已。對這件事,李密還需要認真地斟酌、考慮。
    故鞏縣長柴孝和投附到李密帳下後,其人智謀出眾,深得李密信用,然今日,柴孝和沒有隨從李密來觀看演練,故不在李密左右。
    李密一邊將急報給從吏收住,尋思想著:“回頭與孝和議議此事。”一邊暫將此事放置,說道,“唐公舉義此事,容後得暇再議。”召那幾個充作裁判的那軍將近前,笑問說道,“方正聽卿等進報,忽有此急報至,未有聽清卿等所言。卿等方才言報,叔寶殺傷白旗隊騎士幾何?”
    “稟明公,秦將軍殺傷白旗隊騎兵四十餘。”
    李密大為讚歎,說道:“單人獨騎,貫通白旗陣而出,毫發無損,殺傷四十餘!叔寶,卿真萬人敵也!”令從吏上前,指從吏所捧的一套鎧甲,說道,“此甲新製,百煉精甲,敢贈與卿。”
    “叔寶”為字,黑旗隊主將此將,不是別人,正是原張須陀帳下猛將秦瓊秦叔寶!
    張須陀戰死後,秦瓊等轉隸到了裴仁基部下。
    上個月,裴仁基投降李密,秦瓊等跟著也就又變成了李密的部曲。
    秦瓊萬人敵,其勇猛之名,何止李密,哪怕是原本瓦崗軍中的尋常嘍囉,亦俱知曉其名。
    李密在裴仁基降後,從裴仁基部、張須陀的舊部,並及其它諸營中,選出了尤驍勇者八千人,在前時編為了一部,以做他的親兵部隊,號為“內軍”,分任了四個驃騎將軍來當統領。
    秦瓊,即被他任為了其中一部的驃騎將軍。
    李密前些天,一直在洛陽前線,前天才剛回來,休息兩天。
    秦瓊等作為“內軍”,引率本部驃騎,扈從著他,也回來了。
    今天不太忙,他難得清閑半日,於是就召令秦瓊等在這片校場上演練,他來觀看。
    按照計劃,秦瓊等演練過後,原本還有別的節目。
    即是李密打算在秦瓊等麵前,再展示一下他的射術,以表現自己文武兼資的神武形象。
    但被李淵造反的這道急報,壞了李密的興致。
    遂在將精甲賞給秦瓊後,李密便不在校場上多留,令秦瓊等且先還營,自亦還公府。
    恭謹地捧著李密賜給的精甲,秦瓊以軍禮的姿勢,目送李密等馳馬離去。待其遠走,秦瓊將那五百黑旗隊的騎兵召集,和白旗隊的主將、騎士們,便按軍令,也策馬回營而去。
    回營途中,秦瓊數次顧首。
    他想道:“不意唐國公亦舉反旗。當日議降魏公時,俺尚頗猶豫。於今看來,還是賈君說得對。民心已亂,州郡盡皆思叛,大隋的天下,亡無日矣。
    “魏公說,等打下洛陽,便去書唐公。這洛陽,自魏公親率大軍,重據回洛倉以今,連日攻之不斷,可城中防備,猶頗堅也,一直以來,都難以攻進城中,隻能與守卒戰於城外苑中。也不知何時能夠攻下?……魏公待俺恩厚,以心腹視之,罷了,等這兩天,魏公引我等還回洛陽,俺何不便向魏公請令,引率精卒,再猛攻洛陽一回,試試看,能否將洛陽為魏公拔克!”
    秦瓊的思酌,無須多說。
    隻說李密,回到公府。
    尚未登堂,又一急報送至。
    報稱:“房獻伯陷汝陰,淮陽太守趙佗舉郡降。”
    房獻伯是投附李密的一部義軍首領。其人本即濟陰人。濟陰郡在東郡的東邊,兩郡接壤。房彥藻奉李密的命令,攻略河南道諸郡,戰果赫赫,最北邊,打到了濟陽縣,濟陽是濟陰郡的轄縣。房獻伯因降了李密,與房彥藻打到濟陽的這部兵馬聯兵,乃於這時,攻陷了濟陰全郡。
    淮陽郡位處在潁川郡的東邊,其北與梁郡接壤,——過了梁郡,就是濟陰郡,其南與汝南、汝陰兩郡接壤。房彥藻部最東,現已打到了汝南等郡。淮陽郡已是陷入李密部的包圍。因而,盡管淮陽太守趙佗幾年前曾於李密逃亡在淮陽時,下令搜捕過李密,現也隻好投降李密了。
    李密站在堂前的廊上,聽完了這道軍報,稍微思索了下,口傳命令:“傳令旨與房獻伯,濟陰郡一應軍政公務,暫由其掌。候我與司徒等會議後,隨後安排,另有令旨。令房獻伯,謹守郡土,切勿殺害百姓。傳令旨與趙佗,仍以他為淮陽太守。令孝朗遣部入淮陽協助防務。……河南道諸郡,大致已定,再給孝朗下到令旨,洛陽久攻不下,他可選揀精銳,還來助戰。”
    孝朗,是房彥藻的字。
    楊得方等恭敬領命。
    李密想了下,又笑道:“昔我蒙難,亡命淮陽時,趙佗曾令吏捕我。恐他擔憂,可選些賞賜,與我令旨,一道給他送去。好言撫慰,使他知,我非是計往日私怨之人。”
    楊得方應道:“明公寬宏大度,世人誰所不知。”
    步入到了堂上,主位坐下,李密看見案上放著一道文書,拿將起來,隨口問道:“此誰上書?”
    記室祖君彥、柴孝和等臣,在李密回到公府時,就都出來迎接,跟著他一起來的堂上。
    祖君彥答道:“回明公問話,此右武候將軍李善道之上書也,剛剛呈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