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報業巨頭

字數:5979   加入書籤

A+A-


    長江地產忙著擴張,陳光良旗下的‘維他奶’也迎來正式的發展。
    ‘維他奶’的廠房正式建成,陳光良帶領一眾職員參加了竣工儀式,對外‘維他奶’還處於秘密研發階段。
    維他奶的工廠,位於愚園路1082弄,也就是愚園路西段,占地麵積為5畝(一畝666平米),建築為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麵積達4500平方米。
    按照這個規模,實際上相當於很多占地十畝的工廠,對於生產‘豆奶’來說,基本上非常寬敞了。
    “設備都什麽時候能到?”
    聽到老板的問話,吳廣亮隨即回道:“應該還有一個月時間,就能全部到上海了。”
    陳光良思考起來!
    目前,豆奶的工藝、生產線的設計規劃,他們都已經搞出來了。
    設備到了滬市後,先要進行安裝和調試,接下來才是正式開始生產。
    預計5月份,就可以推出產品了!
    “嗯,接下來我會組建各部門,你繼續帶領人研發豆奶產品,精益求精!”
    “好的”
    吳廣亮等人隻是技術人員,對於這款飲品的推廣,可謂毫無經驗。
    好在陳光良很有把握,畢竟現代人的營銷理念,還是領先這個時代不少的。
    不僅僅如此,維他奶也算資金雄厚,陳光良前後總計投資在10萬大洋,可謂十足的‘大手筆’。其中地皮費算兩萬大洋、工廠建築費算三萬大洋,剩餘的五萬資金全部是找銀行借貸的資金,主要用於購買設備、提升技術、高溫消毒、灌裝保存、營銷推廣等環節。
    資金肯定足以,就算第一年在推廣中盈利不佳,現有的資金也能支撐下去。
    走進‘維他奶’的工廠,二層被分割成‘行政區’、‘高溫消毒區(巴氏殺菌)’‘灌裝區’,一層則是倉庫、浸泡、磨漿、過慮、調配等步驟。
    那麽接下來,怕是得大肆招募一番,畢竟現在一共才六名職員,而且都是以技術為主的人才。
    2月底,《東方日報》已經創刊足足一個月時間出頭,銷量已經穩定在27000份。
    這個時候,所產生輿論的影響,絲毫不亞於爆發在1月份的《申報》總經理收購《新聞報》65%股權。
    在1月份時,史量才暗購《新聞報》1300股,結果爆發巨大的輿論。
    目前全國雖然有1600多種報紙,但銷量最高的隻有《新聞報》和《申報》,兩家都在15萬份的樣子。
    而排名第三的《時事新報》,銷量僅三萬出頭。
    而民國政府的黨報《民國日報》,還比不過《時事新報》,銷量不到三萬份。
    與此同時,滬市的報紙份數雖然少,但卻占全國銷量很大的占比,而滬市又基本形成《新聞報》和《申報》的壟斷地位。
    所以在一月份,史量才收購《新聞報》過半股權後,不僅國民政府揚言要查封《申報》並稱史量才為反~動勢力;就是上海的各大商會,都紛紛進行反對,各大報紙也紛紛抵觸。
    《大公報》對於史量才“報界托拉斯”的舉動,列舉出其欲控製信源和輿論的三步計劃:“(一)已組織範圍內各報聯合辦事處,籌畫全同發展,提高廣告費,並辦聯合采訪;(二)設大通信社統一宣傳;(三)於不在範圍內之報紙,先以廉價招攬其拍發專電事務,使外埠報紙消息亦歸其操縱。”
    在《大公報》看來,史量才“有三個月改組新聞報,六個月統一望平街之豪語,有欲將輿論機關全部攫為己有之勢”。
    《民言報》談到史量才報業壟斷的危害說:“滬上報紙事業,本有壟斷全國之勢,再加以將來托拉斯出現,則全國之觀聽,不幾乎一網打盡乎……尚不止於商業受其影響而已,如最顯而易見之增加報費問題,敢決其必相繼而起,則又豈止全國之閱戶歸其操縱,而消息之傳遞,輿論之宣傳,非並受其操縱不可。”
    在種種輿論下,史量才最終讓出300股,持股50%;至此,他也是唯一的控股權和控製權分開的報業老板,即實際上《新聞報》最大股東是他,但《新聞報》卻控製在汪氏兄弟手中。
    此事件在1月19日定格,從信息披露至事件結束,也不過是半個月時間而已。
    可想而知,來自社會上的各種壓力,讓史量才不得不收回‘意圖壟斷上海報業’的意圖。
    等到了1月下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東方日報》創刊僅隔一天時間,就號稱銷量5萬,隨後又一直宣傳銷量在3萬。
    頓時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東方日報》,畢竟一個新報,居然超過《民國日報》,穩居《時事新聞》之後,成為全國第四暢銷的報紙。
    發行大概七八天後,有人指出《東方日報》是取巧的銷量,免費送給各大報販,讓其代加宣傳。
    當然了,《東方日報》的排版和編輯,也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給予肯定。
    等到十天後,《東方日報》銷量依舊穩定在3萬份(實際28000份)時,輿論發酵至高潮,陳光良一舉稱呼全國新晉的報業大亨,橫空出世的那種。
