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

字數:18035   加入書籤

A+A-


    談及張繡問題,氣氛一下變得緊張起來。
    此時的曹操尚未知張繡已與徐州暗通款曲,隻道李翊有此安排,是為戰略考量。
    李翊正色言道:
    “今河北勢大,若結河南之力,亦未見得有多少勝算。”
    “張繡以驍武起涼州,麾下多健兒,若能引以為援,共據河北之兵。”
    “乃為河南之幸事也。”
    李翊正式向曹操提出拉張繡入抗袁同盟的建議。
    盡管張繡與曹操有殺子之仇,但此刻曹操卻並未馬上提出反對意見。
    到了這個年紀,曹操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了。
    政治家思考問題,隻講利益,不講感情。
    張繡在淯水一戰,展現出了自己傑出的武勇與指揮才能。
    曹操親眼見證,知道他與他的部曲戰力如何。
    若是真能拉他進抗袁同盟,那麽對上袁紹的勝算又能增添幾分。
    “奉孝,此議如何?”
    曹操依舊先征詢郭嘉的意見。
    郭嘉為正色言道:
    “張繡乃一邊地武夫,苟全性命於亂世,徒有匹夫之雄,何足為慮?”
    “明公若能冰釋前嫌,招降其部眾,拉他共抗袁紹。”
    “待袁紹滅後,盡襲河北之地。”
    “南陽張繡存亡如何,全在明公一念之間耳。”
    言外之意,袁紹是目前最大的敵人。
    曹操應該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
    隻要滅了袁紹,侵吞了他的地盤和政治遺產,壯大了自己的實力。
    到時候區區一個張繡又能構成什麽樣的威脅呢?
    有了郭嘉的保證,加上李翊的分析後,曹操乃道:
    “……善,既然玄德與李先生都這麽說了,那操又豈是小肚雞腸之人?”
    “隨後吾便上表朝廷,奏請張繡為揚武將軍。”
    “待到來年或者後年,真要與河北動兵,須得讓張繡出兵渡黃河。”
    有劉備及徐州作保,曹操相信張繡應該不敢背刺自己。
    但依然要求張繡將來能夠參與到抗袁的戰爭中來。
    畢竟張繡離得不遠,麾下又多為騎兵,趕到河北前線參戰不是問題。
    張繡問題既定。
    曹操又與劉備商談了加強兗徐二州合作的建議。
    甚至提出了明年兗州、徐州在白馬縣搞一個聯合軍演,主要用於向河北示威。
    ……
    與此同時,
    就在曹劉已經秘密將北方、南方各方勢力都安排了之後。
    荊州劉表亦在加快自己的動作。
    隻要稍微有點政治敏銳度的諸侯,都能意識到近幾年愈發不太平,將有大事發生。
    前不久,他接到了廬江劉勳的舉城投降的提議。
    雖知劉勳為兩麵派,但劉表並不想放過這次染指揚州的機會。
    他派遣江夏黃祖,向劉勳索要廬江的尋陽縣,這個扼守荊、揚二州的重要門戶。
    而令劉表意外的是,劉勳答應的很痛快。
    表示願意割讓尋陽縣,但為表誠意,荊州須用三十萬斛糧食來買。
    劉表這才明白,感情劉勳是混不下去了,找自己來買地了。
    但這卻也再次印證了謀士蒯越的說法,“劉勳雖強於江、淮之間,然糧食稀少。”
    劉勳擁兵甚重,卻喂養不起,所以想抱上劉表的大腿,請求包養。
    這對劉表來說不是什麽難事。
    畢竟劉表最喜歡的事,就是自己的錢,買別人的血。
    他已經在南陽包養了一個張繡,為自己看守荊州北門。
    再包養一個劉勳,為自己看守荊州東門,又有何不可呢?
