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李世民:這逆子是準備封聖嗎?!【求月票】
字數:10131 加入書籤
其實李承乾非常清楚,現在提出改革,有點急功近利了。
但是換個角度去想,他還有比現在更好的改革機會嗎?
因為之前的各種鋪墊,整個朝會的風向,氣勢,全在他的身上,就連李世民都不得不避其鋒芒。
如果在這時候不將改革提出來,以後怕是很難再找到這樣的機會了。
所以,無論接下來將要麵對怎樣的阻力,他都必須要將改革的想法提出來。
哪怕最後的結果會不盡人意,他也要讓所有人知道,他對大唐以後的發展,有著怎樣的規劃。
而隨著李承乾的話音落下,朝堂之上的群臣,立刻開始議論紛紛起來。
有的大臣麵色鐵青,怒視著李承乾,仿佛要將他生吞活剝了一般。
有的大臣則眉頭緊鎖,眼神中吐露出難以言喻的擔憂,似乎在思考這些改革帶來的後果。
而更多的大臣,則是震驚李承乾的膽大包天,居然敢提出如此驚世駭俗的改革。
要知道,現有的科舉製度是寒門子弟改變命運,脫穎而出的唯一途徑。
然而,李承乾卻打算廢除以明經,進士為主的儒學取士標準,這無疑是打壓那些儒家子弟。
如果他們不能順應這改革,很有可能永遠處於社會底層。
再看土地改革,禁止土地買賣的政策,這無疑觸動了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
雖然李承乾在重陽宴那晚,對五姓七望展開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屠殺。
但大唐除了五姓七望,還有很多世家大族。
而李承乾也不可能將所有的世家大族殺光。
因此,李承乾提出的這條土地改革政策,無疑是在進一步打壓全天下的世家大族。
試問,哪個世家大族不是坐擁數萬畝良田?
一旦禁止土地買賣,他們將如何繼續擴充自己的產業,保持家族的繁榮?
世家大族手中,掌握著大量的土地資源,禁止土地買賣,無疑是對他們利益的直接剝奪。
至於改革婚姻法,更是讓滿朝文武大臣感到震驚,甚至一時間都說不出話來了。
嚴禁世家大族間的聯姻,這難道不是在試圖瓦解全天下的世家大族嗎?
雖然重陽宴那晚,五姓七望的人就道出了李承乾的野心,但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是很相信李承乾會這麽做。
因為這麽做的後果,根本無法想象。
而調整男女成婚年齡,禁止人口買賣,這些措施也無疑是在挑戰整個社會的傳統規則和秩序。
可以說,這三項改革中的任何一項,都足以引起整個大唐的軒然大波,讓社會沸騰。
而現在,李承乾一口氣竟提出了三項改革。
他這種做法,簡直是在挑戰天命,要逆天而行。
這怎麽能不讓人震驚?
“太子殿下,你這是要讓我大唐天下大亂嗎?!”
終於,孔穎達率先忍不住站出來質問李承乾道;“你這三項改革,先不說其他,就說科舉改革,廢除明經,進士的儒學取士標準,那天下士子以後學什麽,又拿什麽來考核?”
“而你所謂的工科,醫科,都是些不入流的東西,有什麽用?難道我大唐還要靠一群工匠和醫者來治理天下嗎?”
“是啊太子,武舉也就罷了,至少能選個將才,怎麽科舉也胡亂改革?”吏部尚書高士廉也忍不住站了出來。
畢竟科舉考試與吏部的關係最大。
如果任由李承乾‘胡亂’改革科舉,那後果便是,吏部以後怕是很難再選用適合的官員。
然而,還沒等李承乾回應大臣的質疑,李世民就臉色鐵青的看向李承乾道:“太子,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嗎?”
“在回答父皇之前,兒臣想問父皇一個問題,曆朝曆代,凡是有作為的朝代,哪個不是通過改革強盛的?”
