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科舉製
字數:4442 加入書籤
夜闌人靜,萬籟俱寂,洛川府邸的庭院中,唯有他踱步的腳步聲。如水的月光傾灑而下,為他的身影鍍上一層銀邊,卻照不清他緊鎖的眉頭下那深深的思索。
蜀漢新立,看似嶄露頭角,實則如履薄冰。在這波譎雲詭、群雄逐鹿的三國局勢裏,每一個決策都關乎著蜀漢的生死存亡,稍有差池,便可能萬劫不複。
洛川深知,人才的選拔與培養,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乃是支撐蜀漢長遠發展的根基,是決定其能否在亂世中崛起、站穩腳跟的關鍵所在。
這些時日,洛川日夜苦思,腦海中漸漸勾勒出三條計策。
科舉製,宛如一道曙光,能穿透世家大族把控仕途的陰霾,讓寒門子弟有機會憑借自身的才學踏上朝堂,為蜀漢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活力。
興辦官學,從根源上培育人才,為國家儲備棟梁之材,使蜀漢的未來後繼有人;而改進造紙技術,則是文化傳播的催化劑,能讓知識的火種在蜀漢大地熊熊燃燒。這些想法在他心中反複翻湧,如同潮水一般,直至天邊泛起魚肚白。
次日清晨,洛川懷揣著這些計策,匆匆前往丞相府拜訪諸葛亮。
見到諸葛亮後,洛川恭敬行禮,而後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丞相,如今蜀漢初立,百廢待興,洛川思索良久,有三條計策,望能助力蜀漢發展。其一為推行科舉製,打破世家大族對人才選拔的壟斷;其二是大力興立官學,從根本上培養人才;其三則是加大對造紙技術的研究與投入,促進文化傳播。”
諸葛亮輕撫胡須,眼中露出讚賞之色,緩緩說道:“洛川,此三策甚妙,實乃利國利民之舉。然推行科舉製,打破世家對仕途的壟斷,恐會遭其抵製。這些世家在地方根基深厚,盤根錯節,利益牽扯甚廣。他們習慣了舉薦自家子弟為官,把控朝堂,一旦科舉製推行,其特權必將受到衝擊。”
洛川微微點頭,神色凝重地回應:“丞相所言極是,洛川亦深知其中艱難。但為了蜀漢的長遠發展,此路不得不走。我們可先與部分開明的世家溝通,曉以利害,爭取他們的支持。同時,在推行科舉製的過程中,給予世家一定的安撫政策,比如在某些特定領域保留其一定的話語權,逐步推進,減少阻力。”
諸葛亮沉思片刻後說道:“你所言有理,此事還需從長計議,我們需做好周全的準備,方能推行。”
二人又就三條計策的具體細節,包括科舉製的科目設置、官學的選址與師資配備、造紙技術改進的資源調配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直至日影西斜,洛川才告辭離去。
幾日後,朝會之上,氣氛莊嚴肅穆,群臣列班而立。洛川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穩步出列,向劉備恭敬地行了大禮,而後說道:“陛下,臣近日思得幾條建議,或可助力蜀漢之長遠發展。”
劉備微微點頭,目光中滿是期許,溫和地說道:“愛卿但說無妨。”
洛川清了清嗓子,條理清晰地闡述起來:“其一,臣建議舉辦科舉製。如今我蜀漢選拔人才,大多依賴世家大族和地方舉薦,雖有賢才得以入仕,但範圍終究太過狹窄。若推行科舉製,天下有才之士,無論出身貴賤,皆可憑借真才實學應試為官。如此一來,既能廣納賢才,充實我蜀漢朝堂,為國家注入全新的活力,又能打破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使朝堂之上人才濟濟,各展其能。”
劉備微微皺眉,陷入沉思,片刻後問道:“此科舉製具體該如何實施?”
