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4章 設備測試
字數:6915 加入書籤
第(1/3)頁
> 車上載滿了東西,包括後座都放滿了,回去後,林默才又仔仔細細研究起來。
不僅研究性能這些,也得思考研究其使用方法,就像電腦,有人能用來敲代碼,有人能用來剪輯視頻,而你,我的朋友,可能用來逛個網站都找不到入口。
雖然設備是根據應用場景設計的,但具體使用上,也有很多功夫可下,最簡單的,你怎麽藏,才能讓人發現不了?才方便行動?其中有很多功夫需要下。
林默也沒閉門造車,把三個行動隊在駐地的人,都尋來,一起討論試驗,這就是給大夥用的,也無需避諱誰。
還行,試著試著,還把後勤的人拉了過來,弄了些穿戴設備,解決了不少問題,不過更多的,還需要在實際使用中發現才行。
“黃隊,你這邊有沒有啥,重要性不高,對手也不太難纏的案子,來實地使用,測試一下這些設備?”
林默開了口,他與黃建仁、沈鬆二人站到一邊,聊了起來,三人湊一塊,在這個時間點,也確實不多見。
黃建仁是之前帶隊,辦結了個案件,今天抽出時間,做最後收尾的文字工作。
沈鬆,則是今天剛回來,水匪團夥那邊,工作有了不小進展,但也推進到了深與淺,核心與外圍交界處。
因對方的組織架構,以及案子原因,不能用抓捕審訊再突破的法子,所以這一環,也隻能靠水磨功夫慢慢磨,算是進入了垃圾時間。
發展了一些線人,安排了一些潛伏滲透還有策反的工作,他手上又有不少人閑了出來,加上那邊工作也算進入正軌,聽說他不在,處裏又辦了幾起大案,幹脆帶著人回來了。
聽見林默所言,黃建仁考慮了下,回道:“正好,最近正摸查到幾個販煙那邊的日諜,警惕性不高,正好用來測試一下設備。”
“他們警惕性不高?”林默聽得有點詫異,按理不應該啊!
黃建仁卻很篤定的點頭,解釋道:“我親眼看了,有所防備,但這些人,跟專門潛伏滲透進來刺探情報的日諜相比,差距有點大,防了等於沒防!”
林默點頭,猜到對方差點勁,但沒想到差那麽多,當然,眼下被黃建仁盯上的,也大概率是那邊的外圍、邊緣人員。
又詳細了解了下情況,兩人也敲定下,以此為目標,明日開始對這批設備進行一番測試。
黃建仁心中有點忐忑,過去繼續研究起來,這東西,林默情況還好點,至少見識過更先進的通訊手段,怎麽用啥的,心裏也有點數,但對別人來說,這卻是全新且陌生的設備。
“林隊,大總台、小總台,有沒有多的?我這邊,跟蹤監視工作,很多都需要在野外人煙稀少的地方開展,通訊非常不便,有這些,應該能極大方便我那案子的調查。”
沈鬆開了口,他眼光不差,看見這東西,已經大致想到在行動中如何應用,於是開口討起東西。
大總台、小總台,是帶回後,幾人對前兩種設備的簡稱,後兩種則簡稱為電子機、礦石機,至於正式命名,暫時還屬實驗機,並未正式賦名。
林默斟酌一番,道:“在野外,沒有市民這些做掩護,各跟蹤及後方指揮人員,需要分得比較開,才能盡量防止被人察覺。
如此一來,指揮人員,便很難臨近敵人,自行了解掌握現場的情況,並進行指揮,所以單方向傳達的礦石機,以及隻能簡單回傳訊息的電子機,能起到的作用便很小。
在這環境下,最理想的,便是一套能雙向準確傳遞情報的設備,點名要大小台去使用是合理的。
後方指揮能不靠近便了解掌握一些情況,一線又能接收指揮部,依據各方情況做出的布置,便於相互配合。
但問題也有,大台集合了供電設備,但小台卻需外接電源,接發電設備,先不說體積與重量問題,光發出的動靜便不適合使用。
帶電池,續航時間又太短,電池重量不低,多帶不現實,你這邊在外的跟蹤工作,動不動也需以天甚至更長時間記數,補給更換,也很麻煩。”
