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天下歸心

字數:5556   加入書籤

A+A-




    inf

 掃平外戚勢力之後,漢和帝劉肇終於得以臨朝親政。首先,就對這次平叛事件的諸多臣屬論功行賞。特別是鄭眾和劉慶,通過此次事件,甚得劉肇的信任。劉肇向劉慶賞賜了大量錢糧,恩寵之深厚,一時沒有第二個皇親國戚可以與之相提並論。而鄭眾則是劉肇賞賜最為豐厚的另一個人。鄭眾前半生多鬱鬱不得誌,經過這次平叛,助皇帝奪回大權,自然能夠平步青雲。於是,鄭眾被任命為大長秋。大長秋一職,乍看之下名不見經傳,細細思量,才知道這一官職是則是皇帝近侍官首領,非皇帝親信不得充任,主要負責宣達旨意,管理宮中事務。
    剛開始之時,皇帝劉肇還對宦官掌權有所顧忌,曆朝以來,宦官掌權,江山必亂。因此,並沒有給予鄭眾參與軍政大事的權力。鄭眾也對自己的處境很了解,因此,每次皇帝賞賜,他都推脫不要。其仁愛謙遜的態度便逐漸受到皇帝劉肇的喜愛和尊重,進而在遇到國家大事難以解決,而朝中重臣相繼死去的情況下,詔令鄭眾與之商議。至此,宦官之權柄得以擴大,並滲透到國家的大政方針之中。
    恰如史書所言“宦官用權自此始矣!”
    在封賞功臣的同時,劉肇也開始大力革新國家政策,逐漸實踐著自己的政治抱負。永元四年(公元92年)十二月壬辰,劉肇剛一上任就頒布詔令減土地稅。後來,他又多次下詔,勸農權耕。
    透過這一舉動,劉肇勤政愛民的形象便被人民廣為傳誦。但是,皇帝劉肇畢竟個人精力有限。自己所依靠的幾個重臣相繼過世,永元五年(公元93年)春正月,千乘王劉伉死去;永元五年正月,廣宗王劉萬歲死去;二月甲寅日,太傅鄧彪死去;永元五年十月,太尉尹睦死去。
    此前的永元四年(公元92年),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二位國之棟梁也相繼去世,此後不久,司徒丁鴻、城陽王劉淑、樂成王劉黨、陳敬王劉羨等人也相繼西去。一時之間,朝堂可用之人變得越來越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永元五年三月,劉肇特別頒布了一紙詔令,責令選賢任能。
    可以看出,和帝劉肇實在不失為一個年輕有為的英明聖主。他在平定竇氏亂朝之後,積極支持班超在西域的鬥爭,不久,班超大破焉耆,西域降附者五十餘國。同時派遣著名將領烏桓校尉任尚領兵東北,大破南單於,收複遼東。
    在他在小的時候,便深諳為政之要,對於百姓懷有一顆憐憫之心。時常下詔賑災救難、減免賦稅、安置流民、勿違農時,同時,和其父親劉炟一樣,以寬和的態度對待犯罪。即使他知道竇太後的所作所為,並能夠無所顧忌地懲處她時,劉肇也沒有采取行動,而是讓竇太後恩寵不減,直到她死後,依然力排眾議,以“恩不忍離、義不容虧”為由,將竇太後諡為章德皇後。同時對於梁貴人、宋貴人的問題也都妥善安置。其母梁貴人被追封皇太後。此外,和帝還一直堅持以民為本、任人唯賢、注重道德教化左右,使得漢朝在他的治理下,整個國家與他的諡號“和”帝暗合,一時之間,大漢朝四海升平、海晏河清。
    陰孝和與鄧綏的後宮鬥爭
    盡管和帝劉肇盡心竭力地想將國家治理好,重振劉氏偉業,但是東漢王朝的命運似乎冥冥中自由天定,逐漸走向了黑暗的深淵。
    首先,是宦官的崛起。
    皇帝跟外戚鬥爭,必須獲得別人的支持。而皇帝長於深宮,無法與外邊互通消息,於是宦官就成了皇帝的倚靠和助力。東漢政權的第四任皇帝劉肇最先向外戚發動攻擊。在他與宦官鄭眾的逼迫下,外戚竇憲自殺。但是,竇氏衰落之後,鄭眾憑借功勞,其威勢不減反增。於是自鄭眾開始,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
    其次,則是班超經營多年的西域的喪失。