洛川有條不紊地答道:“可設立不同科目,如經義、策論、詩賦等,以此考察應試者的學問、見識和治國方略。定期舉行考試,各地學子皆可前來成都應試,由朝廷選派公正無私的官員監考、閱卷,選拔出優秀者授予官職。”
劉備聽後,眼中閃過一絲讚許,點頭道:“此策甚妙,可與丞相等人仔細商議具體細節後再行定奪。”
洛川接著說:“其二,當大力興立官學。官學乃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可在成都及各郡縣設立官學,招收各地學子,聘請名師講學,傳授儒家經典、兵法謀略、治國之道等。如此,可使我蜀漢青年才俊自幼接受係統的教育,培養其忠誠之心與治國之能,為國家儲備後續人才。”
劉備微笑著說道:“興立官學,確是培養人才的良策,可著令相關官員即刻著手籌備。”
“其三,應加大紙的製造技術。紙乃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載體,如今我蜀漢用紙,要麽質量欠佳,要麽數量不足。若能加大對造紙技術的研究與投入,提高紙張的質量和產量,不僅可使書籍的抄寫、政令的傳達更加便捷,更能促進文化的繁榮,使我蜀漢之文化得以廣泛傳播,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洛川繼續說道。
劉備聽後,眼中閃過一絲光亮,說道:“卿之所言極是,文化的繁榮對國家至關重要,可命工匠們全力改進造紙技術,若有需要,朝廷定當給予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
此時,洛川又想起了一件事,說道:“陛下,還有一事。宛城乃戰略要地,關羽將軍雖英勇無敵,但事務繁雜,臣以為可派法正前往宛城輔助關羽將軍。法正足智多謀,善於應變,必能為關羽將軍出謀劃策,鞏固宛城防務,也可更好地協調荊州與宛城之間的軍事行動。”
劉備略作思考後,點頭應允:“法正之才,朕亦深知,此安排甚好。”
諸葛亮在一旁點頭稱讚道:“洛川此三策,皆切中要害,再加上派遣法正輔助關羽這一安排,若能得以實施,我蜀漢必將人才輩出,軍事穩固,文化昌盛,國力大增。但陛下,推行科舉製恐會遭遇世家阻力,還需謹慎行事。”
龐統也附和道:“陛下,此乃利國利民之良策,雖有困難,然值得一試。宜早做決斷,我等定當全力輔佐。”
劉備站起身來,神色堅定地說道:“好,就依洛川之言,朕命你與丞相、士元等人共同負責此事,務必將科舉製、興立官學及改進造紙技術等事辦好,為我蜀漢的繁榮昌盛奠定堅實基礎。至於派法正前往宛城之事,也即刻安排。對於世家方麵,丞相與洛川可再商討應對之策,既要推行良策,又要盡量減少動蕩。”
洛川等人齊聲應道:“陛下聖明,臣等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厚望。”
在隨後的日子裏,洛川與諸葛亮、龐統等人齊心協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項事務的籌備之中。
他們圍坐在一起,仔細商討科舉製的考試科目設置,反複斟酌每一個科目的考察重點與難易程度;精心規劃考試流程,從報名、審核到考試、閱卷,每一個環節都力求嚴謹公正;認真選拔考官,製定嚴格的選拔標準,確保考官們德才兼備、公正無私,隻為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各地官學的建立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他們親自前往各地勘察選址,力求選擇交通便利、環境適宜的地方建設官學。
為了聘請到優秀的教師,他們廣發招募令,四處尋訪賢能之士,以優厚的待遇和崇高的使命吸引各方名師前來任教。在招收學子方麵,他們也製定了詳細的政策,鼓勵各地青年踴躍報名,為寒門子弟提供特殊的資助和便利,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教育。
而在造紙技術的改進上,他們召集了蜀漢境內的能工巧匠,在工坊中為工匠們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和設備,鼓勵他們大膽嚐試新的材料和工藝。
洛川等人還時常親臨工坊,與工匠們交流探討,為他們解決技術難題,提供思路和支持。在眾人的不懈努力下,造紙技術逐漸取得了突破,紙張的質量越來越好,產量也日益增加。
與此同時,法正領命前往宛城。關羽得知法正前來輔助,心中十分欣喜。二人相見後,相談甚歡,很快便開始共同商討宛城的防務與發展策略。
他們日夜謀劃,加固城防,訓練士兵,調配物資,在他們的精心治理下,宛城的軍事力量得到了進一步加強,與荊州之間的聯係也更加緊密,信息傳遞更加及時,軍事協作更加順暢。
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境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讀書之風日益興盛,年輕的學子們紛紛湧入官學,他們懷揣著夢想與抱負,渴望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為蜀漢效力。官學中,書聲琅琅,學子們勤奮苦讀,鑽研學問,探討治國之道。
隨著紙張質量的提高和產量的增加,書籍的傳播變得更加廣泛。以往難得一見的經典著作,如今能夠在更多人的手中傳閱。文化的繁榮景象初現端倪,各種學術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為蜀漢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這些積極的變化,讓蜀漢在三國鼎立的局勢中逐漸占據了更為有利的地位。百姓安居樂業,軍隊士氣高昂,朝堂之上人才濟濟,各項事務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