    《申報》。
    史量才緊急找到張竹平,表情嚴肅的說道:“竹平,你幹的好事呀,親自扶持起一個銷量3萬的新報,現在你的《時事新報》銷量也受到影響了吧?”
    張竹平雖然有些後悔,一開始賣給《東方日報》全國新聞,但後續已經收回。
    所以,張竹平表麵不動神色的說道:“先生的話,我不明白。《東方日報》能崛起,相信專業的人都可以看出來,是因為他們的新聞編輯方式、版麵創新,以及全麵的內容方式。”
    事已至此,他自然是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
    史量才也知道張竹平是不會承認,便開口說道:“反正從現在開始,我不希望看到我們《申報》的資源,流落到《東方日報》手裏。”
    這事已經算挑明了!
    停止汪英賓的職,便是給張竹平一個警告,希望他回心轉意,而如今則是公開敲打張竹平。
    張竹平此時心中也有些不舒服,《時事新報》最近銷量少了好幾千,但更不舒服的是史量才的態度。
    “史經理,我打算離開《申報》,專職我的報紙,還請批準!”
    張竹平可不是一個單純的打工仔,他在1925年就自己花了6萬大洋,購入《時事新報》;相當於,他在給《申報》打工的同時,還能管理自己的報紙《時事新報》。
    一開始自然是有好處的,《時事新報》也拿了不少《申報》的資源,所以也順勢發展起來。
    但換句話說,張竹平也算是《申報》成功的大半功勞,而且還有股權,所以這裏麵是一個共同促進的。
    不然,史量才發現張竹平還出售《申報》資源給其它報社時,就第一時間開除了。
    史量才也知道這裏麵張竹平的重要性,但如今兩人也算徹底翻臉,便開口說道:“那就做到年底,我們好聚好散吧!”
    張竹平把握《申報》太多的事情,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離開。
    “好其實我現在沒有出售給《東方日報》新聞素材,畢竟他們成長太厲害了!”
    史量才一愣,隨即說道:“這就厲害了,他們的全國性新聞是從哪裏來的?”
    張竹平說道:“人家第一時間派人去北平和武漢發展,再從其它報社購入消息,總歸是有渠道的。”
    其實,《東方日報》的新聞有不少都是從外部買的,是各種手段的買,哪怕是《申報》和《新聞報》的員工,也有賣給他們新聞的。
    《東方日報》引起巨大的關注,南鯨方麵也是急需確定《東方日報》的背景和政治傾向。
    這一天,由虞洽卿、杜月笙、陳德征三人領銜,前往《東方日報》寫字樓考察。
    其中陳德征是國黨SH市D部主任委員,也是《民國日報》的總編輯。
    此人陳光良有些印象,似乎是個‘傻子’,前世在三十年代,搞了個‘選舉中國偉大的人’,結果心一熱,就把自己也放在候選人上,事情越來越奇怪,後來他居然超過總司令,成為NO.1。
    可想而知,總司令氣得把他抓到南鯨,關了幾個月才放出來。
    有虞洽卿和杜月笙的擔保,《東方日報》自然算是良民,所以這次也就是走個過程。
    在東方報社考察一番,大家都看到這裏的朝氣蓬勃。
    虞洽卿問道:“現在《東方日報》具體的銷量是多少?”
    陳光良說道:“27000份,最近有一點下滑,畢竟我們報紙的全國性新聞,和國際新聞,都要想法設法的購買,是比較缺乏的。”
    全國性的新聞,最近北平、武漢分部建立後,倒是逐步走向正規。
    而國際性的新聞,由於史量才使了一些小手段,最近受到一些影響。
    陳德征一聽,當即說道:“這個史量才,妄圖壟斷外部新聞來源,差點讓他得逞。《東方日報》若是需要外部新聞,也可以來《民國時報》購買嘛!”
    拉攏自己?
    陳光良直接PASS掉,他才不會結交這種沒有運氣的人。
    隻要將虞洽卿和杜月笙吸納為《東方日報》的股東,那問題就不大了。
    陳光良正這樣想,杜月笙已經說道:“你們不知道,我還投資了3萬大洋給《東方日報》,光良你有困難,怎麽不和我說說,我可以去給跑趟路,購買外部新聞不在話下!”
    狗日的,借款變成投資了,這比他還主動。
    杜月笙是明著想‘搶劫’啊,說完眼神還看著陳光良。
    “多虧了杜先生的投資,才讓我們現在初步打開了全國性新聞來源,外部新聞也逐漸正常。不過最近《東方日報》還需要資金,將銷量穩定在三萬份以上,我正準備招募新股東呢!”
    既然如此,那就擴股,隻要他的股權在50%以上,而且編輯和記者都是他的‘徒弟’,那誰都不能硬搶。
    虞洽卿當即說道:“算我一個,我是很看好光良你的經營能力的!”
    陳光良當即說道:“好,那我拿個章程,重新分配一下報社的股權事宜!”
    這次考察,就這樣結束,南鯨方麵的代表陳德征隻是個過場,最終還是虞洽卿和杜月笙分得一杯羹。
    虞洽卿對報業的事情很熱情,1月份的《新聞報》事件,便是他作為代表去南鯨,從中進行了代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