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天下諸侯齊發兵,保駕勤王

字數:12522   加入書籤

A+A-


    陳登在勸劉備接領徐州之時,除了許諾要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之外,他後麵其實還有一句話。
    那就是要助劉備成為齊桓公,成就五霸之業。
    現在,李翊把劉協安置在了陳國,正似當年周天子。
    既然管仲為薑小白提出了尊王攘夷,九合諸侯。
    那李翊自然也可以為劉備奉天子以令不臣,畜士馬以討不庭。
    “陳王心向漢室,若由我等請願,想必其不會推辭。”
    劉備一捋頷下胡須,眼眸一蹙:
    “隻是陳國兵少,莫說退卻傕、汜二賊之兵。”
    “便是威懾曹操也不夠。”
    李翊建議道:
    “既如此,我徐州也可以派一隊人馬前去陳國,與陳王合兵一處。”
    “如此一來,便足夠用了。”
    ……嗯。
    劉備點了點頭,這個提議還是很中肯的,天子齎詔,徐州總得要表示一下才好。
    一個兵都不出,未免太藐視朝廷了。
    “那麽諸位誰願去往陳國,辛苦這一趟?”
    劉備目光落在眾將身上,開口問道。
    徐州諸將聞言,無不摩拳擦掌,準備廝殺。
    張遼主動上前,拱手拜道:
    “明公,遼此前就曾去往陳國,路段我熟。”
    “陳王也與末將有些交情,不妨再派我去。”
    劉備正欲同意,卻被李翊伸手攔住。
    “文遠莫急,我另有任務予你。”
    “陳國這一趟重任,還是讓給別的將軍吧。”
    張遼聞言,隻好退卻。
    劉備也不追問張遼有什麽任務,而是問軍師自己有沒有什麽好的人選推薦?
    李翊一揚眉,分析道:
    “我徐州離得遠,無法派出大量人馬。”
    “故所將之兵,當要健而精。”
    話落,轉身來到趙雲身前。
    “子龍將軍,你便率領麾下雲騎,走陳國這一趟吧。”
    趙雲麾下所統轄的,乃是自公孫瓚那裏繼承來的雜胡騎兵。
    裏麵組成複雜,有漢人、烏桓人、鮮卑人、甚至還有少量扶餘人。
    但無一例外,個個都是騎戰好手。
    平日由趙雲統轄訓練,大家同吃同住,生活習慣早已融合。
    李翊覺得雜胡騎兵名字不好聽,既然大家同為漢室效力,不必區分的太細。
    兼之其一直為趙雲所統領,便以雲字命名。
    雲者,九霄之氣也。
    龍者,升騰之物也。
    天下風起雲湧,子龍統領雲騎。
    願他將來能為自己,為手下兄弟,也為劉備謀得一席之地。
    劉備見李翊舉薦了趙雲,便道:
    “也好,子龍一向做事穩妥,由他去備放心的下。”
    趙雲拱手領命,道:
    “子龍一定不負主公重托,將天子從逆賊手中救下!”
    李翊又與趙雲交代了一些具體細節。
    趙雲認真聽完後,這才率了本部騎兵,領命而去。
    劉備又問李翊剛剛給張遼安排了什麽任務。
    “主公適才曾言,僅憑陳王手中兵馬,恐難以威懾曹操。”
    “縱使加上子龍本部騎兵,也不過多出千人。”
    “兩軍對峙,不論勝負如何,恐都難以善了。”
    “是以,翊以為可以多讓幾路諸侯下場。”
    多讓幾路諸侯下場?
    劉備微微一詫,“先生這話是何意啊?”
    “河北袁紹素來不認當今天子,可他卻不願天子落入其他諸侯手中。”
    “一旦其得知天子為兗州或徐州所得,保不齊其會出兵來搶。”
    “可我等若使人告知袁紹,天子將幸駕陳國。”
    “那麽袁紹肯定能夠接受這個結果。”
    “在迎奉天子一事中,我們再奉袁紹為盟主,由他出麵,牽線搭橋。”
    “那麽曹操縱使不同意也得同意了。”
    劉備這一路兵馬,恐怕打消不了曹操搶奪天子的決心。
    可再加上袁紹呢?
    作為目前曹操的老大哥,曹操敢現在就跟袁紹反目嗎?
