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成功的身份

字數:6860   加入書籤

A+A-


    《東方日報》的第十二天,銷量繼續在28000左右,陳光良懸著的心,逐漸放下來。
    隻要最近一個月時間,能維持在在20000~30000份的日銷,那接下來《東方日報》隻會繼續增長,遲早都能50000份以上。
    追趕《新聞報》和《申報》,陳光良還不敢誇這個海口,因為這個時代的報紙,你沒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以及各種進步的言論,是很難做到《新聞報》和《申報》那樣。
    當然,《東方日報》也有很的優點,是《新聞報》和《申報》沒有的。
    如果不是陳光良不想惹火上身,那麽憑借《東方日報》的風格,絕對是橫掃全國的報紙,就好比是後世默多克的傳媒帝國初期。
    正因為如此,已經有人開始批評《東方日報》太俗,當然這隻是極少數人的聲音。
    翌日。
    《東方日報》刊登了‘恒昌車行製造廠推出三輪黃包車’的新聞:作為‘駱駝祥子’的作者章其華教授,親自體驗了三輪黃包車,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三輪黃包車大大的節省了人力車夫的力氣,一旦普遍使用,那麽人力車夫的壽命將大大提高。
    就是這個輿論,是陳光良需要的!
    雖然他隻占同昌車行製造廠的30%的股權,但同昌車行製造廠不僅生產三輪黃包車,也生產自行車,潛力是非常大的。
    某處街道。
    一些車夫圍著一輛三輪黃包車,有人吃味的說道:“我說這個車有沒有牌照?”
    作為經過專門培訓的車夫陳炳,此時得意的說道:“大照會車牌,怎麽會沒牌,全上海都可以跑!”
    有車夫嘖嘖的說道:“把自行車和黃包車組合在一起,這真TMD是個好辦法,要是我們車行換成這個車,以後就不用那麽費力了!”
    吃味的車夫說道:“別想得那麽美了,要真是車行換了,還不得加我們的租金。這玩意挺貴的吧?”
    陳炳說道:“就一輛黃包車加一輛自行車的錢唄,不過租金是一樣的,沒有加租。”
    眼見有客人前來,陳炳招手道:“先生,新車請上座!”
    顧客一愣,看到三輪黃包車,好奇的問道:“這車能坐嗎?”
    陳炳說道:“保證能坐,新發明的玩意,有牌照的,又快又穩!”
    顧客終究是很好奇,選擇坐了上前。
    陳炳騎著車,瀟灑的朝著目的地蹬去。
    “有這玩意在,搶生意也是件好事啊!”
    “何止呢,主要是省力氣,以後再也不需要那麽辛苦了!”
    “不過萬一要是我們老板不肯買,豈不是生意都給他們搶跑了?”
    “是啊,這事也不一定是好事。”
    一時間,好的壞的情況都有。
    不過三輪黃包車在路上,倒是挺拉風的。
    “那是什麽車?”
    “自行車吧?”
    “自行車不是不準載客嗎?而且自行車哪有三個輪子的?”
    “那就是黃包車”
    “黃包車不是要開人力拉嗎?這個車隻要前麵的腳蹬就行了呢!”
    一時間,三輪黃包車吸引了很多路上的人注意,成為滬市一個不大不小的新聞。
    東方報社
    “陳經理,核算出來了,現在我們的《東方日報》銷量是按照28000份算,每期的印刷成本是1200大洋。報紙的批發價格是480大洋(總價),另外每期的廣告在850~950大洋核算下來,我們已經可以實現盈利,每期大概盈利130大洋以上《商報》現在的銷量是6000份,能做到盈虧平衡。”黃春蓀匯報一個財務指標。
    陳光良露出一個笑容,不容易啊!
