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精神點老登,可別丟分!【求月票】
字數:10346 加入書籤
如果按照嚴格意義上來劃分,唐朝從武則天篡權開始,就已經亡國了。
就跟西漢王莽篡權以後,西漢滅亡了一樣。
雖然最後還是續上了,但實際上並不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延續王朝。
這就好比明朝之後還有一個南明,但很多人隻把崇禎皇帝記成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而沒多少人把南明那些皇帝當回事。
可若論唐朝真正由盛到衰的轉折點,那必定是安史之亂無疑。
而安史之亂,可以說是曆史上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反叛。
它直接讓一個盛世灰飛煙滅。
這在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因為很多反叛,都是王朝末世發生的,像這種盛世發生反叛,導致國家發生天翻地覆改變的,僅此一例。
那麽,安史之亂是怎麽發生的呢?
其他的曆史人物先不談,就從大唐的軍隊改革便能看出,安史之亂是必然會發生的。
也有可能不叫安史之亂,叫什麽張王之亂,牛羊之亂等等。
總之,從唐朝建立之初的軍隊改革,再到安史之亂發生前的軍隊改革,明顯是有問題的。
而李承乾在聽完李世民與眾臣的新方案後,便更加確定,他們這個改革新方案,就是導致日後安史之亂的主要原因之一。
卻聽李世民驚疑不定地看著李承乾,率先開口道:“太子這話是何意思?為何詛咒我大唐百餘年亡國?”
“不是詛咒,而是事實,如果按照你們這個新方案改革軍隊,大唐不出百餘年就會亡國!”李承乾平靜地糾正李世民道。
李世民當時臉就黑了,直接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一步一步的走向李承乾,居高臨下地道:“你如果對我們的新方案有意見,你可以提出來,但你說我大唐不出百餘年亡國,若不給出個合理的解釋,朕必定嚴懲你!”
“陛下覺得,孤會拿自己的國家開玩笑嗎?還是說,陛下以為,孤會怕你的嚴懲嗎?”
李承乾依舊平靜地抬起頭,與李世民互相對視,一點也不慫。
李世民見狀,眼睛微微眯起,一股皇帝威勢,驟然攀升。
看得在場的其他大臣,無不頭皮發麻。
“陛下息怒!太子殿下息怒!有話好好說!”
眼見父子倆針尖對麥芒,房玄齡作為和事佬,再次站出來勸慰二人道:“就算這個新方案有問題,咱們還可以改嘛,又不是說一定要推行!”
說完這話,又連忙朝其餘大臣遞眼色。
隻見其餘大臣對視一眼,也跟著紛紛附和。
“是啊陛下!太子殿下可能有一些獨到的見解,我們不妨先聽聽嘛!”
“陛下息怒,太子殿下也是想為大唐好,才言辭駭人了一點.”
“太子殿下,這個新方案有什麽問題,您不妨直說,既然我們都想為大唐好,那就敞開天窗說亮話.”
“是啊太子.”
聽到眾臣你一言我一語的勸諫,李世民的火氣漸漸消了一些,然後深深看了眼李承乾,道:“你在怨朕沒有讓青雀去封地就封?”
“嗯?”
李承乾微微一愣,暗道你在說什麽?這關小胖子什麽事?
但很快他就反應了過來,不由有些哭笑不得。
原來李世民以為自己跟他作對,是因為李世民不僅放出了李泰,還拒絕了李泰去封地就封的請求。
雖然這件事,李承乾剛知道的時候,確實有些膈應。
但仔細一想,李泰被李世民寵愛了一輩子,不是沒有原因的,哪可能那麽容易就倒下。
除非李世民不再擁有皇帝的權力,否則李泰是不會真正有事的。
就連李恪,李承乾現在都動不了。
更何況他還有一個隱藏任務,那就是將李泰,李治趕去封地就封,如果李世民將李泰弄去封地了,他還怎麽完成任務?
所以,想通了一切之後,李承乾對李世民釋放李泰,拒絕李泰去封地就封,很快便釋然了。
不過現在李世民提起這件事,以為自己跟他作對是因為李泰的緣故,純粹是想多了。
卻聽李承乾有些無語地道:“是否讓青雀去封地就封,那是陛下的事,與孤沒有關係!”
