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李翊、徐庶、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
字數:18530 加入書籤
並州,上黨。
趁著李翊北征烏桓,收複遼東,劉備整個資源都在往東北方向傾斜之時。
曹操也在緊鑼密鼓,加緊他的對外擴張。
他先是向涼州韓遂、馬騰勢力施壓,脅迫馬騰赴許縣為人質。
同時,靠著涼州與自己“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漸漸使涼州名義上依附於自己。
但曹操心裏明白,自己的地盤就是個四戰之地。
隨時都有可能爆炸。
控製馬騰,隻是他緩和西邊局勢的第一步棋。
接下來一步棋,便是將矛頭直指向北方的並州。
並州單看地圖,算是比較大的了。
但由於南匈奴被養在了河套地區,並州西部大半領土都成了少數民族的聚集地。
東漢政府真正實控的並州郡縣,就隻有三個郡。
分別是上黨郡,太原郡,半個雁門郡,半個西河郡。
剩下的包括朔風、五原在內,基本都是羌胡人、匈奴人居多。
而趁著馬超隨李翊遠征遼東之際,曹操立馬對並州發起了猛烈攻勢。
此前,他曾命曹洪進兵上黨,控製住了壺關以南的地區。
現在則直接親率大軍猛攻壺關,劍指並州州治太原。
時高幹守並州,他原本看著馬超率軍離開並州,以為終於苦盡甘來了。
所以馬超一走,立馬帶兵封鎖住了沾縣。
這裏是連接並州、冀州的交界地。
高幹此舉,就是不想再讓馬超回來了。
結果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前腳馬超剛走,後腳曹操就打上門來了。
高幹無奈,隻得一麵命人嚴守住壺關口,以免聚集眾將商議,該如何退曹操大軍。
或有人諫曰:
“舊時匈奴單於多受我袁氏恩惠,今曹兵犯境,可使人求助於匈奴人。”
高幹從其言,命人去聯係單於呼廚泉。
呼廚泉使人回複,他會出兵支援,請高幹使者回去等消息。
使者將消息傳回高幹處,高幹隻得硬著頭皮繼續抵禦曹操的進攻。
結果等了大半個月,愣是沒見著半個匈奴騎兵的影子。
這下高幹也反應過來了,呼廚泉典型的是想作壁上觀,坐山觀虎鬥。
從一開始就沒打算下場參戰。
無奈之下,高幹隻能再問眾人該如何抵禦曹兵。
左右人紛紛言道:
“如今並州刺史乃是馬超,馬超乃是劉備假朝廷旨意冊封的。”
“今並州有難,唯有求助於徐州才是上策。”
高幹從善如流,即找到徐州派到並州的話事人龐統。
“……鳳雛先生,如今曹操大兵壓境,將破壺關。”
“不知先生有何妙計,助我退卻曹操大軍?”
高幹找到龐統,直接開門見山地問道。
龐統便道:
“將軍久鎮並州,如今馬將軍不在。”
“並州軍務俱係於將軍一人身上,又何必問我呢?”
這……
高幹尋思,他要是打的贏曹操,還用得著來看你的臉色?
如今曹劉至少在明麵上仍舊保持著同盟關係,高幹就是希望龐統這個徐州臣出來斡旋一下。
“先生難道打算見死不救?”
高幹沉聲問。
“不瞞將軍,自曹操發兵以後,統便已經知會過徐州一聲了。”
“隻是將軍身在北方,應該知道遼東是什麽戰況。”
“郯侯如今遠征遼東,劉將軍對並州的問題深感同情,但實在是無能為力。”
龐統的意思是,對於高幹的問題,我徐州願意提供除幫助以外的所有幫助。
“若曹操拿下並州,於劉將軍而言也絕非好事。”
“難不成先生真打算將並州拱手讓給曹賊?”