    這個年代的報紙盈利情況,真是一言難盡。
    不是絕對的銷量越高,利潤越多。例如《申報》銷量突破十萬份後,便已經不追求銷量,而追求的是利潤。因為報紙本身是虧損的,賣的越多,虧的越多;但廣告費會有一個度,不是絕對的你銷量越高,廣告費越高(當然十萬銷量報紙的廣告費,肯定比三萬銷量報紙的廣告費用高得多)。
    所以說,可能你銷量三萬份是賺錢的,但是你銷量四萬份就是不賺錢的,直到你銷量五萬份後,就能賺很多。
    如今《東方日報》銷量按照3萬份算,每個月可以賺4000大洋,一年利潤竟然有48000大洋。
    當然,這是毛利!
    “如果考慮到我們增加的投資成本,可能這個利潤就不存在了!”
    黃春蓀點點頭,說道:“是的,但至少可以是保證收支平衡。且一旦我們打開中原和北方的重要城市市場,利潤依舊不錯。”
    這裏麵有個事情,《東方日報》如果在北平、天津、武漢等城市發行,並且總銷量突破5萬份,利潤可能還是一年四五萬。
    很簡單,其它城市可能隻是能做到收支平衡,甚至稍微虧一點。
    陳光良說道:“不管怎麽說,隻要有錢賺,就可以有錢拿去擴張。像《東方日報》這類報紙,最終的目標,我們可以定在五萬份,並且能長期穩定在這個水平以上。”
    十萬份不敢想,畢竟這是《新聞報》和《申報》的專利,前者已經是國民政府的‘官報’,後麵一個是專門罵國民政府的,顯然都不是陳光良的目標。
    黃春蓀心中感歎了一句,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這位是真不知道5萬份的銷量有多難。他們現在是28000都還不算穩定,能保住這個成績就已經很不錯了。
    當然,跟著陳光良做事,他學會最大的本事——那就是自信。
    “北平、武漢那邊已經打開局麵,相信年後就能招募到我們自己的記者,屆時我們在全國新聞上的短板就彌補上了!”
    “嗯”
    人一派過去,就聯係其它報社,購入他們的本地消息,當然要一手的。
    之後,再慢慢招募本地記者,發展本地的新聞采集。
    最後,陳光良說了一句:“黃協理,我想讓你擔任常務董事兼副總經理,實際負責《東方日報》的具體經營。我這個總經理,畢竟隻算是兼職,我生意很多的!”
    黃春蓀絕對是一個辦報的高手,哪怕《商報》倒閉後,他也不缺門路。
    此時的黃春蓀,對陳光良也非常佩服,當即說道:“多謝陳經理的信任,我一定專心做好這件事。”
    “好,晚一點我會在管理層大會提出來。”
    黃春蓀‘報之以瓊瑤’的說道:“對了,陳經理還沒有領取報社的薪酬,這是不合理的,畢竟你有真正參與經營當中,而且還是我們的首腦。下次會議上,我建議給你應該拿最高薪。”
    股東參與分紅,但如果股東參與公司經營,就應該有‘薪資’,粵省一帶稱之為‘袍金’。
    陳光良很果斷的說道:“我還是不拿薪資了,畢竟我是大股東,股權就有七成,沒必要分成。不過,還是多謝黃協理的好意。”
    黃協理一愣,沒想到陳光良還拒絕了,很快便佩服的說道:“陳經理高風亮節!”
    這話說得沒錯!
