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家的和睦

字數:3728   加入書籤

A+A-


    他看著周圍,一棟棟高樓如同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寬闊的馬路鋪上了瀝青,晚上煤氣燈亮如白晝。
    他參與了這座城市的蛻變,自豪感油然而生。
    “兄弟們,加把勁!這可是給萬歲爺長臉的事兒!”工頭常這樣激勵他們。
    而王大錘和工友們也真心覺得,自己多流一滴汗,這城市就變得更像皇上描繪的那個“新時代”,他們的日子也就更有奔頭。
    休息時,他們蹲在工地旁,吃著大白饅頭就著肥肉片,聊起皇上,都是一臉崇敬:“皇上爺是真龍下凡啊!不然哪懂這麽多?又是機器又是蓋樓,帶著咱窮人過好日子!”
    …………
    即便是城裏最古老的茶館,談論的話題也徹底變了味。
    說書先生不再隻講才子佳人、隋唐演義,而是拍著驚堂木,唾沫橫飛地講著“蘇武大帝東征倭寇”、“天工開物顯神威”、“鐵馬奔騰萬裏路”的新故事。
    每每講到精彩處,如華朝巨艦炮轟嚴島、蒸汽機車一日千裏,底下茶客們便轟然叫好,掌聲雷動。
    “要說咱們這位萬歲爺,那就是紫微星君下凡!文韜武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要不然,咱們能頓頓吃白麵?能住上亮堂磚房?能看著這鐵家夥滿地跑?”
    說書先生總結道,下麵一片附和之聲。
    許多地方,百姓甚至自發地集資,想要給皇帝送上“萬民傘”,感念其恩德。
    雖然被官府勸阻(蘇淵不喜此風),但這份心意卻真切地反映了民心所向。
    …………
    從鄉村到城市,從農民到工人,華夏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物質上的富足,極大地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和社會穩定性。
    而帶來這一切的皇帝蘇淵,在他們的心中,早已超越了傳統的帝王形象。
    他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天子,而是一位能點石成金、帶來幸福生活的“神”。
    是他的新政、新機器、新工廠,讓普通人看到了希望,觸摸到了實實在在的美好生活。
    這種崇拜是發自肺腑的,是建立在無數個像陳老漢、林秀兒、王大錘這樣普通人命運改變的基礎之上的。
    蘇淵,這個名字在百姓口中傳頌,已不僅僅是一個尊號,更是一個象征——象征著一個偉大的時代,一位帶領民族走向富強的偉人,一個如同神明般的存在。
    他的威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
    …………
    時值初夏,禦花園內草木蔥蘢,奇石羅列,本是嬉戲玩鬧的好去處。然而,一陣激烈的爭吵聲卻打破了這份寧靜。
    起因是一場“軍事推演”遊戲。十四歲的太子蘇宸身形已初具英挺之氣,眉宇間頗有乃父風範,他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三軍統帥”。
    他指派十三歲半、繼承了母親耶律嫣然驍勇性格的耶律玄為“先鋒大將”,十二歲、同樣好動活潑的蘇昊(趙嫣所生)為“左翼指揮”。
    問題出在“軍師”人選上。同樣十四歲的長公主蘇玥,性子清冷寡言卻極其聰慧,像極了母親顧傾城,她認為自己更適合此職。
    而年僅十三歲半的耶律華,雖為女子,卻心思縝密,頗有謀略,她也想擔任此職。
    蘇宸略一沉吟,選擇了蘇玥:“玥兒妹妹心思細膩,推算縝密,此次推演需穩紮穩打,由她任軍師更為穩妥。”
    耶律華頓時不服,粉腮鼓起:“太子哥哥偏心!為何每次都是玥姐姐?我的策略未必不如她!”
    她自小在北遼長大,性子更直率潑辣些。
    蘇玥隻是淡淡看了耶律華一眼,並未說話,但那眼神裏的自信卻更刺激了耶律華。
    蘇昊在一旁唯恐天下不亂,笑嘻嘻地煽風點火:“就是就是,比試比試嘛!誰厲害誰當!”
    耶律玄自然是護著妹妹的,粗聲粗氣道:“太子殿下,華兒說得有理,當以能者居之!”
    年紀更小的孩子們,如沈幼娘後來所出的蘇璿(八歲)、蘇瓔(六歲)等,則嚇得躲在一旁,不知所措。
    二公主蘇靜(趙貞所生,十二歲)性子溫和,想勸又不知如何開口,急得小臉通紅。
    蘇宸試圖維持秩序:“此乃遊戲,並非……”
    話未說完,耶律華已經氣呼呼地抓起代表“兵力”的小旗子扔在地上:“不玩了!太子哥哥根本不公!”
    耶律玄見妹妹受委屈,也梗著脖子瞪向蘇宸。蘇昊還在旁邊起哄。
    場麵一時混亂,孩子們的爭吵聲越來越大。
    …………
    就在這時,一個沉穩的聲音傳來:“何事喧嘩?”
    眾人一驚,回頭看見父親蘇淵不知何時已站在不遠處的水榭旁,麵色平靜地看著他們。
    孩子們立刻噤聲,就連最跳脫的蘇昊也老實了下來,紛紛低頭行禮:“父皇。”
    蘇淵沒有立刻斥責,目光掃過在場每一個孩子,最後落在太子蘇宸身上:“宸兒,你是長兄。此事由你處置。告訴朕,發生了何事,你又將如何決斷?”
    蘇宸深吸一口氣,知道這是父親對自己的考驗。
    他上前一步,條理清晰地將衝突緣由、各人訴求陳述了一遍,不偏不倚。
    然後,他沉吟片刻,做出了裁決:
    “耶律華質疑軍師人選,情有可原,但擲旗泄憤,擾亂秩序,有失體統,罰抄寫《禮記·曲禮》三遍,銘記‘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耶律玄,護妹心切可以理解,但頂撞兄長,言語衝撞,罰練習騎射時多負重二十斤,磨礪心性。”
    “蘇昊,煽風點火,唯恐不亂,罰清掃馬廄三日,體會勞作之苦,學會謹言慎行。”
    “至於軍師之位……”蘇宸看向蘇玥和耶律華,“此次推演,便設左右軍師。蘇玥為正,耶律華為副,相互參詳,互補短長。若再有爭議,便以實際推演結果定輸贏,而非口舌之爭。”
    這番處置,既指出了各人錯誤,給予了相應懲罰,又巧妙地解決了爭議核心。
    耶律玄、蘇昊垂頭喪氣地認罰,耶律華雖然還有些不服氣,但太子哥哥處罰有理,她也隻能癟著嘴應下。
    蘇玥則微微頷首,認可了這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