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劉備進位齊王,李翊受封丞相

字數:19348   加入書籤

A+A-


    卻說李翊正式與眾人商議,打算勸諫劉備稱王。
    一是因為劉備地盤本身也不小了。
    傳統意義上講,漢家疆土就是以河南、河北為主。
    這兩個地方是漢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所以曹操曆史上統一河南、河北之後,就開始不斷僭越,先稱公、後稱王。
    但凡把老劉換做是別人,李翊都會先勸他先稱公,稍微過渡一下。
    可惜老劉姓劉,而且是皇室後裔。
    先甭管他這血脈隔得有多遠,反正隻要是王室子孫且姓劉,那稱王就是具有先天優勢。
    但這種事放在現在,依然屬於非常膽大僭越的行為。
    所以李翊不惜離了冀州,親自來徐州,聯絡關羽、張飛等一幫老臣。
    打算一同施加壓力。
    諸葛亮言道:
    “……隻恐我主未必便肯現在稱王。”
    李翊眉梢一揚,正色說道:
    “目今天下形勢,就是與曹操兩雄爭霸。”
    “兩家早晚一戰,現在稱王是為占據大義。”
    “好在日後的博弈中,占得先機。”
    話落,李翊轉身取出一封表文。
    將之交給諸葛亮、徐庶看。
    “這是翊與眾臣一起聯名寫下的勸進表文。”
    “此表乃子仲(糜竺)潤筆,公祐(孫乾)校字,集我徐州舊部、河北新附共三十七人聯署。”
    李翊推絹帛於案,朱砂印泥猶濕。
    “願孔明添‘臥龍’之號,元直署‘潁川寒士’,以全士林之望。”
    “明日見我主,吾當如兵法‘鋒矢陣’一般。”
    “吾為箭鏃突前,二君為我側翼呼應,餘者梯次進言。”
    “萬一有變,便以擲杯為號,諸公一起跪請。”
    商議既定,諸葛亮、徐庶一起在勸諫表文上簽字。
    隨後李翊又再次找到關羽、張飛他們,確認此事。
    待萬事俱備以後,眾人各自回去,早早安歇。
    ……
    次日,清晨。
    李翊為文臣之首,關羽為武官之長,攜文武一起到下邳郡治來見劉備。
    劉備見眾官皆至,陣仗極大,當下也有些“措手不及”,連忙問:
    “諸公齊來此地,可有何要事?”
    話落,目光不自覺地看向李翊。
    仿佛是篤定李翊搞的鬼。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與眾人對視一眼,確認好之後,乃率先出列,朗聲說道:
    “明公——”
    “今天下崩析,奸雄竊命。”
    “明公以帝室之胄,紹高祖之業,而猶守謙退”
    “此非所以副四海之望也。”
    劉備一愣,還沒來得及問話,李翊下一句更是重量級。
    擲地有聲地響徹在大堂之內:
    “夫權宜之製,聖人所許。”
    “昔光武未即尊位,先封蕭王。”
    “今明公宜進王爵,以鎮華夏。”
    “此便有五有:”
    “一曰正名,天下板蕩,使群雄知漢祀有托。”
    “二曰懾敵,王旗所指,則袁紹餘孽、江東孫氏,荊州劉表皆不敢輕動。”
    “三曰聚賢,使士人慕義,必輻輳而至。”
    “四曰固本,使青徐將士,知所效死。”
    “五曰承天,使熒惑守心,當有王者興。”
    “有此五便,願明公切勿推辭。”
    “若守小節而失大計,恐豪傑離心,百姓失望。”
    “此魯子敬所謂‘帝王之業,豈可謙讓自誤’者也。“
    “惟明公審度之!!”
    李翊一口氣將自己提前準備好的詞說出。
    令劉備猝不及防,他很快也反應過來了。
    無怪李翊、關羽這幫重臣,紛紛跑回徐州來了。
    劉備一開始隻道是眾人打贏了遼東戰事,回徐州聚一聚。
    不想竟謀劃出這麽大的事來。
    在穩定好心神之後,劉備皺起眉頭,長長地歎了口氣:
    “先生所言差矣,備雖漢室宗親,然天子尚在,終為臣子。”
    “若進位稱王,是反漢也!”