高幹使出激將法,厲聲質問龐統。
龐統闔上雙眸,表情沉重地歎了口氣:
“……此非我等所願也。”
“隻是遼東戰事吃緊,實愛莫能助也。”
高幹麵色一沉,獰聲說道:
“若徐州不肯相救,高某情願去投曹操!”
龐統見此,乃歎了口氣:
“……罷罷罷,既如此,我與你同去守壺關。”
“等到郯侯征遼回來,再議如何退卻曹兵如何?”
高幹大喜,即與龐統奔赴壺關守禦。
是夜,龐統命人於關下射去三箭,曹兵收之,交予曹操。
曹操覽畢,又付與郭嘉,說道:
“龐士元邀我共取壺關,奉孝以為可信否?”
郭嘉分析答:
“劉備雖已命馬超代理並州事,又遣徐州諸臣赴並州為佐臣。”
“然高幹久曆並州,一時不能奪權。”
“今龐統意欲借我等之手,共圖高幹。”
“明公又何必多疑?”
高幹作為袁紹外甥,算是諸子之中能力最強的了。
在並州幹了好些年,擁有大批擁躉。
在袁氏幾乎全數覆滅的時候,他和他的並州仍然在苟延殘喘。
即便馬超占據了並州,高幹依然保全了自己的部曲,有著隨時可以顛覆局勢的力量。
並且高幹這個人比較陰狠,很能夠隱忍。
馬超一戰敗郭援時,明明高幹、呼廚泉還有著大量的生力軍可以抵抗。
可高幹依然選擇了隱忍,主動將並州讓給馬超。
因為他篤定馬超之後會離開。
曆史上也確實如此,馬超一戰降並州,沒多久就回了涼州。
而高幹也重新掌握了並州的大權。
當然了,這個位麵的馬超被李翊留在了並州,使得高幹不得不一直忍下去。
在擁有一支能戰之兵的同時,還能夠隱忍不發。
這種人如果不能被完全控製,就必須得被除去。
高幹這股力量,不論是劉備還是曹操,都有些忌憚。
因為你要想把他除去,就得出大軍去打。
但這樣一來又很不劃算。
並州同樣位於邊陲,人口稀少,氣候幹燥,經濟不發達。
打它費錢費力,多的都賠進去了。
所以當能用最小的代價,除卻袁氏這最後一股頑固力量的時候。
龐統便提出了與曹操共取高幹的建議。
曹操微一沉吟,思考其中利害之後。
乃從郭嘉之言,依計行事。
龐統找到高幹,謂他道:
“曹軍久攻壺關不下,軍心未定。”
“可趁今夜劫寨,必獲成功。”
高幹不疑有他,趁夜引軍出城。
眾軍士銜枚而進,至曹寨時,大喊一聲,魚貫而入。
卻撲了個空,未見得寨中有人。
高幹心知中計,急欲傳令回關。
忽聞得一聲號響,四下裏殺出大量人馬來。
左邊李典、樂進,右邊於禁、曹仁。
高幹大敗,奪路走脫,奔回關前,大叫開門。
不想關上箭矢如雨,高幹敗軍不得進。
高幹大驚,正欲出聲詢問。
龐統立於關前喊話:
“……高將軍,壺關吾已取也!”
高幹這才知道自己被龐統戲耍了,舉鞭罵道:
“……匹夫,安敢欺我耶!”
龐統大聲回道:
“若是高將軍肯早納兵符,何至會有今日?“
“前者郯侯遣徐士入並,代爾曹典州事——”
“正為此刻耳!”
按劍近前,甲葉錚然。
“高將軍,恕在下不恭,暫取爾並州事宜。“
說完,龐統還殺人誅心地向關下的高幹作了個揖。
高幹一率大軍出關,龐統便立馬帶人接管了壺關。
高幹氣急,暗罵不愧是李翊教出來的學生,竟也跟他一樣奸詐無恥!
