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治標與治本
字數:6669 加入書籤
光熹九年,天下太平。
是歲,劉辯二十有三。
在劉辯的記憶中,這曾經是建安二年,曹操才迎天子未久,已經在前一年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而就在這一年,袁術稱帝。
劉辯秉行著息兵安民的政策,這一年,他隻打算執行此前已經定下的政策。
不僅要安民,也要安備受管製的基層小吏。
是以,自光熹八年年底開始,朝廷除了固定的公文,幾乎沒有額外的詔令下達。
然樹欲靜而風不止。
“昔日國家以高官貴族遷居偏遠之地,許以重賞,所為者,乃是興教化之道,定一方安順。”
“今部分大姓居於邊塞之地,累世為郡中冠蓋,卻隻為謀私,毫無為公之心。更有欺壓吏民,甚至煽動作亂者,是可忍,孰不可忍?”
朝堂之上,劉辯毫不掩飾自己的憤怒。
他也無須掩飾。
“著劉玄德持節,至南中清查不法,嚴懲不貸!”
不用派重兵,這是南中四郡後來的發展給劉辯的信心。
戲劇性的一幕是,在劉備帶著軍隊和官吏離開之後,自覺原本在南中獨一無二地連接蠻族和州郡的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的一些漢人大姓想要趁機恢複他們原本的地位,結果卻是那些以前跟他們穿一條褲子的蠻族不樂意了,最終雙方發生了衝突。
劉備、諸葛玄,和更多的跟著他們在南中耕耘的官吏的努力沒有白費。
劉備此去,隻需要收尾即可。
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
雖然南中已經屬於流放之地了,但完全可以流放到朔方或是西域嘛!
而在確定了南中方向後續的處置之後,劉辯並未到此為止,而是更進一步的問道:“此等奸惡之徒,豈是南中四郡所獨有?”
劉辯從來沒有指望所有官吏都是因公廢私的聖人,但這些世代當郡吏的士人為一己之私,而置大義於無物,那就是已經有了取死之道了。
在劉辯的質問聲中,朝堂之上一時很是安靜。
在群臣沉默了一陣之後,接替賈詡成為校事校尉的伍孚進言道:“陛下,蠻荒之邊郡偏遠,昔日校事部力有未逮,今至之,常聞有邊郡大姓視法度於無物……”
伍孚在成為校事校尉後,維持著他之前一板一眼的行事風格,說起話來,也是條理清晰。
從交州、南中說到河西四郡,講述著這些郡縣大姓的惡事——犯法之後,長吏考慮到郡縣穩定,不加過問、倚仗郡中權勢,欺壓良善……又如敦煌郡中大族,盡管這些年收斂了不少,但仍有欺壓來自西域的胡商、強買強賣之舉。
原本還有敦煌太守趙岐彈壓,然去歲以來趙岐身體便不好,請辭的奏書還沒送到雒陽,他就已經病逝在任上了。
而在趙岐病逝後,原本還有些顧忌的一些敦煌大族當即趁著這個機會變本加厲。
這些行為,最終都通過敦煌郡監察從事、正在陸續前往西域的諸王與宗室、校事郎等不同的渠道被匯聚到了雒陽。
在當下,朝廷需要議論對趙岐這位黨人出身的老臣的封賞,以及下一位敦煌太守的人選。
作為河西與西域的連接點,敦煌郡對於開拓西域的漢人十分重要。
在涼州刺史治漢陽郡的的前提下,敦煌太守掌管著漢室對於西域的後勤支援,所以,為了經營西域的大略,趙岐的繼任者必須是一個幹吏。
如今的漢室可謂是人才濟濟,要想找出一個合適的敦煌太守並不難。
可有這些問題的,何止一個敦煌郡。
趙岐活著的時候,敦煌郡的大族們表現地很安順聽話,但趙岐病逝,他們就忍不住了。
這讓劉辯不禁想得更多。
雖說天下無數百年不易之法,但他不免擔心,一旦有那麽一天,他所頒布的法令會不會也這麽被輕輕鬆鬆地違逆。
而在他目光所未能及之處,有多少豪族豪強和敦煌的大族,隻是在一時蟄伏,等待機會?