    李翊當即反駁道:
    “主公之言,言之有誤。”
    “昔高祖定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今明公不僅出自劉姓,更為漢朝苗裔,此事不違高祖之誓。”
    “況今天下分崩,英雄並起,各霸一方。”
    “四海有才懷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龍附鳳,建立功名也。”
    “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
    “願主公熟思之。”
    言外之意,老劉你如今的地盤越來越大,手下人的功績越積累越厚。
    你要是再不稱王,手底下人都沒法封了。
    何況大夥兒都盼著你稱王,然後好“攀龍附鳳,建功立業”呢。
    所以老劉你稱王不單單是為了自己,更要為手下人著想啊。
    “此為群臣所簽之勸進表。”
    “翊七易其稿,孔明親校,凡四十一人聯署。”
    李翊昨天又拉了幾人進來聯名,都是劉營重臣。
    “竊聞天命有歸,神器難以久虛。”
    “今漢室傾頹,奸雄竊命。”
    “明公以帝室之胄,總攬英雄,思靖家國。”
    “明公今日之舉,實為興複漢室之基。”
    “願明公以社稷為重,以蒼生為念。”
    “即王位,使海內知漢祀未絕,使奸雄知天命有歸。”
    話落,李翊身形一晃,將案椅上的一隻杯子碰倒。
    眾人聞得杯響,齊刷刷地跪在地上,高聲大呼:
    “請主公進王爵之位,以承天命。”
    劉備明白,眾人都是有備而來。
    隻一味地搖頭,拒絕眾人的好意:
    “備德薄智短,要吾僭居王位,吾必不敢。”
    “公等可再商議長策。”
    見劉備再次拒絕,李翊也並非是沒有準備後手。
    他隻衝一旁跪在地上的張飛使了個眼色,張飛當即會意,站起身來,大聲說道:
    “眾弟兄都盼著兄長稱王,兄長連番推脫,就不怕寒了眾弟兄們的心嗎!”
    “況且,異姓之人,皆欲為王。”
    “何況兄長乃漢朝宗派!”
    “莫說進位王爵,便是就稱皇帝,又有何不可!”
    此言一出,眾臣之中,有不少人臉色大變。
    心道,這種話也隻有張飛才敢當眾說出來了。
    也難怪李翊要把他一起給帶過來。
    毫無疑問,劉備聞得張飛此話,勃然大怒,厲聲叱道:
    “……益德,當著諸大臣之麵。”
    “休得胡言亂語!”
    張飛遂不敢再言。
    劉備背著手,目光掠過眾人。
    就這樣僵持了許久,劉備才歎了口氣,緩緩說道:
    “諸公好意,備已心領。”
    “隻是稱王乃是大事,目今天子尚在,豪傑並起。”
    “備不過據有五州不足之地,何敢此時冒然進王爵?”
