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定國名刹示寬仁

字數:5154   加入書籤

A+A-




    原以為李善道部天亮後就會展開攻城。
    但次日,直到中午,猶不見李善道開始攻城。
    新鄉令等不知李善道葫蘆裏賣的什麽藥,盡是疑惑,也因此而更加地惶恐不安。
    守卒們不敢懈怠,瞪大眼睛,盯著西邊李善道部駐處的數萬兵馬,連風似都帶著緊張的氣息。
    李善道現下,卻是並不在其部兵馬的駐地。
    一大早,他就在蘇定方、薛萬均、薛萬徹等百餘騎親兵的護從下,去了南邊的一座寺廟。
    這寺廟名叫定國寺,建於北魏,已有近百年曆史,是遠近有名的一座名刹。
    方丈等僧人,事先得到了通知,早已備好香茗,恭候李善道一行人的到來。
    在寺廟門外。
    方丈等迎上了李善道,雙手合十,鞠躬行禮,誠惶誠恐地說道:“將軍蒞臨,鄙寺蓬蓽生輝。”
    李善道微微頷首,微笑回應:“久聞貴寺盛名在外,今日特來拜謁。”
    方丈在前引領,一行人入進寺中。
    寺為兩進院落,從南至北依次坐落著照壁、山門、大雄寶殿,以及大佛殿等殿堂。
    院子裏古木參天,佛塔巍峨,大雄寶殿等建築飛簷翹角。
    步入大雄寶殿,殿內佛像莊嚴,香煙繚繞,檀香味道彌漫,使人肅然起敬。李善道點上三炷香,插在香爐中,閉目默禱了片刻,睜開眼來,隨後,轉身自把默禱的內容道出,笑與方丈說道:“此番前來,不僅為敬佛,亦為祈海內大亂早安,烽火早定,百姓可早得安寧。”
    方丈忙合什應道:“將軍心係蒼生,慈悲為懷。佛祖定會聽到將軍祈願,願天下重歸太平。”
    這定國寺確是當地的名刹,這會兒已有不少的信男信女,也在寺中禮佛。李善道來時,他們驚恐不已,各都伏拜在了院中或殿角的地上。李善道與方丈的對話,他們悉都清楚聽見。
    李善道看了看他們,略提高聲音,說道:“我非賊寇,魏公義軍之魏州總管,便我也。你們無須驚慌。我今日來一是為禮佛,再另是我請了周邊各鄉的鄉官、大姓,在此一見。你們要想留下,我很歡迎;如想還家,我也不攔。我隨行帶來了些酒肉,你們若還家,可各領些去。”
    這些百姓們怎敢留下?得了李善道允他們還家的話,院中伏拜的那些,爬將起身,頭不敢抬,彎著腰向寺廟外去;殿角的這些身都沒敢起,竟是爬著出去了殿外,然後慌張地也出寺去。
    在寺外警戒的李善道的親兵,取隨行帶來的筐中酒肉,分了些給他們。這些百姓不敢要,可因怕起波折,也不敢推辭,接住酒肉,一直到離開寺廟好遠,尚未緩過神,一個個如在夢中。
    回到家中後,這些百姓與家人、鄰居說起這件事,他們的家人為他們後怕自是當然,可看著他們帶回來的酒肉,後怕過後,卻也不是不禁與鄰居們一起嘖嘖稱奇。卻不必多說。
    隻說這些百姓從寺中散去未久,絡繹又有人來到寺外。
    所來此些,跟著的都有李善道部的軍吏,即正是李善道邀請來此一見的各鄉鄉官、大姓。
    來的路上,此些鄉官、各鄉大姓,有與從寺中離去的百姓碰上的,有的已知了李善道賞酒肉與之此事,倒是來之前的惶恐,稍得以了減卻。饒以如是,見到李善道後,彼輩仍是不由自主,就拜倒在地,膽小者,乃至顫栗如篩,李善道再三請之起身,也還是起不得也。
    沒辦法,李善道幹脆親上去,一一把他們扶起。
    退後兩步,李善道負手,環視了下,笑道:“我又不是吃人的猛獸,這般驚嚇何必?我知道,李某人的名字,在貴郡中可能不是很好,是不是有郡縣吏,或者傳聞說我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是不是還說我青麵獠牙,奸邪之徒?所以,我才今天請君等在此一會。”
    指了指天空,指了指身後的大雄寶殿,又笑道,“青天白日,朗朗乾坤,佛祖像前,我若真是青麵獠牙,奸邪之徒,佛祖也不會容我站在此地。今日請各位來,正是要澄清誤會。李某人雖一武人,少小嚐習聖人之言,今所以起義兵者,吊民伐罪是也,絕無害民、虐民之心。”
    來的鄉官、各鄉大姓約三二十人,列成前後數排,俱低眉垂目,束手悚立,沒人敢接腔搭話。
    這種情況,李善道見得多了。
    最早是在清河縣城外,之後為魏郡安陽城外,類似的情況,他都見過。
    因而李善道卻不尷尬,自順著自己的話,和藹可親的,繼續溫聲說道:“黎陽倉早為我有,黎陽倉裏有多少儲糧,君等當也有所聞知,糧秣,我不僅不缺,還很充足。今我率部,來入貴郡,絕非是為擄掠而來,仍是剛才我的這句話,是為吊民伐罪,解民出於水火而來!