沈鬆皺眉,問道:“也就是說,這也不是很適合我那邊使用?勉強一些,我也是能夠接受的,有總比沒有好。”
林默擺手,笑道:“不是不想給你用,我的意思,是可以依據你的需求改一改,那邊沒有現成設備,改一下,也隻是稍微耽誤多幾天。
第(1/3)頁
第(2/3)頁
修改的地方,也隻是用現成方案,重新整合一下,像小台的接收部分,可更換為礦石機,不耗電即可接收。
礦石機的缺點,是體積稍大、頻段較少、接收質量較差,前者,小總台體積便不小,也不至於帶著跑到敵人跟前去,所以影響不大。
至於頻段較少,出了城,對於遭監聽,並不用過多擔心,頻段少問題也不大,接收質量差也一樣,周邊不會有太多接收設備,大總台可以適當調高功率,改善礦石機的接收質量。
如此一來,新的小總台使用之時,便無需一直開著機耗電,可等需要回傳或有人呼叫時,再打開電源,通電發送訊息。
這樣,哪怕所帶電池,僅能支撐發送訊息一二十分鍾所需,但若語言簡練一點,用上幾天估計也不是問題,如此,其實用性將極大的增加。”
沈鬆點頭,露出滿意的笑,催著林默趕緊反饋過去,雖然整合製造新設備需要多一些時間,但幾天啥的,他還是等得起的。
眾人一直忙活到太陽落山,出任務的弟兄陸續回來,也都紛紛湊了過來,熟悉了解起這些新玩意。
不少人都有意向,想要搞些去用,不過林默都未同意,他們辦的案子都在城內,用這個,就是為了近距離與敵人打交道時,能接受指令並回傳簡單訊息。
但這種近距接觸工作,容錯率不高,在摸索試驗出一套相較完善的使用方案之前,他並不準備廣泛應用。
林默帶人,將那套大總台,在一輛汽車上安置妥當後,便回隊裏處理工作去了,隊內工作要盡量安排妥當,免得到時影響到手頭其他工作。
隊內工作處理妥,林默還去了沈鬆那邊一趟,細細了解了水匪一案的調查情況,查缺補漏,這活兒幹係較多,可不能出岔子。
沈鬆對此也不排斥,甚至樂得如此,一方麵擔心出問題,另一方麵嘛!這事與特工總部扯上關係,隻要有這個對頭在,其他的什麽都不叫事兒!
第二天,還是按時起床晨練,安排了隊裏的工作,跟一隊那邊打了聲招呼,他先去了何長文那邊一趟。
依舊沒什麽收獲,不論河合正二的公館這裏,還是江對案那邊的宅子,都未發現有什麽異動,其他方向的調查也進展不多。
安撫了下有些鬱悶的何長文,林默道:“他應該屬於活動不多的,估計需要多花一些功夫,慢慢來,耐心一點。
至於盜墓團夥那邊,你讓姚幫主再做點準備,兩邊估計無法同時行動,北邊再有兩三日,應該便能傳回消息,到時先把他那邊的事,提前處理了!”
安排妥當後,林默便趕去同黃建仁匯合到一塊,因為要測試新裝備,他也親自到場了,還多帶了一個偵查小隊配合。
目標是三個人,外加一些打下手的國人,在雨花台靠近江邊,零零散散、稀稀落落的一片居民區之內,經營著一家貨棧。
沒用日本身份,明麵身份是經營貨棧的老板,暗中傳出的,則是某股船幫勢力駐紮此地據點的負責人,實則是日諜,此地也是日諜鴉片走私的一個據點。
當然,這個地方在重要性上,並不是太高,也不是往南京輸送鴉片的點,畢竟這是首都,雖有其活動痕跡,但並沒有太過分。
其所負責的,主要是對接一些路過此地的販煙船隻、團隊之類,提供落腳、食宿、隱匿等協助。
當然了,既然專門派了隱姓埋名的日本間諜負責此地事務,這地方也肯定沒那麽簡單。
這三人中,有二人,多數時間都在城內活動,黃建仁的判斷,他們應該還負責傳遞一些訊息,為販煙活動提供情報支持。
當然了,以他們的表現,估計也隻是收集一些,沿途上的檢查、關卡、安危之類情報,再加上接收傳達一些別人送來的消息。