於是,下令攻關。
眾軍士奮力取關,關上矢石如雨,不能下。
恰逢曹軍於身後至,抄掠高幹後路。
高幹倉促迎戰,再敗一場。
走投無路,無奈隻能向北去投靠匈奴人。
一路北上,方至單於界,隻遇著一隊匈奴人。
差人打聽,乃知是匈奴五部中的左部。
其首領乃左賢王劉豹也。
高幹乃下馬拜伏於地,言曹操吞並疆土,今欲犯王子地麵。
萬乞救援,同力克複,以保北方。
左賢王劉豹乃前匈奴單於於夫羅之子,現任單於呼廚泉之侄也。
由於靈帝末年,匈奴內部動亂。
劉豹乃留在漢地,直到於夫羅死後,呼廚泉繼位。
他才回歸河套,受封左賢王。
因此,劉豹本人相當熟悉漢文化,更了解漢朝目前是個什麽情況。
袁氏已經不複當年在北方的統治了,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所以麵對高幹聲淚俱下,備言此前袁氏與匈奴人多麽多麽友好而無動於衷。
劉豹隻淡淡問道:
“吾聞劉備命馬超鎮守並州,今曹操犯境,公何不求助於劉備?”
高幹狠狠道:
“劉備目今專心於遼東戰事,無暇顧及我並州。”
“幹本以為這是擺脫馬超的好機會,不想徐州奸賊龐統,竟與曹操沆瀣一氣。”
“謀我城關,奪我城池。”
“萬乞王子出兵助我,收複並州。”
“否則唇亡齒寒,匈奴部亦難保全。”
劉豹一聽龐統與曹操沆瀣一氣,這話是什麽意思?
意思就是打你高幹,是劉備、曹操一致的意見啊!
特麽袁本初都幹輸了,我除非腦子被驢給踢了,才會為了你去同時得罪曹劉兩大強權。
念及此,劉豹陡然變色,厲聲叱道:
“吾與曹操本無仇隙,豈會侵我土地?”
“今劉備不容你,曹操要與你為敵。”
“汝卻要我出兵助你,使吾同時結怨於曹劉耶!”
於是,下令將高幹趕出匈奴界。
去壺關北上的道路被龐統堵死,壺關以南全是曹軍。
如此一來,高幹在並州是真待不下去了。
無奈之下,高幹隻能選擇南下去投奔當世第三諸侯劉表。
一行人行至上洛時,都尉王琰將高幹擒住。
待查明身份之後,即斬高幹之頭,解送給曹操。
曹操一麵封王琰為列侯,一麵使人聯係龐統,相約並州劃界事宜。
既然兩家目前明麵上是同盟,適才又合力掃除了袁氏最後一個餘孽。
那麽大家至少可以在並州問題上,放下刀劍來好好談一談。
畢竟對曹操、劉備而言,
他們都犯不著為了一個窮得叮當響,還要防範匈奴人的並州大打出手。
大家完全可以麵對麵,坐下來好好談一談,到底怎麽瓜分並州。
分並州的目的,不是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
而是為了控製幾個重要的關口,加強自己的戰略縱深。
雙方一見麵,曹操便撫掌而哂:
“龐先生深得郯侯真傳矣!”
“設局困高幹,弄之如稚兒,如貓戲鼠耳。”
“果真是師徒一脈,皆善詐也。”
龐統聽出曹操的譏諷之意,乃斂衽笑對曰:
“料螢燐之光,安敢比公之皓月?”
“昔公‘割發代首’,使三軍悚然。”
“望梅止渴,令士卒忘疲——”
“此方為‘大詐若誠’,統輩徒效皮毛耳!”
