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為李翊行事之風
字數:18137 加入書籤
王朗是徐州本地人,他的家鄉說來也巧。
正是李翊的封地,郯縣。
也就是說,嚴格意義上講,李翊算是王朗的宗主。
縱使王朗是徐州舊臣,李翊的前輩,也沒法在李翊麵前擺譜。
“王公請上座。”
與王朗預想的不同,李翊並沒有太大的架子,直接便邀請他入座了。
王朗謝過,開門見山道:
“想必君侯已知朗此來之意,今豫章有倒懸之急,百姓有累卵之危。”
“我聞君侯受劉將軍重托,總督淮南軍務。”
“現在隻有君侯能救豫章。”
微微一頓,又接著補充說道,“今豫章太守華歆華子魚,願舉城獻予君侯,為徐州蔭庇。”
“從此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這是一套標準的政治話術。
說的比唱的好聽,先把你的兵馬忽悠過來再說。
李翊保持了一個政客的冷靜,澹澹說道:
“不瞞王公,劉將軍付我以淮南軍政大事。”
“今豫章遠在揚州西土,我實不欲出兵幹涉。”
這……
王朗沒想到李翊會拒絕的如此果斷。
正當犯難之際,李翊卻又突然話鋒一轉。
“不過若是華府君真希望我來保全豫章也不是不可以。”
“願聞!”
王朗連忙追問道。
“我派人前去協助華府君處理豫章軍政,之後豫章軍國大事,俱要先與我徐州大員相商。”
“未審王公尊意如何?”
王朗一凜,明白了李翊的意思。
說是協助華歆處理豫章軍務,不就是想讓華歆把豫章的軍政大權交出來吧。
李翊不想親自下場,摻和豫章事務,尤其還涉及到劉表與孫策之間的戰事。
但如果能夠派人接管,采取自治。
那麽即便將來保不住了,對徐州也沒什麽損失。
何況,李翊的戰略目光放得長遠,江南之地,早晚是要收的。
既然如此,正好拿豫章一地做個實驗。
這個“實驗”是李翊籌劃了很久,但一直不太好明試。
因為不論是徐州還是淮南,都是重點發展的地方。
時間緊迫,亂來不得。
李翊為了求穩,就不在淮南、徐州采取實驗。
而豫章不同,這裏是瘴地,人口本來就少。
派人前去接管,然後自治。
不管最後實驗失敗與否,都於徐州損害不大。
若能成功,將來也有個借鑒。
“……怎麽樣?王公考慮的如何。”
見王朗沉默不言,李翊再次出聲詢問。
一旁的侍從大聲說道:
“汝可速速決斷,郯侯日理萬機,哪有功夫專伺候你一個?”
王朗皺起眉,暗想他與華歆本就不是貪圖權貴之人。
向河南求助,本就是為了站隊,好得以在亂世之中明哲保身罷了。
既然李翊肯派人來接管豫章的爛攤子,又有什麽不妥呢?
“若君侯果真願派人來豫章,我想華府君必無相拒之理。”
王朗開口說道,“饒是如此,君侯也該遣軍士前來駐紮。”
言外之意,王朗希望李翊多多少少派點兵過來。
他們也好求個心安。
畢竟豫章國小民弱,來找徐州就是尋求庇護的。
“……嗯,該當如此。”
“我會從淮南調一千精兵,前往豫章駐守。”
一千人……
王朗皺起眉,暗歎有總比沒有好。
一千的精兵,主要起到一個威懾作用,因為代表著徐州親自下場。
這對李翊而言,養一千人在豫章是可以接受的支出。
再多就不行了。
劉繇死後,他的部眾其實是自己歸屬到了華歆麾下。
因為華歆本身名望就高,又愛民如子,很受推崇。
所以當劉繇部眾歸附華歆之後,華歆手上其實已有萬餘部隊了。
但華歆將他們遣散了大半。
一是因為華歆沒有割據之誌,二是因為豫章太窮了,華歆根本養不起。
如果李翊派兵前去駐守豫章,那駐守多少人,淮安方麵就得出多少錢糧。
秉著貴精不貴量的原則,李翊隻打算派一千人前去駐守。
“未知君侯打算派誰前去豫章?”王朗再問。
李翊站起身來,目光逡巡一圈,隨後也不問眾人意見,直接點名道:
“子義,便由你去豫章,協助華府君督管豫章軍政。”
太史慈在眾人之中被李翊點到名號,有些詫異。
連忙站起身來,拱手道:
“是,謹遵君侯軍令!”
