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開門紅

字數:7269   加入書籤

A+A-


    長江地產的事情處理得差不多之後,陳光良總算稍微鬆一口氣。
    此次銷售122幢洋樓,總計366層,總計銷售額高達193.88萬大洋,其中首付款為58.16萬大洋。
    僅這一批項目,陳光良就獲利百萬,可謂賺得盆滿缽滿!
    而且這筆‘首付款’,陳光良亦可以動用,畢竟建築費不需要一次性付清,而是分批支付的。
    不過考慮到市場的容量,以及自己現有的土地的儲備,陳光良自然不會繼續再投入地皮。
    “陳老板,兆豐公園附近的那幅地皮,業主已經答應出售給你,開價5100一畝,總價40000大洋。”王左義又諂笑的回到陳光良身邊,早就忘記當初的不愉快。
    陳光良也需要人替自己做事,自然也不會介意王左義當初兩頭吃,畢竟他要在愚園路低調的買地,自然是通過‘地鱉蟲’比較好。
    最近,陳光良已經購入12畝愚園路中段的地皮,耗資9萬大洋;購入15畝愚園路西段的地皮,耗資8萬大洋,不計算稅在裏麵。
    “行,那就最後再拿一副地皮!”
    王左義大喜,他現在也看不出這位老板的真實想法,不知道是真想要,還是不想要,所以隻能努力的去談!
    “那行,明天我就安排簽約,您有時間的吧?”
    “有時間”
    事情談完,王左義猶豫一下問道:“陳老板,你們長江地產什麽時候再有分層的樓出售,這次我想買都沒有搶到!”
    他沒道理搶不到,隻不過是因為猶豫而錯失機會而已!
    陳光良道:“這個具體沒有時間,不過你可以和長江地產的人聯絡,有樓銷售就通知你!”
    王左義又問道:“這分層的樓,真的可以辦到房契,它不違法?”
    陳光良笑道:“我們敢這樣出售,那自然是已經搞定法律和政府方麵的問題,這個絕對沒問題的。”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恐怕一些地產公司也在四處打聽消息,特別是去工部局確定‘分層房契’一事。
    “對對,長江地產的信譽那是相當的好!”
    王左義得到想要的答案,隨後便主動告辭。
    他在陳光良這裏賺了不少中介費,如今卻準備貢獻給陳光良。比起他辛辛苦苦的賺中介費,陳光良開發樓盤無疑是在‘搶錢’。
    此次陳光良再次購入35畝的地皮,耗資二十多萬大洋,相當於手中的愚園路地皮還有98畝,另有霞飛路的20畝、威海路的10.2畝。
    其中愚園路地皮中,有5畝土地已經作為廠房,是不可能開發的,另外93畝土地都在計劃中。
    哪怕是長江車行的基地,後麵都可以去租賃地皮,這樣更有利。
    XZ路的飯店林立,這天‘維他奶’的推銷員何文清,來到‘新雅茶樓’推銷豆奶。
    “您是老板?”他眼尖的看見一名富態的中年人。
    “我是”
    新雅茶室的創始人蔡建卿,好奇的打量著何文清。
    “老板你好,我是‘維他奶’的推銷員,這是我們‘豆奶’產品,它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飲料,原材料主要為大豆.我觀新雅茶室的一樓也賣飲料,我想在你這裏放幾箱這樣的豆奶,若是賣出去才結錢。”
    蔡建卿煥然,原來是推銷飲料的,他隻是問道:“維他奶,我沒有聽過,怎麽能順便給你們放,萬一要是有毒怎麽辦?”
    確實沒有聽過,不是他故意為難推銷員。
    畢竟新雅茶室的一樓經營點心、飲料、罐頭食品等,二樓主營廣式茶市及點心,這顯然是沿襲了早期廣式茶樓的傳統,不同的是二樓大廳擺放圓形或長方形餐桌、沙發靠背椅,沿窗擺放西式茶幾和沙發靠背椅,還供應清茶香茗、咖啡糕點和罐頭食品。
    何文清經過嚴格的培訓,身上也是維他奶的‘工作服’西裝,他馬上拿出一份《東方日報》出來。
    “老板,這是他們公司剛剛做的廣告,這上麵還有新聞——維他奶,中國人自己的牛奶.我們是有工廠的,就投資在愚園路,每一瓶這樣的豆奶,都經過了浸泡、去皮、磨漿、過慮、煮沸、調製、殺菌、灌裝,全部現代化的生產工藝”
    新聞和廣告,都是今天刊登的。
    而也是從今天開始,維他奶準備先攻略滬市的500家餐飲門店,當然路邊攤不在此列。
    因為‘維他奶’現在的定價和包裝,就算中檔消費品,普通收入者是消費不起的(月薪50以下的)。
    蔡建卿來了興趣,說道:“還真是灌裝飲料,味道怎麽樣?”
