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我天賦異稟
字數:7456 加入書籤
1929年的2月伊始,年關將近。
一大早,陳光良從‘幸福家園’的床上蘇醒,此時才五點半不到。
穿越近兩年時間,他一直保持著每天睡眠時間在6個小時左右,或許中午會午睡二三十分鍾,生活規律一直如此。
“媽,在做早餐?叫阿軍、阿峰他們外麵買,多方便!”陳光良穿好衣服,對著廚房問候道。
“外麵的早餐未必幹淨啦.對了,你說今天兩名女傭要來上班,什麽時候到?”楊慧和藹的回過頭道,心裏肯定美滋滋的。
如今長子的身份,也是越來越高了,非常的光宗耀祖。
老家不少人生活過不下去,就來滬市找自己的兒子,也是安排得好好的(車行做事或建築工)。
陳光良笑道:“約好的7點半,以後便是二十四小時的住家傭人,你有什麽事情就讓她們做,不要什麽事情都搶著做,人家也會不好意思的。”
楊慧嘟囔道:“買菜這種事,我得親自去。”
陳光良笑著搖搖頭,但沒有再勸,畢竟事情要一步步來,楊慧的‘小農思想’一時半會不可能完全轉變。
這水至清則無魚,家裏的傭人難免有偷奸耍滑的,實在不能忍受就換人便是,但千萬不要苛刻指責。
楊慧又給大兒子說道:“對了,老大,聽說今年不允許過春節?”
她作為一個女人,很享受每年的春節,有不少人前來向他們家祝賀,那是一種榮耀。
陳光良說道:“我們在租界,市政府管不到。當然了,也用不著放鞭炮什麽的;家裏貼個自己寫的春聯,吃個年夜飯,誰管得了。”
由於國民政府打算在 1929年起,徹底廢除曆史悠久的陰曆新年和春節,他們的理由還特別激進:陰曆春節是封建迷信時期的產物,隻有推動陽曆春節,才能與國際接軌。
政府有規定:春節期間,販賣年貨、財神像、灶神像的,統統沒收,買賣雙方都要被抓;公然違抗政府命令,偷偷放假在家過節的,也都要被抓。
本來規定是規定,不一定要執行。
但恰恰很多地方政府,為了迎合南鯨政府,隻會變本加厲,至於順便斂財也未必可知。
當然,有壓迫自然就有反抗,總之今年肯定是碰撞的一年。
“喔,這不讓人過春節,這真實瞎搞!”
“您可不要出去亂說,滬市的特務多!”
嚇得楊慧頓時閉嘴,再也不敢埋怨。
陳光良並沒有放在心上,這事最多兩年時間,等到1931年便會恢複正常,畢竟這激起民間的反抗是必然的。
家裏活動一下筋骨,又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看了一會書報。
老二陳光聰若是有什麽學習的問題,也會一並向他請教。
剛吃完早餐,兩個女傭就已經在保鏢阿軍的帶領下,敲門走進來。
“陳先生”
“兩位阿姨,以後家裏就麻煩你們了,這是我媽楊女士”
請的兩位女傭,都是車行的家屬,他麵試了很多位,最終選擇了兩個三十來歲的住家保姆。
年齡不能小也不能大,三十多歲是最合適的。
安排好女傭的事情,陳光良才起身去上班。
嶄新的雪佛蘭汽車,就停在小區的弄堂,路上有鄰居,大家也會問候一聲。
坐上汽車,陳光良還得親自駕駛,畢竟屬下們才領取駕照,他不是很放心。
平常讓他們開著車去辦事,多練再說。
上午九點多,在長江車行的基地上,十輛‘三輪黃包車’整整齊齊的擺放在一起。
今天是首批‘三輪黃包車’上路的日子,為此陳光良特地邀請了章其華教授,以及《東方日報》的記者,一同來見證。
“章教授,麻煩您為《東方日報》寫一篇文章,關於這個‘三輪黃包車’上路的事情。”
此時,‘同昌車行製造廠’和‘長江車行’也僅僅是說服‘公董局交通科’和‘市政府交通科’讓他們這十輛車上路進行測試。
所以陳光良接下的動作,是要‘掀起一股輿論’讓所有人同情人力車夫的‘勞累所致的疾病傷殘’,這樣一來,更先進的‘三輪黃包車’就會得到社會的認可,政府的支持替換。
