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

字數:12594   加入書籤

A+A-


    卻說朝廷一眾文武大臣,打算同時發詔於兗、徐二州,命曹操、劉備過來勤王。
    然王駕此時尚在河東,李傕、郭汜二賊自同意天子東歸之後,卻又馬上反悔,派兵來追。
    天子車駕不敢在河東逗留太久,未休整兩日,便繼續出發,前往雒陽。
    而毗鄰河東的地界,乃是袁紹的勢力範圍。
    早有人將天子乘輿幸駕河東的消息,傳報回了鄴城。
    以從事沮授,別駕田豐為首的諸大臣,心急如焚,紛紛上書找到袁紹,向他諫言。
    “明公,今天子蒙難,幸駕河東,我河北不能坐視不管。”
    “臣懇請明公起河北之兵,前往河東護駕,保扶王室!”
    田豐慷慨陳詞,力勸袁紹迎奉天子。
    但袁紹一直都是少帝劉辯一派的,當初為了反對董卓,袁家誓不承認董卓扶上位的劉協。
    以至於袁紹不惜汙蔑劉協不是先帝之子。
    可以說,袁紹與劉協的關係是非常尷尬的。
    如果他此時去迎立了天子,便等於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今我大軍,忙於易京戰事,誠難騰出手來,去河東勤王保駕。”
    袁紹揮了揮手,以忙於公孫瓚戰事為由,拒絕了田豐的請求。
    “明公,請聽我一言。”
    沮授站出來,慷慨陳詞:
    “明公以弱冠之年登朝為官,播名海內。”
    “值廢立之際,忠義奮發,麵刺董卓之過。”
    “後單騎出奔,濟河而北,為勃海稽首。”
    “號令天下諸侯討董,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雖黃巾猖亂,黑山跋扈,亦難攖明公之鋒。”
    “今回眾北首,公孫之流則早晚必亡。”
    “震脅戎狄,則匈奴亦將服從。”
    “明公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
    “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正是迎大駕於西京,複宗廟於洛邑之時!”
    “屆時我等可擁戴天子,號令天下,以討未複。”
    “以此爭鋒,誰能敵之?”
    “授惟願明公深察!”
    話落,沮授頓首一拜。
    汝穎派的郭圖與淳於瓊卻站出來提出了反對意見。
    “今漢室衰敗,為時已久。”
    “今欲興之,不亦難乎?”
    “況今天下英雄並起,各自跨州連郡,聚眾動輒萬計。”
    “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若迎天子在身邊,動輒表聞,豈不掣肘?”
    “若不服從,則是抗命,反失人心。”
    其實袁紹陣營裏麵,大部分人都是保皇派。
    郭圖、淳於瓊這種潁川出身的反而反對迎奉天子。
    為何?
    因為袁紹與曹操不同,袁紹的親族之前已經被董卓給突突完了,剩下的也都在袁術那裏。
    等於袁紹沒有宗室可以幫他掌握兵權。
    而曹操則有大量的宗室,並且大部分能力都很強,所以可以放心的把兵權交給他們。
    但袁紹沒有宗室可以付與兵權,他隻能平衡好河北派與河南派兩家的勢力。
    一旦迎了天子,河北這群保皇派和天子聯合起來,袁紹的權力就很有可能被架空。
    因為袁紹手底下掌兵的大部分都是士族。
    這也是為什麽曹營裏,荀彧、毛玠這種保皇派掀不起風浪來。
    因為他們被曹氏宗族給狠狠壓製著,使得曹操可以毫無顧忌的迎奉天子。
    “郭公則此言差矣。”
    別駕田豐站出來反對道:
    “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
    “袁公祖上累世輔弼,世濟忠義,若能迎奉天子。”
    “既合乎道義,又合宜時機。”
    “且今州城粗定,正宜迎奉王駕,安宮鄴都。”
    “到那時,奉天子以令不臣,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禦之!”
    “還請明公速速定奪,倘若猶豫不決,必然遭人搶先。”
    聽到這話,袁紹稍稍還是有一點心動的。
    為什麽說袁紹好謀無斷?