嗬嗬……
曹操皮笑肉不笑,兩人一上來便火藥味兒十足。
隻因上次在冀州問題的談判之上,曹操被李翊給坑了一手。
如今在並州問題上,麵對後輩龐統,曹操不敢有絲毫大意。
而就在談判的過程中,其進程竟比曹操想象的要順利許多。
再談到並州僅有的三個郡問題上,
雙方很快便達成了一致。
曹操拿上黨郡,以及太原郡南部,包括中都、京陵在內的地盤。
同時上黨西部的西河郡,也歸曹操。
至於剩下的郡縣,曹操則不予過問。
原本曹操的底限是,至少要把整個上黨郡全部控製在內。
畢竟壺關易守難攻,他必須把壺關控製在自己手裏。
而太原南部,則是曹操努力爭取的目標。
原本以為會想上次冀州問題那樣,爭吵個三天三夜,談判個四五次。
曹操為此,都已經做好了高強度作戰的準備。
沒想到麵對自己開出的條件,龐統竟欣然應允。
這令曹操十分詫異。
在劃定好界限之後,曹操抱著疑惑找到郭嘉,談及此事。
“龐士元乃李翊門生,是足智多謀之士。”
“我觀其人,多謀善詐。”
“為何在並州之事上,竟答應的如此爽快?”
曹操不解,詢問郭嘉。
郭嘉乃分析道:
“明公隻要了上黨、南太原、以及西河東界一帶。”
“而對剩餘郡縣則不予過問。”
“……那又如何?”
曹操對此並不在意。
反正並州相對值錢的就這麽幾個地方。
劉備隻拿到了大半個太原郡,雖然這裏比較富,但曹操也不算虧。
尤其太原所處的位置,很容易被匈奴人威脅到。
曹操認為他索要的地盤,已經是最優解了。
即便剩下的地盤不予過問,他不信劉備會發兵去打那些爛地。
如果劉備真去打了,那曹操還求之不得。
正好騰出時間來,向中原內部擴張。
“……此事或有蹊蹺。”
郭嘉皺起眉頭,在原地來回踱步,連連搖頭。
為何龐統答應的如此爽快呢?
如果在並州問題上,劉備沒有占到便宜,那他肯定在另一件事上得到了好處。
“……對了。”
郭嘉連忙問身旁的下人道:
“李翊出征遼東,現如今戰況如何?”
下人回報說道:
“據我們的細作回報,似乎在三日前,李翊就已經凱旋了。”
“打完了?”
郭嘉眉梢一揚,麵色更加凝重。
李翊征遼的速度,比他預想的還要快。
要知道李翊此次北上,不止是打了烏桓人,更是深入遼東,去打了公孫度。
遠征東北,一年而還。
實在是令人慨歎不已。
“……唉。”
郭嘉歎了口氣,饒是他這幫狂妄之人,也不得不佩服李翊的能力。
原本還想趁著他不在之時,多在北方擴充一下勢力。
結果僅僅才吃了一口並州,李翊就回來了。
“李翊既然回來了,他這些天可有什麽安排?”
郭嘉接著問。
下人答,“聽人說李翊回冀州不久,就馬上去徐州了。”
“……去徐州,做什麽?”
“……這……小人不清楚。”
郭嘉眉宇間一川不平,忙對曹操說道:
“曹公,可速回潁川。”
“劉備旦夕將動,必有大事發生!”
曹操一驚,連忙問,“奉孝何以知之?”
郭嘉解釋道:
“李翊膺冀州牧,北疆重務係於一身。”
“如今他方平遼東,鞍馬未歇,便輕騎南下。”
“此非謀非常之事者,焉能為此非常之舉?”
“請明公星夜還潁川,萬一有變,我等也好及時製止!”
曹操然其言,即留曹仁守並州。
然後帶著剩下班底,星夜趕回了潁川。
……
徐州,下邳。
李翊很快回到了下邳。
與他一起回到下邳的還有劉備的一幫老兄弟——
關羽、張飛、趙雲、田豫、陳到等眾。
此外,李翊還將徐庶一並給帶回了徐州,將之推薦給了劉備。
劉備與之交談一番,知他有大才,大喜過望。
兼之其征討遼東有功,遂委任其為中郎將,兼領睢陵令。
劉備又將諸葛亮引來與李翊相見。
“……先生啊,此前水鏡先生來我徐州時。”
“言及孔明先生與士元乃暃臥龍鳳雛,卻道你為天樞。”
“當為天下士人之冠冕。”
“如今天樞、臥龍、鳳雛,吾俱得齊。”
“此非天命在我乎?!”