    不過劉表也不想當冤大頭,他吃定劉勳缺糧,主動權在荊州。
    所以先派人跟劉勳討價還價,表示隻願意給糧十萬斛。
    並且需要先交割尋陽之後,才給糧。
    劉勳也不傻,他知道自己的廬江最值錢的地方就是尋陽。
    不是這個地方有多富,而是這個地方地理位置重要,尤其是對於荊州劉表而言。
    於是兩人又開始了討價還價。
    恰逢此時曹操的人跑來勸降劉勳,讓他舉城歸附自己。
    沒錯,曹操並不想動兵廬江。
    一方麵,是要為明年或後年備戰袁紹做準備。
    另一方麵,曹操與劉勳有舊,且兩人關係還算不錯。
    所以曹操想碰一碰運氣,勸劉勳歸順自己。
    畢竟兵法有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且曹操也有信心劉勳會歸順自己。
    畢竟他勢力太過弱小,占據了半個廬江,要麽歸順劉備、要麽歸順孫策。
    但自己同樣擁有半個廬江,且與劉勳有舊。
    在三選一的情況下,劉勳沒道理不選自己。
    但令曹操萬萬沒想到的是,劉勳選擇了四——荊州劉表。
    要按曆史上來,劉勳確實是主動歸順了曹操。
    但曹操卻不是劉勳的第一選擇。
    劉勳的第一選擇,一直都是劉表。
    曆史上他是因為幹不贏孫策,所以決定抱劉表的大腿。
    結果劉表派人來幫忙,依然沒能幹贏孫策。
    劉勳這才無奈北上投靠曹操。
    但這個位麵的孫策遠遠沒有曆史上那麽強勢,且淮南周邊勢力也更加複雜多變。
    這讓劉勳產生了僥幸心理,或許他可以借力打力,在眾諸侯中左右逢源,保全自己的廬江。
    與人為奴,怎比自在為王。
    曹操向劉勳主動拋來了橄欖枝,這讓劉勳抓住了機會。
    再度給劉表下達最後通牒,如果劉表不馬上同意給糧,他就要去北方投靠曹操了。
    並且還把曹操寄給他的書劄,送去了荊州,拿給劉表看。
    此舉果然有效,劉表是真怕劉勳投靠曹操,畢竟他占了北麵廬江,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
    遂再與劉勳商議,先給糧五萬斛。
    待拿到尋陽之後,且荊州兵完全入駐之後,再交割剩下的五萬斛糧食。
    劉勳知道這已是劉表的底限,遂不再繼續往下試探。
    兩人意見終於達成一致,劉勳即南麵廬江正式歸順荊州,成為了劉表的附庸。
    劉表的擴張之路也取得了新的進展,成功在揚州扶植了自己的勢力。
    但接下來,卻有一個更加令他感到頭疼的問題。
    劉勳是歸降他了,廬江也成了他的勢力範圍。
    可代價呢?
    朝廷可是親封了夏侯惇為廬江太守,曹操也早已視廬江為自己的禁臠。
    廬江是曹營的囊中之物,後之園。
    劉勳也是曹操一直在招募的對象。
    現在自己插手一腳,先一步納了劉勳,曹操能夠罷休嗎?
    萬一把曹操惹急了,發兵南廬江,劉勳肯定擋不住。
    到時候,自己是救還是不救?
