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

字數:7825   加入書籤

A+A-


    魯肅一到襄陽,將差人打聽荀攸之所在。
    一經探得消息,便親自領了數名隨從,騎馬奔往。
    到了目的地後,眾人紛紛下馬,讓馬兒暫些。
    魯肅身邊這幾位隨從,那都是他東城會的人。
    忠心耿耿,少有勇力。
    眾人先取鹽巴,捏碎了摻入口糧裏。
    然後晃勻掛在馬脖子上,讓馬兒自己舔食。
    似乎已經做好了,此次絕不空手而歸的準備。
    “幾位稍後,容我等先向先生稟報。”
    下人見魯肅這幫人來頭不小,趕忙將消息報給了荀攸。
    荀攸則氣定神閑,命人將魯肅請進來,但隻見他一人。
    魯肅遂令眾人留在屋外等候,自己單身進屋見荀攸。
    雙方相互敘禮一畢,隨後各自落座。
    荀攸暗自打量魯肅形貌,體貌魁奇,頗有膂力。
    “子敬先生自徐州而來,怎有空來襄陽見我一閑人?”
    荀攸含蓄一笑,語氣非常客氣。
    這時,侍婢敬上茶湯,魯肅飲過之後才開口說道:
    “今我主劉玄德在徐州立業,聞說公達先生素有賢名。”
    “故遣我來征辟足下。”
    魯肅依舊保持了自己開門見山的說話習慣,沒有什麽彎彎繞繞。
    荀攸聞言,盡管仍是強作鎮定,可魯肅卻敏銳發覺他神情微微變動。
    “我聞公達先生叔父荀彧,現任曹兗州司馬。”
    “潁川又是先生本鄉,既不願去投劉徐州,何不去投曹兗州呢?”
    魯肅問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既然你荀攸來自潁川,潁川又是曹操的附屬勢力。
    你叔父荀彧更是在曹操身邊位居高位,為何要留在荊州呢?
    其實荀攸並不想留在荊州。
    他是想去當蜀郡太守。
    因為蜀地山險城堅,人民生活殷實。
    隻是由於道路不通,才被迫暫時留在荊州。
    “今天下未定,群傑並起,何者為雄尚不可盡知也。”
    荀攸迎了一口茶湯,對魯肅的問題答非所問。
    而魯肅卻更加能夠猜到荀攸心中所想了。
    “……嗬嗬,誠如公達先生所言。”
    “方今天下大亂,正是智士勞心之時也。”
    “而公在荊州,觀變蜀漢,不已久乎?”
    曆史上,荀攸是在他叔父荀彧投靠曹操五年之後,才加入曹操陣營的。
    並且還是曹操主動征辟,荀攸才去的。
    那麽荀攸這期間到底在想什麽呢?
    其實,用曹操評價荀攸的話就大概能知道原因了。
    曹操評價荀攸為:
    ——“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
    荀攸表麵看起來憨厚、膽小、怯弱。
    而實際上睿智,勇敢,強大。
    從來不炫耀自己的長處,誇大自己的功勞。
    即“智可及,而愚不可及也。”
    也許別人能達到荀攸的智慧,但他的低調別人卻永遠做不到。
    其實,從這段評價就能看出荀攸是一個非常低調內斂,且善於隱藏自己鋒芒的人。
    他敢為了誅董而獻身,又會因為想要明哲保身放棄任城相,轉而求取蜀郡太守的位置。
    曹操在征辟荀攸時,
    曾對他說,我知道您在觀察天下形勢,現在我覺得您已經能夠做出判斷了。
    言外之意,就是告訴荀攸他已經具備爭雄天下的實力了,你可以來投靠我了。
    因為這時候曹操不僅平定了兗州叛亂,還向豫州發展了自己的勢力。
    並且他還迎奉了天子,手握了漢末最重量級的政治籌碼。
    荀攸認為曹操可以成事,所以選擇北上。
    現在,
    荀攸在荊州韜光養晦,實則就是在觀察天下諸侯中誰能夠成事。
    而魯肅所要做的,正是要告訴荀攸,加入他們徐州大家庭是可以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的。
    “我主雖與袁術交兵,未分勝負。”
    “然廣陵城池堅固,兵精糧足,又有陳元龍之才,兼周幼平,蔣公弈之勇。”
    “雖百萬之眾,不能克也。”
    “今我主禮賢下士,正欲尋求賢才輔佐。”
    “公達之智計,正是徐州之所需。”
    “今不隨我同返徐州共創大業,徒留荊州虛度光陰,忍看髀肉漸生。”
    “何也?”
    荀攸並未作答,隻是自顧自地喝著茶湯。
    魯肅靈機一動,計上心頭,又道:
    “今我主與袁術大戰於廣陵。”
    “公達皆有豪情,何不往廣陵走一遭?”
    言外之意,就是讓你先去“麵試”一下自己的老板。
    看他合不合你的心意,若是不合,咱們也不好強留你不是?
    反正你待在荊州整天吃喝玩樂,閑著也是閑著。
    這個提議就相當中肯了。
    荀攸頓時大喜,起身拜謝道:
    “如此,就多謝子敬的美意了。”