遼東戰事的勝利,極大提振了劉備的信心。
當初李翊執意征遼時,隻有諸葛亮力勸劉備支持征遼事業。
最後戰事獲得成功,足以證明這二位的確不負天樞、臥龍之名。
望著自己手中的地盤,從當初一塊殘缺不堪的徐州,變為如今雄踞半個大漢疆土。
這讓劉備想不飄都難呐……
諸葛亮久聞李翊大名,年紀又比他小上幾歲。
乃敬李翊為長者,向他見禮。
李翊亦還禮道:
“吾不在時,多賴孔明先生輔佐我主。”
“……此亮分內之事也。”
望著兩人惺惺相惜的樣子,劉備大為感動。
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局麵。
隻可惜龐統現在不在,否則水鏡三奇便到齊了。
劉備覺得,
在李翊身上,他既有諸葛亮的謙虛內斂,又有龐統的陰狠毒辣。
兩相中和下來,這才使得他無往而不利。
“……主公。”
李翊忽然找到劉備,對他說道:
“此前在徐州時,我便力薦孔明。”
“奈何彼時其已舉家前往荊州,雖多次差人打聽,然其遊蹤不定,故而作罷。”
“如今孔明回到徐州,與我等並力共治,實乃天意也。”
“孔明有大才,徐州軍政,主公可放心交托。”
李翊再一次在劉備麵前保舉諸葛亮。
劉備頷首,應道:
“之前君征遼東時,吾便已將徐州軍政大事俱付於孔明先生矣。”
“……善。”
李翊微微一笑,執孔明之手道:
“亮才耀目,翊見而心折。”
“乞主公假我半日,得與臥龍先生——”
“細論《六韜》之奇,《管子》之變。”
劉備見此,大聲笑道:
“……善,汝二人便好生聊聊,吾正好與雲長他們偷閑謀一醉。”
於是,劉備便去跟關羽、張飛他們喝酒去了。
李翊乃將諸葛亮單獨請入房,又讓徐庶跟著一起進來。
在商議大事之前,李翊又將徐庶引薦給諸葛亮。
由於諸葛亮中途回了徐州,所以徐庶並未能與諸葛亮結識。
但並不妨礙兩人一見如故。
關於徐庶“走馬薦諸葛”這件事,
有一些諳熟辦公室政治的讀者,常常喜歡將之冠以陰謀論。
說徐庶真雞賊,跟了劉備好幾年了,愣是沒向劉備推薦自己這位才華橫溢的好朋友。
是怕人家諸葛亮來了,搶了你的風頭嗎?
等到曹操即將大軍南下,劉備局勢更加艱難了。
你要走了,不端這碗飯了。
才舉薦諸葛亮出來嘔心瀝血。
那說明你們這友情啊,也夠塑料的。
然後有人根據這一點,又衍生出批鬥徐庶在曹營並沒有“一言不發”。
甚至在曹魏當了大官,指責徐庶人品不行。
雖然徐庶確實在曹魏做了大官。
但隻可惜,“走馬薦諸葛”這件事是演義編的。
曆史上徐庶在劉備那裏等了一段時間,發覺劉備這人還不錯,就直接舉薦了諸葛亮。
讓劉備必須要屈尊親自去請,這才有了三顧茅廬。
並且在諸葛亮出山之後,徐庶也沒有走,兩人甚至一起共事過一段時間。
乃至到攜民渡江之時,徐庶都還在。
徐庶甚至和諸葛亮一起,跟著劉備保護百姓向南撤退。
是直到劉備還有百姓成功脫離危險之後,徐庶才掛念母親安危,去了曹操那裏。
可以說,徐庶已經在劉備那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了。
而在曹操那裏認真做事,其實於他而言也並沒有什麽不妥。
是老羅非要給徐庶上一個“道德”枷鎖罷了。
最後讓人們發現徐庶前後行徑與演義不同,就反過來罵徐庶。
不免令人唏噓。
隻能是歎徐庶與劉備有緣無分罷了。
其實每念及於此,李翊都會不禁感慨。
蜀漢陣營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永遠缺一個人。
徐庶是諸葛亮眾多旅友之中,唯一一個與他誌趣相投,有大誌向的人。
如果諸葛亮入川作戰的時候,徐庶能按照諸葛亮說的,去做一個郡守。
讓徐庶守衛南郡,成為關羽的堅強後盾。
荊州還會不會丟呢?