    救的話,就卷入了與曹操的戰火之中。
    這有違劉表不讓“荊州下場參戰”的對外方針。
    不救的話,那自己就等於是白忙活一場。
    好不容易扶植的揚州勢力,再次拔除。
    基於此,劉表即召荊州諸大臣,商議保廬江的後續戰略方針。
    “曹操視廬江為彀中之物,今吾接納劉勳,必開罪於曹操。”
    “此輩前不久兵敗於淯水,我與曹氏已是水火不融。”
    “須早做打算,諸公若有良策教我,可速發之。”
    劉表目光逡巡一群,看向以蔡、蒯、龐、黃為首的荊州四大家族。
    荊州的權柄基本掌握在這四家身上。
    章陵太守黃射率先諫言道:
    “保廬江所以保荊州,近聞孫策遣使入朝麵見天子。”
    “料其必求封於江東之地,孫策若並江東,則我荊州江夏有危。”
    “今宜當外交好曹操、劉備,然後與劉勳合力對付孫氏,乃為荊州上策。”
    黃射乃是江夏太守黃祖之子,同樣出身於荊州大族黃氏。
    父子倆一個任江夏太守,一個任章陵太守,且手中都握有兵權,實力不容小覷。
    由於章陵毗鄰襄陽,所以劉表也召了黃射來襄陽議事。
    一來表明自己對黃家的尊重,二來章陵、江夏乃是荊州的重要戰區。
    劉表必須引起重視,並且他知道黃家對此肯定也是高度重視的。
    命令一經發出,
    黃射即代表黃家,自章陵出發,幾乎是一日便到。
    因為他的父親黃祖曾射殺孫堅,與孫策有殺父之仇。
    一旦孫策想攻荊州,位於荊州東麵的江夏戰區便是首當其衝。
    這關乎到黃家的核心利益,黃射當然得高度重視,幾乎是星夜兼程便趕來襄陽議事。
    “吾當然知道孫策之威脅,隻是此獬兒頗有勇力。”
    “我又不欲使荊州卷入戰火。”
    劉表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所以吾意,資劉勳以錢糧。”
    “使他出兵,於彭澤湖,長江口處,截住孫策來兵。”
    “使之不得渡江入荊州。”
    “江夏方麵可出戰船水兵,輔廬江劉勳,訓練艄公水手。”
    “不知諸公以為如何?”
    依然是錢買血的套路,劉表的慣用手法。
    他雖然麵上問的是“諸公”有何看法,實則目光看向的卻是黃射。
    荊州各大世家,明麵上雖沒有大的矛盾,但卻各自為政,互不相容。
    當然了,這也是劉表希望看到的結果。
    這樣他才好借力打力,製衡各大家族,免得把他這個荊州之主給架空了。
    既然廬江問題,關乎到黃家利益。
    那劉表自然是與黃射商議。
    謀士蒯越站出來,說道:
    “若我們能資劉勳錢糧、水手,應能截住江東之兵。”
    “隻是黃府君提到的交好曹操、劉備一議,卻著實難辦。”
    “劉備麵上與我荊州通商,然則與曹操卻有軍事同盟。”
    “廬江的歸屬權在曹氏,今無端納了劉勳,曹操豈能罷休?”
    “若彼加兵於廬江,則同時與曹氏、孫氏開戰,非荊州之福。”
    “且徐州劉備,未必肯為了荊州,打破與曹操的盟約。”
    蒯越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
    劉表與劉備的貿易同盟,怎麽比的上曹操與劉備的軍事同盟?
    人兩家現在是穿一條褲子的,將來肯定是要一起對付袁紹的。
    就荊州目前這個大環境,對徐州而言,戰略價值肯定比不上曹操。
    所以與其說解決曹劉問題,不如說是先解決曹操問題。
    隻要曹操同意了,劉備沒理由不同意。
    畢竟廬江本來就沒劉備什麽事兒。
    可問題就在於曹操不可能同意。
    他才跟劉表養的客將幹了一仗,還死了長子和大將。
    現在讓他白白把廬江讓給荊州,除非曹操腦子壞了。
    “此事卻難呐……”
    劉表親撫額頭,麵露愁容。
    一時間找不到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他本人還是更加期望用外交手段,解決廬江問題。
    荊州能不下場,就不要下場。
    黃射大聲說道: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若曹操用兵於廬江,我黃家願為荊州赴湯蹈火!”
    關乎到自家家族利益,黃射表現地慷慨激昂。
    “隻是若同時禦曹孫兩路之兵,前線大為吃緊,須求襄陽供給些錢糧才好。”
    最後這句話才是黃射的本意,找劉表要錢糧。
    這個理由雖說名正言順,畢竟黃家是在替劉表守土。
    但現在還沒說一定要開展,未來即便交戰了,也不一定就真的同時和曹孫兩家開戰。
    這就開始索要錢糧了,當然令劉表感到不悅。
    他目光在諸大臣身上逡巡一圈,最後落在了侍中龐季的身上。
    “龐侍中必有良言教我?”