    “為確保完全,翊還想請出第三路兵馬,來震懾曹操。”
    李翊嘴角微微翹起,揚唇一笑。
    “這第三路便是汝南呂布!”
    呂布自歸了袁術後,暫時將兵馬屯至汝南。
    汝南就在陳國下麵,相去不遠。
    “呂布會去嗎?”
    劉備有些遲疑。
    李翊答:
    “適才翊說要留任務於文遠,正是為了讓他去汝南,知會呂布一聲。”
    “邀請他同我等一起趕赴河南尹,勤王保駕。”
    別看呂布風評不好,是眾諸侯眼中的三姓家奴。
    但曆史上呂布與劉協的關係是非常好的。
    劉協東歸之時,第一個想到的諸侯就是呂布。
    史書叫,“有手筆版書召布來迎。”
    那麽多諸侯不選,偏偏選了呂布。
    而呂布當時由於沒有糧草,加上自己過得也很困頓,沒辦法去救天子。
    對此他也感到很愧疚,便派了人去向劉協道歉。
    而劉協對此的反應是,不但不生氣,反而體諒呂布的苦衷。
    直接封了呂布為平東將軍,賜爵平陶侯。
    安慰他不要放在心裏過意不去。
    在劉協的視角裏,呂布就是大漢忠臣。
    他殺董卓,領兵打李傕、郭汜等逆賊,都是在幫助劉協。
    所以李翊敢斷定,如果派人找呂布說明此事,呂布是肯定願意過來幫一幫場子的。
    “若是能多一路兵馬,也好威懾曹操。”
    “傕、汜二賊亦不敢輕動,此事再好不過。”
    劉備捋著胡須,眯著眼睛分析道:
    “隻是呂布自兗州受挫以來,兵馬喪失,如今方至汝南,未得休整。”
    “又能派出多少人馬來?”
    李翊正色答道:
    “哪怕是一千人,也足夠使曹操不敢妄動了。”
    東漢末年,戰力最強的兩個軍團就是並州軍團與涼州軍團。
    因為這兩個軍團地處邊境,長期與異族作戰,戰力不是內地軍團可以比的。
    尤其呂布出身的並州,麵臨匈奴、烏桓等多方勢力的威脅。
    而呂布傳的第一句話就是“布以驍武給並州”。
    正史上,轅門射戟是真實發生的。
    紀靈帶了三萬步騎來攻打劉備,呂布過來解和。
    演義描寫這章時,本意是為了襯托呂布個人武勇的出色。
    但卻少寫了一個重要的細節,那就是呂布隻帶了一千兩百人過來解圍。
    而紀靈對此的反應卻是,“靈等聞布至,皆斂兵不敢複攻。”
    一千兩百人嚇得紀靈三萬人不敢進攻,並不是偶然事件。
    早在呂布出奔長安投靠袁紹時,也發生過類似事情。
    袁紹派人追殺呂布,而追兵對此的反應卻是,“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所以呂布的武勇就算沒有演義加成,也是漢末頂級。
    如今雖然受挫屯兵於汝南,但帶個千把人過來幫幫場子,也是能威懾一下曹操的。
    曹兵在兗州能打贏呂布,可不是戰力有多強,是因為呂布自己這邊糧食頂不住了,被生生耗死的。
    “善!”
    劉備即從李翊之言,命張遼前往汝南,邀請他共赴河南尹,勤王保駕。
    很快,徐州這邊也對天子王駕作出了反應。
    同時將消息傳播到其他諸侯哪裏去。
    袁紹對此的反應是又驚又喜,他的性格就是猶豫遲疑。
    對於天子迎還是不迎的問題,躊躇不決。
    迎了天子,就等於是打自己的臉。
    尤其自己之前還汙蔑過劉協不是靈帝所生,這事兒要是被人翻舊賬做文章,那他袁本初的麵子掛不住。
    若是不迎天子,又恐落入其他諸侯手中,打壓自己。
    但劉備整這一出,把天子迎到同為宗室的陳國去,類似於周天子的存在。
    這樣大家都休想利用天子,再好不過。
    於是,欣然同意了徐州方麵的請求。
    以袁紹為盟主,親自主持保扶王駕一事。
    袁紹命顏良為大將,領步騎一萬人,去往河南尹護駕勤王。
    而同為宗室的劉表、劉繇也收到了消息。
    但他們根本不可能騰出手來,派兵去往雒陽。但表麵文章還是要做一做的。
    劉表派人送出錢糧絹布,以表心意。
    劉繇也派人送了些金銀細軟,生活用品送去河南尹,以表自己忠心於漢室。
    然後便是呂布。
    他剛到汝南不久,正在這裏休養元氣,恢複實力。
    在接到傳命之後,驚呼道:
    “天子蒙難於河東,吾不能不往!”
