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

字數:12781   加入書籤

A+A-


    “除開流民安置之外,將士十月為冬賜,也須錢糧開支。”
    荀攸把徐州的開支明晃晃地擺在劉備麵前。
    劉備治軍是有冬賜習慣的,每到十月時,就要開始冬賜,大饗軍士。
    荀攸的話還在繼續。
    “況陷陣營真正組建,所需用到的鎧甲鬥具亦是一筆不菲開支。”
    “至於屯田之用錢糧,更是不計其數。”
    “徐州諸臣上下一心,開源節流,緊衣縮食,已將賦稅錢糧用到極致。”
    “如何再供給一個朝廷中樞?”
    “除天子禦用之外,所需用到的宮室城郭,以及天子身邊的皇後、嬪妃,男女宮人,所費之數亦是難以計數。”
    荀攸將自己擔憂說出之後,莫說劉備,其餘諸臣無不點頭讚同。
    他們辛辛苦苦打造徐州,節衣縮食,省下來的錢難道要那個天子和他們的文武百官用嗎?
    天子要是迎過來,肯定是要修建宮室城郭的。
    一概禦物也不得少缺,不然丟的是皇室的臉麵。
    光這筆費用,就會加劇徐州的經濟負擔。
    曆史上的曹操倒是不懼,他掘了梁孝王的墓,得金銀無數,當然不缺錢。
    但徐州開源節流,每一筆經費那都是用在了刀刃上,可不敢說有浪費之處。
    “先生所慮甚是啊。”
    劉備皺了皺眉,承認荀攸說的很有道理。
    徐州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才有今天的局麵,豈可因一人之故忍看功敗垂成?
    荀攸繼續說道:
    “不瞞明公,攸早年間也曾在朝廷任職,時任黃門侍郎。”
    “深知漢廷腐朽,百官無能,彼此之間勾心鬥角,攻殺同僚。”
    “攸正是念及此,才欲去蜀地擔任蜀郡太守,遠離紛亂。”
    荀攸與他叔叔荀彧不同,荀彧忠漢,荀攸卻更忠於天下。
    他更願意相信天道有常,順勢而為。
    如果他覺得漢室有希望,就會去扶。
    如果沒希望了,他也不會去強為。
    所以年輕時,荀攸敢去刺殺董卓。
    董卓死後,社稷更加板蕩,荀攸自知留在京城無所作為,索性辭了朝廷給的任城相,停駐荊州。
    這是荀攸的中庸之道。
    他低調謙遜,足智多謀。
    被曹操評價為,或許有人能夠比得上荀攸的智慧,但沒人比得上荀攸的低調。
    這方麵倒與賈詡頗有些類似。
    “公達之言,甚合我意。”
    李翊也站出來出聲應和:
    “如今廟堂之上,朽木為官。”
    “殿陛之間,禽獸食祿。”
    “狼心狗肺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
    “我聞去年三輔大旱,蝗蟲起,百姓饑。”
    “天子曾命侍禦史侯汶煮米豆救濟百姓,然侯汶卻公然侵占公糧,致使百姓餓死。”
    “一侍禦史尚且抗旨忤逆至此,況其餘諸大臣耶?”
    “若迎天子百官至下邳,必使徐州官員冗贅。”
    李翊基本上徐州文官渠首,他發言完畢之後。
    主簿王脩、治中劉曄,從事荀攸等一眾徐州高級文官,紛紛出列。
    “臣等皆附議李軍師所言。”
    “天子斷不可迎。”
    劉備從善如流,開口說道:
    “公等皆勸我莫要迎天子,備自不必強為。”
    “隻是天子如今在河東蒙難,備不好置之不理。”
    “況天子齎詔宣我,備更不能抗旨不尊。”
    荀攸答道:
    “此易事耳,我等可接下聖旨,然後派人至洛邑,送去錢糧,供給米肉。”
    “以表達我徐州的態度。”
    就在此時,堂外傳來近侍的聲音:
    “啟稟使君,孔北海在外求見。”
    “快快有請!”
