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備戰!北方皆降!

字數:4156   加入書籤

A+A-


    李徹登基之後,首要之事便是確定新的年號,以昭示新朝氣象,與偽帝朝廷區分開來。
    幾位以學識淵博著稱的重臣閉門商議數日,精心挑選了數個備選年號呈報禦前。
    鑒於李徹以赫赫武功立國,大臣們擬定的年號多偏向武德,如‘武定’、‘振武’。
    又因當下國家處於分裂內戰,年號也需強調正統性與撥亂反正之意,故亦有‘正統’、‘光烈’等選擇。
    然而,李徹審閱後卻覺得不太滿意,並未采納這些建議。
    李徹覺得自己的武功就擺在那裏,已經無需再用年號來證明了。
    而對於大慶未來的願景,他更偏向於文治,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力穩步上漲。
    而非繼續窮兵黷武,擴大自己的功績。
    他更想讓後世稱自己為慶文帝,而不是慶武帝,當然自己大概率是慶太宗。
    隻要沒有哪個不肖子孫,為了讓親爹上位,把自己改成慶成祖就行......
    最終,李徹從諸多選項中親自裁定,定年號為——天興。
    寓意為‘上天助其興盛’,強調自己的統治得到上天庇佑,旨在國家中興。
    既有點天命所歸的含義,還有強盛國家的願景,算是平衡了武力與文治。
    當這個年號被公之於眾時,朝堂之上有一人欣喜若狂。
    王永年,此年號正是他所擬。
    他王永年不過是一介罪臣,能戴枷上朝、戴罪立功,已是大恩大德。
    後又得陛下特赦,卸下一身罪責和枷鎖。
    從那一刻起,王永年便是李徹的死忠了。
    如今自己提出的年號又被選中了,王永年隻覺得祖墳都冒出了青煙。
    年號雖定,但此刻還不能改,如今是宣武四年,至少要等到今年過去才行。
    隨後第二件事,便是張氾出使。
    作為奉國一號使節,張氾的專業性無可挑剔。
    他效率極高,在最短的時間內,便召集了使團人手,從奉天城出發一路向南。
    除了張氾之外,使團的其餘人都是隨他出使過靺鞨的老人,經曆過抬棺出使之事。
    個個都是目光堅定,那叫一個視死如歸。
    總而言之,沒一個是慫的。
    使團南下,一路皆在揣摩如何曉以利害、說服對方。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所到州府無不是城門洞開,官員傾巢而出,恭敬相迎。
    就連城頭的旗幟都換成了奉字旗......
    為首的官吏自然知道李徹已經登基為帝,但依然掛出了奉字旗,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立場。
    意思也很明顯:我們臣服的不是朝廷正統,而是你李徹本人。
    更有甚者,當地官員竟顫巍巍地獻上數個血汙包裹。
    張氾問其緣故,對方答道:“此乃偽帝朝廷派來的說客首級,彼輩竟敢顛倒黑白,勸我等歸順偽逆!”
    “我等對陛下忠心日月可鑒,故已將其誅殺,以明心誌。”
    使團成員麵麵相覷,原準備的一肚子說辭與慷慨陳詞全然沒了用武之地,仿佛蓄力一拳打到了棉花上。
    直到進入府城,開了席,使團都在想著會不會突然有刀斧手進來,把他們砍成血霧。
    結果自然是無事發生,人家是真心實意投降。
    奉國在北方經營多年,兵威之盛早已深入人心,北地官民或多或少都患有‘恐奉症’。
    在李徹與世家決裂的當口,他們根本沒有中立的資本。
    奉軍主力或許暫不能直搗帝都,但要掃平他們這些臨近的州郡,卻是易如反掌。
    於是,北方四郡,正式歸入李徹的統治之中。
    北方四郡的地盤,大概後世的河北南部,山東北部和一小部分陝西省東部區域。
    囊括了大部分華北平原,再往南便是一馬平川。
    此舉戰略意義極其重大,一舉獲得了南下的跳板與廣闊的糧倉,徹底改變了戰略態勢。
    正如曆史上,宋朝失去燕雲十六州後,便陷入戰略被動一樣。
    再往下,要打的就是硬仗了。
    李徹沒有急著出兵,而是開始調兵遣將。
    傳越雲、王三春回國,北疆有楊忠嗣一人鎮守即可。
    又令賀從龍回國,以王虎接替他的位置,控製倭國四島。
    海軍方麵,令第三艦隊守護航線外,第一、第二、第四艦隊全部集結,從海麵夾擊叛軍。
    無需做什麽動員,從李徹歸奉的那天起,戰爭動員就已經開始了。
    奉天及各主要工業城的軍工作坊日夜爐火不熄,錘擊鍛打之聲不絕於耳。
    流水線上,新式的燧發槍、標準化火器、新式綿甲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
    火藥司的產量提升至極限,一桶桶顆粒化火藥與開花彈被小心封裝,由專人押運至各處軍營。
    更大口徑的重型攻城炮也在加緊鑄造。
    各地府庫大開,糧草、藥材、布匹、皮革等戰略物資被大量征調,由工部統一調度,絡繹不絕地送運出山海關。
    原燕國的國度東平府,成為了戰線後方大糧倉。
    奉軍不僅隻運送糧草輜重,他們還開始修路。
    奉國的水泥路本來隻鋪到山海關,在三年前又通到了燕國。
    如今北方四郡皆降,自然還要再鋪到更南方。
    打仗,打的就是錢糧,打的就是後勤,李徹深諳此道。
    與此同時,大批參謀人員日夜不休地分析地圖與情報,推演各種進軍路線與戰術預案。
    各主力軍團也開始進行針對性極強的合作演練。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來自帝都的武勳們,李徹並未給他們安排具體的職務。
    而是成立了一個武勳觀察團,讓他們陪伴在自己左右。
    不是李徹翻臉不認人,實在是他們的基礎太弱了。
    雖然都是開國名將,但他們的戰略思維仍是老一套,而奉軍已經成為了半火器化軍隊。
    讓他們用老一套指揮奉軍,那是對前線戰士不負責任。
    倒不如讓他們多看看,積攢一些經驗,方能放出去獨領一軍。
    就這樣,整個奉國如同一張逐漸拉滿的強弓,每一根纖維都緊繃到了極致。
    隻待李徹一聲令下,這支凝聚了全國之力的複仇之箭,便將離弦南下,直刺世家扶持的偽帝國心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