    遂披掛持戟,打算親自帶兵去往河南尹救援天子。
    陳宮急忙將呂布勸住,道:
    “今我等為外州客將,寄人籬下。”
    “手中兵馬不足三千,如何擊退傕、汜二賊?”
    呂布詫異道:
    “公台莫非沒看這書劄?”
    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無一錯版本!
    “此去並非隻有布這一路兵馬,曹操、劉備也派了人過去勤王。”
    “我們三路兵馬聯合,何懼傕、汜二賊?”
    陳宮無奈地搖了搖頭,解釋道:
    “縱是能擊退涼逆,溫侯又如何從曹操、劉備手裏,將天子接到汝南來?”
    在陳宮看來,此次勤王,隻要搶不到天子,那就是白費勁。
    呂布自兗州一敗後,顯然已經失去了搶奪天子,上桌吃飯的資格。
    那此次出兵勤王,完全是在替別人打工。
    呂布卻正色說道:
    “今同為保扶王室,隻要安頓了天子便好,又遑論天子幸駕何處?”
    以呂布的頭腦,他當然意識不到天子在這個時代的政治價值。
    但他很明白一件事,自己平生最引以為傲的事便是為國除賊,以及自己奮威將軍、溫侯的身份。
    這些都是漢室朝廷給他的,如果漢室不在了,他的這些驕傲也將不複存在。
    包括呂布領兵在外,喊出來的口號就一直都是,
    ——“欲求兵西迎大駕,光複洛京。”
    呂布鄭重其事地對陳宮說道:
    “天子東歸之時,曾齎詔宣布前去勤王。”
    “奈何布彼時困頓,並無蓄馬糧積。”
    “今日眾路諸侯皆出兵前去保扶王駕,布身為朝廷奮威將軍,又怎能落於人後?”
    遂不再理會陳宮的勸諫,自己點了一千步騎,趕赴河南尹去了。
    另一邊,趙雲率領雲騎,星夜兼程,也是很快趕到了陳國。
    向陳王劉寵說明了此事。
    劉寵聞言大驚,急召國相駱俊,豫州刺史郭貢共赴陳縣商議此事。
    “如今天子蒙塵,為涼逆欺辱,既乘輿已至河東。”
    “孤身為宗室,斷無袖手旁觀之理。”
    國相駱俊也正色言道:
    “保駕勤王,上合天意,下順民心。”
    “今天子有難,我陳國若置之不理,非忠臣之所為也。”
    郭貢聞言,也跟著附和道:
    “既如此,貢亦領兵五千,隨王上同赴河南尹。”
    按照劉備徐州那邊的意思,是要把天子接到陳國來,也就是豫州。
    郭貢身為豫州刺史,省一把手,在這種事情上當然不能含糊。
    也必須跟著一起去勤王才行。
    “善!”
    “既如此,就勞駱府君在陳國料理諸事。”
    “孤與郭使君,趙將軍趕赴河南尹勤王。”
    駱俊連連頷首,向劉寵保證陳國方麵不會出任何岔子。
    劉寵放下心來,即點了本部蹶張士,與郭貢、趙雲同領兵趕赴河南尹。
    趙雲率雲騎為先鋒開路,一路快馬加鞭,星夜兼程,直奔雒陽方向而去。
    ……
    ……
    話分兩頭,
    卻說天子劉協王駕,自赴河東之後,也在眾朝臣的主持下,繼續趕赴河南尹。
    而乘輿至河東郡大陽縣時,河內太守張楊也加入了護衛車駕的行列。
    於是天子身邊握有實權的大臣競爭更加激烈,爭權奪利的現象愈演愈烈。
    國舅董承、包括張楊在內,皆主張天子還都雒陽。
    但白波軍首領楊奉、韓暹等人卻不願放天子東歸。
    反而想讓天子留在弘農的澠池附近,理由是為了躲避匈奴人。
    雙方爭鬥不休,致使車駕也行的緩慢。
    劉協無奈,隻得派遣使者,到楊奉、韓暹各自的營帳裏求情。
    並且向二人許諾,隻要乘輿能夠趕赴洛陽。
    那麽到時候將拜楊奉為車騎將軍,假節鉞。
    而韓暹則拜為大將軍,兼領司隸校尉,亦假節鉞。
    二人在收到劉協的承諾之後,這才同意繼續護送天子乘輿趕赴雒陽。
    是夜,月白風清。
    張楊背著手,獨自一人在河邊凝望著,眉宇間一川不平。
    “府君,您找我?”