    劉表點明龐季。
    此人出身於荊州四大世家的襄陽龐氏。
    當初劉表單騎入荊州時,就是通過借用龐家、蒯家的勢力。
    在誅殺了本地部分豪強,使自己揚威於荊州。
    而龐季當年正是那位負責去單騎勸降張虎、陳生的人。
    劉表知他有勇有謀,故而主動征詢他的意見。
    龐季遲疑一下,乃出列說道:
    “今曹操勢大,孫策驍勇。”
    “隻可擇一而攻,萬不可同時並兩家。”
    當這話說出來之後,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就是對付孫策。
    雖然兩人都跟曹操有仇,但孫策的仇恨明顯更深。曹操的殺子之仇,劉表至少還可以甩鍋到張繡身上去。
    “既如此,龐侍中必有安撫曹操之策?”
    劉表再出言問。
    龐季卻搖了搖頭,“此事卻難呐……”
    眾人聞言,無不在那裏冷笑。
    劉表麵上亦是不豫,正要將他屏退。
    龐季卻又接著補充說道:
    “雖然安撫曹操之策沒有,然我等卻可借助外力,用以製衡曹操。”
    “使他不好插手劉勳之事。”
    借助外力?
    劉表暗想荊州現在還能借助哪一外力?
    北方袁紹,還是西邊崛起的馬騰、韓遂?
    “……是徐州劉備。”
    龐季出言解釋道。
    黃射有些不屑地說道:
    “劉備已與曹操訂下軍事盟約,豈肯為劉勳一人之故,而開罪曹操?”
    黃射特意說劉勳,而不是說劉表。
    因為劉勳到底隻是一個附庸,若是涉及到劉表及荊州的利益,或許還有點談判的價值。
    但讓劉備下場參與一附庸的事兒,就不太可能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龐季分析道:
    “隻要有利,相信劉備會願意出麵,為廬江作保。”
    劉表蹙眉,問道:
    “縱然劉備真出麵為廬江作保,曹操那邊又要如何安撫?”
    龐季答:
    “那便是劉備該憂慮的事了。”
    是也,隻要讓劉備出麵為廬江作保,那怎麽安撫曹操就是他的事了。
    那麽代價呢?
    劉表出言問:
    “龐侍中以為,要讓劉備下場,須付出多少代價。”
    龐季皺了皺眉,歎道:
    “劉玄德仁義著於四海,能救人之急,單他一人還好說。”
    “就是他那位軍師李翊,多以利益為先。”
    “若不先將他打動,斷難說動劉備插手廬江之事。”
    劉表亦知李翊難纏,隻得道:
    “也罷,汝且說,需要多少錢糧?”
    劉表明白,龐季說的利益,且徐州最需要荊州拿出來的。
    也隻有錢糧了,尤其是糧食。
    如果說曹劉同盟專欲對付袁紹,那麽糧秣就是他們這兩年不惜一切代價要屯的戰略物資。
    “……這卻難說。”
    “須得等見過李翊之後,才好麵談。”
    龐季麵露為難之狀。
    也罷!
    劉表衣袖一揮,“既然龐侍中提出此議,便有你出使徐州,為我說玄德。”
    微微一頓,略作思考,然後才下決定道:
    “至於所費錢糧,我荊州至多隻能拿出三十萬斛糧來。”
    “這是我的底限!”
    “再多,那我情願親自解決廬江問題,不用徐州插手。”
    商議既定,龐季領命,收拾行囊,便準備坐船前往徐州。
    至於章陵太守黃射,在安定好諸事之後,也打算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去。
    剛剛趕至從人備下的車駕處,正欲一好友,笑著衝他招手。
    黃射見此,亦是喜笑顏開,上前與那人打招呼。
    “正平何以至此?”