    正如李翊所言,漢末這些世家大族通常不會把雞蛋裝進一個籃子裏,而是多麵下注。
    其實這些士族與主公的關係與其說是君臣,不如說是股東。
    隻有寒門出身的,才是主仆關係。
    這種背靠大世家的,那叫入股。
    既然是入股,自然不會盯著一家下注。尤其現在天下局勢不明,誰也說不清未來會走向何種局勢。
    所以,荀攸還是決定親往廣陵前線見一見劉備。
    兩軍交戰,是最能體現一個主公的魄力與才能的時候。
    荀攸待看過劉備表現之後,即便最後不為他效力。
    至少也能當麵向他表達謝意。
    這是士人之間的禮節。
    ……
    荊州,江夏。
    水軍大寨。
    江夏太守乃是黃祖,蘇飛任其水軍都督。
    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無一錯版本!
    此時的蘇飛正在堂中觀看文書。
    忽聽得堂外傳來陣陣腳步聲,聲中還夾雜著鈴音,門外衛兵竟未通傳。
    蘇飛抬眸一笑,來人果然正是好友甘寧。
    他身著錦袍,頭戴帽,腰間還係著鈴鐺。
    這鈴鐺原本是甘寧做水賊時,習慣隨身佩戴的。
    如今雖然從良,依然習慣戴著。
    估計是想用它來懷念過往的時光。
    也有可能是單純覺得這樣很有逼格。
    畢竟史書上寫的是,“負毦帶鈴,民聞鈴聲,即知是寧”。
    隻要人們一聽到鈴聲,就知道是甘寧來了。
    甘寧可能比較享受這種感覺。
    “兄長喚我前來所謂何事?”
    甘寧與蘇飛關係甚篤,在他麵前並無多少顧忌。
    直接大搖大擺走至近前,一屁股便坐在了他的身邊。
    蘇飛搖了搖手中的文書,笑道:
    “興霸,你猜我今日收到了什麽?”
    甘寧身上帶著很重的酒氣,似乎醉酒未醒,直接躺在其身側。
    對蘇飛說的話,不理不睬。
    “兄長有話直說便是。”
    蘇飛頓覺無趣,便直接說道:
    “今日我江夏收到了主公的文書。”
    “徐州的使者要來荊州購置戰船,我江夏這邊的水師亦要出麵配合來使擇選戰船。”
    唔!
    甘寧聞言,頓時酒醒,一個鯉魚打挺翻身坐起,忙問道:
    “徐州的使者,來我荊州購船?”
    “做什麽!?”
    瞧見甘寧這激動模樣,蘇飛又好笑又有些心疼。
    甘寧自從改讀兵書之後,便立下壯誌,要建立不朽功勳。
    他依附在劉表麾下,卻見劉表不習軍事。
    於是認定劉表在這個天下不寧,群雄紛爭的形勢下,終將無成。
    本來想走,卻被好友蘇飛挽留。
    蘇飛知道甘寧雄猛逸才,於是數次想將甘寧推薦給江夏太守黃祖。
    但黃祖卻以甘寧是錦帆賊出身,堅決不肯任用。
    甚至還派人去誘化甘寧手下之人。
    甘寧早有去意,但是黃祖不肯放行。
    所以甘寧每日隻能借酒澆愁,獨自憂悶不堪。
    蘇飛看在眼裏,一直想找機會幫甘寧脫身。
    “聽聞是劉徐州與袁術大戰於廣陵。”
    “因江南多水,故而欲尋求戰船。”
    蘇飛偷偷看了一眼甘寧的神色。
    果然甘寧眼神變得堅毅起來,正色說道:
    “若隻是保守廣陵,何須用這般多的戰船?”
    “更別說還要使人來荊州另外添置戰船。”
    “吾觀劉徐州誌向不小,恐有並吞江南之誌!”
    甘寧說這話時,語氣都變得激動起來。
    他棄賊從正道,本就是為了建立功業。
    哪裏可以施展他的才華,他就要去哪裏。
    曆史上甘寧之所以投靠東吳,也是因為聽說孫權在江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當時魯肅、諸葛瑾都成了東吳的上賓,所以甘寧也想去試試運氣。
    當然了,這期間甘寧始終被黃祖困於江夏。
    盡管甘寧立下過不少戰功,黃祖卻仍是不肯重用。
    “我曾薦卿數次,惟主公不能加用。”
    “日月逾邁,人生幾何,卿宜自遠圖,或可得遇知己。”
    蘇飛拍了拍甘寧的肩膀嗎,柔聲寬慰道。
    甘寧歎息一聲:
    “我雖有此誌,不知何所可為。”
    蘇飛便將手中的帛書舉過頭頂,笑道:
    “此豈非是興霸脫離江夏的好機會?”
    甘寧精神為之一振,忙近前問道:
    “兄長此言何謂?”
    蘇飛開口解釋道:
    “如今主公擇選戰船,賣與徐州。”
    “其數量多達三百餘艘。”
    “如此巨量的戰船,豈能不派兵攜往?”
    “所以在昨日,州府中便下令,要挑選精銳之士,護送戰船與徐州使節,回到廣陵。”
    “這江夏到廣陵,要走過大半個長江,中間還要穿過彭澤湖。”
    “水上風浪甚大不說,還得防範水賊侵擾。”
    “興霸,此豈非你的機會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