“這”
李世民聞言,不禁微微一愣。
卻聽李承乾又自顧自地道:
“管仲改革,讓齊國成為中原五霸,商鞅變法,讓秦國成為虎狼之國,最終使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武帝改革,讓漢朝成為‘強漢’的代名詞。”
“而我大唐呢?難道就不能成為漢之後最強盛的朝代嗎?”
“太子此言差矣!”
李承乾的話音剛剛落下,弘文館大學士虞世南就站了出來,正色道:“管仲改革,雖然讓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勢’。但齊國土地稅收混亂,鹽鐵專營腐敗叢生,使國家毫無進取之心,故而,齊國自齊桓公之後,再無爭霸之能!”
“商鞅變法,雖使秦國成為虎狼之國,但律法嚴苛,百姓民不聊生,縱有秦始皇統一六國,也因暴政二世而亡!”
“至於漢武帝改革,更是窮兵黷武,雖有‘強漢’之名,但名不副實,哪有盛世之說?”
嘩!
此話一出,全場嘩然。
有人拍手叫好,高亢附和。
有人互相對視,麵麵相覷。
不得不說,有學問的人就是不一樣,一出來就說得頭頭是道,比那些無能的怒吼,要厲害得多。
很明顯,虞世南這番強有力的言論,讓眾臣看到了反對李承乾的希望。
而李承乾則深深看了眼虞世南,歎道:“虞大人真是好學問啊!”
“不敢,臣隻是就事論事,覺得太子這三項改革,還需從長計議!”虞世南語氣謙虛的說道。
“是啊太子,你這三項改革,關乎國家根本,關乎我大唐的未來,豈能如此草率?”長孫無忌也無奈的附和道。
雖然在他心中,一直都是支持李承乾的,但李承乾這三項改革,不光觸動了世家大族的利益,連他這種關隴門閥的利益也觸動了。
比如那個三代以內,有兩人在朝為官的,不能與其他官宦家庭聯姻。
這可能嗎?
他還打算讓自己女兒嫁給其他大臣的兒子呢。
難不成,長孫衝以後就不入朝為官了?
這似乎也不可能啊!
所以,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是麵對自己親外甥,他也要站出來反對李承乾的改革。
就在這時,新任戶部侍郎李新奇站了出來,持笏道:“啟稟陛下,啟稟太子,臣以為,改革雖難,但乃國家發展之必然。”
“想當初,江陵也是通過不斷改革,才有了今日之繁華。”
“不錯!太子的三項改革,直接指出了大唐現在的各種弊病,若能順利實施,必使我大唐煥然一新!”馬周也站出來附和道。
緊接著,岑文本立刻高聲呐喊:“臣等願全力支持太子殿下,共赴國難,以圖大業!”
“共赴國難,以圖大業!”
隨著東宮屬官一個接著一個的站出來,江陵一係的官員,也紛紛站了出來。
一時間,整個朝堂涇渭分明。
李世民見狀,雙眼不由微微眯了起來。
而高士廉,長孫無忌,虞世南,孔穎達等大臣,則立刻感覺到了不小的壓力。
卻聽李承乾又淡淡開口道:“適才孔師質問孤,科舉改革後,士子們學什麽,又考核什麽,孤現在就可以回答你,學新學,考核新學。”
“何謂新學?符合我大唐發展需要的新學問。而不是整天研究如何當官的廢學!”
“孤可不希望,一本書有數十種注解的《論語》,成為士子們學習的經典!”
“另外,孔師說工科,醫科這些都是不入流的東西,那麽,孤要在這裏反駁你了。你所謂的不入流的工匠,醫者,一個造了神威大炮,一個可能會救你的命!”