    “此事容後再議,諸公難得齊聚。”
    “且歡飲三日,三日之後,諸位可各回州郡。”
    劉備到底還是拒絕了眾人的勸進。
    不是他不敢,而是他單純覺得此時不合適。
    整個東漢朝,除了諸王子及其後裔之外,還沒有哪個人被單獨拎出來封過王。
    劉備還不想開這個先列,冒這個險。
    劉備乃辭去眾人,命庖人設宴。
    眾臣見此,遂紛紛找到李翊,問現在該如何是好。
    李翊微作沉吟,道:
    “吾自有計,願諸公勿疑。”
    於是眾人便跟著到宴會上喝酒,席間並不再提稱王一事。
    酒至半酣時,
    李翊忽然捂住胸口,大叫一聲,昏倒在地。
    眾人大驚,急忙將之救起。
    劉備亦是驚得從座位上站起,掠過眾人來看李翊。
    又命華佗趕來醫治。
    華佗至,即為李翊把脈。
    劉備麵色蒼白,如喪考妣地問:
    “……華神醫,先生他、他怎麽樣了。”
    華佗沉吟許久,乃道:
    “將軍勿疑,郯侯隻是有些操勞過度,傷了身。”
    “待吾煎煮兩幅湯藥,給郯侯服用。”
    “便可痊愈。”
    劉備這才放心,重賞華佗,又命趙雲扶李翊回房間休息。
    “……子玉累倒,皆為備之事勞神。”
    “今先生不在,備亦無心飲酒。”
    “諸公可以撤了。”
    劉備揮了揮手,一心念著李翊,對宴席上的美酒野味卻是意興闌珊。
    眾人見此,也隻好告辭。
    藥童很快抓好了藥,劉備親自煎服。
    煎好之後,乃至李翊房間,喂他吃藥。
    此時李翊已醒,見劉備進來,乃道:
    “此事隻交由下人去做便好,主公何必親自勞神費力?”
    劉備長歎一聲:
    “使先生劬勞至此者,備之過也!”
    又瞥見李翊黑眼圈發重,盡顯疲憊之色,竟潸然淚下。
    “昔年郯縣初見,卿笑言‘願為君解鞍馬之勞’。“
    “豈料竟累卿(哽咽)至於形銷骨立!”
    “備實在是痛心疾首。”
    李翊乃執劉備手道:
    “主公見臣鞍瘡而泣,臣睹主公髀肉複生亦痛!”
    “隻是此豈垂淚之時耶?”
    “翊尚有一事,耿耿於懷。”
    “若主公不能答應,翊雖死不能瞑目。”
    劉備大驚,忙道:
    “……先生休要如此說話,人道丈夫三十而立。”
    “今先生正值壯年,當是建功立業之時。”
    “何得以此瘋言,大為無狀耶?”
    李翊乃扶著床榻,強支病體起身。
    劉備忙伸手去扶,“先生小心。”
    李翊僅僅握住劉備的手,聲淚俱下地說道:
    “翊觀天下鼎峙之勢——”
    “明公據徐州而製青冀,跨東海而擁燕代。”
    “曹操挾兗州以窺豫土,假王命而脅陳都。”
    “當此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製!”
    李翊開始進入正題,認認真真地為劉備分析當前的局勢情況。
    “不敢欺瞞,的確是翊自作主張,攜群臣勸諫主公進爵王位。”
    “隻是此非為我一人之私,實為我軍之所必行也!”
    “今天子雖在陳地,然政令不出宮門,明公稱王可建“漢室第二中樞“,使天下知漢脈未絕。”
    “此一利也。”
    “目今曹操製關中,窺漢中,早有覬覦神器之心。”
    “縱然主公不稱王,曹操必然也要進位。”
    “如此豈非是使賊勢漲而王威削乎?”
    “王號一出,則中原士民知正統所在。”
    “此二利也。”
    先不管三七二十一,給曹操把帽子扣上去再說。
    你老劉你不稱王,曹操早晚要稱。
    人家一個閹宦之後都稱王了,你一個漢室宗親怎麽能夠被閹人搶先呢?
    “今新得冀州,遼東撫定,大批舊臣功將,需王爵安撫。”
    “此為固河北之計也。”
    “此三利也。”
    “有三利,便有三不可辭。”
    話鋒一轉,李翊又開始為劉備分析此時不稱王的弊端。
    “今漢室分崩,九州幅裂。”
    “明公雖據徐、青之雄,控冀州之富,然名爵不過車騎將軍。”
    “冀州新附將士私語:“不得封侯,不晉爵位,吾等血戰何益?”
    “將士怨望,此一弊也。”
    稱王之後,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給手下人封爵了。
    對於安撫有功將士,提振底層士兵的士氣有奇效。
    “河北遺民簞食壺漿,皆望‘漢家旗鼓’。”
    “今明公謙退,恐使民生‘漢室終衰之歎,民心漸散。”
    “此二弊也。”
    “翊嚐夜觀天象,見東方聚群星,此天命在東,正應徐州。”
    “主公若不承王爵,恐有違天意。”
    “此三弊也!”