或有人在旁側諫言道:
“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
“若使其督豫章軍政,恐誤大事。”
李翊背著手,沉聲說道:
“不然,我以為子義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
“可以付與大事。”
又看向太史慈道,“子義覺得呢?”
被問及自己的意見,太史慈連忙跪拜道:
“此誠慈本心所望也!”
士為知己者死,太史慈立下的誌向,便是要帶七尺之劍,立不世之功。
如今他認為他的機會來了。
嗯……
見太史慈這麽有精氣神,李翊也更加放心,又道:
“龍欲高飛騰空,必先階其尺木。”
“適才我已許諾王公,派一千人前去駐守豫章。”
“子義此去當視豫章子民親附之否,至於手下之兵,宜將多少,卿可自由意。”
言外之意,太史慈可以自行決定帶多少人。
在場諸人,無不暗自感慨李翊的人格魅力。
在大夥兒都不看好太史慈的情況下,卻願意乾綱獨斷,給予其絕對信任。
仿佛在說,拿上我的符節,去地方赴任,等辦好了再回來見我。
這種信任感,是古代所有士人追求的。
太史慈躬身答道:
“君侯立在誌事,今劉繇喪亡,尚不知華子魚待遇如何。”
“其故複部曲複依何從,慈竊以為可往來召去。”
“部曲樂來者便與俱來,不樂來者且安慰之。”
“待慈到後,再觀華子魚牧禦方規如何。”
“故所將之兵,不宜多,將數十人足矣。”
太史慈回絕了李翊的好意,認為不需要單獨從淮南派兵來。
他隻需帶數十個隨從,有信心收複豫章部曲,納為己用。
即用豫章人治理豫章人,豫章兵保衛豫章土。
此舉無疑能幫李翊省去一個大麻煩。
畢竟遙養一支千人部曲,所費糧餉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若太史慈果真能用豫章養好豫章部曲,那自然是再好不過。
“子義可要想清楚了,豫章遠在瘴地,來往交通並不方便。”
“若有事急,淮南未必能救。”
豫章之地多沼澤、山川、湖泊,往來交流何不方便。
如果出了什麽事兒,淮南方麵是何難第一時間去救的。
也就說,太史慈去了,就得完全靠自己了。
李翊現在是給太史慈選擇,看他需要什麽,然後盡可能一次性地給他滿足了。
不然等他到了豫章,再向索要什麽,可就不好給了。
但太史慈卻顯得很自信:
“君侯有桓文之量,古人雲,報生以死,期於盡節,沒而後已。”
“慈既受重托,怎敢相負?”
“況揚州新破,士卒離心,難複合聚。”
“隻宜宣示恩慧,安其心,並其眾,然後息兵可也。”
太史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曆史上的他也算半個諸侯。
在海昏壓製荊州劉磐的侵擾,使之絕跡不複為寇。
李翊正是覺得太史慈有一州之才,把他放在徐州終是屈才了,才打算派他出去曆練曆練。
“有子義這番話,豫章之事,我便可放心交予卿了。”
話落,一隻手伸向王朗。
王朗初不解其意,倒是龐統察言觀色,趕忙將王朗所帶來的圖書獻上。
王朗這才明白,李翊是要看豫章的賦稅、官員名單。
在看的同時,王朗在一旁說好話道:
“這些都是從府衙裏取出來的圖書文獻。”
“豫章厄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皆有記載。”
這時想表明他們豫章的誠意,主打一個真誠。
希望李翊不要拋棄他們。
李翊一邊翻看圖文,一邊說道:
“這豫章戶口數怎麽對不上?”
“哪裏對不上?”
王朗身子一緊,顫聲問。
“……嗬嗬,都對不上。”
李翊將書劄闔上,遞給一旁的龐統。
按《後漢書》記載,東吳所在地區的人口有900多萬。
但晉國滅亡孫吳時得到其賦役圖冊,卻隻有230萬人。
這中間消失的人口,自然與當地的世家大族脫不開關係。
有很多佃戶,為了躲避徭役賦稅,會自願為奴。
而奴是不算入戶籍的,自然不用服徭役和交稅。
這就使得世家大族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隱藏了大量人口,攫取了大量的社會財富。
從而導致漢末出現了大量的隱戶。
這些隱戶隻享受物質基礎,而不承擔社會責任,嚴重拖累國家的正常運轉。
三國時期,隱戶最嚴重的地方就是東吳。
但不代表其他地方就沒有。
包括李翊所在的徐州同樣如此。
李翊初據徐州之時,外憂內患,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而如今更是要麵臨即將南下的袁神。
所以他哪裏敢現在去折騰土地,觸碰世族最核心的利益?