    黃射上前問他。
    原來此人乃是青州名士,禰衡禰正平。
    此人少年英才,頗具文采與雄辯之才。
    然性格剛直高傲,臧否過度,喜歡指摘時事,輕視別人。
    雖然如此,他與黃射卻是至交好友。
    兩人都很喜歡讀蔡邕的文章。
    黃射尤其喜歡對蔡邕的碑文,但自己沒能記下來。
    禰衡便道,“吾雖一覽,猶能識之,唯其中石缺二字為不明耳。”
    於是按自己的記憶把文章寫出來,後來黃射派人抄寫碑文回來。
    竟與禰衡所寫完全一樣,於是黃射更加敬佩禰衡。
    兩人由此深交。
    “遊學至此,聞黃兄至襄陽特來一會。”
    禰衡向黃射解釋緣由。
    黃射一喜,握住禰衡的手道:
    “正平難道來找我,與我同回章陵,一同出遊如何?”
    “……莫急。”
    禰衡咧嘴笑了笑,問道:
    “我見黃兄棄章陵之務,火急火燎趕回襄陽,必有要緊之事。”
    “可否與衡一說?”
    黃射因為與禰衡關係好,當下也不隱瞞,如實將劉表在襄陽開的會議內容跟禰衡說了。
    哦?
    禰衡眉梢一挑,“龐公欲赴徐州,請劉玄德作保廬江?”
    “正是如此。”
    黃射點了點頭,“曹操勢大,劉荊州不想與之全麵交惡,隻向他劉徐州出麵調解。”
    話落,又對禰衡叮囑道:
    “此為機密大事,我與正平說了,汝可莫要泄露了出去。”
    “黃兄寬心,衡曉得事理。”
    禰衡嘴上連連答應,眼珠子卻骨碌碌一轉,若有所思。
    黃射未有察覺,隻拉住禰衡的手,邀他上車。
    “好了,你我兄弟難得相見。”
    “且隨我回章陵,我與你把酒言歡,共讀文章,不醉不歸!”
    一言蔽,拉住禰衡的衣袂,便要拽他上車。
    隻是未走兩步,禰衡卻握住黃射的手,連連說道:
    “黃兄且住!且住!”
    “衡有一事相求。”
    黃射一愣,道:
    “你我兄弟之間,何必如此見外?”
    “有甚難處,直言無妨,愚兄自無不幫之理。”
    禰衡聞言大喜:
    “有黃兄此話,衡便放心了。”
    “適才黃兄說劉荊州派了龐公前往徐州出使,麵見劉玄德。”
    “實不相瞞,衡聽聞徐州近兩年興辦太學,儒學昌盛,多有士子遊人。”
    “且徐州這兩年,雞鳴犬吠相聞,市井閭閻不斷。”
    “田肥地茂,歲無水旱之憂。”
    “國富民豐,時有管弦之樂。”
    “所產之物,阜如山積。”
    “徐州之民,黃發垂髫,皆怡然自樂。”
    “衡亦是神往已久,打算前去徐州看看。”
    “正好接著此次龐侍中出使徐州的機會,捎我一程,黃兄看是如何?”
    言外之意,是希望由黃射這個章陵太守出麵。
    在荊州的使節團裏多塞一個人進去。
    這對於黃射這樣地位的人來說,當然不是什麽難事。
    但黃射卻略顯失落,歎道:
    “難得與正平相見,汝不與我回章陵,卻又要遠赴徐州。”
    “此一別,卻不知何時才能相見。”
    禰衡卻喜道,“聽黃兄之言,是同意了?”
    黃射白他一眼,暗道你是真不留戀我這兒啊。
    “正平都如此說了,必是去意已決,愚兄又有什麽好挽留的呢?”