    劉備趕忙站起身來,“備當親自出迎。”
    片刻後,北海相孔融來到正堂。
    他自離了北海之後,便一直客居徐州。
    平日裏主要置辦學府,為學生授業解惑,倒也樂得清靜自在。
    平日裏倒也少管徐州政事,其名望在此,徐州諸大臣皆敬他。
    劉備更是厚禮相待,僅以同事身份與孔融交往。
    但是今日,一向不問世事的孔融,竟別出心裁地主動來正堂找到劉備。
    還是在劉備聚集眾文武議事的時候。
    劉備將孔融請上座,真心誠意地詢問道:
    “不知孔北海今日來前堂,可是有明誨要教備?”
    孔融正襟危坐,揚眉問道:
    “玄德,我適才聽聞有朝廷天使來我徐州,不知此事確否?”
    劉備頷首,將天子齎詔一事如實告訴了孔融。
    孔融驚得忙起身道:
    “那玄德還猶豫什麽?”
    “天子有詔,我等豈可不遵?”
    “況今天子為傕、汜二賊所辱,宗廟盡毀,我輩人臣,當為朝廷社稷著想!”
    孔融一直為自己身為孔子二十世孫而感到自豪,所以始終秉持著忠孝危險的理念。
    現在聽聞天子蒙難,竟不免痛哭流涕,捶胸頓足。
    “備意欲勤王保駕,奈何我徐州中間隔著豫、兗,誠難跨越千裏將天子迎至徐州來。”
    劉備無奈慨歎一聲,向孔融闡述了自己的苦衷。
    他也是心有餘力不足。
    孔融大聲道:
    “我等人臣,縱是千難萬險,也該保得天子無虞。”
    “若使天子複為傕、汜二賊所擄,則我輩枉為人臣,枉食君祿!”
    “孔北海請冷靜!稍安勿躁!”
    眾人忙上去勸勉。
    “大家正在想辦法,定不會使天子蒙塵受難!”
    大夥兒都看得出孔融是真的急了,直接在正堂上大吼大叫,有失禮儀,有悖禮法。
    在眾人的勸勉之下,孔融情緒才漸漸穩定下來。
    他也意識到自己的失態,起身拱手向劉備賠不是:
    “玄德恕罪,適才是融失禮了。”
    劉備忙出言安慰道:
    “孔北海也是一心向君,情有可原,無須自責。”
    孔融情緒撫定之後,也意識到了徐州的難處。
    天子不單單隻是天子,在這亂世之中,他更是諸侯之間爭奪的政治籌碼。
    劉備想要把天子迎奉到徐州,是不現實的。
    “玄德,縱然我等不能將天子迎奉到徐州來,也斷不能叫天子落入奸人之手。”
    孔融語重心長地說道。
    “請孔北海放心,備適才正是在與諸大臣商議此事。”
    孔融冷靜下來後,認真為劉備分析道:
    “天子幸駕河東,欲還舊都於雒陽。”
    “然自董賊焚燒宮闕以來,百事未備。”
    “城郭崩倒,欲修未能。”
    “且雒陽居民僅剩數百戶,我聽聞當地百姓無糧可食,盡出城去剝樹皮、掘草根以為食。”
    “此等慘狀,豈可使天子定居?”
    “那孔北海的意思是……?”
    劉備謙遜地征詢孔融意見。
    孔融答道:
    “天子東歸,是為擺脫傕、汜二賊。”
    “即便還都雒陽,身邊又乏忠臣良將,難免再遭二賊所擄。”
    “是以,須有強大的諸侯作保,保扶王室,遷都別處,方可無虞。”
    孔融說的是實話,劉協身邊的護衛隻有不到百人。
    雒陽離長安並不遠,李傕、郭汜很快就會追歸來。
    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諸侯保護,天子是必然要再次落到李傕、郭汜二賊手裏的。
    “曹操擁據兗州,與河南尹離得近,天子會不會也齎詔宣了他去勤王?”
    從事孫乾忽然開口說道。
    劉曄頷首,對孫乾的想法表示認同:
    “天子現在急需的是諸侯作保,曹操兵強將盛。”
    “自然不會舍近求遠,獨找我徐州求援。”
    劉備麵色一緊,不由得站起身來,正色道:
    “若天子落入曹操之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我等豈不皆受他掣肘?”
