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拜人不拜神

字數:4236   加入書籤

A+A-




    乾武十一年間,大唐如日中天,盛世繁華,光芒萬丈。

    在這風雲激蕩的時代,一樁樁大事如璀璨星辰,鑲嵌在曆史的長河之中,熠熠生輝。

    吝大福瞅準了大唐百姓對貞觀時期文武百官的崇敬之情,他便趁機開放了貞觀時期文武百官大全畫像售賣。

    一時間,這些畫像如同春日裏的繁花,綻放在大唐的大街小巷。

    其中,描繪李世民與李承乾的畫像最為出眾,畫工精湛,栩栩如生,將二位的威嚴與氣度都融入了筆墨之間,一經推出,便供不應求,被民間戲稱為“甲上之像”。

    乾宇商會借此東風,賺得盆滿缽滿。

    眾人皆以為李世民和李承乾的畫像價格高昂,入手艱難,卻未曾察覺,到最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幅。

    原來,乾宇商會本就采用不限量供應的策略,以滿足百姓對兩位大唐核心人物的愛戴。

    百姓們對此也並不計較,畢竟能將兩位陛下的畫像迎進家門,是何等榮耀之事。

    在尋常百姓家中,門口張貼著尉遲敬德和秦叔寶的畫像,推門而入,堂屋之上,李世民和李承乾的畫像並列高懸,接受著百姓的供奉。

    而周邊的畫像,則依著個人喜好搭配。家中有孩子立誌學文的,便掛上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文臣的畫像。

    若是家中孩子向往武學,便會掛上李靖、李勣、侯君集等武將的畫像。

    而那些家底殷實的大戶人家,更是追求極致,收集全套二百五十六位貞觀文武百官的畫像。他們專門在家中辟出一間房子,精心布置,將這些畫像一一懸掛。

    每逢佳節,全家老小齊聚於此,莊重祭拜,緬懷這些為大唐立下不朽功勳的大唐文武。

    在他們心中,神仙雖被傳頌得神通廣大,卻虛無縹緲,難以捉摸。

    而這些貞觀名臣,皆是真實存在,他們的故事在民間口口相傳,家喻戶曉。

    有這些先輩的“守護”,仿佛任何鬼怪、黴運都不敢靠近家門。

    時光匆匆,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到了乾武十一年,六月初二。

    這一天,侯君集,這位為大唐征戰半生的老將,溘然長逝。

    消息傳來,李世民悲痛萬分,再次痛哭流涕。

    侯君集自追隨李世民以來,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玄武門之變中,他堅定地站在李世民身邊,為其出謀劃策,助力李世民登上皇位。

    貞觀年間,他又領軍出征,立下赫赫戰功,是李世民最為倚重的將領之一。

    如今老將離去,李世民心中的悲痛難以言表。

    李勣、尉遲敬德、程咬金、蘇定方等一眾將軍,聽聞侯君集去世的噩耗,紛紛趕來吊唁。

    此時的尉遲敬德,年事已高,身體大不如前,已經難以獨立行走。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堅持前來,隻為送老友最後一程。

    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聽力也逐漸下降,旁人跟他說話,他時常聽不太清。

    李勣,這位老將中身子骨最為硬朗的,此時默默地承擔起照顧尉遲敬德的責任,就連尉遲敬德的輪椅,都是他親自來推。

    他的身影高大而沉穩,向世人展示著大唐老將們的堅韌。

    李璟祐,目睹著這一切。

    他漸漸明白,所謂白事,便是有人去世。每一次的白事,都意味著阿翁的朋友少了一個。

    他知道阿翁心中的難過,因為在他的記憶裏,已經見過太多次這樣的場景,他難以想象阿翁要承受多少次這樣的悲痛。

    李承乾,給予了侯君集極高的死後哀榮。

    侯君集陪葬昭陵,追封榮譽,朝廷為其停朝三日。

    李承乾雖性格暴躁,但對大唐、對自己,始終忠心耿耿。

    他的離去,是大唐的一大損失,這份死後的尊榮,是他應得的。

    乾武十一年初,李承乾昭告天下,今年年底即將舉辦元日盛典。

    這一次的元日盛典,與以往不同,大唐在多年的開疆拓土之後,國力強盛,版圖達到了曆史之最,周邊國家紛紛被吞並,曾經萬國來朝的盛景已不複存在。

    但正因如此,百姓們對此次元日盛典充滿了期待,都認為這將會是一場空前規模的盛會。

    乾宇商會也早早開始籌備,整整忙碌了一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準備之充分,讓人難以想象。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西域戰場,薛仁貴迎來了一場意外的大捷。

    他領軍大破阿拉伯,撿了一個大便宜。

    當時的阿拉伯正處於改朝換代的動蕩時期,當政的是哈裏發阿裏,其王朝被阿拉伯人稱為阿裏王朝。

    薛仁貴的軍隊如同天降神兵,一路勢如破竹,直插阿拉伯王朝的首都。

    這場戰役的順利程度,連薛仁貴自己都始料未及。一座座城池在他的鐵騎之下,如同探囊取物,輕易被攻克。

    不知不覺間,大軍竟然打到了阿拉伯帝國的首都麥地那。

    麥地那也由此遷都庫法,改名新麥地那。

    此時的阿裏,正率領主力部隊在赫魯宛用兵,國內兵力空虛,根本沒有軍隊能夠阻擋薛仁貴的兩萬騎兵。

    阿裏知道局勢危急,為了避免被唐軍糾纏,無奈之下,隻好簽下了三十二條條約。

    根據條約規定,阿拉伯每年都需要向大唐繳納巨額的物資和財富。

    這一決定,讓阿拉伯百姓痛苦不堪,沉重的賦稅如同大山一般,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可阿裏卻並不在乎百姓的疾苦,他心中所想的,是先爭取時間,等國內局勢穩定,實現一統之後,再積蓄力量,對付大唐。

    在他看來,隻能暫時犧牲百姓的利益,再苦一苦百姓了。

    而大唐這邊,在籌備元日盛典的同時,也在積極鞏固著新開拓的疆土,加強與周邊地區的交流與融合。

    國內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繁榮發展,文化藝術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詩歌、繪畫、音樂等領域人才輩出,佳作頻傳。

    長安城內,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來自不同地區的商人和旅人穿梭其中,帶來了各地的奇珍異寶和獨特文化。

    在元日盛典的籌備過程中,整個長安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歡樂的氛圍之中。

    工匠們精心雕琢著慶典所需的裝飾品,街頭巷尾掛滿了紅燈籠和彩帶,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息。

    百姓們也紛紛為盛典做著準備,他們購置新衣,準備美食,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共同見證大唐的輝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