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字數:4268 加入書籤
“乾武二十年?”
李承乾眉頭緊蹙,他直直看向下方的吝大福,語氣不自覺帶上催促“吝胖子,需要這麽久嗎?”
回想起第一台蒸汽機在工業部成功運轉時,李承乾仿佛看到,大唐憑借機械之力縱橫四海,先進器械走進千家萬戶,國力如日中天。
懷著這般壯誌,他憑借超越時代的智慧,提出了電的使用構想。
無數個夜晚,他在兩儀殿中對著圖紙,反複推演那個被電力點亮的大唐盛世,一心盼著能引領大唐跨越千年時光,步入前所未有的嶄新時代。
可現實卻橫亙在夢想與現實之間。
如今看來,邁向新時代的進程,被諸多難題絆住了腳步,實在是太過緩慢。
在這弱肉強食的世界局勢下,大唐唯有不斷奮進、開拓創新,才有資格屹立於世界巔峰,成為真正天朝上國。
但對於怎樣快速踏入電氣時代,他雖有高瞻遠矚的方向,卻缺乏具體的實施路徑,隻能寄望於大唐那些身懷絕技的工匠們,盼他們能早日攻克難關。
“陛下,這已經是最快的速度了。”
吝大福微微欠身,神色間很是無奈。
“海上行船與陸地全然不同,洶湧的風浪、詭譎的洋流,都是難以逾越的阻礙。”
“乾武二十年,還是在如今有了些思路的前提下,否則還不知要拖到何時。”
李承乾聽完,緩緩點了點頭,眼神裏既有理解,更多的卻是憂慮。
短暫思索後,他沉聲道“今年給工匠們翻倍加薪。”
在他心中,工匠是大唐走向未來的希望火種,他們的付出理應得到豐厚回報,或許這翻倍的薪資,能夠給到他們一些幫助。
“是,陛下!”
李承乾雖然有些焦急,卻也明白急躁解決不了問題。
外麵還有一片嶄新的大陸,那裏,豐富的礦產、廣袤的沃土,都在等待著被開發利用。
可大唐當下最大的難題,始終是人口。
沒有足夠的人力,即便占領了大片土地,也無法充分發揮其價值,不過是徒有其表。
正因如此,李承乾雖對西進擴張有著想法,卻也隻能按捺住衝動,等待時機。
他暗自估算,人口的顯著增長或許還需二十年,等這一批孩子長大成人,融入社會,到那時,乾武之治才會迎來真正的鼎盛。
“對了,”李承乾突然開口,“明日會議,先把廢除奴籍一事告知百姓。”
“此外,大唐未來的發展規劃,讓百姓投票決定。百姓期望大唐成為什麽模樣,我們就朝著那個方向努力,朕隻需牢牢把握天下為公這個核心宗旨。”
民心所向,便是大唐前行的方向。唯有讓百姓真正參與到國家發展中,大唐才能匯聚起無窮力量,穩步邁向巔峰。
“今日就到此為止,諸位都勞累一天了,回去好好休息,明日還要早起。”
李承乾揮了揮手。
“是,陛下!”眾人紛紛起身,恭敬行禮後,魚貫而出。
此時,唯有秦如召仍靜靜地站在原地,身形一動不動。
李承乾剛要起身,目光掃到秦如召,微微一怔,隨即又重新坐了下來。
“如召,你還有何事?”
李承乾的聲音溫和,帶著幾分長輩對晚輩的關切。
秦如召雙手抱拳,上前一步,神色間帶著一絲猶豫“陛下,臣心中有些不解。”
李承乾點點頭,目光溫和的看著他“但說無妨。”
“陛下,使團隊伍已經確定,陛下卻又添一人,臣擔心屆時難以周全照應。”
秦如召微微皺眉,一臉擔憂地說道。
李承乾聞言,眉頭輕皺,眼中閃過一絲了然“如召,你可是對朕安排一個農家孩子進使團隊伍心存不滿?”
“況且你也知道,那孩子有高句麗血脈。”
“你長期帶兵鎮壓高句麗地區,心底對他們有所偏見,對這事不滿,朕能理解。”
李承乾輕輕歎了口氣。
“但如召,時代不同了,如今大唐走的是一條前所未有的路。”
李承乾看著眼前的秦如召,像多年前一樣,耐心的解釋著,“如今的大唐,應以包容之姿接納四方百姓,不論出身何處都是大唐子民,都能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來,搬個小凳,坐到朕身旁。”
李承乾拍了拍身邊空位,示意秦如召坐下。
秦如召依言搬來小凳,乖乖坐到李承乾身旁。李承乾下意識抬起手,想如從前那般摸摸秦如召的頭,可看著眼前已然長大成人的秦如召,他的手懸在半空,停頓許久,最終緩緩放下。
時光匆匆,曾經跟在身後的青澀少年,如今已成長為獨當一麵的朝廷棟梁。
秦如召看著李承乾放下的手,他拿起李承乾的手放到了自己的頭上。
“陛下,如召還是那個如召,從未變過。”
他看著李承乾一臉坦然的笑著。
看著這樣子的秦如召,李承乾輕輕的摸了摸他的頭。
一如當年。
“如召啊,你啊,從小就是這個倔驢脾氣,看不慣的事情,怎麽看都看不慣,人也是如此。”
“按理說,你這個性格是不堪大用的,也當不了我大唐的神武衛大將軍,按照道理來說,顯懷比你要好得多。”
“可是呢,如召,你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聽話,聽朕的話,有什麽事情不懂呢,雖然不明白,但你還是會按照朕的話去做。”
“所以呢,朕也喜歡和你講道理。”
“現在是現在了;如召,你的想法,也要改了,以前,我大唐亡國滅種,那都是常事,因為,那些人不是我大唐人。”
“可現在,朕推動王化,用百家學說,推行我唐文化,讓唐文化傳播天下,走的是多民族融合。”
“不管是什麽高句麗人,還是什麽西域諸國人,亦或是那些吐蕃人,從今往後,都不複存在了。”
“今後啊,他們都是大唐人,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去,他們哪裏還會記得他們到底出自何處。”
“不管是什麽國家的百姓,本質上,那都是淳樸的。”
“也特別是我大唐周邊的那些小國,你看看,他們除了語言上與我大唐有不同之外,外貌上的差別大嗎?”
“其實啊,這麽多年過去了,我們與他們,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