    “這也是臣所擔心的。”
    劉曄開口,“不止曹操,河北袁紹雖與天子有隙,但保不齊也會出兵來搶奪天子。”
    劉曄話一說完,徐州諸臣的臉色無不變得緊張起來。
    這天子還真是一個燙手山芋,實在不好處理。
    劉備左右為難,躊躇不定。
    隻能找到李翊,向他征詢意見。
    “軍師,你一向足智多謀,富有韜略。”
    “今徐州上下皆拿不定主意,還請軍師拿個主意出來。”
    “為我等指一條明路。”
    李翊嘴角微微翹起,柔聲寬慰劉備道:
    “主公勿憂,關於天子東歸一事,翊早有準備。”早有準備?
    此言一出,莫說徐州諸大臣,便是劉備自己都有些詫異。
    為何連我都不知道軍師你早有準備?
    李翊不慌不忙,喊一聲:“文遠!”
    張遼領命出列。
    他雖被借調在徐州聽命,但他很喜歡在徐州的工作氛圍。
    這裏的員工都有理想有幹勁,眼裏充滿了光。
    跟他們一起共事,張遼覺得很幸運,也很榮幸。
    “先生有何吩咐?”
    張遼出列,拱手問道。
    李翊出聲問:
    “文遠可還記得此前去救援陳國之事,我曾囑你一事?”
    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無一錯版本!
    張遼不假思索,答:
    “是,末將記得。”
    “先生囑我告誡陳王,讓他修葺城郭,建造宮室。”
    “……嗯。”
    李翊頷首,微一沉吟。
    “陳國富庶,物產豐富,人力充足。”
    “算算時間,陳王也該修葺的差不多了。”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大家都明白了李翊的意思。
    “軍師,你莫不是想把天子接到陳國去?”
    “正是。”
    李翊耐心地為劉備解釋這其中的緣由。
    “陳國富庶,天子王駕在此,必不會辱沒宗室。”
    “其地理位置也是極好的,身處兗、豫二州之間。”
    “我徐州也與陳國相距不遠,旦日可到。”
    停頓一下,李翊又指向孫乾,說道:
    “正如孫從事之前所言,天子很有可能不止齎詔於我徐州一家。”
    “曹操也有可能接到了詔書。”
    “以曹操之文才武略,斷不會放過此次迎奉天子的機會。”
    “若果真叫曹操劫走天子,各地諸侯皆受其掣肘。”
    “尤其像主公、劉揚州、劉益州、劉荊州這些皇室宗親,更受其害。”
    “反之,如果我們想要迎奉天子,那曹操也會受我等掣肘,他是斷斷不允的。”
    “屆時,曹劉兩家必然再次交兵,殺得血流成河,雞犬不聞。”
    “所遺害的,還是百姓與天子百官。”
    劉備等人聞言,紛紛點頭,認同李翊的主張。
    對呀,不管誰來迎天子,曹劉兩家都不會樂意。
    到時候肯定是要交火的。
    雖然現在是徐強兗弱,但曹操底子還在,不是塊好啃的骨頭。
    “可如果我們將天子迎奉到陳國呢?”
    李翊的話還在繼續。
    “若使天子幸駕陳國,有四大利好。”
    哪四大?
    劉備開口問。
    “其一,緩和曹劉矛盾,使兗、徐二州止去兵戈。”
    既然大家都想要,那就幹脆都別要。
    把天子放到陳國去,誰也別威脅誰。
    “其二,陳國地處豫州,他地諸侯難以搶奪,可保天子無虞。”
    若是真把天子放在陳國,那就是同時被曹劉兩大諸侯照看。
    別的諸侯還真搶不了。
    李翊這是把陳國打造成了現代蒙古。
    兩大列強伺候我一個,這福氣能小的了?
    “有理!”