    早在劉莊在位之時,班超便投筆從戎,跟隨當時的大將軍耿恭南征北戰,最終靠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帶著三十六個隨從,征服了西域各國。後來劉炟繼位,改變國策,欲將班超調回洛陽,放棄西域,終在班超的竭誠努力之下,劉炟答應了他繼續經營西域的請求。
    經過多次戰爭,班超這位西域都護在事實上掌控了西域各國。到元和四年(公元87年),曾經幫助漢朝進攻車師的大月氏來到班超駐地,請求與漢朝給為秦晉之好。班超見漢朝此時正是國家蒙難之時,不宜與以邊陲小國結親,便拒絕了大月氏的請求。
    永元二年(公元90年),心懷怨恨的大月氏便率領七萬軍隊東越蔥嶺,攻打班超。多日攻取不得,大月氏隻好去龜茲求救,半路遭到班超數百軍士的埋伏,求救使者也命喪黃泉。大月氏首領隨即向班超請罪,班超並沒有追究他們的過錯,便讓他們得以重返故土,大月氏大驚之下,與漢朝和好如初,消息傳來,竇氏兄妹也感到很高興。
    不久,龜茲、姑墨、溫宿等國相繼歸附。又過了些時日,西域五十多個國家都歸附了漢王朝,班超終於實現了立功異域的理想。
    然而好景不長,畢竟西域各國之所以臣服漢朝,主要有三個方麵的原因,一是漢朝政治清明、經濟良好、軍事強大;二是北方強大的匈奴政權的土崩瓦解和臣服,使得漢朝在西域地區沒有了競爭對手;三則是出於對班超個人魅力的敬服,班超經過幾十年來的經營,在西域的勢力已經根深蒂固。無論是他的軍事能力還是外交能力,都得到了西域諸國的敬服。
    可以說,這三個方麵缺一不可,直到劉肇未年,東漢國力下降,班超也退休回到洛陽。將領任尚接替了班超西域都護的位置,可惜任尚之為人勇武有餘、謀略不足,在他和班超交接官印之時,班超就對任尚說“塞外的情形可謂是魚龍混雜,而你的性情太過嚴正。俗話說太清澈的水沒有大魚,太嚴格的要求失去團結。我的意思是,你隻需總攬大綱,不要挑剔小節,對他們的小過錯更應該盡力寬恕。”
    然而,任尚對其言語不置可否,在其掌權其間,一改班超在西域的成功施政方針,其在任的四年時間,任尚就激起西域所有國家的叛變。至此,西域各國再也難以恢複到班超在位之時的狀態。兼且漢朝一代不如一代,國家內部紛爭不斷,無暇他顧,最終導致了漢朝掌控西域權力的徹底喪失。
    最後,劉肇則是在後宮皇後大位的變遷中,使得國家變亂,外戚政治又一次登上中國的政治舞台。
    皇帝劉肇本來設立了一個皇後叫小陰氏,但是後來卻改立了鄧綏為後。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論起才情相貌,小陰氏都遠遠比不上鄧綏,鄧綏六歲就通讀史書,十二歲精通《詩經》《論語》,每次與其兄長對答之時,號稱飽學之士的兄長們也常常隻能甘拜下風。因為鄧綏聰慧好學,才華超群,故而家人都稱她為“諸生”。父親鄧訓更是對女兒異於其他女子的言談舉止暗暗稱奇,認為她將是兒女中最有前途的,事無巨細都與這個小女孩商量後再行。本來,鄧綏是能夠和小陰氏一起入宮的,那樣小陰氏也就不會先自己而被冊立為後了。然而,就在自己即將入宮的前夕,鄧綏的父親鄧訓卻離開了人世,為了守孝盡喪,鄧綏隻得在三年之後才得以入宮。
    三年艱苦的守孝生活結束,鄧綏已然變得形容枯槁,雖然此次又一輪選妃入宮開始了,鄧綏因為三年前就被選取,這次去宮內也必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後在入宮的前三天夜晚,她卻做了一個奇怪的夢鄧綏夢見自己以手撫天,還抬頭飲用青天上的鍾乳。
    第二天,鄧綏將這個夢告訴了自己的家人,其家人便找來善於占卜之人為她解夢。占卜者聽後大驚失色、遂肅然起敬地說道“過去帝堯曾經夢見自己攀天而上,商湯也夢見登天而食,這都是千古帝王的先例。如今你家姑娘也做這樣的夢,她的前途大吉大利難以言傳。”
    後鄧家人又請來相士,相士一見鄧綏,當即恭敬的說道“小姐不同凡響,必走成湯之路!”
