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我不急的

字數:7814   加入書籤

A+A-


    “五天售罄,狂攬220萬大洋”
    “140幢樓,420層樓,五天售罄”
    “長江地產再創奇跡,五天售樓140幢”
    長江地產再次取得驕人的成績,並被各大報紙進行報道,一時間成為滬市最熱門的新聞。
    人們也驚訝市民的購買力,這麽多房子,在這麽短時間內就售罄了?
    有些讓人不敢相信!
    陳光良本人都有些不信,然而事實擺在眼前,房子確實售罄了。
    他非常振奮,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果然能賺得盆滿缽滿。
    兩次的樓盤銷售,讓他至少賺到了220萬大洋以上,基本上已經脫離‘風險狀態中’。
    “老板,還有一些零星的谘詢者,我們都留了他們的聯係方式,並承諾今年我們今年如果銷售愚園路的樓盤不會漲價,算是穩定了這些潛在的客戶!”郭德明興奮的說道。
    公司賺的越多,他們的年終獎越大。
    按照目前的情況,今年公司可能會發幾萬大洋的年終獎,他們這些管理層收入一定會超過去年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如今長江地產已經成為滬市最有名氣的地產企業之一,他們作為管理層或職員,也是非常榮耀。
    陳光良滿意的說道:“嗯,挽留住他們很有必要。另外,你們財務部和信貸部,一定要將每一筆分期款項收回,不要出現紕漏。”
    其實他為了最大限度的釋放市場,選擇首付款30%,分24期;要知道前世的霍英東開發的第一個四方街600幢樓房,首付款是50%,然後是建完就已經全部收取完畢,俗稱‘售樓花’。
    所以長江地產是有存在一定風險的,特別是一年後到了辦證環節。
    但陳光良比較自信,畢竟他豢養了一支‘暴力隊伍’,敢欠他錢的不多。再加上,辦完證後,第一時間扣留在手中。
    “明白,兩個部門一定把好這關!”
    “好,晚點我們一起再開個會,布置下步的工作。”
    “那我先下去忙了”
    這一次的建築工程,除了中段的30幢樓,交給華信建築外,又重新找了一家建築公司。
    後麵的事情,對於長江地產來說,也算是要忙一陣。
    不過大家忙得很開心,畢竟老板承諾年底分紅是利潤的3%,這可是一筆大數字。
    嚴智多、方椒伯兩人,來到陳光良在長江地產的辦公室。
    陳光良在一張會議桌上,邀請兩人坐下,三人準備討論關於‘南京西路和江寧路’這個占地62畝的項目。
    此時的情況是,陳光良隻是以長江地產的名義,交了一部分撻定,正式交易還得等到11月份。
    “方公,嚴伯父,這是這幅地皮及周邊的地圖,我已經讓人描繪出來。”陳光良攤開一幅地圖在會議桌上,隨即便準備講解開發的思路。
    “首先,我們要在這裏築一條路,就叫南匯路,這樣一來,我們相當於把商業部分和住宅部分,稍微進行了區分。”
    “其次,這部分是住宅部分,差不多是50畝地皮,我準備兼150幢四層樓高的小洋樓,相當於600層住宅,臨街也做店鋪,每幢平均售價1萬大洋,這便是600萬大洋。僅這一部分,就可以讓我們賺到200萬大洋。”
    小洋樓有兩層的,也有三層、四層的,最高一般不會超過五層。
    同樣,像一般的公寓也是四層樓,例如孫春生開發的‘太陽公寓(後世也叫這個名字)’,便是四層樓呈現一個‘口’,中間是一個幾百平方的花園。這個‘太陽公寓’,新華夏在住房緊張的時候,還加蓋了三層,這種情況後世很普遍的現象。(也充分說明一件事,這個時代都可以保證建築質量,後世卻不能全部保證)
    方椒伯和嚴智多聽得激動不已,這賺錢怎麽就和搶錢似得。
    嚴智多當即問道:“需要投資多少?”
    陳光良說道:“理論上講,也就是260萬大洋,就是個地皮錢(含稅和傭金),其餘我們是通過分期、分層來完成資金的籌集。地皮費我們差不多算260萬,住宅建築費在100萬,再加稅等,總計投資就在400萬。僅這部分,我們就算是賺到了想賺的,甚至超出。”
    投資額按照260萬來說,自然就賺了70%多!
    投資額按照400萬來說,自然就是賺50%!
    當然對於長江地產來說,其實143萬的貸款,也會產生15萬的利息成本,嚴智多和方椒伯則沒有貸款利息。
    嚴智多又主動問道:“那這個商業部分,你是打算怎麽安排的,莫非還準備經營飯店?”
