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祖彥勃然斥反複

字數:4479   加入書籤

A+A-




    “長史所言誰人?”
    郭孝恪說道:“故溫縣令陳君範,襄國通守陳君賓之同產兄也。君範雖已遷任,他在溫縣的故吏卻頗有之。是不是可以從其故吏中選三二人,令往劉儀同軍中,到了襄國後,向陳君賓備述將軍在河內的仁民愛士之風,或許可以勸降陳君賓?縱不能當即勸降,也可亂其心矣。”
    南陳滅亡以後,從後主陳叔寶到長安的其族宗室達百餘人,起先,他們都被楊堅發配到了隴右和河西各州,各給田業以處之;但楊廣繼位後,因楊廣絕愛幸陳後主的第六個女兒,此女名陳婤,是楊廣在大業二年納的貴妃,——再加上楊廣亦有意起用山東、江南的士人,以製衡關隴貴族,遂楊廣便召陳氏子弟盡還京師,隨才敘用,由是陳氏子弟並為守宰,遍於天下。陳君範就是那時出任的溫縣令,陳君賓也是那時出任的地方,初亦為令長,後遷的襄國通守。
    陳君範如果現還在河內,讓他去招降陳君賓,自最為合適。
    但陳君範已遷轉別處,用不上他了,那換個思路,遣他以前在溫縣的親近故吏,比如他的主簿甚麽的,讓去與陳君賓見上一見,也確實是個可以一試的辦法。畢竟是陳君賓嫡親兄長以前的親信之人,陳君賓一則也許聽陳君範在信中提到,二則說的話,他也相對的會容易相信。
    反正這不費些什麽,既是郭孝恪提的建議,李善道就從善如流,笑道:“長史此策大佳!便令溫縣,舉陳君範素所親信吏數人,送往我賢兄軍中,供我賢兄驅用。策若可成,長史之功。”
    就當天,郭孝恪親寫了呈遞李密的捷報,向李密提出了“與其渡河南下,不如西南取澠池”的建言,寫好後,李善道看罷,補充上了人事任命上的一條意見,“保舉高曦為河內通守”,然後與他聯名署之,落上兩人的印章,即遣人送去洛口城。
    給溫縣的令,亦當天傳下。令到溫縣,吏員選好,由駐軍遣兵一夥送往武安,不必多言。
    隻說把給李密的捷報送走之後,李善道又給劉黑闥回了一封書信。
    首先表示了自己的態度,讚成劉黑闥“接著用兵襄國、趙郡”的這個建議。
    繼而,告訴劉黑闥,雖按他的估計,李密當是會能接受“用兵西南”此議,因為李密的兵力,比王世充等多,李善道即便支援過去,在正麵戰場亦起不到一錘定音的作用,還不如轉攻澠池,既能調動王世充部回援洛陽,給李密以趁隙進擊的機會,又能從而對洛陽形成東西夾擊之勢,長遠來看,對其圍攻洛陽也更有利,但畢竟李密會不會同意,現尚不能確定,是以,叫劉黑闥權先掃清武安餘縣,等李密回旨到後,看李密是甚麽意思,再決定給他增不增兵。
    在信末,李善道寫道,若李密竟執意令自己渡河南下的話,便退而求其次,調留駐武陽的陳敬兒部和清河的李文相部援他。總之,他的此議是一定要采用,襄國、趙郡,是一定要打的。
    外部的事務暫處理完畢,李善道安下心來,把心思轉到了安撫河內和獎賞有功將士上邊,同時,令楊粉堆另擇得力斥候,於河東、長安以外,對澠池、弘農方向亦開始做重點打探。
    ……
    獎賞有功將士這塊兒,李善道軍中現已形成了一個較為成熟的獎賞製度。
    通體而言,就是依照軍功的不同,分給以不同的獎賞。
    細分而言,這個獎罰製度又可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針對兵士,一個部分是針對軍官。
    針對兵士的獎賞,主要是以所獲之敵人首級論軍功,一個人頭賞多少錢。在此之上,當某個士兵斬獲到的敵人首級,累計到了規定的數字後,除財貨外,再給擢為軍吏、分田的獎賞。
    針對軍官的獎賞,軍功就不隻是以人頭來論了,先登、陷陣等,也都是考定軍功的重要方麵。此外,李善道把日常操練、其部軍紀等等,也都列入到了對軍官賞罰的範疇之內。
    評定軍功這差事,以往都是王宣德主要負責。
    王宣德傷勢未愈,李善道打河內前,在貴鄉時,他能出來值個勤,為他身體著想,盡管他強烈要求,但在離貴鄉,進向河內的時候,李善道沒有帶他,把他留在了貴鄉。
    所以,這一次打完河內後的評功,便暫由王湛德代理。
