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時代的風向
字數:3666 加入書籤
在江南某小城的私塾裏,老秀才秦先生發現越來越難招到學生了。
城東新開了一家“格物小學堂”,不僅免學費,還管一頓午飯,教的不再僅僅是四書五經,還有奇怪的“算學”、“格物淺說”,甚至還有體操課。
許多家境普通的百姓都把孩子送了過去,指望孩子將來能進廠子當個技術員甚至工程師,那可比死讀書考科舉實在多了。
秦先生的孫子狗蛋也吵著要去格物學堂,說那裏有會自己跑的火車模型,還能看老師用玻璃器皿變“戲法”(化學實驗)。
“胡鬧!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奇技淫巧,成何體統!”秦先生氣得胡子發抖。
但當他看到格物學堂畢業的學生,真的被縣裏的機械修理廠高薪聘走,而自己教出的幾個秀才卻難以謀生時,他的信念動搖了。
時代的風向,真的變了。他歎了口氣,也許,是該讓狗蛋去學學那些“新學問”了?
…………
變化不僅僅發生在人和建築上,也彌漫在空氣中。
以前的城市,空氣中多是炊煙、泥土和牲畜的味道。
現在,很多工業城鎮的空氣裏,開始混雜著煤炭燃燒的硫磺味、鋼鐵廠的金屬腥味、化工廠的刺鼻氣味。
河水也不再那麽清澈,有時會泛起奇怪的泡沫。老人們會咳嗽著抱怨:“這空氣,嗆人呐!”
但夜晚的城市,卻比以前明亮了許多。
煤氣燈率先在主要街道和工廠區亮起,取代了昏暗的油燈。
雖然還遠未到燈火通明的程度,但那穩定而亮白的光芒,仿佛預示著未來更加璀璨的夜晚。
人們飯後也多了個新活動——去有煤氣燈的大街上逛逛,看看商店櫥窗裏新到的、由機器批量生產的廉價而精美的工業品。
阿福有時下班後,會抱著小孫子在工人新村的路燈下散步。
孫子指著遠處工廠區夜空中因冶煉而映出的暗紅色光芒,興奮地叫喊。
阿福則會摸摸孫子的頭,看著那既陌生又充滿了力量感的景象,喃喃道:“這世道,變得真快啊……也不知道,是好是壞……”
但無論如何,時代巨輪滾滾向前,由蘇淵親手推動的工業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重塑著華夏大地的麵貌與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一個充滿蒸汽、鋼鐵、機遇與挑戰的新時代,已然降臨。
…………
河西鄉下,老農陳老漢蹲在自家新修的磚瓦房門檻上,眯著眼看著穀倉裏幾乎要溢出來的金燦燦的麥粒,嘴角是抑製不住的笑意。
擱在幾年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光景。那時,租著地主的地,辛苦一年,交完租子,剩下的也就剛夠糊口,遇到災年,吃糠咽菜甚至賣兒賣女都不是稀罕事。
“爺爺,爺爺,你看!”小孫子狗蛋舉著一個晶瑩剔透的孫悟空糖人,蹦蹦跳跳地跑過來,小臉上滿是興奮。
這糖人做得活靈活現,價格卻比往年便宜了不少。
“哎喲,慢點跑!”陳老漢接過孫子,心裏像喝了蜜一樣甜。
如今,家裏有了自己的幾畝地(朝廷新政,低價售賣官田給農戶),用了縣裏農具廠推廣的新式犁和堆肥法,收成翻了一番還不止。
糧稅雖然還有,但比以前輕多了,而且官府收購餘糧的價格也公道。倉裏有糧,心裏不慌。
兒子兒媳都在縣城的紡織廠做工,每月拿回的工錢不僅夠一家人吃喝穿戴,還能攢下不少。
家裏蓋了新房,通了電燈(雖然偶爾停電),飯桌上隔三差五就能見葷腥,小孫子也能天天吃上零嘴兒。這日子,以前隻有夢裏才有。
“都是托了萬歲爺的洪福啊!”陳老漢的老伴兒在灶間忙著蒸白麵饅頭,炊煙嫋嫋,香氣四溢,她忍不住感慨,“要不是皇上弄的那些新農具、新廠子,咱哪過得上這神仙日子?”
陳老漢深以為然地點點頭,小心翼翼地把家裏那張粗糙印刷的蘇淵畫像(是買農具時送的)又擦了擦灰塵,擺正位置。
在他心裏,當今天子就不是凡人,那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是帶著他們窮苦人過上好日子的神!
…………
江南水鄉,曾經的繡娘林秀兒,如今是州府第一大紡織廠的女工。
以前,她在家沒日沒夜地刺繡,眼睛熬壞了,也掙不了幾個錢,婚事都因家貧而耽擱。
如今,她穿著統一的藍色工裝,操作著轟隆作響的水力織布機,雖然嘈雜,但效率驚人。
她一個月掙的工錢,比過去一年都多。
廠子裏包吃包住,宿舍幹淨明亮,還有女工識字班,她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和簡單的算數。
下了工,她和工友們可以去廠辦的澡堂洗澡,去合作社用便宜的價錢買廠裏生產的洋布、毛巾,甚至還有雪花膏。
她用自己的積蓄給家裏翻修了房子,還給弟弟交了去格物學堂的學費。
以前說親的嫌她家窮,現在媒婆都快把她家門檻踏破了。
但她反而不急了,她享受著這種能靠自己雙手掙來尊嚴和富足的感覺。
“俺現在可是‘工人’!”她心裏有股以前從未有過的底氣。
“都是皇上爺的恩典,”休息時,工友們閑聊,總會提到那位深居京城的皇帝,
“要不是皇上開這麽多廠子,咱們這些女子,哪能有今天?說不定早就被爹娘隨便嫁了換彩禮了。”
她們對蘇淵的感激是發自內心的,甚至帶著一種近乎迷信的崇拜,覺得他無所不能,是專門來拯救她們的神明。
…………
京城建築工地上,力夫王大錘正和工友們喊著號子,將一根巨大的鋼梁吊裝到位。
他渾身肌肉虯結,汗水在古銅色的皮膚上閃閃發光。
以前,他也在碼頭扛包,活累錢少,還經常被克扣工錢,吃了上頓沒下頓。
現在,他成了建築公司的正式工人,雖然還是出力氣,但有了安全帽(朝廷強製要求),有了固定的工時,工錢按月發放,一分不少,受傷了還有工傷補貼。
公司食堂的夥食油水足,管飽。他覺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