    李翊強忍著病痛,為劉備分析了三利三弊。
    劉備見此,歎了口氣:
    “若這是先生的想法,備願意進王位。”
    “隻是須先生養好病體之後,再議此事。”
    言訖,李翊忽然翻身從床上坐起。
    “……善!”
    “既然主公同意,當即刻擇選良辰,進爵王位。”
    劉備大吃一驚,目瞪口呆地望著李翊。
    “……先、先生,你沒病?”
    話甫方落,自屏風後轉出數人。
    乃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人。
    皆大笑不已。
    “兄長,俺們適才可是聽得真切。”
    “你已答應了先生,可莫要食言。”
    “……你們,你們居然都在!”
    劉備見眾人適才都躲在屏風後麵,自己也是羞赧不已。
    關羽走上前為劉備披上王袍,張飛持王印將之遞給劉備。
    劉備這才明白,從一開始,一切都在李翊的算計之中。
    更令他沒想到的是,李翊一行人眾,都已經準備到這個程度了。
    他如果再不接受,便有些不識好歹了。
    “……唉,你們呐,真是害苦了寡人呐!”
    話落,劉備已伸手接過王印。
    眾皆大喜,圍著劉備高呼:“大王。”
    又盛讚李翊妙計,李翊乃向劉備賠禮道:
    “……若非迫不得已,翊實不願以詐病勸明公進王位。”
    “先生亦是出於好心,適才三利三弊之辯,備誠以為金石之言也。”
    劉備也不怪罪李翊,單是見著他沒事,便心滿意足了。
    李翊又打趣道:
    “適才不是因翊害病,撤去了筵席麽。”
    “現在翊既無事,何不令人重擺宴席?”
    張飛大笑,“好好好,適才兄長不肯答應此事,叫俺老張喝酒都不痛快!”
    眾人皆笑,房間內響起了久違的歡聲笑語。
    ……
    次日,劉備正式宣布自己將要稱王。
    本來打算先上奏天子,但李翊力勸劉備。
    先稱王,再上奏。
    主打一個先斬後奏。
    雖然奏不奏,小皇帝都阻止不了劉備稱王。
    但天子離曹操更近,他不希望讓曹操過早知道此事。
    劉備從其言,即命人著手準備稱王事宜。
    再徐縣附近築壇,方圓九裏,分布五方,各設旌旗儀仗。
    不過稱王之前,還有一件重要的事需要決定。
    那就是劉備稱王,該稱什麽王?
    首先肯定不能像曆史上那樣稱漢中王。
    畢竟老劉手上沒有漢中。
    稱王一般是根據地理位置來優先考慮。
    然後才是政治因素、曆史的傳承。
    比如曹操稱魏王,就是因為他的州治在魏郡。
    按理說,劉備州治在下邳。
    下邳既是劉備的起家之地,又是政治中心。
    所以劉備可以稱下邳王。
    但劉備手上已經有徐、冀、青、揚、幽等州郡了。
    如果隻稱下邳王,就顯得格局太小。
    難以統合其他州郡。
    所以既要格局大,又要根據劉備實際控製地區,以及曆史傳承來看。
    真正的選項隻有兩個,
    一個是齊王,一個是楚王。
    齊王肯定是最佳選擇。
    因為劉備核心地盤就是徐州、青州、冀州,這是劉備的大頭區域。
    而該區域基本與齊國疆域高度重合。
    齊都臨淄在青州,徐州為其南境,冀州為其北境。
    這是地理上的考量。
    然後是稱齊王的政治象征。
    齊為周代首封大國,稱齊王可以標榜“尊王攘夷”。
    以進一步彰顯自己的政治正統性。
    同時齊地自春秋以來便是華夏的經濟文化中心。
    管仲變法、稷下學宮,都出自於齊。
    稱齊王可以其曆史號召力,吸引天下士人歸附。
    除了齊王之外,
    次一級的選擇是楚王。
    稱楚王,則重心更加偏向於揚州、豫州。
    但這兩地都不是劉備的核心領土,所以肯定是不如齊王的。
    除以上兩種選擇外,
    也可以自創王號,比如東平王,取“平定東方”之意。
    但這種王號都缺乏曆史根基,是下下選。
    終上來看,齊王就是最優選。
    在敲定好王號之後,
    接下來便來到了喜聞樂見的“傳統節目”了。
    首先是天降祥瑞。
    時有流星於夜墜於徐州城東,術士言:
    “此帝星移位,應於漢東。”
    徐州之民,聞之皆驚。
    或有漁夫於廣陵捕魚,撈一“赤鯉”。
    背現“漢興”紋路!