“那你到底想做什麽?”李世民眯眼道。
李承乾看了他一眼,旋即蹙眉道:“我想讓大唐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
“什麽是正確的路?”
“不好說,但肯定不是你們現在走的這條路。”
“這”
眾臣聽到父子倆的對話,不禁一片唏噓。
隻見李世民撇了撇嘴,然後二話不說的就轉身走向皇帝寶座,邊走邊道:“朕聽說,科學院準備開院了?就在這個月月末?”
“是的!”
李承乾點頭道:“屆時兒臣會邀請陛下和文武百官參加!”
“嗯,朕會去參加!現在說說吧,你有什麽想法,關於軍隊改革的事,朕想聽聽你的意見。”
說完這話,李世民便轉身看向李承乾,平靜而淡漠地道:“畢竟,你以後也會像父皇這樣,擁有這個國家,不是麽?朕的太子!”
“這”
李承乾心頭一動,不由環顧眾臣。
隻見眾臣對視一眼,當即朝他行禮:“請太子殿下明示!”
“好吧,若父皇讓我參與軍隊的改革,我絕不會讓藩鎮割據這樣的事發生!”
李承乾無奈的說道。
正如李世民的言下之意那樣,這個國家遲早都是他的。
就算李世民打算用改革軍隊這件事來算計他,他也隻能認了。
因為現在確實是改革軍隊的好時機,哪怕會因此得罪一些軍方的人,但對大唐的未來,絕對是有好處的。
卻聽房玄齡滿是疑惑地道:“太子說的藩鎮割據,是什麽意思?我們的新方案沒有這個意思啊!”
“是啊太子,你是不是搞錯了?我們怎麽可能會讓藩鎮割據發生!”侯君集也皺眉質疑道:“隋朝的經驗教訓,我們還是非常清楚的!”
“不!你們不清楚!你們隻是覺得你們清楚,其實你們根本不清楚!”
李承乾一個冷眼掃向了侯君集,對這個家夥沒有任何好感。
隻見他頓時一臉局促,不知道該怎麽接口。
而就在這時,一直沉默的魏征,又突然開口道:“敢問太子殿下,您說的藩鎮,莫非是在擔心那些獨立軍事機構?”
“不錯!”
李承乾直接承認道:“你們製定的新方案,有一個非常容易被忽視的弊端,那就是取消都督州之後,原地解散都督州的士兵,分配土地,讓他們成為百姓。但你們沒有想過,這種辦法,隻適用於現在,而不能適用未來。”
“因為現在是帝國剛剛建立的時候,我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根本不愁土地分配的問題,但隨著帝國不斷發展,人口會越來越多,土地兼並也會越來越嚴重,到時候,你們還以為土地夠分嗎?”
“而一旦土地不夠分,現有的製度很快就會土崩瓦解。那麽,在這時候,朝廷若想繼續維持軍隊的運轉,就必須得再次改革,既然府兵製失敗了,那就轉向募兵製。而募兵製再配合你們設置的獨立軍事機構,就會形成最終的藩鎮。”
“國家靠藩鎮的力量來抵禦外敵,維持國家的穩定,但同樣的,藩鎮的權力會越來越大,一旦有藩鎮勾結反叛,國家將會陷入大動蕩,甚至滅國。”
“這”
眾臣聽到這話,滿臉愕然。
就連李世民都愣在了原地,不知所措。
其實,唐初的府兵製與均田製結合,是非常美好的狀態。
府兵平時在家鄉進行農業生產,農閑的時候接受軍事訓練,輪番到京師擔任戍衛。
遇到戰事的時候,則應召作戰,自備糧食和武器。
戰爭結束,則兵散於府,將歸一朝。
完全是‘兵農合一’的完美模式。
當時的貞觀一朝,練兵的折衝府就有八百多個,其中大多數在京師附近,關內道有兩百多府,連同河東,河南道,有五百多府,占據總兵力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這些折衝府平時歸中央十二衛,以及東宮六率統領,這就形成了‘頭重腳輕’的局麵。
既避免了武將擅權的弊端,也利於朝廷控製四方。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均田製’的基礎上的。
等到了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由於國家的安定,人口迅速增長,商品經濟也同步發展,導致土地兼並日益嚴重,貴族官僚,鄉紳富豪,不斷利用手中的權力,財力,兼並土地。
讓‘計口授田’的國策,變得難以實施,導致均田農戶越來越窮,逃戶也越來越多。
當破產農戶達到一定的規模,而紛紛成為‘佃戶’的時候,均田製就失敗了。
而隨著均田製的失敗,造成的最大影響便是兵源枯竭。
這些往日自備糧食和武器的府兵,既沒有財力來購置軍備,也失去了打仗的積極性。
所以,到了唐玄宗時期,才不得不轉向募兵製。
什麽是募兵製?