    “……哈哈哈,那如此,多謝黃兄了。”
    禰衡躬身道謝,又開口解釋:
    “非是衡不想與兄長多聚,隻是黃兄也知道小弟近年遊學於天下。”
    “徐州太學興盛,多有士子遊人。”
    “吾聽聞此中有孔北海之故也。”
    黃射點了點頭:
    “吾亦聽說,孔北海被劉玄德接去了徐州。”
    “孔北海在徐州興辦太學,為學生傳道受業解惑。”
    “若是正平能夠去往徐州求學,當於你學業大有裨益。”
    禰衡喜道:
    “久聞孔北海大名,早就想與之一會。”
    “徐州如此繁榮昌盛,必北海之功也。”
    禰衡雖然狂得沒邊兒。
    但真正令他佩服的,隻有孔融與楊修兩個人。
    別人曾問禰衡認為誰最有才,禰衡回答說:
    ——“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有很多人誤以為禰衡把孔融、楊修比作自己的兒子了,連這兩個人一起羞辱了。
    這顯然就望文生義了。
    這裏的“兒”是指孺子男兒。
    大兒就是大丈夫,大豪傑的意思。
    即禰衡認為隻有孔融算大才,楊修算小才,剩下的人都是碌碌之輩,濫竽充數的。
    孔融是天下名士,世之大儒。
    在曹植成年之前,孔融的文章基本上代表了這個時代的天板。
    同樣文采出眾的禰衡,當然會敬佩孔融了。
    黃射卻笑道:
    “正平此言有誤吧?”
    “我聽聞徐州之富,緣於劉玄德用李子玉為謀主。”
    “其人開屯田,收流民,撫定諸郡。”
    “孔北海來徐州治學,亦是此人之謀。”
    “緣何將徐州富庶之功,獨留於孔北海耶?”
    與禰衡不同,黃射是一個政治人物,思考問題比較理性。
    按照他收到的情報,就是李翊在著手幫劉備治理徐州。
    才使得徐州的手工業、農業飛速發展。
    基本上已經恢複到了陶恭祖時期的生產力了。
    而禰衡作為遊曆天下的遊子,思考問題就更加感性。
    果不其然,
    隻見禰衡麵色一變,叱道:
    “黃兄莫要胡言。”
    “我偶然聽聞李子玉乃是山野出身,不治經典,未學儒道。”
    “天下豈有不讀書而能治國安邦之人?”
    “料此人乃欺世盜名之輩,不值一哂。”
    “我曾經途徑平原之時,黃巾造逆。”
    “孔北海更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興辦太學。”
    “糾集吏民為黃巾所誤者男女高達四萬餘人。”
    “此我親眼所見,與徐州之治合不相同乎?”
    這……
    黃射很想反駁禰衡,但他知道跟他辯論起來,那就沒完沒了。
    何況禰衡有自己的局限性。
    他作為求學遊子,所見所聞是有信息差的。
    百姓聽到的,傳播的,至多隻有百分之五十是真的。
    而真實的信息則掌握在統治階層手裏。
    他們給百姓聽希望他們聽的話。
    至於不好的信息,統治階層內部聽聽就行了。
    比如打了勝仗,殲敵一萬人。
    自然要對外宣稱殲敵十萬人。
    這是給老百姓聽的,用來提振吏民士氣的。
    黃射作為市級高官,所接觸到的信息自然要比禰衡完整許多。
    當下也不和禰衡爭辯,隻道:
    “罷罷罷,我不與你爭論。”
    “是非曲直,待正平到了徐州,自然知曉。”
    “還是先與我去見龐侍中吧,船隻明天一早才出發,現在趕去還來得及。”
    於是,黃射便帶著禰衡趕去港口找龐季。
    此時出使的船隻停靠在岸邊,龐季卻未忙著清點行李,反而在與一人爭執。
    “叔父就帶我同去罷,多一個人少一個又有何區別?”
    一名年輕人站在龐季麵前,努力爭辯。
    龐季卻有些無奈道:
    “吾此去徐州非是為了玩樂,而是有公事要辦。”
    “士元你便待在襄陽安心讀書,待吾回來,再考校你的功課。”
    ……
    (感謝群友淺野瞳兄弟的繪製,此為目前中原及南方勢力圖)
    (雙色為附庸勢力)
    (勢力僅針對重點的諸侯,方便大家理解)
    (大家有想看別的諸侯勢力圖的,可以評論說一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