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 一個艱難的決定
字數:3660 加入書籤
熬不住了。
真的熬不住了……
斷糧已經超過七天,可是官府本應發放的賑濟,竟然還沒有到!
有人鼓足勇氣去問衙門,那裏的官老爺隻說上麵官倉沒有放糧,那便隻能等著。
可是,人是鐵飯是鋼啊!
再過個幾天,就算上麵放糧了,也隻能是放給死人。
在極度的絕望之中,那個如同魔鬼一樣的念頭,不受控製地一次次湧現出來,咧開猙獰的嘴臉,露出一個令人冰寒徹骨的獰笑,蠱惑眾人。
糧食,並非沒有。
比如這臨川縣,雖然不大,但也有數萬百姓,其中當然也不乏像劉老爺一樣的富戶。
富戶的高門大院,不論是建造結構還是堅固程度,都至少保證房屋沒有被肆虐的洪水衝垮,待洪水退去,倉庫裏的糧食雖然泡水開始慢慢發黴變質,但在這樣的大災之年裏,這些泡水的糧食,是比金子還珍貴的救命的東西。
可是,不管是劉老爺,或是李老爺、王老爺之類,他們仿佛是串通好了一樣!
一開始,這些一貫吝嗇摳門的老爺們,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大方,不論是誰上門借糧,都極為慷慨,於是很快就吸引了大批衣食無著的災民,小心翼翼地去借糧,也的確借到了一點,或是半升,或是更少,但總也能讓一家人多捱個幾天。
但問題是,官府的賑濟遲遲不到!
這半升糧食,壓根也支撐不了幾天。
當饑餓再次洶湧襲來的時候,老爺們卻不肯再次借糧,而是在話裏話外明示暗示,要用土地來換糧食。
於是眾人漸漸恍然。
先前的慷慨,隻不過是為了多吸引人去!
這些地主豪紳,真正的目的,就是要趁著災年,要吞並窮人們的土地!
可是,土地是不能賣的!
賣了土地,就成了流民。至於那些人現在說得好好的,說以後還能拿回去,這話也隻好騙騙小孩子。
時間一天天過去,災民們的肚子裏,也越來越空。
當饑餓開始威脅生命,流民不流民的,好像也不是那麽重要了……
人命關天!
再大,還能大過天麽?
這無疑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但也總要有人先邁出這一步,接下來恐怕就是從者雲集,把心中的那點執念拋之腦後。
在臨川縣的一個並不起眼的棚戶中,數百已經餓得皮包骨的災民,眼巴巴地望著周阿生。
大家似乎希望,周阿生能是這個先邁步的人。
“老周,要不你再去一趟?”有人攛掇道:“還是你最能跟劉老爺說上話,再去求一求他,哪怕再給半升稻米呢?說不定就能扛過去了……”
“對呀!第一次都給了,上次或許隻是劉老爺心情不好呢。”
“哎,說起來……你家那十畝田,也並不是什麽好地,雖說是祖上傳下來的,但現在這不是為了救命麽?就算真的換了糧食,周家的老祖宗,在九泉之下,也有個原諒。”
其實這些話,都不是心裏話。
劉老爺會開恩?
做夢吧!
大家已經漸漸看透了這場巧取豪奪背後的本質,第一次之所以給得那麽痛快,不過是想讓周阿生做一個範例,吸引更多人過去借糧,這樣之後賣地的時候,他劉老爺也會成為首選,不至於讓他們去找別人。
其實找別人也一樣,天下烏鴉一般黑的道理,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農人,哪怕說不出來,心裏也是明白的。
甚至!已經有人想得更深了一層,之所以官府那邊的賑濟遲遲未到,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劉老爺這樣的地主豪紳,跟官府那邊,已經有了某種勾結或是聯合,目的就是要用災年的饑餓,來無情掠奪他們這些可憐農人的土地!
若是這樣……隻怕他們把一粒稻米分兩半吃,苦苦等待的那份賑濟糧,永遠也等不到的。
開恩,是不可能開恩的。
眾人說著言不由衷的話,隻不過希望周阿生再次牽頭,成為第一個用土地換糧食的人。
大部分人,都是老實巴交的農人,害怕跟富戶打交道,也不知道他們看得比性命還貴重的田畝,到底能換多少錢。
所以,需要周阿生先去探一探。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如果周阿生第一個把土地換了糧食,其他人再去,好像就覺得心裏能好受一些——至少,我家不是第一個對不起祖宗的。
勸規勸,但沒有人強逼。
也不需要強逼,畢竟饑餓已經是比什麽都強大的壓力,此刻就壓在周阿生以及周家四口人身上。
不知不覺,又一個黃昏過後,夜幕漸漸降臨。
湊在一起,有氣無力說幾句話的鄉鄰,漸漸散去,回到棚戶裏扒坑一躺,蜷縮著身子,仿佛這樣積壓胃腸,能讓空蕩蕩的五髒六腑,稍稍好過一些。
周阿生一家人,依然還是倚靠著那株沒有葉子的枯樹,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陷入了一陣令人呼吸困難的沉寂。
到了做決定的時候了!
官府賑濟,恐怕不會有。
年齡最小的周家小兒子,這兩天已經半昏半醒,或許並不是因為生病,單純就是沒有吃食,餓到了奄奄一息。
哪怕所有能找到的東西,都優先給這個孩子,但他畢竟年齡太小,身體沒有什麽可以消耗的能量,對災難的抵禦能力,依然還是最差的。
反而是那個全家吃得最少的周二囡,盡管臉色蒼白腳步虛浮,卻還保持著一些精神,從前天開始,甚至替代周阿生,出去尋找一些樹皮草根之類,煮了給全家人果腹。
“其實……老李說得對,咱家那十來畝水田,的確也不怎麽樣。”周阿生仿佛是喃喃自語,目光空洞,刻意避開了家人,但聲音卻讓她們能聽得到,絮絮念叨道:“就算今年不遭災,看地裏的樣子,每畝收成也就是不到四石,跟很多人家的良田比,都是不如的。”
“這每畝四石稻穀,收上來,一共大概四十石,交了官府一部分,留在咱們自己家裏的,也就是剛剛夠吃個一年,甚至還要不夠一點……所以咱家才年年沒有餘糧,哪怕已經盡力去節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