    擔心王湛德業務不熟練,他評定好,報上來的功勞簿,李善道一一地細作了審核。
    果然發現了幾個評功不當的地方,李善道給以了糾正。
    審核罷了,糾正過後,即按此給將士們酬功。
    財貨、拔擢上的獎賞,在河內就可以完成,分田的獎賞,得等回去貴鄉,再由魏征主持來辦。卻雖是田地暫還未分,成車的財貨賞賜下去,一個個的新軍吏擢拔上來,全軍開顏!
    黃君漢、劉德威兩部,隻是聽李善道節製,不算他的部曲,對他兩部的酬功,李善道隻按他兩部報上來的斬獲等,給了相應的財貨方麵的獎賞,由黃君漢、劉德威自轉賞給他兩部將士。
    聽說了李善道部的將士,隻要達到一定的軍功,還有田地上的分賞,黃君漢部的部曲,除掉瓦崗時的舊部外,俱是得自投興洛倉就食的流民,劉德威部的部曲原是軍府的兵士,多良家子,他們對田地都有天然的渴望,大都羨慕不已。——跟著李密打仗,口糧不會短了他們,可李密這幾個月一直在打洛陽,數十萬大軍屯此一地,田地上,李密卻是沒法分給他們。
    ……
    安撫河內這塊兒,亦即安撫新得之地,李善道對此,現也已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
    一個政治方麵。
    共有三點。其一,凡投降之原隋官吏,汰其貪劣,留其清正,仍為其原職之用,或作拔擢,或簡選到李善道的總管府用之;其二,擇本縣、本郡之右姓子弟,任之以郡縣之職,或亦簡選到總管府用之;其三,辟當地有名的寒士,也任之為郡縣之職,或簡選入總管府。
    一個軍事方麵。
    亦是共有三點。其一,對其郡、其縣的郡兵、縣兵進行改編,裁其老弱,裁掉的部分,另再從良家子中招募。其二,郡兵、縣兵火長以上的各級軍吏,悉從有功之本軍吏卒中挑選重任。其三,在郡治駐兵,在關鍵的縣也駐兵,駐兵之多寡依其郡、其縣的形勢酌定。
    簡單點講,就是一句話:政治上多用原本的隋吏、地方的士人;軍事上牢牢抓在手中。
    槍杆子裏麵出政權。
    隻要其郡、其縣的兵都在手裏,那一般來說,最起碼在沒有外患的情況下,就出不了大亂子。
    事實上,這種安撫、治理新得之地的辦法,亦不是隻有李善道自己在用。李密、李淵,包括竇建德、杜伏威、劉武周這些,或多或少的也都是用的這個辦法。
    誰的夾袋裏也不可能會有那麽多的政治方麵的人才可用,尤其是地盤迅速擴充的情形下,那該怎麽辦?僅有的解決辦法,當然就是第一選擇把軍權把控住;第二,盡量地任用降吏。——盡量任用降吏,不僅可解決政治人才不足之苦,還有個好處,能吸引未得之地的官吏投降。
    武陽、清河、汲郡、魏郡,李善道用的都是這一套安撫和鞏固統治的辦法。
    對河內,依然照用。
    前後用了三四天的時間,各縣、郡府的諸項人事任命,一一頒下。
    郡守、通守、郡丞這三職沒有任,等李密的回旨。
    ——言及“通守”,李善道起初本是想延按李密任“州刺史”的任官風格,保舉高曦為“懷州刺史”,後轉念一想,打河內前說的是打完河內“渡河南下”,以對王世充部形成夾擊之勢,現給李密的捷報中,變成了“用兵西南”,李密也許不會高興,則為避免李密越發惱怒,就改成了保舉高曦為河內通守。又則為何保舉高曦任此職,河內將會成為李善道下一步攻略河東、弘農等郡的後方基地,自是須有一個可靠的重將坐守才可。高曦嚴整、沉毅,正合此任。
    ……
    卻李善道相繼給將士酬功、任命河內郡縣官吏大致完成,告一段落之時,他和郭孝恪聯名的捷報,送呈到了洛口城。
    李密等正與房彥藻、柴孝和、祖君彥等商議軍事,看罷,果是麵現不快。
    祖君彥察其神色不對,索捷報看了,登時勃然大怒,拍案說道:“豈有此理!先言取下河內,便渡河南下,夾擊王世充等,明公因調劉德威、黃君漢兩部往去助他,而今河內已下,反言用兵西南。李總管向頗以忠義為名,卻不意反複至斯!其所前言,豈不是在哄弄明公?”
    柴孝和請得捷報,亦看了,意見與祖君彥不同,沉吟說道:“祖公,李總管此策,似亦不能說是哄弄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