章其華連載《駱駝祥子》已經完結,去年底又出了單行本,銷量很不錯。此時的他,可謂名譽加身、金錢加身,收獲頗多。
當然,他始終對人力車夫這個群體是報以同情的心態,所以當聽聞‘三輪黃包車’已經研發成功時,心情是非常高興的。
“好,我會不留餘力來推動這件事的!”章其華當場滿口答應道。
雖然這裏麵有著商業的元素,但對於這種事,章其華覺得自己是非盡全力不可。
陳光良隨即說道:“那您請坐上前,讓人帶著你體驗一番,看看是不是真的省了車夫很多的勞力。”
“好,那我今天就體驗一番。不過說實話,這一看我就知道這是個很偉大的創新,就是價格150大洋,對很多車夫是很貴的。”章其華感歎道。
時間一長,陳光良已經成為資本家,他雖然依舊是自己的朋友,但自己依舊會堅持自己的立場。
本來一輛黃包車,就讓很多車夫望塵莫及,而如今一輛三輪黃包車,價格足足是兩倍,那麽注定不是窮人可以買得起的。
當然,還有牌照的事情。
陳光良坦然說道:“這就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一輛自行車加一輛黃包車,本身就是兩個產品結合在一起。更何況,現在牌照集中在各大車行的情況,已經是更加集中。所以說,光有車還不行的!”
文人就是太過理想化,當然這個社會又非常需要他的理想。
章其華感歎道:“這倒是!不過,如今你總算解決了一件事,隻要以後全國的黃包車普及三輪,那這些人力車夫的身上傷病會少很多。”
說完,他走上三輪黃包車,開始體驗起來。
陳光良又讓記者坐上一輛三輪黃包車,拍些照片作為新聞素材。
隨後,十輛三輪黃包車魚貫而出長江基地。
這十輛三輪黃包車,是D項目替換的車(24輛車),這個項目陳光良占股95%,剩下的在李超手裏;所以購車款的1300大洋,是準備分期六個月還清的,相當於每個月償還200多的車款。
租金也沒有漲,‘三班倒’總計1個大洋一天一輛車,畢竟陳光良也不忍心漲租金的。
實際上是可以漲的,畢竟這十輛車如此拉風,車夫的收入是肯定漲不少的,而且車行還培訓了他的騎車。
所以,哪怕是‘長江車行’換車,也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兩年時間都不一定換完,畢竟購車款是一筆很大的數字。再加上,也得考慮政府方麵的支持,大量的三輪車才能合法上路。
因為快過新年,陳光良也主動想給自己訂購一套好西裝,所以下午驅車來到南鯨路上。
在南鯨路上,有很多‘奉幫裁縫’,即浙江奉化出來的裁縫,非常有名。而這些裁縫店的老板,基本都是姓王,因為是一個叫做王才運的裁縫帶出來的。
而這個王才運是‘榮昌祥’的老板,當年還給國父定做世界上首套‘中山服’。這裏麵有個典故:當初按照國父的要求,已經流傳得很廣了。
直翻領,表治國嚴謹;
四貼袋,表“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
袋蓋筆山形,表重視知識分子;
五粒紐子,表五權憲法,即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
袖口三粒紐子,表三民主義,即民主、民生、民權。
背片不開縫,也有講究,據說表和平統一之大義。
因為是國父先生定做的服裝,所以又叫做‘中山服’。
自此之後,榮昌祥便開始名聲大震。
陳光良將汽車穩穩的停到榮昌祥店鋪門口,這是一座三層樓格局。
走進榮昌祥,隨即他受到專人的接待,一會兒一名老裁縫便開始給陳光良量身。
“陳老板是做什麽生意的?”
“嗯地產、報業,這裏是我的名片,到時候好了之後可以打電話給我!”
老裁縫王和生連忙雙手接過名片,看了一眼後,故作驚訝的說道:“原來您是長江地產、《東方日報》的老板,有失遠迎!”