想到這裏,劉辯覺得,就算先不施行,也該試著規劃一套新的製度了,尤其是對於郡縣。
朝會結束之後,荀彧和賈詡聯袂回到了尚書台中,作為左右仆射,在尚書台擴建之後,他們有專門的辦公場所。
而在剛回來之後,荀彧就開口問道:“文和,我觀今日陛下所言,應是因敦煌郡之事對各地豪族不滿。”
“不可否認,今天下各郡國,皆有冠蓋之族,世代為郡吏,對郡中的影響過於深了。然以我之見,這未必是壞事。為了名聲,這些郡中冠蓋總會更加照顧鄉裏。”
“是啊,明麵上的確如此。”賈詡語氣平淡地說,“畢竟黔首可欺,說不得給人當牛馬了還感恩戴德呢!”
荀彧聽了,便知道賈詡誤會他的意思了,補充道:“吾並非是為了郡中冠蓋張目,不可否認,其中固然有害群之馬,然總不至於矯枉過正吧?”
“且以今之官製,郡中百石及以下官吏幾乎全是本郡之人……這不僅是定製,更是因為非本郡之人難以服眾,遑論深入鄉裏。就算除去了原本郡中冠蓋,前者既去,總有後來者。”
荀彧的意思很明確,隻要郡中的行政體係在這兒了,必然會有冠蓋之族的誕生。
賈詡自然聽得明白荀彧話中所指。
他可是知道,荀彧所在的潁川荀氏,絕對是潁川郡排的上號的大族,尤其是近些年以荀彧、荀攸、荀悅為代表的三荀,在外人看來皆是公卿之資。
荀氏早年間有感於朝廷風氣不好,最能代表荀氏的荀氏八龍中有數個終身為處士,就算當了官的,很快也會返回鄉裏,並未怎麽經營門生故吏。
當時唯一一個荀氏八龍中的高官是荀彧的父親,二龍荀緄,他因為為荀彧定下了和中常侍唐衡女兒的婚約而受到士大夫的鄙視,然他做到了濟南相……若非在荀彧兩歲的時候亡故,恐怕早就成為公卿了。而在二龍荀緄死後,荀氏便再也沒出過二千石級別的高官,直到荀爽再度入朝。
也就是荀爽去世得早,不然多一個公卿級別的大臣,即便少了些門生故吏,但將荀氏稱為潁川豪族之首一點也不為過。
可也正因為如此,對於當前的荀氏來說,現行的郡吏征辟製度是極為有利的。
因為無論是有何等追求的潁川太守,都需要征辟荀氏中人為郡吏——要名聲,荀氏有;要賢才,荀氏有;有人脈,荀氏有;要德行,荀氏還有!
如此,荀氏在潁川勢不可擋。
這也是賈詡之前誤會荀彧之言的原因之一,除了荀彧當時的話,本身就有誤導性之外。還有就是賈詡不太相信荀彧會這麽簡單的放棄他們的宗族利益。
因此在內心震驚之餘,賈詡看向荀彧的目光又多了幾分欣賞,他不禁捫心自問,換做是他,能這麽果斷地做出這樣的選擇嗎?
以往雖然經常和荀彧在天子麵前交流政見,但兩人私下裏卻沒有更多接觸,現在賈詡愈發覺得荀彧的確是一個值得交往的人。
後世總有人完全以地域論的角度認為荀彧之所以反對曹操稱公,是因為曹操從許昌遷都鄴城,進而把荀彧當成了潁川集團的代表,並且還理所當然的認為荀彧是為了潁川集團的利益而死。
卻全然忽視了以荀彧當時的地位,何必要為所謂的“潁川集團”去冒失去生命甚至牽連宗族的風險。就算不考慮自身安危,所謂的集團利益比得上宗族利益嗎?
隻以地域論說事,難免落入教條主義的窠臼,把人當作“所謂某某集團”的傀儡。
賈詡見荀彧已經有了想法,問道:“不知文若想到的是何種手段?”