如果諸葛亮北伐時,能讓徐庶守衛街亭,與諸葛亮並肩作戰。
共圖大業,蜀漢的局麵又會不會好上許多呢?
李翊雖然不知道結果會不會改變,但他現在已經在努力改變了。
如今他要幫助劉備,向前邁出更大的一步。
“……元直,孔明。”
“吾與汝二位雖交往不深,然我知你二人皆誌慮忠純之士。”
“是以此事,也打算與你二人一起相商。”
李翊雖然提到了相商二字,但語氣卻無比堅定,更像是“通知”。
諸葛亮點了點頭,“無怪君侯卸冀州軍務,星夜趕回徐州。”
“……亮便已知將有大事發生。”
徐庶亦道:
“……請君侯放心,吾等既已投靠劉將軍,自當肝腦塗地。”
“不論是何事,一定共進退!”
善。
有了兩人的保證,李翊這才寬心。
“目今袁氏已滅,北方初定。”
“天下形勢已然明朗,公等當知此時誰為我軍大敵。”
徐庶、諸葛亮異口同聲答:“曹操。”
李翊嘴角微微翹起,接著分析說道:
“今曹操專政,百姓無主。”
“而吾主仁義著於四海,今已撫定遼東,合五州之地。”
“又是漢家宗室,可謂是應天順人。”
“我意,使我主進位稱王,以討國賊。”
唔!
徐庶、諸葛亮皆是臉色一變。
雖然心中早有預料,可當聽到這個消息時,還是忍不住一驚。
按理說劉備是漢室宗親,稱王似乎沒什麽不妥。
但人們容易忽略了一件事。
那就是,雖然劉邦定下了“非劉不王”的政策,用來保全劉氏子孫。
但說白了,劉秀的漢與劉邦的漢終究是不同的。
整個漢末,凡是能稱王的,都是劉秀的子孫。
你比如陳王劉寵,人家是正兒八經的漢明帝玄孫。
可為什麽同樣是宗親的劉表、劉璋就隻能是州牧呢。
因為包括劉備在內的宗親,他們都屬於是劉邦一脈的。
隻要你不是劉秀一脈的,你就不能當王。
這其實就是東漢的“潛規則”。
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麽荀彧會看不上劉備,劉璋等漢室宗親。
因為人家可不管你是不是姓劉,人家隻忠於劉秀一脈的皇朝直係子孫。
就哪怕血緣關係已經很近的劉寵,都不好使。
在荀彧等守舊的保皇派看來,你們隻是“姓劉”的諸侯罷了。
所以我們常說,荀彧“忠漢”是隻忠劉秀的漢,而非劉邦的漢。
有了這個前提條件,才使得劉備稱王會遇上很大的阻力。
所以李翊才會找了這麽多人,都是劉營掌握實權、兵權的重臣。
大夥兒必須一起施壓,才能完成這看似簡單,其實十分艱難的事。
“夫廟堂之爭,首重顏麵。”
“吾主漢室宗枝,血胤貴胄——“
“雖豎儒或有異議,然與諸君戮力,何愁大業不成?”
李翊沉聲對徐庶、諸葛亮說道。
政治是講臉麵的遊戲。
雖然你東漢有東漢的潛規則,但劉秀畢竟也是劉邦的子孫。
所以隻要我們咬定高祖的政策,將之貫徹到底。
此事未嚐不可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