說白了就是,國家發裝備,發軍餉,招募士兵打仗。
這種製度,確實解決了兵源枯竭的問題,但也造成了新的問題。那就是財政壓力。
以前打一場仗,國家可能花費一千萬就夠了,現在打一場仗,少了一個億,根本打不了。
因此,國家在某些不必要的地方,或者某些戰爭上,就會減少投入。
那麽造成的後果就是,比如唐初設立的都護府,是專門拿來監管被唐朝打敗的異族的,朝廷某年的軍費若開支大,就可能減少這一部份開支。
而一旦減少這一部份開支,那些異族便會複興。
再比如,朝廷想集中力量打一場仗,就會加大這場仗的軍費開支,那其他的小仗呢?自然而然的就減少了。
可一旦減少了,大家都會想,我是拿軍餉打仗的,才多少錢啊,值得我玩命兒?
所以,小仗戰敗的多,危機就不會斷。
當然,也不是說募兵製不好。
其實在府兵製崩壞的末期,唐朝也出現了這種情況。
特別是在唐高宗後期,武則天時期,唐朝邊境的危機,就沒有斷過。
經常出現什麽‘燕代迫使匈奴之侵,巴蜀嬰吐蕃之患。’‘秦之首尾,今不完矣,即所餘者獨三輔之間。’的狀況。
到了唐玄宗時期,這種狀況愈發嚴峻,才實行了募兵製。
雖然短時間內確實解決了邊境危機,但也催生了節度使這樣的存在。
節度使製的實行,讓邊防軍隊由原來的地方軍,邊防軍,府兵相配合的辦法,改為就地招募。
因而,將可以專兵。
逐漸演變成將帥的私人軍隊,其數量加起來比朝廷掌握的軍隊多幾倍。
當時的唐帝國,總共才五十七萬軍隊,而節度使手中就有四十九萬軍隊,占全國軍隊的八成以上。
這是何等的恐怖?
簡直恐怖如斯!
所以,節度使的出現,必然會導致國家大亂。
而李承乾,是絕對不會讓這種不合理的製度誕生的。
哪怕李世民他們的新方案,隻是節度使誕生的原因之一,李承乾也表示拒絕。
卻聽他再次開口道:“所以,我的意見是,要改革就盡量考慮周全的改革,哪怕任何製度到了後期都會變形,也要將製度的危害控製在一定範圍之內,盡可能的延續帝國的壽命。”
“嗯,太子說的有道理,是朕和諸位愛卿考慮不周。”
李世民反應過來似的,鄭重點頭道:“當初隋朝滅亡的時候,各路軍閥互相征戰,出現了大量的荒田,所以,朝廷才會對府兵授田。現在看來,授田隻能保持一段時間,並不能一直延續下去,除非大唐的疆域一直拓展下去,總有不夠分的一天。”
“而一旦土地不夠分,府兵的武器,裝備,糧食,就沒有了可靠的來源。這便無法保證他們作戰的積極性。”
“是啊,一旦士兵失去作戰的積極性,想要打勝仗,幾乎是不可能的!”房玄齡也隨聲附和的歎息道。
其餘眾臣則互相對視,沉默不語。
很明顯,他們都被李承乾剛才那番話說動了,覺得之前的新方案,確實有問題。
“那麽,依太子之見,朝廷要改革軍隊,該如何施行呢?或者說,太子有沒有更好的方案?”