“這”
孔穎達聞言,不禁愣在了當場。
卻聽李承乾繼續道:“至於虞大人的言論,孤很欣賞你的學問,但孤覺得你實在太迂腐了,就像那種讀書讀傻了的腐儒。”
“不知道有句話這麽說嗎?盡信書,不如無書。”
“你說齊桓公也就罷了,但你將秦國二世而亡算在秦始皇頭上,這不是讀書讀傻了是什麽?孤告訴你,秦國滅亡,不是什麽暴政,而是製度的推行與律法的不匹配!”
“那敢問太子,何謂製度的推行與律法的不匹配?”虞世南一臉好奇的問道。
似乎並沒有因為李承乾罵自己腐儒而生氣。
隻見李承乾又淡淡道:“所謂製度,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秦國統一六國之前,使用的是什麽製度?答案很明顯,耕戰製度!”
“而這個耕戰製度,便是商鞅變法弄出來的!”
“那為何會與法律不匹配呢?因為秦國統一六國後,采用的是郡縣製。”
“虞大人請想想,一個為耕戰製度創造的律法,能適用新推行的郡縣製嗎?明顯不能,因為它們根本不匹配!”
“所以,產生的問題就越來越多,矛盾也越來越多,最終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再加上秦二世胡作非為。是故,秦二世而亡。”
“這”
聽到這話,虞世南頓時陷入了沉思。
而其餘眾臣,也不禁麵麵相覷。
特別是李世民,看向李承乾的目光,都有些變了。
可是,也不是所有人都理解李承乾這番話。
比如孔穎達。
卻聽他又義憤填膺的道:“太子殿下這是在胡說,秦始皇是暴君,這是公認的事實!”
“誰公認的?”
李承乾有些好笑的問道。
孔穎達愣了一下,旋即板著臉道:“曆朝曆代都是這樣傳下來的,史書上也是這樣記載的,莫非太子殿下在質疑史書?”
“嗬!”
李承乾不由嗬了一聲,冷笑道:“剛才孤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孔師是一句話也沒聽進去啊!”
“那麽孤問你,史書是誰寫的?”
“自然是太史公!”
“那太史公是哪個朝代的人?”
“這還用說,當然是漢朝!”
“那漢朝是怎麽來的?”
“推翻暴秦,由高祖劉邦建立而來”
“這不就對了嘛,漢朝是推翻秦朝而來的,你覺得漢朝人能大誇特誇秦始皇嗎?”
“就好比咱們唐朝,誰敢大誇特誇隋朝?”
“這”
孔穎達瞬間就被李承乾這話噎住了。
而李世民看李承乾的目光,則越來越複雜。
他可以肯定,自從那次昏迷之後,李承乾的後腦勺絕對長了逆骨。
這種話都敢說出口。
比自己還口無遮攔。
自己也就私下譴責一番隋煬帝,隋文帝,他直接就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剖析朝代更替的本質。
其實,大家誰不知道?
這本朝黑前朝不是很正常的事嗎?
有必要說得這麽直白嗎?
雖然李世民在心中一陣吐槽兒子,但看到孔穎達被李承乾駁得啞口無言,還是站了出來,道:“太子,你提出的三項改革,朕要好好考慮,就不再這裏做決斷了,待朕想清楚了再說!”
話音落下,他便準備再次宣布散朝。
可李承乾哪裏肯放棄。
卻聽他又沉聲道:“父皇此言差矣!”
“正所謂,時不待我,如今外敵環伺,若不上下一心,如何一鼓作氣?”
“你還知道外敵環伺啊?!”
李世民聞言,頓時滿臉怒容,目光如炬地看向李承乾,語氣中帶著幾分質問:“你可知這三項改革將引發多大的動蕩?又將有多少人的利益受到衝擊?你如此草率的決定,置我大唐安穩於何地?”
麵對李世民的質問,李承乾並未退縮,而是針鋒相對地回應道:“父皇,兒臣自然知道大唐如今的現狀,但兒臣也並非馬上進行改革,而是先將改革定下來,讓大家有個準備,好配合兒臣。
另外,兒臣也知道這三項改革的艱難與複雜。但正因如此,兒臣才更要堅決推行。
我大唐若想長治久安,創造盛世輝煌,就必須革除弊病,與時俱進。
難道父皇不想我大唐變得更好嗎?”