    其實從迎天子這件事就能看出來了。
    袁紹作為少帝劉辯一派的,要麽就堅立不移反劉協,要麽就摒棄前嫌,迎奉天子王駕。
    可袁紹偏偏選擇了全都要。
    一開始袁紹堅決反劉協,想立劉虞為帝。
    後來沮授等人給袁紹講了迎天子的好處,袁紹又心動了。
    而在領了冀州牧後,袁紹又擔心被河北士人架空,又叒拒絕了迎奉天子。
    結果等被曹操搶了天子之後,袁紹又後悔了,想讓曹操把天子遷到離他更近的鄄城來。
    如此反複,半天拿不出一個確切的方案出來。
    也難怪評價袁紹為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真是一點也沒評價錯。
    “罷了,諸公不必再吵!”
    袁紹出聲止住眾人的爭吵之聲,猶豫一下,才道:
    “既然天子乘輿在河東,今可先使人進獻米肉。”
    “至於保扶王室,安宮鄴都一事,且先觀望再說。”
    “明公!”
    沮授、田豐等人還想再諫。
    卻被袁紹揮手擋了回去,示意眾人此事不必再議。
    沮授等人無奈,隻好作罷。
    與此同時,
    曹操自陳國退兵以後,將兵鋒指向潁川,克日平定。
    並將治所遷到了許縣。
    以荀彧為代表的潁川士族們,力薦棗祗為屯田校尉,希望曹操快些開展屯田,追上徐州劉備的步伐。
    曹操欣然同意,將屯田製的具體實施方案,委任給了荀彧、棗祗、韓浩三人。
    由於潁川也遭遇了戰亂,所以有大量的無主荒田。
    同時,由於曹操鎮壓了潁川的黃巾軍。
    得到了大量的勞動力、耕牛、農具。
    曹操在各州郡設置田官,下令儲存糧食,為將來四方征戰做足準備。
    隨著潁川屯田製的推行,曹營這邊也逐漸從兗州的內亂中恢複過來,情況得到好轉。
    這一日,
    曹操正在府中讀《孫子兵法》,並拿著筆在上麵進行批注。
    忽有下人來報,朝廷使者來到。
    曹操慌忙停筆,放下書卷,接見了朝廷來使。
    待問明來意之後,方知天子乘輿在河東,不日將至洛邑。
    由於李傕、郭汜二賊正在追擊天子王駕,所以朝廷方麵想請曹操過去勤王。
    麵對這種大事,曹操不敢疏忽大意,急召來荀彧等文武大臣商議此事。
    與袁營恰恰相反,曹營這邊保皇派反而是占少數。
    隻有荀彧、程昱、毛玠是堅定不移的支持迎奉天子的。
    他們的政治綱領都是在為士族考慮。
    荀彧開口進言道:
    “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
    “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
    “今天子蒙塵,朝廷播越,宗廟毀壞。”
    “正是明公首倡義兵之時,奉天子以從眾望,此乃不世之略也。”
    “若不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矣。”
    曹操頷首,他本人確實是更傾向於迎天子的。
    奈何曹營裏反對派太多,所以先讓荀彧這個文官渠首開口說話。
    隨後又問程昱道:
    “仲德,汝觀此事如何?”
    曹操很雞賊的挑了兩個保皇派問話,他知道隻要這兩人站了出來,自己再投出壓倒性的一票。
    眾人便不敢再提反對意見了。
    果然,程昱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荀司馬之言正合時宜,奉迎天子一事,上合天意,下順民心。”
    “況天子乘輿尚在河東,能迎天子者,非我兗州一家。”
    “河北袁紹若自河內向西,遠比我河東要快得多。”
    “今若使袁紹迎奉天子,則河北之勢不可當,袁氏不可圖也。”
    曹操手一抖,不慎扯斷了頷下兩根胡子,但他卻顧不得喊疼,反而說道:
    “文若、仲德之言,甚合吾心!”
    “適才有天使齎詔宣召,操不可不接詔書。”
    “傳我令!命夏侯惇為先鋒,領兵三千,先出發前往雒陽,修葺城郭。”
    “我自率大軍殿後,克日便到!”