雖尚未被查實,但這是大家了解其情況後,一致認可的判斷,實在是這幾人表現有點拉胯,說其肩負著多大使命啥的,大家實在無法認同。
大家很快便行動起來,今日大家先盯一盯貨棧這裏,這裏雖然不是城區,甚至與常規意義上的城郊也沾不上邊。
不過首都終歸相距不遠,長江又是輻射十數省的運輸幹道,所以這地方,也不是啥僻無人煙處,沿江不時有著貨棧、倉庫、碼頭等等設施。
而貨棧所在,又恰算是一小片聚集區,街頭巷尾的,來來往往忙碌的人並不少,甚至車輛之類也不時可見。
第(2/3)頁
第(3/3)頁
情況與江對岸那處集市類似,這地方,涉及灰黑地帶的生意不在少數,來來往往的人中,不乏身家豐厚者。
“…喂喂喂…聽得到聲音嗎?現在開始響應…一號請回複…”
“…嘀嘀…”黃建仁頭上所戴的耳機中,傳出了兩聲嘀嘀的電音回應。
“…二號請回複…”黃建仁繼續向手中麥克風呼叫,當然了,其用的是方言。
“…四號請代五號回複…”
聽著耳機中傳出的呼叫,林默看向身前,用一個木箱墊坐在地,頭戴一頂破舊厚氈帽的擦革匠,在其微微點頭後,手中又輕輕握了兩下。
這一次,帶著通訊設備執行監視任務的總共有五人,其中一部長續航電子機,一部標準型號的電子機,兩部便攜式電子機。
剩下一部是礦石機,便是林默眼前隊員所帶,因體型稍大,藏在了他屁股底下的箱子內,天線在其身旁,支機的一個掛布巾這些的竹架子內,連接的電線,偽裝成了拴捆的破麻繩。
至於林默自己,則身穿一件大衣,手中一柄彎把長傘,傘能正常使用,天線被隱藏在傘杆內。
不過並未接上,電子機上是內置有天線的,隻不過僅在機體上冒出個頭,遠距接收效果不佳,隻不過黃建仁就在幾百米外,這距離還是能勝任的。
林默大衣內,穿了件特製的馬甲,便攜式電子機的接收發射端主體,分藏於林默雙腋下側位置,電池在衣服口袋裏,方便更換。
大衣衣領上有個小聽筒,已經調節妥,林默將耳朵貼上去正好能聽見,頭一偏便幾乎沒聲了,隻要不是與人靠得太近,或身周環境太安靜,無需擔心通訊被他人聽見。
聽筒、電池及手中電鍵與設備主體連接的線,都布設在大衣的內側,布麵縫製了線帶,線從中穿過便能被簡單固定,無需擔心線四處亂竄或勾勾掛掛。
貨棧並沒有什麽動靜,所以林默也隻能在周圍晃悠著,四處去走走、到處去看看,畢竟主要目的是測試裝備。
像是電池重量有點大,放在衣兜內,墜拉感有點大,有時快步走起來,還一甩一甩的。
所以電池應該與發射端換下位置,至於為何不是接收端?因為接收端需要一直開機,而發射端可以使用時才開,控製電量消耗。
另外,如果需要密集開關機,將手伸入腋下的動作,會更容易引起敵人的警惕懷疑,所以將其換至衣兜最合適。
還有,設備的邊邊角角處,多數都是直角設計,藏在身上不太舒適,容易勾掛,而且撐頂起的痕跡也比較顯眼。
所以這些地方,需要改設計,讓其變得圓潤一些,另外,機體形狀也可優化,改像瓦片一般,呈現一定弧度,方便好的貼合人體的曲線。
林默往遠走了走,因為是在進行測試,所以黃建仁一直在輕拍麥克風發出聲音,以免有問題都發現不了。
實測了下接收距離,林默發現快走到這片聚集區邊緣,未曾外接天線,聽筒雖已有雜音,但依舊能進行有效聯係。
這距離很可觀了,不過也隻能做為參照數據,不是通訊距離便一定有這麽遠,甚至這已經是比較理想的數據,畢竟此地建築,普遍也就一兩層。
若在城內,高層建築較多的區域,可能隻是隔上兩條街,你不外接天線,便隻有滋滋的電流聲。
實測一番,總體表現情況還算可以,不過需要改進優化的地方也不少,而且一些問題,可能還需繼續使用一段時間,才會陸續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