但徐州暫時不處理這些問題,不代表不可以在其他地方進行初步的嚐試。
這個實驗的地方,最好是離徐州遠一點,不要使徐州承擔失敗的後果。
若是成功了,也能從中吸取經驗。
李翊背著手,目光掃過眾人,淡然道:
“目今天下田地,越半數於高門貴族,剩餘半數在士人豪族手中。”
“平頭百姓並無寸縷立錐之地。”
“故善者餓殍遍野,易子互食,苟全性命於亂世。”
“惡者保山為寇,嘯聚山林,劫掠民戶,殺人放火。”
“在座諸位,想必鄉裏也都或多會少遭遇過盜匪罷?”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俱是沉默不能言。
李翊的話還在繼續,幽幽歎道:
“人生在世,常有諸多災禍,活命已是十分不易。”
“……又何必同類相殘,乃至以此為樂?”
李翊再次發出靈魂拷問。
“依翊淺見,每有盜賊蜂起,便說百姓飽受苦難、求活無門,方才淪為盜匪。”
“可一旦為盜,卻良知盡失,再加苦難於他人。”
“如此便有更多百姓難以求生,轉而繼續為盜。”
“如此往複,天下匪寇豈能斷絕乎?”
眾人麵麵相覷,俱認真聆聽李翊的教誨。
王朗由是感動,他初見李翊年少,還不覺此子有甚才學。
如今隻聽他三言兩語,竟一針見血指出亂世之根源,如此見識,無怪有今日之才名。
王朗常常譏笑世俗中那些有好施之名、卻不體恤窮賤的人。
所以他經常用自己的財物周濟他人之困急。
可現在看來,他這點胸懷於亂世之民又有何大益呢?
“百姓幾無隔夜之糧,朱門豪族卻可使田連阡陌,盡占膏腴之地。”
“鍾鳴鼎食,驕奢淫逸,尤以田籍之事為惡。”
“此輩最是可恨,天下之財已得其二,尤於田賦使滑,此合公道否?”
此話一出,在場已有不少官員如坐針氈,出汗如漿了。
但麵上神情仍作鎮定。
他們之中,府上也有不少田產,所養之民是為奴,當然不算盡戶口中來。
聽李翊這意思,不會是要拿他們開刀吧?
李翊彎唇一笑,“諸位倒也不必緊張,我封爵縣侯,享郯縣食邑三千戶,手中豈無田產耶。”
言外之意,不會拿你們開刀。
畢竟自己也有田產,真拿你們開刀,就是自己刀自己?
眾人如釋重負,顫微著起身,拱手道:“君侯之言,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曹豹率先跪伏於地:
“君侯所言甚是,眾生皆苦,吾輩亦有責救民於水火,保全蒼生。”
“豹願為表率,將府上田地,獻予州府!”
眾官員睨了一眼曹豹,暗罵你小子倒是會察言觀色,拍得一手馬屁。
人李翊還沒說要收繳田地呢,你倒先冒出來邀功。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誰都明白曹豹肯定不會捐出全部田產。
隻是交了一部分出來,於他而言隻是略有損失。
但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自然給李翊留下了一個好印象。
“在下也願獻出府上田產,為君侯盡一點綿薄之力!”
“在下附議!”
“在下附議……!”
一時間,好好的聚會突然變成了獻田產的活動。
大夥兒都明白,與其等哪天李翊下刀,不如先主動交出來。
現在交,絕對是數目最少的。
真等到李翊要主動度田排查的時候,那恐怕交的田地就不是這個數目了。
王朗將這一幕盡收入眼底,更加佩服李翊的政治手腕。
隻是言語略微敲打,便將這幫縱橫徐州官場多年的老油條,收拾的服服帖帖。
好手段,好手腕呐……
王朗兀自感慨自己當了這麽多年的官,竟不如一個後輩手段強硬,實在自慚形穢。
李翊見眾人紛紛獻田產表忠心,當即也拱手道:
“諸位可真是劉將軍的肱骨忠臣呐,回頭我定會在劉將軍麵前,為諸位一一表功。”
官場之事,就是要恩威並施。
敲打不能太猛,一定要適度。
現在能讓他們主動獻出一部分田產,已是最好的結局了。
要是再激進一點兒,整個徐州都要人心不寧。
這顯然不是李翊想要看到的結果。
要知道,這些官員是統治階級,是上位者,是既得利益者。
想直接剝奪他們的權益,是不現實的。
“子義,你可明白我要你在豫章做什麽了嗎?”