    曹操力排眾議,乾綱獨斷地選擇了接下天子詔,去往雒陽保駕勤王。
    曹操之所以敢忽視迎奉天子的弊端,是因為他有宗室將領掌權,可以製衡荀彧為首的保皇派。
    同時,比起袁紹,曹操太需要天子了。
    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根本不缺人來投。
    尤其擁有了河北之後,已經是一等一的諸侯了,多個天子出來,他反倒覺得於自己會掣肘。
    曹操不同,別看東漢末年宦官集團何等的權勢滔天。但曹操走到哪裏,都會被打上閹宦之後的標簽。
    所以曹操隻能選擇迎奉天子,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以漢室忠臣的身份自居。
    然後利用漢室四百年的招牌,為自己吸納天下英才。
    用曹操的自己話說,便是:
    ——“方今收英雄時也。”
    ……
    ……
    就在袁曹兩家都在為天子即將幸駕雒陽一事,忙得不可開交之時。
    徐州這邊也收到了消息。
    “什麽!天子已經東歸,乘輿到了河東!”
    劉備接到這個消息時,頓時坐不住了。
    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無一錯版本!
    朝廷使者哭訴道:
    “天子在長安時,日日為傕、汜二賊所辱。”
    “陛下僅想從太府中發放絲織給宮人,李傕逆賊竟然都不允許。”
    “並且此二賊常常率兵進殿,抄掠宮人、禦物。”
    “事後,還要放火焚燒宮殿,官府、民房。”
    “上至朝廷百官,下至鄉野山民,無不對此二賊恨之入骨。”
    待聽完天子即百官百姓的遭遇後,劉備痛心疾首,不禁垂淚道:
    “李傕、郭汜此二賊竟如此狂悖無禮,吾誓殺之!”
    天使又哭拜道:
    “如今天子蒙難於河東,不日將還都洛邑。”
    “奈何李傕、郭汜二賊窮追不舍,派兵想要劫駕擄回天子。”
    “陛下唯恐社稷不存,遂遣我來向劉將軍求援。”
    “懇請將軍為了漢室江山,發兵救援,救天子於水火!”
    劉備擦了擦眼淚,先命人將天使請入驛館,好酒好肉招待。
    隨後召來李翊、關羽等文武大臣,商議此事。
    “李傕、郭汜二賊造逆,備聞天子今在河東受難,實在痛不欲生。”
    “是故欲遣兵前往,保駕勤王,救助天子。”
    “諸公可有異議?”
    劉備語氣急迫,幾乎是不容與眾人商議。
    誠然,劉備自小有帝王之誌。
    然則此時的劉備,卻沒有想那麽長遠,尤其神器更是不敢奢望。
    “明公勿急。”
    一人出聲安撫劉備情緒。
    眾視之,乃從事荀攸也。
    荀攸自備接到徐州後,感歎徐州人傑地靈,能人輩出,可成大事。
    又深受劉備禮待,因感念其厚恩,故在徐州為從事,為劉備出謀劃策。
    荀攸乃是文官集團中新加入的成員,劉備不好拂他的麵子,遂問道:
    “公達此言何謂?”
    荀攸衝著劉備拱了拱手,聲音沉穩:
    “攸常聞,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
    “明公此刻怒上心頭,容易錯判形勢,反誤大事。”
    “……公達之言,正是在下所想。”
    劉曄連忙站出來附和,“今河東情勢如何,我等一概不知,僅憑現有信息,實在太少。”
    “尤遇此般大事,切不可此時貿然決斷,否則必惹禍上身。”
    劉備臉色微變,情緒很快平靜了不少。
    他微微闔上雙眸,伸手揉捏了一下太陽穴,沉吟道:
    “今天子蒙難,為賊所欺。”
    “備身為漢臣,又是宗室,豈能無動於衷,袖手旁觀呢?”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旋即卻又都把目光投向了劉備身旁的李翊。
    仿佛異口同聲地在說,李先生你倒是說句話呀。
    現在隻有你能勸住主公了。
    李翊當即會意,明白諸臣心中所想,遂出列諫言道:
    “請主公稍安勿躁,天子蒙難,我等皆痛心疾首。”
    “傕、汜二賊造逆,膽大妄為,意欲強擄天子,我等自然不會袖手旁觀。”
    “隻是凡遇大事,當有靜氣,不可魯莽行事。”
    “今河東至我徐州,隔了豫州,兗州,欲救天子,山遙路遠,誠非易事。”
    劉備向來信任李翊,在聽了他的勸說之後,這才冷靜了下來。
    “子玉所言甚是,適才是備聽聞天子蒙難,一時亂了分寸。”
    “令諸公見笑了,勿怪。”
    頓了一下,又問眾人道:
    “天子齎詔宣我勤王保駕,諸位以為我徐州是否該派兵過去勤王?”