    時人聞之,無不驚歎。
    在天降祥瑞後不久,輿論漸漸發酵。
    然後徐州出現了萬民請願的景象。
    徐州上千父老,齊齊跪伏於下邳郡府門前,高呼:
    “請劉將軍順天應人,進爵王位!”
    這些父老絕對“自願自發”,全都哭拜於郡府門前。
    言說劉將軍若不答應,他們就長跪不起,死在這裏。
    劉備最後隻能親自出來安撫眾人,表示民意難違,同意了進位齊王。
    公元204年,春正月。
    劉備登壇,壇上刻有篆文——
    “齊王受命,漢祚再昌。”
    群臣皆依次序排列站好。
    李翊、關羽請劉備登壇。
    進冠冕璽綬訖,麵南而坐,受文武官員拜賀為齊王。
    李翊捧金盤進獻“齊王璽”。
    玉質青蒼,螭鈕盤龍。
    底刻“承漢繼齊,永鎮東土”八字。
    諸葛亮依照周禮,持九旒王冠進上。
    魯肅在旁側誦祝:
    “王其撫齊,以續漢光!”
    冠冕既正,群臣伏拜:
    “齊王千歲!”
    劉備既受賀拜,乃執齊王劍,舉天誓曰:
    “孤今為齊王,非圖富貴,實為誅國賊、安黎元!”
    “天下板蕩,奸雄鷹揚。”
    “孤當率齊魯之眾,複我漢家山河!”
    話落,三軍雷動,戰鼓震天。
    包括文武百官在內,以及周圍士兵,齊聲高呼:
    “漢室興複,齊王千歲!”
    “漢室興複,齊王千歲!”
    “……”
    聲震寰宇,響徹雲霄。
    ……
    《後漢書》載:
    “備以宗室之重,據齊、冀之饒,納翊、亮之謀,受‘齊王’之號。”
    “未即至尊,旌旗所指,天下震動。”
    “論曰:劉備之稱齊王,非僭也,權也。”
    “當是時,漢室陵遲,曹操擁兵自重,孫權割據一方。”
    “若無王號以鎮之,則士民何依?將士何望?”