就在眾臣默然不語的時候,魏征冷不防地問了一句。
李世民與眾臣瞬間就來了精神,紛紛抬頭看向李承乾。
心說對啊!
你說我們的方案有問題,那你倒是出個沒問題的方案啊!
“呃,”
李承乾嘴角一抽,不由抬手扶額,心說這群老登,一個個盡想撿現成的!
不過,這倒是一個好機會!
隻見李承乾眼珠子一轉,而後端正身形道:“我確實有一個更好的方案,但要實施這個方案,必須得找個合適的人配合我,否則,即使這個方案再好,也無法實施!”
“哦?”
李世民眉毛一挑:“太子說的是何人?”
“李靖!”李承乾脫口而出道。
李世民臉色瞬間就沉了下去。
而其餘眾臣則麵麵相覷。
李靖啊!
那可是大唐最頂尖的統帥啊!
若他跟太子搞到一起,那後果.
可以說,簡直無法想象。
似乎是看出了眾臣的想法,也為了讓李世民放下戒心,李承乾又道:“除了李靖將軍,其他十二衛將軍也可以,但我覺得,李靖將軍最合適,一個是李靖將軍剛打了勝仗,在軍中的威望還在,二個是現在已經太平了,父皇也用不到李靖將軍的長處了,既然用不到他的長處,又不能讓他閑著,為何不讓他做點別的事?比如棄武從文?”
“這”
李世民聽到李承乾這番話,不禁心頭大動,旋即忍不住追問道:“你的意思是,讓李靖當文官?”
“對啊!”
李承乾笑著點頭道:“不打仗的將軍,又不用領兵,當個文官多合適,比如,兵部尚書,父皇覺得如何?”
“陛下!”
還沒等李世民開口,一直沉默的蕭瑀就站了出來,憤然進諫道:“李靖將軍擅動兵馬,形同謀反的事還沒有審理,怎麽能讓他擔任兵部尚書這樣的高位!?”
“呃”
眾臣聞言,一臉無語,但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駁蕭瑀,又紛紛將目光落在了李世民父子身上。
隻見李世民父子互相對視一眼,當即就達成了默契。
“好了,今天的商議就到這裏吧,有什麽事,等到朝會再說!”
李世民沒有搭理蕭瑀,直接就下達了逐客令。
“陛下.”
蕭瑀張了張嘴,正打算再說兩句,一旁的侯君集連忙拉住了他,笑嗬嗬地打趣道:“左仆射這麽嚴格,不當太子少傅可惜了!”
“嗯?”
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著有心,李世民本打算起身回宮的,聽到侯君集這話,頓時定主了身形,好奇地問侯君集道:“潞國公,你這話什麽意思?”
“啊這?陛下恕罪,臣隻是跟左仆射開個玩笑.”侯君集連忙朝李世民行禮。
其餘準備離去的大臣,包括李承乾在內,也紛紛看向了他們。
卻聽李世民沉聲道:“什麽玩笑不玩笑的,朕讓你說原因,你為何覺得左仆射不當太子少傅可惜?”
“呃,這個.”
侯君集尷尬地咧了咧嘴,然後看了眼李承乾,躬身道:“回陛下,臣就是覺得,左仆射對別人的要求,這麽嚴格,唯恐不夠苛刻,而太子少傅,是規勸,管理太子行為的,若左仆射當太子少傅的話,再合適不過了”
“哈哈哈!”
李世民聞言,不禁仰頭大笑,而後連連點頭:“好好好,說的好!朕怎麽沒發現呢!”
“嗯,左仆射確實待人嚴苛,當太子少傅也合適。這樣吧,那就免去蕭瑀的左仆射之職,改任太子少傅吧!”
“不是陛下.”
“好了,就這麽決定了,都下去吧!”
蕭瑀:“.”
李承乾:“.”
精神點老登!可別丟分,下次彈劾死這侯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