    荀攸說道:
    “既是天子之詔,我等自然不該抗命。”
    “隻是徐州距離河南尹雲山遙遠,我徐州恐難以派出大軍前去。”
    劉備頷首,表示理解。
    徐州想要派出大軍,越過兗、豫二州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備欲派人去往河南尹,奉天子臨徐,諸公以為如何?”
    “此議不妥!”
    未等荀攸等人開口,李翊便站出來出聲阻止。
    劉備微一怔,忙問為何。
    李翊有條不紊,耐心解釋道:
    “徐州勢單力孤,除東麵濱海之外,可謂三麵環敵,無險可守。”
    “不可不謂百戰之地。”
    “若迎天子來徐州,試問天下諸侯將何以自處?”
    李翊堅決反對迎天子來徐州,因為隻要把天子搞過來。
    就會打破他苦心孤詣,為徐州,為老劉打造的戰略方針。
    在李翊的努力下,徐州不僅與北邊的袁紹達成同盟,與西邊兒的曹操也緩和了關係。
    老劉可以騰出手來,專心對付南邊的袁術。
    可把天子迎過來呢?
    與曹操的關係馬上就會破裂!
    曹操非常需要天子,需要漢室四百年的招牌。
    他絕不會容許劉備一個漢室宗親擁立了天子。
    把他準備要“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軍資”的戰略納為己用。
    除曹操外,徐州與袁紹的同盟也會馬上破裂。
    曆史上,袁紹被曹操搶了天子之後,馬上就後悔了。
    史書叫,“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乃欲移天子自近。”
    以前曹操是袁紹的小弟,官職都是袁紹賞給他的。
    而曹操自迎了天子之後,立馬倒反天罡,居高臨下,給袁紹封起官來。
    被小弟騎臉輸出,令袁紹破了大防。
    而袁曹的關係,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全麵破裂的。
    所以李翊堅決反對把天子劉協迎到徐州來,這會打破徐州大好的外交環境。
    使老劉還有徐州成為眾矢之的。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
    漢帝名義上仍然是天下共主,誰要是反漢,便是政治不正確。
    袁術稱帝的時候,就先後遭到了曹操、呂布、劉備、孫策、陳登的攻打。
    你就可以想象此時漢室在當時士人的心中是個什麽樣的地位了。
    “適才,翊隻說了迎奉天子的不可行。”
    “卻還未說迎天子的難處。”
    李翊接著補充說明,“縱然我等真要迎奉天子來徐州,如何跨越這豫、兗二州。”
    “從曹操的眼皮子底下,將天子接走?”
    “主公認為以曹操之雄略,可會放過利用天子而號令諸侯的機會麽?”
    “縱然我等在豫州一事上達成了和解,利益一致。”
    “可天子王駕是不容妥協的問題,曹孟德絕對不會同意把天子迎到徐州去。”
    “若我等執意要迎接,曹劉兩家必然大交兵。”
    “兩家死傷,禍及百姓不說,更有可能誤傷天子王駕。”
    “此可是主公希望看到的結果?”
    劉備聞言一驚,不由得坐了下來。
    李翊一語點醒夢中人,若不是他這般提醒。
    劉備還沒意識到迎立天子有多難。
    天子這麽重量級的人物,尤其還帶著文武百官,走到哪裏都聲勢浩大。
    的確是不可能悄無聲息地遷到徐州來。
    可若興師動眾,必遭來以曹操為首的諸侯反對。
    到時候估計走不到半箭之地,便會爆發一場在所難免的大戰。
    荀攸等人紛紛向李翊投去了一個敬佩的目光,暗道還是子玉你有手段,一下就把主公給勸住了。
    “……主公。”
    頓了一下,荀攸也站了出來,開口諫言。
    “適才李先生提出了迎天子的難處,在下以為除外敵之外,我徐州內部也難以供養天子王駕。”
    “我徐州自取歲開始,便大量收攏流民。”
    “今又至冬日,還要發放大量衣物與口糧。”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