    鄧氏族人一聽,當然高興不已,遂命人嚴守這個秘密。
    可惜,在鄧綏入宮之前的永元八年(公元96年),小陰氏陰孝和就已然做了皇後。因此,鄧綏本應該一片坦途的後宮之路就這樣布滿荊棘。鄧綏一入宮,其絕世的容顏便傾倒了眾人,更別說年方十八、正值年少輕狂的漢和帝劉肇了。劉肇一眼就看中了鄧綏,此後便甚得寵幸,次年便被封為地位僅次於皇後的貴人。這年,她才十六歲。
    隨著鄧綏受到的恩寵日益厚重,深宮後院之內無一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鄧綏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所麵臨的危機。
    俗話說得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和帝劉肇如此地寵幸鄧綏,當然會讓陰孝和覺得自己的地位正在被動搖。因此,每次鄧綏都會相讓於皇後,恭肅小心,動有法度。因為她清楚地知道,一旦自己有半點爭寵之心,皇後發現,自己會招來殺身大禍,皇上知道,也必定會對自己不那麽寵幸。恰在當時,鄧綏和陰孝和都沒有子嗣,鄧綏見此,忙向皇帝推薦別人,以便讓皇帝能夠早生龍子,承繼大業。皇帝劉肇見鄧綏如此為漢室著想,不禁對她格外高看。
    有一次,鄧綏染病,劉肇還特別恩準鄧氏家人可不限人數地出入皇宮,探望鄧綏。這在當時可是莫大的恩典,然而鄧綏卻說道“宮禁至重,乃天子所居。若使妾外家久在內省,有違聖製,不合禮法。此雖是皇上殊恩,但這樣一來,上使陛下有親幸私家之譏,下使賤妾遭不知足之謗。上下交損,得不償失,實在不想搞到這種地步。陛下不棄賤妾陋質,妾縱死亦感泣於九泉之下。”
    皇帝聞言,愈加喜歡這個鄧綏。隨著鄧綏德名日盛、聲譽日隆,皇後陰孝和也日益感到自己再不出手,怕是這皇後大位也要拱手讓人了。百般無奈之下,陰孝和決定,以巫蠱妖法去詛咒鄧綏,這當然沒有什麽效果。可到了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夏,陰孝和見和帝病危,便想趁機向鄧綏暗下毒手。幸好鄧綏在宮中頗有人緣,連皇後身邊的小太監也感到陰氏過於陰毒,於是便悄悄地將這個消息傳到了鄧綏的耳中,鄧綏聽聞,吃驚不已,再看皇帝,已經病入膏肓、命如遊絲,此番皇上如有不測,自己難免會遭受殺身滅族之禍,皇後獨掌大權,難免會重蹈竇氏兄妹之亂。
    一念及此,鄧綏頓時冷汗如雨,揚言要自殺以報皇恩。鄧綏此舉,可謂高明之至,一旦皇宮有變,自己自殺之舉興許會換來百官的同情,可免遭禍患。如果皇上病好,則自己就可以獲得一個好名聲,賢德之名更加遠揚。當然,鄧綏最終沒有自殺,皇帝劉肇也病好如初。
    和帝病好之後,得知鄧綏被逼得險些自殺,心中不免對陰孝和之狠毒不滿。皇後身邊之人也對陰孝和很不滿,不久,皇後行巫蠱之術的事情便傳到了皇上的耳中,這在當時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前朝舊曆,多少人因這巫蠱之禍魂斷九泉。皇上聞言,心下大怒,急忙命人徹查此事。
    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夏天,皇後因行巫蠱之事證據確鑿,便遭到廢黜。陰孝和被廢後遷於桐宮,最終憂懼而死。陰孝和到死也不明白,自己隻是試著施行巫蠱之術,卻並沒有取得任何的效果,何以會招致如此大禍。其實,這一切都是在潛移默化中造成的結果。自鄧綏入宮,得到皇帝寵幸,再到鄧綏和陰氏兩個人的所作所為的強烈對比,劉肇要廢黜陰孝和的心早就暗自增長。說起來,陰皇後還是光武帝皇後陰麗華之兄陰識的曾孫女,與劉肇大有淵源。她與鄧綏也是姑表親戚,且低鄧綏一輩。劉肇一向以仁治國,此番卻犯了東漢一幹皇帝的大忌。
    樹倒猢猻散,在皇帝下令徹查此事之後,陰氏族人陰軼、陰輔、陰敞都被打入天牢,其中會不會有屈打成招之事就不得而知了。事發之後,陰孝和的父親陰綱服毒自盡,其族人被劉肇全部流放到南方遙遠的蠻荒之地日南郡。
    自此,這個事件才全部結束。其實從後來鄧綏所展現的才智手段來說,這件事情也有可能是她策劃的,而且因為鄧綏並沒有和竇氏兄妹一樣,中途被誅。因此,史書也就可能對其有所刪改,而且這一期間鄧綏的作為史書記述的很少,功過隻能讓後來者去發現了。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