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勢不可擋
字數:3566 加入書籤
這些話語,伴隨著華軍不可戰勝的現實威脅,不斷侵蝕著德川康統治集團的凝聚力。
猜疑和自保的情緒如同瘟疫般蔓延。不斷有豪族暗中與華軍聯係,表示願意在適當時候“起義”;
軍營中也開始流傳各種動搖軍心的言論,甚至發生了數起小規模的部隊嘩變或逃亡事件。
…………
與此同時,華朝海軍艦隊也沒有閑著。
龐大的艦隊時常組成小編隊,如同幽靈般出現在德川康控製的海岸線附近。
那些如同海上城堡般的巨艦,以及甲板上密密麻麻、閃爍著寒光的炮口,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心理威懾。
偶爾,為了“演練”或“清除障礙”,某艘炮艦會對著海岸上一處無人或者僅有象征性守軍的廢棄哨所、礁石,進行一輪齊射。
轟隆隆——!
震耳欲聾的炮聲遠遠傳來,即使隔得很遠,也能感受到那毀滅性的力量。
看著遠處騰起的煙柱和火光,海岸線上的倭國守軍無不麵色發白,兩股戰戰。
他們無法想象,如果這些炮彈落在自己堅守的城牆上,會是什麽下場。
這種“外科手術式”的精確示威,成本極低,效果卻極佳。
它反複提醒著每一個德川康的部下:抵抗是徒勞的,華軍擁有隨時將他們從世界上抹去的可怕力量。
…………
麵對這套組合拳,德川康又驚又怒。他試圖反擊,下令嚴查檄文流傳,抓捕散播“謠言”者,甚至以連坐法威懾百姓。
他公開斥責德川櫻子是“認賊作父”、“德川家的恥辱”,華朝皇帝是“侵略者”,試圖重新凝聚人心。
然而,先入為主的負麵印象已經形成,他的辯解顯得蒼白無力,反而更像是一種氣急敗壞的掩飾。
他越是高壓鎮壓,底層的反彈和恐懼就越強烈。
猜疑鏈已經形成,德川康看誰都像是潛在的叛徒,越發倚重少數心腹和直屬部隊,這又進一步加劇了其他將領的不滿和離心傾向。
征收糧草的隊伍遇到的阻力越來越大,豪族們紛紛哭窮;
軍隊的士氣持續低落,逃亡現象屢禁不止;就連他所在的江戶城,也彌漫著一種壓抑和恐慌的氣氛。
德川康感覺自己仿佛陷入了一張無形的大網之中,越是掙紮,束縛得越緊。
他的統治根基,正在華朝發動的這場無聲戰爭中,被一點點掏空、瓦解。
軍心浮動,民心背離,曾經看似穩固的北方政權,已然風雨飄搖。
蘇淵的攻心之計,未動一兵一卒,已讓德川康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為後續的軍事進攻鋪平了道路。
…………
瀨戶內海,宛如鑲嵌在倭國本州與四國之間的璀璨碧玉,但其入口處的‘嚴島’,卻如同守護這片內海的猙獰巨獸。
此地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地形險要,易守難攻。
德川康在此投入重金和大量人力,修建了密密麻麻的炮台、箭樓、塹壕和營寨,駐紮了其麾下最忠誠、裝備最精良的八千守軍,配備了大量仿製的“雷公炮”和強弩。
守將小西行長,以勇悍和頑固著稱,是德川康的死忠分子。他堅信,憑借嚴島的天險和工事,足以讓任何來犯之敵撞得頭破血流。
然而,在九州大本營的沙盤前,蘇淵的手指卻穩穩地點在了嚴島之上。
“欲破德川康,必先打開瀨戶內海之門戶。拿下嚴島,我軍艦隊便可縱橫內海,將其腹地一覽無遺,擇地而擊,德川康的防線將處處受製。”
蘇淵的聲音冷靜而篤定,“此戰,務必雷霆一擊,速戰速決,打掉德川康最依仗的屏障,亦徹底擊垮其軍心士氣!”
作戰任務交給了以勇猛敢戰著稱的海軍都督同知李公明,代號——“龍怒”!
…………
進攻選擇在一個海麵起霧、月色朦朧的深夜展開。能見度低,利於隱蔽接近,但也增加了航行和作戰的難度。
子時剛過,華朝海軍一支由十艘最新式“怒濤級”快速炮艦組成的分艦隊,在李公明的親自指揮下,如同幽靈般悄然駛近嚴島主炮台射程的邊緣極限處。
“目標,敵軍正麵炮台!校準諸元,三輪急促射!開火!”李公明站在旗艦“揚威號”的指揮室內,果斷下令。
轟!轟!轟!轟!
華軍炮艦側舷火光迸發,雷鳴般的炮聲瞬間撕裂了夜的寧靜!不同於德川康軍隊的實心彈,華軍發射的是威力更大的***和***!
炮彈精準地落在嚴島正麵的炮台群中,爆炸聲震耳欲聾,火光衝天而起!
堅固的炮壘被炸得碎石橫飛,好幾門“雷公炮”直接被掀翻或炸毀,守軍被這突如其來的遠程精準打擊打得暈頭轉向,死傷慘重。
“八嘎!是華軍的炮艦!快!我們的炮呢?還擊!還擊!”小西行長從睡夢中驚醒,衣衫不整地衝出來,聲嘶力竭地吼叫著。
嚴島守軍的炮火開始零星地還擊,但由於射程劣勢和遭受突然打擊後的混亂,他們的炮彈大多落在了華軍炮艦前方的海麵上,激起一道道徒勞的水柱。
正麵炮擊吸引了嚴島守軍所有的注意力。然而,這僅僅是佯攻和壓製。
真正的殺招,來自於黑暗和迷霧籠罩的嚴島側後方——那是一麵近乎垂直、被海浪拍打了千百年的懸崖峭壁,被認為是天然的屏障,守備極其薄弱。
…………
就在炮聲響起的同時,數十艘沒有任何燈火、塗成暗黑色的小型突擊登陸艇,依靠槳櫓無聲劃動,貼著峭壁陰影,悄然靠近了預定地點。
厲風,這位華安軍指揮使,此刻親自帶隊。他與其他數十名身手最為矯健、精通攀岩格鬥的華安軍高手,口銜利刃,身背繩索飛爪,如同最靈敏的猿猴,開始徒手攀登那濕滑陡峭的崖壁!
過程驚險萬分,稍有不慎便會墜入下方猙獰的礁石群中。
但他們訓練有素,配合默契,利用岩石縫隙和頑強毅力,悄無聲息地向上攀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