陳光良客氣的說道:“小老板一個,算不上什麽,你們這榮昌祥連國父都曾光顧,我算得上什麽!”
他從進門開始,也沒有受到什麽輕視,人家一視同仁的服務就做得很好,他也不想搞什麽特殊。
不過一般裁縫量身定做西服時,總會溝通顧客是做什麽生意的,這樣更好的了解顧客的愛好,僅此而已。
老裁縫很客氣的說道:“我們做生意的,開門都是尊客,國父當初是前老板接待的,我們也不知道具體的情況。”
“你們換了老板?”
“也不算換,前老板正常退休,將這家店交給外甥女婿王宏卿先生繼續經營。”
好家夥,這不就是娶了自己的表妹,即是前老板的外甥,又是前老板的女婿。
看來這個時代,還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且還都姓王。
同姓不結婚,這是不可能的,據說王才運的那個地方,基本上都姓王,要是同姓不結婚,很多人都娶不上老婆了。
接下來,老裁縫又問一句:“陳老板平常是放左邊,還是右邊?”
這是一句暗語,但很多訂造西服的人都明白,裁縫問的是‘鳥’!
陳光良說道:“我一般放左邊,不過王師傅,我這個有點大,麻煩訂造舒服一點!”
老師傅麵色不改,盯了陳光良下檔幾眼,隨後說道:“好,陳老板天賦異稟。”
陳光良點點頭,這事本來是件自豪的事情!
一番量身後,陳光良便告辭,布料已經選好,都是進口的料子,這次他一全套足足花了600大洋。
相當於普通人四五年的薪水,折算後世的價格就是二十萬一套。
這還不算是最貴的,1200大洋一套都有。
陳光良倒不是追求享受,但有時候一套好西裝,是商場的必備行頭,特別是這上海灘,什麽都講究‘腔調’。
他本人對穿著沒有太大的追求,有一兩套好的就行。
就好比他的第一套西裝,現在還經常穿,可能再過五年時間,他還穿在身上。
將陳光良送到門口後,老裁縫目送陳光良開著汽車離開。
“和生師傅,這位老板是做什麽生意的?”老板王宏卿上前詢問道。
有些奇怪,開著汽車,有自己的保鏢,卻不請一個司機。
很年輕,但氣度不凡,眉宇間的貴氣是藏不住的(自信吧)。
王和生當即說道:“他說是長江地產、《東方日報》、長江車行的老板,這是他的名片,叫我衣服好了通知他來取。”
王宏卿結果名片,當即說道:“原來是他呀,這可是滬市新晉的有錢人,他的長江地產去年造了上百幢洋房,最近他又進入報業,《東方日報》一創刊就銷量過萬.”
對於商界的人物,本身就是一個圈子,王宏卿當即對陳光良的一些事情了如指掌起來。
“那真是個人物呢!”王和生感歎道。
他剛剛並不知道陳光良有多厲害,純粹是覺得應該不會差。
王宏卿說道:“何止是個人物,人家是白手起家的富豪,兩三年時間就冒出來了,這才是了不起。對了,年前一定要給人家做好,到時候我親自送上門。”
“好的,老板。”
王宏卿的嶽父,也就是榮昌祥的創始人王才運,當初被人稱之為‘包袱老板’。
當年,王才運做裁縫,不做坐商做行商。人稱“包袱老板”。
啥意思?就是手裏拿隻包袱,裏麵擺點料作,到處跑,主動到需要做西裝的顧客屋裏去當場量體裁衣,再送貨上門。
這樣一來,他賺到的鈔票肯定比坐商多,據說他的“第一桶金”就是這麽撈來的。
有了‘第一桶金’,王才運又在南鯨路上看到一處空著的門麵,結果正好是同鄉‘大地主’虞洽卿的,結果憑借同鄉人的幫襯,王才運在南鯨路這個黃金地段站住腳。
王宏卿現在也學到了一些精髓,對於一些大人物,都是親自上門量身訂造,又親自送上門的。這個‘親自’不是財閥,而是他這個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