    陳光良當即說道:“這個飯店可以翻修,重新經營,正好我對經營飯店感興趣;旁邊我又畫出一幅地,占地4畝(一畝666平米),我打算修建一座酒店式服務公寓,長期收租.”
    大華飯店的建築物,占地是2000多平方米,也就是四畝不到;公寓占地四畝,還剩下四畝則是小廣場。
    這樣一來,吃飯、住宿都解決了。至於購物,當然是一些臨街住宅,是商住樓。
    缺寫字樓?
    並不缺,一些臨街的房子,一樓可以是商鋪,二樓一樣可以辦公,三樓還可以睡覺,這叫商住樓。
    聽著陳光良的規劃,嚴智多和方椒伯顯然都沉浸其中,最後便是露出喜色。
    最後三方約定一個時期,成立一家新的地產企業,專門從事開發這個項目。
    事情談完,方椒伯先行離開。
    陳光良陪嚴智多坐在沙發上喝茶。
    “對了光良,仁美的三姑姑打算9月初旬在大華酒店舉辦婚禮,男方是外交部情報司副司長楊光泩,到時候你一定要來參加!”
    嚴仁美有七個姑姑,四個叔叔,但‘嚴氏三美’是指嚴子均的正房所生的三位姑姑,個個學曆高,嫁的也是知識分子,所以這三個姑姑是她學習的榜樣。
    其實這一點來看,陳光良都不太符合嚴人美的擇偶標準,所以他直接走嚴智多這條路,顯然更容易點。
    當然另外一方麵,陳光良擁有《東方日報》,又開始發表‘詩’、‘商業文章’,也是希望為自己拉點形象上前。
    陳光良當即說道:“我一定到對了,大華飯店的副總經理高誌超和我熟悉,到時候我讓他盡心一點,務必讓新人雙方滿意。”
    嚴智多心中不由得高看陳光良幾分,這第一人家尚且沒有交割,那邊的高層已經倒戈過來,相當於穩住了大華飯店;這第二陳光良為人處世的成熟老練,簡直讓人佩服的程度,畢竟人家才19歲多。
    “那你有心了!”
    “都是應該的就是仁美那邊,伯父不要逼得太緊,這事我可以慢慢等,正好這兩年也是我事業的關鍵年份,不急!”
    嚴智多心中更加滿意這個女婿,畢竟他看得出來陳光良臉上的自信。
    “行也是,你們都還算年輕!”
    男方都不急,他也不能急,畢竟這事也算基本成了!
    月底,陳光良來到滬南的‘同昌車行製造廠’,諸聞武陪同他考察了工作。
    “陳老板,這個就是新式的可乘坐兩人的三輪黃包車,你看,還挺寬敞的!”諸聞武高興的介紹道。
    截止到目前,同昌車行製造廠已經擁有售出和訂購1200輛三輪黃包車,而工廠正式開工才1個月時間不到。
    陳光良打量著‘第二代三輪黃包車’整體外觀和構造,也是很滿意。
    ‘第一代三輪黃包車’設計時,考慮的是讓政府接受新型交通工具,所以前前後後一共生產了大約六百輛,隨即就開始生產‘第二代三輪黃包車(雙座)’。
    其實第一代也可以坐兩人,隻不過略顯擁擠。
    如今兩種款式供市場自主選擇,都可以生產,長江車行第三批的兩百輛便選擇了雙人座的三輪黃包車。
    “這個很適合市場的運營三輪黃包車,對了,諸老板,我們其他城市的訂購如何?”