    何文清連忙拿出一瓶,開了之後邀請蔡建卿品嚐。
    蔡建卿也不客氣,倒不是說他對一個推銷人員如此信任什麽的,而是‘維他奶’給他的印象實在‘很好’。
    廣告中的‘維他奶,中國人自己的牛奶’,僅這一點就會引起人的注意。
    “味道還不錯,放了糖,沒有豆漿的那種生味。你們確定沒有問題,這喝出問題來,可不得了?”
    “老板放心,我們產品都已經生產出很久,每一批我們都自己嚐試過。這個豆奶有保質期,十五天內喝了都不會有問題,我們推銷員會定期來店補貨、查看保質期,賣不出去都是我們公司承擔。”
    “行,那就放幾箱!”
    何文清立即從外麵的三輪車,搬進兩箱48瓶進來。
    接著又是希望在店內張貼海報,畢竟這是營銷的手段。
    ‘維他奶,中國人自己的牛奶’
    ‘維他奶,不止是汽水那麽簡單’
    兩句都是‘維他奶’的海報廣告詞,當然更大的廣告,自然是在報紙上大肆宣傳。
    ‘維他奶’在5月4日這一天,正式登錄滬市的各大餐館和娛樂場所,采取的是銷售員登門推銷。
    為此他們已經培訓出五十名推銷員,將以網格形式的逐條街道進行推銷,主要是存放在各大餐館裏,先使用再結算。
    也是在這一天,《東方日報》正刊的醒目位置,也堪稱了關於‘維他奶’的新聞。
    新聞中詳細解說了‘維他奶’誕生的過程:陳光良先生發現外國人長得高大強壯,而中國人羸弱多病,故從中分析得出外國人享有牛奶、牛肉較多,故體質更好.陳光良先生旨在為中國人的普通家庭提供一種經濟實惠且富含蛋白質的飲品,作為價格較高的牛奶的替代品。由於大豆被譽為‘中國之牛’,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且價格適中,陳光良先生認為由大豆製成的豆奶可以成為牛奶的良好替代品,於是推出了維他奶。
    新聞鼓吹了大豆的營養價值,也大肆介紹了‘維他奶’的優點——營養高、口感好。還有將‘維他奶’的工廠拍攝出來,這就是實力的保證。
    這事本來就算是新聞,自然不算是打廣告,所以是免費的。
    不過‘維他奶’已經和《東方日報》展開長期合作,以後自然就是廣告大戶了!
    “第二批推銷員培訓得如何了?”陳光良看著正在生產的設備,空氣都散著一些甜味和奶味,十分的迷人。
    副總經理陳世源在一旁匯報情況:“再過一周時間,他們就可以派出去往住宅區裏麵推銷。”
    這個年代人工便宜,推銷員又是拿提成,所以哪怕是養著100個推銷員,成本也不算高。
    ‘維他奶’采取這種直營的方式,能最快速度的建立起‘市場’,因為將滬市的飯店、中高檔住宅區一網打盡後,便是建立起最正確的市場。
    陳光良似乎記得,前世的維他奶一開始的銷量很差,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采取高溫殺菌,所以保質期是一天時間;同時包裝也不是瓶裝,不能確定飯店這個最大的小費群體。
    所以如今的‘維他奶’,至少也是相當於前世香港‘維他奶’在五十年代的產品、銷售水平。更重要的是,這個年代的上海消費能力,是高於五十年代香港的。
    陳光良說道:“隻要建立這兩個方向的銷售渠道,那我們就隻需要關注產品即可。市場逐步走上正軌,才是最大的檢驗標準。”“是,我們每天都會記錄銷售的情況!”