李翊單獨找到太史慈問道。
太史慈頷首,道,“君侯是希望我在豫章度田嗎?”
“正是如此……”
李翊點了點頭。
度田就是清查人們占有田地數量和戶口、年紀,以限製豪強大家兼並土地和奴役人口。
同時便於國家征收賦稅和征發徭役。
不過許多大地主都是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的。
俗話說,強龍不壓地頭蛇。
你上去要動這些豪強地主的蛋糕,他們百分之一百會隱瞞田地和依附於他們的人口,以反對清查。
許多地方官吏,都懼怕他們的威勢,或收受賄賂,相互勾結。
以任憑地主豪強的謊報。
再嚴重一點兒,他們便會主動聯合起來,以武裝力量來進行反抗。
“今天下墾田多不以實,戶口年紀互有增減。”
“我要你到豫章後,整頓賦役製度,安定社會秩序,以鞏固豫章的政權穩定。”
李翊正式向太史慈提出要求。
“隻是當地豪強失馭,起塢壁,繕甲兵。”
“集結宗族賓客,招納依附流民,以抗官府。”
“故此事行之甚難。”
曆史上,劉秀定國之後,就開展了大規模的度田。
很多人說劉秀度田失敗,差點被趕下皇位。
但從結果上來看,劉秀確實是沉重打擊到了豪強大姓。
解決了兩漢之際戶口田畝不實的問題,為後來的明章之治奠定了必備的基礎條件。
不過,劉秀的度田運動確實非常不容易,在全國範圍內激起了大量的叛亂。
好在劉秀當時已經坐穩了皇位,並且沒有徹底和地主豪強撕破臉皮。
而是雙方互相妥協。
豪強大姓讓出一部分政治經濟利益,劉秀則讓皇權與地方勢力之間歸於平衡。
大家都不希望用過多的殺戮來造成社會動亂。
之前說過,豪強地主最怕的就是亂世。
因為亂世有槍就是草頭王,損害的是他們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度田雖然能夠解決一部分社會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事的流動。
土地兼並現象依然會接著出現,從而引起新的社會問題。
荀攸這時走了過來,勸諫李翊道:
“君侯,度田並非一時之策。”
“隻恐政令尚未傳至地方,便受千夫所指。”
“屆時人亡政息,乃至人未亡,政已息。”
“還請君侯三思。”
李翊一頷首,牽唇笑道:
“公達來的正好,適才徐州諸官員多有獻田之輩。”
“事後眾人可對我這個‘惡人’有甚微詞?”
荀攸聞言有些惶恐,連忙道:
“君侯莫要如此說,我等豈敢?”
話落,又望一眼李翊的神色,見之未有變化。
乃歎了口氣,這才說實話。
“眾人嘴上雖不言,然以我觀之,怕是多有不快……”
說白了,很多人希望利益再分配,隻是因為他不是既得利益者。
而既得利益者,又有幾個是願意無償讓出自己的利益來的?
“我亦知此事甚難,故今日權做試探。”
“早叫子義於豫章,初步嚐試。”
“不論成功與否,於我徐州皆是無害。”
“事若濟,有利於徐州之後嚐試度田。”
“事若不就,損豫章一地而已。”
這便是李翊打算采取的實驗。
正好豫章算不得多富裕,太史慈可以放開手來幹。
真要是玩砸了,趕緊切割也來得及。
總之,總是要有人嚐試的。
即便李翊不做,之後也會有人做,隻是時間問題罷了。
既然如此,為什麽不能是我來做?
難得來一趟,總要不留遺憾才是。
“……好罷,既然君侯想做此嚐試,攸願代為分憂。”
“……哈哈,公達有此心,再好不過,那便來幫我一同擬定律令罷。”
於是,李翊便帶上荀攸,草擬了一個基本的律令。
讓太史慈帶去,在豫章進行初步的嚐試。
“子義此去,有便宜行事之權。”
“凡官員任命,生殺予奪可自行決定。”
李翊唯恐律令於太史慈掣肘,又讓他放開手去做。
不論如何,徐州方麵會對他的工作全力支持。
若實在做不好失敗了,該棄就棄,不必強求。
李翊又對太史慈叮囑多項事務,才準備遣他離去。
當此時,又有一使到。
乃是丹陽太守袁胤送過來的文書。
書中談及到了丹陽的山越問題。
李翊希望袁胤在兩年內為徐州籌集不下一萬人的丹陽兵。
這些健兒悍勇不畏死,非常適合拉到前線去肉搏拚刀子。
不過,要想在這麽短的時間內,籌集這麽多的人。
那就得從當地的山越人中下手。
盡管李翊已經告訴了袁胤,可以通過采取搶收麥子的方式,來威服山越民眾。
但袁胤信中仍舊表示,實際操作起來相當困難。
希望李翊增派人手過去幫忙。
他一麵要安撫袁術舊臣,一麵要幫淮南壓製山越,的確是忙得焦頭爛額。
“君侯,袁府君信中怎麽說?”