    一人自身後走來。
    張楊回頭望他一眼,開口說道:
    “公仁來的正是時候,我正為一事犯難。”
    來者乃是兗州定陶人董昭。
    他早年被舉為孝廉,被袁紹用作參軍。
    奈何彼時自己的弟弟在張邈手下聽用,而張邈又與袁紹關係不好。
    袁紹便想著治董昭的罪。
    董昭惶恐不安,以自己想去覲見天子為由,想趁機脫離袁紹。
    不想行至河內時,被張楊扣住,留在身邊做了一騎都尉。
    張楊知董昭有才,倒也挺信任他的。
    “我護送天子乘輿已有數日,觀韓暹、楊奉等輩,皆有不臣之心。”
    “恐還取洛邑之功,不易取。”
    張楊直接把內心想法如實告訴了董昭。
    他這次從河內總共就隻帶了五千多人。
    可楊奉、韓暹、李樂等白波賊手上足足有數萬之眾。
    憑張楊、董承兩人手上的兵力,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
    張楊不禁有些後悔來勤王護駕的決定了。
    他本來想著助天子還取洛邑,謀個漢室忠臣身份,好為將來作打算。
    卻沒想到天子東歸這事兒如此棘手。
    以張楊的能力著實不知該如何處理。
    “府君寬心,昭已收到情報,以袁本初為首的眾路諸侯,皆已派兵趕赴河南尹勤王了。”
    董昭將一卷書劄遞給張楊。
    “眾路軍馬齊至,屆時莫說楊奉等區區白波賊,便是傕、汜二賊等涼逆齊來,又能如何呢?”
    張楊慌忙接過書劄查看,果見劉備、曹操、袁紹等諸侯皆派兵過來勤王了。
    雖未探得具體數目,但保守估計,來個幾萬兵馬不成問題。
    確實不用在懼怕李傕、楊奉等人了。
    但張楊轉而又開始憂慮起來。
    “天子在長安受難已久,未見眾路諸侯前去解救。”
    “如今才方止河東,眾路諸侯便一下子齊來了。”
    “隻怕是覬覦多於關心。”
    “說是保扶王室,恐是想要搶奪天子。”
    張楊前來護駕,確實不是出於忠心。
    他也隻是想在天子這裏撈點好處,隻要護送天子回洛邑,再不濟也得混個將軍號。
    但搶奪天子一事,張楊是真沒有想過。
    所以他認為自己,確實有資格斥責其他諸侯心思不純。
    董昭身材偏胖,眼睛骨碌碌一轉,暗想張楊你不也沒在天子落難長安時前去解救嗎?
    “天子乘輿,不日便至洛邑。”
    “屆時眾路諸侯兵馬齊至,隻怕整個河南尹都要亂成一鍋粥。”
    “不知到時候府君將何以自處?”
    董昭一本正經地問道。
    張楊深吸一口氣,長長歎道:
    “這正是張某所憂慮之事。”
    “我來此護送王駕,本意是為漢室盡忠,卷入這場權力鬥爭,實非我本意。”
    “我召公仁來,正是想向你請教一個明哲保身之策。”
    張楊實力跟其他諸侯比起來,是非常弱小的。
    他無意卷入這場漩渦之中,可要中道而廢,卻又心有不甘。
    無奈之下,隻能是尋求董昭的幫助。
    董昭眨巴眨巴眼睛,認真分析道:
    “此事非取決於昭,而在於明公耳。”
    “在我?”
    張楊撓了撓頭,問道:
    “公仁這話是什麽意思?”
    “明公以河內為寶地,但在他人眼中,不過雞肋耳。”
    “您是想繼續待在河內,還是另謀出路?”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