    “此所謂備曉《春秋》之義,得國之正也。”
    ……
    劉備既稱齊王,正式冊封長子劉禪為王世子。
    時劉禪乃正牌夫人袁瑛所出,乃嫡長子也。
    袁夫人夜夢仰吞北鬥星,而後懷孕。
    故為其子取名劉鬥,字升之。
    然劉備既已稱王,劉鬥乃唯一子嗣,又是王世子。
    故劉備命為劉鬥改名劉禪,以“禪”字承王意。
    改字公嗣。
    王世子既定,
    劉備拜李翊為丞相,命為百官之長,總領全國軍政之務。
    賜劍履上殿,讚拜不名。
    ……
    封諸葛亮為軍師將軍,錄尚書事。
    賜參讚軍國機密,自辟僚屬特權。
    封爵琅琊侯,食邑一千戶。
    ……
    封魯肅為太傅,持節督淮南軍政,掌南方外交事務。
    賜爵東城侯,食邑三千戶。
    ……
    荀攸為太常,賜爵潁陰侯,食邑兩千戶。
    ……
    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代王征伐。
    督青州軍事。
    增益漢壽亭侯食邑一千戶。
    ……
    張飛為右將軍,假節鉞,領徐州牧。
    許建“虎步營”,領私兵三千人。
    增益新亭侯食邑一千戶。
    ……
    趙雲為翊軍將軍,掌管禁軍。
    賜永昌亭侯,食邑三千戶。
    另賜白銀甲胄一套,白馬十匹。
    ……
    陳到封中護軍,賜爵安樂亭侯。
    田豫封度遼將軍,督幽州軍事,賜爵漁陽侯。
    其餘各擬功勳定爵。
    劉備既為齊王,這才修表一道,差人齎往陳都,表奏天子。
    書曰:
    “臣備稽首再拜,謹奏陛下:”
    “臣本漢室疏宗,涿郡愚鈍,本無才德可稱。”
    “然今天下崩析,奸雄竊命,曹操脅逼聖駕,孫權僭越江東。”
    “致使社稷傾危,蒼生倒懸。”
    “臣雖庸劣,然念高祖創業之艱,光武中興之難。”
    “不得不奮起微力,以維漢統”
    “今賴陛下天威,將士用命,臣已得據青、徐、冀三州,暫安黎庶。”
    “然曹操虎視中原,孫權狼顧江南,劉表、劉璋俱懷不臣之心。”
    “臣若不正位號,恐將士無主,百姓無依。”
    “故臣鬥膽,於徐縣受齊王之號,非敢僭越,實為撫定人心之舉。”
    “臣雖稱王,仍奉陛下為天下共主。”
    “齊國之政,皆以漢製為準;齊王之印,必待陛下欽賜。”
    “若蒙天恩,臣願親赴陳都,麵聖謝罪!”
    “伏惟陛下聖鑒,臣備惶恐頓首!!”
    ——齊王臣備謹上。
    直到劉備這封表文寫下,才真正顯示出了他的政治才能。
    他先是強調稱齊王,隻是臨時權宜,仍奉天子為正統。
    避免了被曹操指責為“僭越”,爭取道義優勢。
    雖然上表,但卻不待批準。
    此舉僅為通告天下,表明他劉備非是自立,而是“代漢鎮亂”。
    表文很快傳回陳都朝廷。
    天子劉協看罷表文,大驚失色,謂群臣道:
    “劉將軍竟已稱王耶!?”
    雖然心中早有預料,但當聽到這個消息後,劉協內心裏還是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滋味兒。
    很不好受!
    劉協一時龐然無措,即問國舅董承為之奈何。
    董承持笏出列,道:
    “目今劉備雄踞東方,有滅袁討逆之功。”
    “又是我漢家宗室,既有鞍馬之勞,縱封齊王,亦無不妥。”
    “陛下不妨使人前去賀謁,以彰陛下之明。”
    劉協一怔,不知董承何意,但還是答應了下來。
    下朝之後,又急忙找到董承,問剛剛他在朝上是什麽意思。
    董承乃小聲說道:
    “朝中皆是劉備耳目,臣不敢妄言。”
    劉協乃道:
    “那國舅的意思是……?”
    “立刻將此事告知曹操,目今天下唯一能抗衡劉備的,隻有曹操。”
    “使此二人相鬥,或有轉機。”
    劉協從其言,即秘使人將劉備稱齊王之事,告知潁川的曹操。
    未過多久,
    曹操在許縣聞說劉備自立齊王,不禁勃然大怒:
    “——啊!”
    “織席小兒,安敢如此!”
    “視吾為無物耶?吾誓滅之!”
    曹操心頭惱火,暗道難怪此去在並州時,龐統答應地如此爽快。
    原來劉備竟搶先一步稱王。
    如今全天下都知道他曹操將與劉備兩雄爭霸。
    而劉備先在名位上壓了他一頭。
    偏偏這一頭,曹操還不好說些什麽。
    畢竟人家本就是宗親,稱王合情合理。
    “傳令,速速起兵。”
    “吾要與大耳賊決一死戰!”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