    劉備連連點頭,認真聽著。
    剛剛劉曄也說了,看上天子的不止曹劉兩家,袁紹說不定之後也會過來搶奪。
    把天子遷到陳地去,遠離河朔,可以防範像袁紹這樣強大的諸侯過來搶奪。
    “其三,陳王劉寵在陳國自保多年,國富民足,民心依附,兵強馬壯。”
    “並且陳王劉寵與國相駱俊都是忠於朝廷,心想漢室之人,是忠義之輩。”
    “使天子在此,斷不會受小人欺淩。”
    李翊這個安排,絕對是對得起天子劉協了。
    要知道,現在皇綱失統,天子威嚴掃地。
    在河東時,劉協隻能居住在棘籬中,連門戶都沒有。
    而當劉協與群臣開會時,兵士們就直接趴在籬上觀看,互相鎮厭作笑。
    全無軍法可言,
    至於專權的護駕諸將,就更是數不勝數。
    有的人將領甚至敢擅自拷到朝廷命官,還有人直接把尚書拷打至死。
    上級官員還不算,就連底層小民也蹬鼻子上臉。
    醫師、走卒統統封為校尉。
    由於沒有刻印,諸將就自己拿錐自己刻印,亂刻文字。
    上下混亂,糧食殆盡。
    你說劉協這皇帝當的窩不窩囊,憋不憋屈?
    但到了陳國就不同了。
    陳王劉寵是非常有能力的,並且他手上還有三千蹶張士。
    雖然跟大諸侯比不了,但收拾文武百官是妥妥的。
    陳國是陳王的地盤,當地全是陳王的親信。
    收拾那些奸佞小人,不是跟玩兒一樣?
    尤其劉寵本人是忠於漢室的,劉協作為晚輩,在這個叔叔的庇護下,能吃得了虧?
    總比落在董卓、曹操手裏要強吧?
    說是強上百倍不過吧?
    “其四,我徐州並不好發兵去往雒陽。”
    “可若使陳王自陳國出兵,趕赴河南尹,保駕勤王,定不會落於曹操之後。”
    “即便曹操搶先,局麵也是我等所能控製的。”
    李翊洋洋灑灑地講完了以上四點。
    劉備聽後,沉吟許久,旋即連連拍手,稱喝:
    “善!善!大善!”
    “軍師之計,最合時宜。”
    “列位諸公也不必再議,就照軍師之言辦理此事。”
    眾人齊聲稱喏,拱手領命。
    劉備忽又聯想到,李翊此前提早便讓劉寵修葺城郭,建造宮室。
    豈不是說明他早就料到會有今日?
    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天子東歸做準備?
    “軍師,莫非你早就料到了天子將要東歸,所以自保住陳國、梁國開始,便已經開始謀劃了?”
    劉備睜大眼睛,有些難以置信地望著李翊。
    李翊頷首,臉上也帶有一絲疲憊:
    “是,傕、汜二賊倒行逆施,遲早為天所誅。”
    “天子東歸隻是時間問題。”
    “翊在豫州事務中,力保宗室,正是為了此時。”
    李翊此前努力保住陳國、梁國等宗室,就是為了讓他們照看劉協。
    這樣無論誰都不能利用皇帝來號令其他宗室諸侯。
    按李翊的構想,他把天子放在一個相當適宜的位置。
    既不會太遠,脫離徐州的掌控。
    又不會太近,放在老劉身邊。
    不然得話,徐州諸大臣的位置都會很尷尬。
    並且老劉做任何事都得表奏聽聞,使得徐州事務更加冗長。
    同時,梁國、陳國都有漢皇宗室,由他們來照看劉協,可保王室穩定,不會輕易造成權力更迭。
    使得劉姓漢室得以延續。
    除此之外,李翊雖然沒把天子放在身邊。
    但有事表奏並不會太遠。
    考慮到同為宗室,
    劉協不可能胳膊肘往外拐,向著袁曹孫,怎麽著也得為自己皇叔考慮考慮。
    至於同為宗室的劉表、劉繇、劉璋。
    一個在荊州,一個在揚州。
    還有一個更是遠在益州!
    蜀道崎嶇,千山萬水,車不能方軌,馬不能聯轡。
    就想都不要想了!
    至於荊州劉表,揚州劉繇,他們真要派使節來,徐州這邊也是能夠完全監視到的。
    這便是李翊這段時間,苦心孤詣,為劉備謀劃的天子。
    既可以使老劉最大程度的利用好天子的政治價值,又能防止其他諸侯濫用。
    留在陳國,還能保障天子以及王室的安全。
    聽完李翊的解釋後,劉備大為感動。
    上前執住李翊的手,眼眸中隱隱還有淚光,深情說道:
    “若無卿,備真不知該何以迎奉天子。”
    “幸得子玉這些時日,披肝瀝膽,為備謀劃。”
    “曹操曾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那備今日便言——”
    “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