    自從陳光良不缺錢後,他在所有企業都不領薪資了。
    當然,合夥的企業也不多。
    待黃春蓀離開後,陳光良還在思考《東方日報》的事情。
    這份報紙,如今受到很多人的關注,甚至一開始杜月笙就開始摻和進來,說是借錢,怕是想拉攏甚至插手。
    洪雁賓算是杜月笙的得意門徒,但賬畢竟是分開算的,所以杜月笙的那三萬借款,恐怕是個燙手山芋。
    好在,陳光良這個人不死板,有人送錢就接下來。
    等《東方日報》的銷量突破3萬份,等東方報社在北邊和中原建立新聞網點,甚至在當地發刊時,就將杜月笙的3萬大洋轉變成股權。
    引狼入室算不上,最多是讓杜月笙插一腳而已。
    更何況,如今陳光良在滬市的知名度更上一層樓,其實他辦報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連續一周時間,《東方日報》的銷量都維持在28000份左右,這讓陳光良基本放下心來,報業算是穩定下來。
    實際上,《東方日報》已經創刊半個月出頭,隻是正常銷售一周時間(一開始是免費提供給報販)。
    而在這半個月出頭的日子,陳光良一直有在親自培訓編輯、記者,對內容也是親自檢驗,可謂相當的勤快。
    按照陳光良的作風,很快他將從東方報業釋放自己的精力,畢竟他最喜歡的是新挑戰。
    年前的兩天,方椒伯在寧波旅滬同鄉會組織牌局,邀請了虞洽卿、謝天賜,以及陳光良。
    這一次,虞洽卿對陳光良的興趣大了很多,以前隻是同鄉情誼,如今算是真正的看重三分。很簡單,一個擁有《東方日報》的陳光良,又在地產領域取得不錯的成就,已經算是在滬站穩腳步的寧波商人。
    牌局為了照顧陳光良,打的也不算大,輸贏最多也就幾千大洋,不至於很誇張。
    當然幾千大洋的輸贏,已經是非常大的牌局,畢竟這個時代的巨富,身家也就擁有幾千萬大洋而已。
    牌局上,‘阿德哥’虞洽卿問道:“光良這發展的速度,還真是讓我們側目,他一個地產巨子,居然一躍成為報業大亨,真是意外啊意外!”
    全國一共就十三家銷量過萬的報紙,陳光良手中的《東方日報》已經是這十三家的中等報業,不得不說是個‘好倚仗’。
    陳光良謙虛的說道:“不過是一些手段而已,我們報紙目前的銷量,也不算穩定。”
    方椒伯馬上說道:“哎《東方日報》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可觀性也是非常好的,光良你就不要謙虛了。對了,你不是說要找新的銀行機構獲得貸款,今天阿德哥就在這裏,你不妨說說!”
    這方椒伯還真是熱心腸,陳光良正不知道如何開口呢!
    虞洽卿說道:“我當是什麽事情,光良的地產也做得很好,聽說還有不少愚園路土地,要是想貸款,節後可以來我們四明銀行談!”
    這樣一出,相當於是把牌局上的‘關係戶’,拉到公事公辦的地步。
    可謂非常出事圓滑!
    當然,有機會總比沒機會的好,陳光良當即說道:“那就打擾虞先生了!”
    “不打擾,都是同鄉,能給方便的,肯定是可以照顧一下的。”虞洽卿笑著說道。
    四明銀行的存款也居高不下,這本是好事,但也需要考慮資金的出路。四明銀行的優點是,旗下的地產信托做的很不錯,建造大量的洋房進行出租,回報率算是很高,僅租金收益就在15%左右。
    但陳光良這樣的借貸,左右不過是一二十萬大洋,問題不大。
    這時候,謝天賜嗡聲說道:“上次光良贏我一副地皮,今天又贏一次貸款機會,這牌桌上下都是贏呢!”
    今晚,陳光良又是贏著的,他肯定不會放水,畢竟他可輸不起多少。
    謝天賜有些懊惱,上次心一熱,就將地皮賣給了陳光良,現在幾個月才過去,滬市的地皮是一天一個價。
    很顯然,賣的很虧!
    “多謝前輩們的照顧”
    方椒伯笑著說道:“老謝,願賭服輸呢!”
    謝天賜回道:“我還不知道,隻是說這小子運氣好。”
    其實不能說陳光良運氣好,一切都是他表現出自己的價值後,運氣才隨後而來的。
    就比如陳光良辦《東方日報》成功後,不僅沒有多少絆子,反而迎來不少人的青睞。很簡單,大家都知道陳光良擁有《東方日報》後,成功不再是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