龐統關心地問道。
關於清繳山越的計策,主要就是他獻的。
所以龐統最為關心。
“袁胤提到了工作上的困難,希望我派人過去幫襯一二。”
說著,李翊將文書遞給龐統,又問一旁的荀攸說道:
“公達,你對江南山越有何看法?”
嗯……
荀攸微一沉吟,道:
“山越之民多為越族後代,以血緣為紐帶,組宗族宗部,盤踞百年。”
“若要在兩年之內,將之鎮撫,少說要三萬勁卒。”
“若要在兩年之內,將之剿滅,至少要十萬之眾呐……”
荀攸說出了自己心中估算的數目。
顯然,不論是李翊還是徐州,都不可能為了山越問題,投入十萬的兵力進去。
吳國為了鎮撫山越,都了幾十年的時間,一代人剿完,二代人剿。
以至於還培養出了大量新生代將領。
“這樣吧!”
李翊一拍手,“子義既然要去豫章,順道也要路過丹陽。”
“你便與文向同去丹陽,先輔其鎮撫山越,然後再去豫章那邊赴任。”
李翊打算派遣太史慈與徐盛先去丹陽幫袁胤鎮撫山越,之後太史慈再去豫章處理軍政。
“……喏。”
太史慈一拱手,話鋒又轉道,“隻是若不早早去豫章那邊,隻恐華歆見疑,反投劉表或者孫策。”
李翊笑著搖了搖頭,“我先使人發書回去,孫策、劉表知我幹預豫章之事,必不敢輕動。”
“子義可以放心在丹陽剿賊,時間上來得及。”
孫策與劉表矛盾激發,戰事不可避免,現在誰敢得罪第三家?
何況豫章歸屬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爛賬。
隻要不被對方得到,兩人都是可以接受的。
正說間,忽有一使到。
“君侯,潁川使者來了。”
李翊聞言,彎唇笑道:
“……嗬嗬,今個兒是個什麽日子,怎的大夥全都聚在一起來了?”
“快請!”
既是共戰的盟友,李翊當然要親自接見。
來者不是別人,正是當年出使徐州的山陽滿伯寧。
那時,正是他出麵與徐州談判。
這次曹操又派他來,也不知是所為何事。
“滿使久違了。”
李翊見著滿寵,向他作揖一禮。
滿寵當即回禮道,“君侯風采依舊,使故人聞之,不勝歎羨。”
李翊即將滿寵請入驛館,問明來意。
滿寵正色說道,“此乃軍國大事,未問劉將軍在何處?”
李翊答道,“軍國大事先由我問,若果真是要緊之事,翊自會通稟劉將軍。”
若是旁人說這話,滿寵或許不信。
但如果是李翊說這話,滿寵不得不信。
劉備對李翊的信任,是眾人皆知的。
“……也罷,那就先與君侯說。”
滿寵看了一眼四周。
李翊會意,揮了揮手,示意左右侍從退下。
“眼下更無六耳,滿使有何大事相商,直言無妨。”
嗯……
滿寵這才緩緩開口:
“寵此來,是奉曹公之命,商議河北之事的。”
這在李翊預料之中。
若是尋常小事,曹操隻派遣一名普通使者來便好。
這次直接把滿寵給派來了,說明肯定是有要緊之事。
“君侯可知,袁本初已打算與公孫瓚議和了?”
什麽!?
饒是心裏已有準備,但李翊聽到這個消息時,還是頗感震驚。
這跟李翊接收到的情報不同。
之前許攸明明說,袁紹打算在明年出征公孫瓚。
怎麽曹操這邊的人,卻說兩家要議和了。
到底哪個說的是真的?
這事兒可一點馬虎不得。
因為河北的戰與停,直接關係到河南的軍略決策。
“……消息屬實否?”
李翊正色問道。
滿寵眉目坦然,啟唇更是直接了當:
“這種大事,可得戲言乎?”
……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