    諸聞武回道:“有人谘詢,但還沒有正式有人下單,看樣子最好是南鯨政府那邊製定製度,才能更好的推廣。另外,我們同昌車行已經在各地的銷售點上展覽,相信也會逐漸有人訂購。”
    陳光良思索片刻,說道:“正好,我最近有空寫篇文章,希望繼續通過輿論來主導周邊城市的需求。”
    諸聞武頓時高興的說道:“還是陳老板的影響大,效果一定更明顯。”
    陳光良也對著諸聞武說道:“諸老板也可以多去南鯨政府交通部跑跑,畢竟放著先進的交通工具不鼓勵,也說不過去。”
    諸聞武知道畢竟自己是大股東,所以說道:“是這個理,不過要想那些官老爺發句話,怕是錢少不了,搞不好還會被南鯨政府勒索一筆。”
    直接要錢不可能,基本上是買點公債,一般是這種情況。
    陳光良點點頭,說道:“合理的話,也是可以的,相信我們所有股東都可以理解。”
    諸聞武咬咬牙的說道:“行,那我晚點再活動活動。”
    其實這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如今他們做實業的,都免不了被南鯨政府敲詐。
    陳光良倒還好,畢竟才剛剛冒頭,而且基本懂行的人都知道,他是‘空心大佬’,目前負債很高。等過一段時間,自然也不會幸免。
    當然,破財免災,陳光良肯定不會對著幹的,更何況他好歹是個報業大亨,多多少少有些情麵在。
    接下來,諸聞武又為陳光良介紹道:“這是三輪黃包車的豪華款,專門供那些私人用,已經有人訂購和谘詢,我覺得也是個不錯的市場。”
    這個時代不是人人都買得起汽車,很多有錢人也是購買黃包車,然後請人拉車。
    如今三輪黃包車出現,總歸是要替代這種私人黃包車的。
    諸聞武指的是頂上加個棚子,車夫和乘坐的人都不用淋雨,後排可坐兩人,確實應該是有市場的。
    和諸聞武溝通一番,陳光良便離開同昌車行製造廠,這裏畢竟隻是參股30%,不算他的事業。
    當然這裏每年產生的利潤,可能是二三十萬大洋,他分紅下來,也有好幾萬大洋,積累下來,也是很不少。
    回到《東方日報》,陳光良便執筆開始寫文章,準備在報紙上發表。
    《論三輪黃包車的先進性和必要性》:文章從各方麵來分析,三輪黃包車應該取代人力黃包車的因素。
    一:人力黃包車夫的生活條件惡劣,平均壽命不到40歲,反映了社會的殘酷現實和普通民眾的無奈。
    二:三輪車是華夏人民的獨創,將腳踏車與人力車合二為一,車夫由拉車變為騎車,大大減輕了體力消耗。
    三:三輪車相較人力車更為簡便、載客舒適,技術要求也不高,更是符合政府倡導的‘人道主義’。
    四:倘若發生戰爭,敵國封鎖海麵,汽油難進入華夏,屆時三輪黃包車將發揮重要的交通作用,三輪車也可以作為運輸工具。
    文章寫到最後,陳光良署上自己的大名。
    這是他第一次親自發表關於‘三輪黃包車’的文章,之前倒是發表了關於‘豆奶’可以增強華夏人體質的文章。
    不一會,恰好黃春蓀、張靜廬兩人聯袂走進來,兩人是《東方日報》的實質經營者,反倒是陳光良更像是‘大股東’。
    “陳經理,我們在海外的聯絡已經建立起來,包括倫敦、舊金山、紐約、香港、星島、菲律賓都建立了聯絡。”黃春蓀匯報道。
    所謂的‘聯絡’,並不是派記者出去,而是招募當地的華人,再和駐外政府職員,達成一係列的合作方式,重大新聞通過越洋電報來傳遞。
    這樣一來,就能比其他購買的方式,更快,更全麵的了解國外。
    《東方日報》不是第一個這樣做的,《新聞報》已經有這種網絡了。
    陳光良點點頭,說道:“我們補上最後一個短板了!”
    他們是補上短板了,但《申報》和《新聞報》確是原地踏步,兩家報紙現在13萬份都難上;相反,《東方日報》穩居8萬份,距離是拉近了。
    接下來,陳光良又詢問了印刷廠的事情。
    “印刷廠的發展不錯,現在每天替外麵的印刷2萬張大紙,深得同行的信任。”
    “記得也不要什麽東西都印刷,特別是關於切記。”
    他不想惹麻煩,也惹不起!
    “這個我們知道的,已經交代清楚。”
    最後,陳光良將自己的稿子遞給張靜廬,說道:“替我發表一下,有什麽文字不足的地方,可以幫我潤色一下。”
    張靜廬笑道:“陳經理的文字功底,已經勝過一些大學生了,基本都不用我們潤色。”
    話雖如此,但他們編輯部還是會潤色的,話是說給陳光良的而已。
    “我才讀多少書,還要學習喔!對了,我找找一名法語老師,你們要是有門道,就替我介紹下!”
    “行,這個沒問題!”
    法語、日語、粵語,是陳光良下一步的語言選擇,估計三五年內能熟練。
    學日語可不是為了當漢奸,而是有備無患,將來好打鬼子。
    陳光良想了一下,將來先去香港,再去奧門,再回香港,這個隻是‘家族的遷徙’。他本人可能還會在‘孤島日期’、‘JF時期’都可以回滬市公幹,甚至內地和重慶將來也會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