    “今願在佛祖像前,與君等約法三章,顯我真心。我軍素來軍紀嚴明,凡我軍到處,定不擾君等鄉裏,而若有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君等,我之此話,可有聽到?”
    這幹鄉官、各鄉大姓見李善道言辭懇切,不似作偽,偷偷地互相對視,終於有那膽大點的,帶頭應道:“回將軍的話,聽到了。”其他人壯起膽子,陸續跟著應聲:“是,是,聽到了。”
    李善道滿意地點點頭,示意蘇定方過來。
    蘇定方捧著一疊告身,奉給李善道。
    李善道接過告身,示與眾人,說道:“此我親書之告身,皆你各鄉鄉官之任也,及散官武勳,君等可上前來,領取對應職銜。堅如清河、安陽,我軍一鼓而拔,況乎新鄉?城既非堅,守亦非固,貴郡郡兵現悉在洛陽,外複無援,我若取之,何須多費周章?今之所以我未有大軍到日,即急攻城,是為念百姓何辜,受戰火之苦?故先與君等相會,以表我心!且待下午,我還回軍中,便勸降城中,其若不降,城克之日,縣之諸鄉百姓之安,至時皆仍賴君等矣。”
    這些鄉官、大姓聽罷,目光落在李善道拿著的那厚厚一疊告身上,神色各異。
    但皆知形勢比人強,且李善道所說的也不錯,郡兵南下洛陽的事,這些鄉官、大姓消息靈通,都是已知,新鄉縣城而下確乎是已外無援兵可言,則這新鄉縣城被李善道攻下,恐怕也還真是早晚的事情,那麽如能有李善道的告身在手,最起碼在新鄉城破後,這是個保障。
    遂乃依舊是在膽大之人的帶頭下,眾人紛紛上前,各領告身。
    告身上還沒有落名,寺廟方丈獻上筆墨,李善道一一問過諸人之名,親手填寫,寫畢,又親給諸人。先接住填好告身之人,退到邊上,低頭來看,卻本是鄉官者各有兩份告身,一為鄉官本職,一為新授的九品散官;隻是本鄉大姓者,沒有鄉官告身,都是一份九品散官的告身。
    鄉官告身也就罷了,這九品散官的告身,卻是令諸人眼前一亮。
    畢竟,便是他們這些人,有散官在身者,亦是幾無!
    方今天下大亂,鹿死誰手,猶未可知,李善道,或者聽說是他的“主公”的李密最終會否能夠成事,固然誰也說不好,可就算李密成不了事,這份散官的告身,也可日後可資炫耀矣。
    不多時,告身分罷。
    這一拿到李善道給的告身,無形中,心理上有了暗示,再看李善道時,眾人已不如先前畏懼。
    人數太多,殿內不好坐,就在殿外院中,和尚們鋪下坐席,李善道請諸人落座。借著詢問諸人他們各鄉的風物為引,打開了話題,時而說些新鄉本地的事,李善道時而與他們說些自起兵以今的在各地的見聞。諸人漸漸地放開了拘束,說到後頭,已是頗有談笑風生之感。
    話到中午,寺中置了菜肴,呈端上來,李善道請諸人吃飯。
    飯畢,喝了點茶,李善道從席上起身,顧盼眾人,笑道:“與君等今日暢談,獲益良多。雖然想與君等再多聊會兒,然已過午時,我軍中事務多,卻是不得不還回軍中了。就與君等暫相作別。我帶了些酒肉來,這些酒肉不是送給君等的,是賞給君等各項年七十以上之老者的,君等等下可以自己分一下。新鄉縣城打下來後,我另有賞賜君等之物頒下。
    “有一事,我與君等說一說。今天下午,我不會攻城,城外我也不會派兵圍困,君等若有親友在城中而欲出者,君等可請他們放心出城。新鄉縣城今日如不肯降,明天,我將圍攻!”
    眾人在城裏有親友的,還確實不少,聽得此言,俱是下拜,感謝李善道的仁心。
    便將酒肉留下,又給了寺中些香火錢,在蘇定方等護從下,李善道上馬,還回新鄉城外軍中。
    這方丈少不了,將李善道剛到寺內時,拜佛默禱,祈海內可得早安之事,與眾鄉官、大姓等講說了一下。諸鄉官、大姓盡皆驚奇,卻對李善道與他們所言之的“起兵是為解民倒懸之苦”這話,不由自主的各都是多了幾分相信。分了酒肉,眾人各還鄉裏,果是緊接著,就遣人去城中,給他們在城中的親友報訊,轉達李善道之諾,讓他們想出城的抓緊出城。
    這些且也不必多言。
    隻說李善道回到軍中後,就令人到城外,勸降城中。
    新鄉令等沒人敢於作主,對李善道的勸降,隻能擱置一邊,隻當不知。
    勸降可以不知,旋而未久,城中發生的另一件事,新鄉令卻無法隻當不知了。
    便是李善道允許城內士民今天離開之諾,隨著坐著垂籃進到城內的各鄉鄉官所遣之人的告知,在城內不脛而走,敵人的兵馬臨城,眼看城中就要受困,誰肯還留在城內?
    甚多的士民扶老攜幼,分從家中、裏中出來,擁擠到了城門之下,喧雜吵嚷,要求打開城門,以至不少被新近招募的丁壯也都聚在其間。門將束手無策,隻好急報新鄉令等。
    新鄉令、縣尉諸人聞報,麵麵相看,俱是瞠目結舌,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