“你憑什麽覺得你的改革能讓大唐變得更好?”李世民冷聲反問道。
李承乾驀然正色道:“就憑兒臣在江陵的改革成績,就憑兒臣造出了火器,就憑江陵一年的稅收,比大唐一年還多!”
李世民聞言,頓時語塞。
他自然知道李承乾在江陵的改革成績,但他還是覺得,李承乾提出的這三項改革,實在太過激進,讓他一時難以接受。
而就在這時,一直沉默的房玄齡最終還是站了出來。
“太子殿下,陛下,請聽臣肺腑一言,臣以為,改革之事,關乎國本,確實需要慎重考慮。
但臣也以為,太子殿下所提出的這三項改革,雖然看似激進,卻也是在為我大唐的未來著想。
我們不妨先召集朝中重臣,共同商議,尋找一個更為穩妥的改革方案,如何?”
房玄齡這話,很快便得到了李世民那幫臣子的讚同。
但江陵一係的官員卻不是很讚同。
隻聽劉仁軌率先站出來道:“中書令此言差矣!今日朝會,滿朝文武都在,難道我們這麽多大臣,還商議不出一個更為穩妥的方案嗎?”
“對啊!我們都在這裏,難道我們就不能為大唐獻計獻策嗎?”又一名江陵係官員站出來附和道。
但隨著這名江陵官員的站出來,李世民那幫臣子也紛紛站了出來。
卻聽葛平立刻嗆聲道:“你們能獻計獻策什麽?你們都是支持太子的,有為這個國家著想嗎?”
“不錯,我看你們就是在分裂這個國家,其心可誅!”
“哈哈哈!說我們其心可誅,我看你們是舍不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吧!怕太子殿下對你們動刀子是嗎?”
“混賬東西,你什麽官職,老夫什麽官職,也容你放肆?”
“官職大就了不起麽?有種單挑啊!”
“單挑就單挑”
“夠了!”
雖然唐朝大臣在朝堂上大打出手的事跡,史書上都有記載,但李承乾現在一點也沒興趣看他們的好戲,直接喝止了他們,然後看了眼李世民,又環顧眾臣道:“不管怎麽說,孤心意已絕,改革勢在必行!”
嘩!
此話一出,全場緘默。
但整個朝堂的火藥味卻越來越足,仿佛隨時都會爆發一場更激烈的爭吵。
其實,李承乾不是不知道,自己若強行推動這三項改革,可能會在大唐引發一場政治風暴。
但他更清楚,這些改革對大唐長遠的發展有多重要。
科舉製度的改革,能夠打破儒家子弟對仕途的壟斷,讓更多有才能的人得以施展才華。
比如醫學人才,工科人才,甚至其他方麵的人才,都能夠蓬勃發展,不是一天隻知道研究怎麽當官的儒學生能比的。
而土地改革的實施,主要是為了遏製土地兼並,保護百姓的利益,穩定社會根基。
至於婚姻法的調整,有促進社會風氣的改善,提高女性的地位,推動社會進步。
畢竟古代社會的生育率低,與成親過早,身體發育不完全有很大的關係。
因此,即便前路再艱難困苦,他都必須堅定地走下去。
看著群臣憤怒的表情,李承乾深吸一口氣,又緩緩開口道:“諸位大臣,孤其實很明白,這些改革會觸動不少人的利益。”
“但是。”
說著,他話鋒一轉,然後擲地有聲的道:“如果非要孤為這些改革找個必須推行的理由,孤隻有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轟隆!
此言一出,猶如洪鍾大呂,震撼人心。
高士廉,長孫無忌,虞世南,孔穎達,四人直接就愣在了當場,滿臉的震驚之色。
李世民緊握衣袖,喃喃自語:“這逆子是準備封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