    產品、渠道、廣告,陳光良都覺得他做到了最好,不需要維他奶去‘試錯’,理論上講市場會逐步走上正軌。
    就好比可口可樂來華一年,遲遲不能銷售起來。結果陳光良提前給它改個中文名‘可口可樂’,再讓美女明星拍攝畫報廣告,取得的效果是非常巨大的。
    有時候,往往是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陳光良在工廠視察一番後,隨後回到二樓的行政辦公室。
    繼‘長江車行’、‘長江地產’、‘東方日報’之後,這是他第四個‘總經理’職位。
    ‘維他奶’工廠的生產能力,是一天生產2~5萬瓶,基本能適應未來幾年時間滬市的本地需求!
    當然這個時代的物資采購是個麻煩事,豆奶的主要材料:大豆、糖,後期都是個麻煩事。
    如果東北不被日本人占領,陳光良就考慮去東邊租地種大豆了,所以維他奶後續都要在這兩方麵遇到不少麻煩事。
    不過陳光良無需煩勞,這種事情就交給手下去做,畢竟很快‘維他奶’對他來說,隻是一門‘小生意’。
    當然這個品牌,後續要帶到香江去!
    《東方日報》率先報道一件事:某位工部局的官員,對於最近發生的‘分層銷售房屋’一事做出評論——它並不違法。
    雖然這名官員沒有透露太多的信息,但這句話也點燃了滬市的地產市場。
    以前大家不敢嚐試,那是因為擔心法律問題,如今工部局官員如此說,顯然這裏麵可以左右做。
    當然還是有很多地產公司不明白,這個房契該如何做的問題,隻有繼續深挖內幕消息。
    但不用說,滬市很快將流行起‘分層銷售’和‘分期銷售’的模式來。
    當然大地產公司和銀行,還是有些不屑一顧,畢竟他們投資建築物業,那是奔著長期收租去的。
    好比長江地產開發的一層樓,第一年頂手費便是600,租金再600,僅需要7年多就能回本,這還不算租金上漲的情況下。
    這種模式隻是適合中小型地產企業,資產在一百萬大洋以下的。
    至於未來市場‘飽和’這個問題,相信絕大多數開發商都不會去考慮。
    “陳經理,北平和武漢的《東方日報》籌備的差不多了,該如何發行?要不要也參考滬市的的方案?”洪雁賓和黃春蓀兩人來到陳光良的辦公室,並詢問道。
    陳光良少做思考便說道:“除了前七天,每天免費贈送報販1萬份外,其它活動不需要,我們的資金也有限。”
    就算如此,也是總計1萬大洋沒有了!
    目前《東方日報》如果印刷六張紙,成本在6分,而他們批給報販才1分7厘,相當於淨虧4分3厘。以滬市為例,每期都要虧2000大洋出頭。
    當然這裏沒有計算廣告費,目前《東方日報》的廣告收入已經跟上來,基本上能保持‘平衡’,即不虧錢。
    肯定有辦法賺錢的,後期報紙漲1分,就有500大洋的盈利了。
    而且現在股東們還是有點意見的,可能下半年就要考慮漲價了,畢竟申報都要3分6厘,他們《東方日報》漲到3分5厘也不過分。
    黃春蓀說到:“1萬份倒是夠了,七天也夠我們建立起一定的讀者基礎,我馬上安排。”
    陳光良點點頭,隨後他又說起一件事:“你們覺得,我們該不該趁著現在地皮價格還算便宜的時候,購買一副地皮,興建《東方日報》的總部。”
    現在的《東方日報》是租人家的物業,但如今報社也算家大業大,明年搞不好盈利個十萬大洋也有可能。
    大家投資報紙,肯定不是奔著分紅來的。
    洪雁賓笑道:“陳經理作為地產公司老板,難道不知道,現在外麵到處的地皮都漲了很多,租界的地皮很貴的!”
    陳光良回道:“隻會更貴”
    地皮漲幅怎麽也還有兩年時間,總不能兩年後再考慮總部的事情!
    洪雁賓表情認真起來,當即說道:“那就買幅小地皮,有個兩三畝就夠了!”
    很快事情又基本敲定,其他兩個股東通知一下就行了!
    陳光良的想法是,消費明年的利潤,提前花。
    畢竟貸款的利息,遠比地皮漲價部分少。
    而且《東方日報》往後幾年的利息,也無需分紅,直接拿出來修建一座報業大廈。當然,畢竟資金實力有限,最好是不能超過三十萬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