荀彧答道:“我之所想,雖不足以治本,但一時治標足矣。”
“今之郡中百石及以下,皆為本郡人士。更有甚者,約定成俗,將掌管郡中官吏任免的功曹以郡中大族輪流擔任。若是二千石失察,很容易為本郡豪族所欺。是以,可將郡中功曹等官提升官秩,比二百石亦足矣。”
雖然隻提升了一級官秩,但隻要施行,就意味著郡國失去了對功曹的任免權。
要是換做以前,荀彧不敢提出這麽激進的政策,因為朝廷威嚴不振,以前個別郡國的“百姓”甚至敢聯合起來驅趕朝廷任命的二千石。
國相太守尚且麵對如此,更不要說涉及到地方大族切實利益的功曹了。
但今時不同往日。以前為了讓朝廷派出的兩千石可以壓製膨脹的地方勢力,從而不得不賦予二千石更高的權力,時至今日,二千石軍政大權一把抓,但凡有能力在郡國中做主的二千石絕對能做到生殺予奪。
如今朝廷威嚴已經通過一場場平叛的戰爭確立,是時候改變郡國治理的這種惡性循環了!
荀彧說著在他判斷中需要由朝廷任命的郡國官員——“功曹掌郡國官吏任免,戶曹掌戶籍、常兼理祭祀農桑等,兵曹掌軍事征兵,賊曹掌治安,決曹掌刑法,辭曹掌民事訴訟。”
賈詡本以為荀彧隻想就功曹做文章,卻沒想到荀彧一下子將目光投向了六個曹。
但他也不得不承認,這六曹所負責之事的確非常關鍵。
而且施行起來也不難,天下百餘郡國,就算沒有六曹的合適人選,大可以用原本的人先頂著。
加官加俸祿的事,誰要是敢不答應試試?
見到荀彧如此坦誠,賈詡不再猶豫,直言道:“文若所言,可以治標,其實我考慮過一個用來治本的辦法,隻是還未完善。”
荀彧當即好奇地問道:“還請文和不吝賜教。”
賈詡提出來,本來就決定跟荀彧直言的,當即解釋道:“這還是我觀今日之太學鼎盛,有所感觸。”
“今閥閱之家學,論及經典之道,勝過太學。然仍有閥閱大族之子弟願意入太學,何也?以吾觀之,‘經神’常於太學講經亦或是以遊學為名,隻是對外的理由,究其根本,還是近十年來太學諸生與在雒陽遊學的處士,所能接觸到的機會太多了。”
“無論是最開始的策試、鄉官裏吏,還是後來的北民南移。雖然個中必有辛苦,但於履曆之上,益處良多。又有太學諸生,常年居於太學學習經典,隻為有朝一日得通四經以進三署為郎官。”
荀彧聽著賈詡說的話,他隱約察覺到了什麽,但卻始終沒有把握到,進而期待地等著賈詡的結論。
“文若當知,這些太學生入太學之後,動輒以年為期,常年不歸家鄉。便是後期為官,亦不會回到故鄉。”說到這後,賈詡問道,“所謂豪族豪強,以我觀之,蓋大族之人,聚居一處。而倘若族中有才能者,皆少小離家,常年在外。敢問文若,此等大族,還能掌控郡國否?”
是了,常年不在家鄉的人,憑什麽在家鄉擁有一呼百應的影響力。
荀彧聽後讚道:“文和之言,實乃真知灼見。我曾聞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今觀文和之策,正合此法。”
“且如此做,亦能使文風昌盛!兩相和美,文和大才!”
賈詡則謙遜地說道:“我所說的隻是粗疏的言論,具體施為,還需要一點點完善。”
“大道已定,餘下皆不足為慮!”荀彧不吝讚美。
他進而提議道:“不若將方才之言,奏於陛下,以籌謀施行之時。”
賈詡應道:“不如你我再探究一二,稍加完善,再呈報陛下麵前。”
“善!”
三日之後,朝廷明發詔書,以郡國曹掾官秩不足以顯其重,增功、戶二曹之秩為二百石,兵、賊、決、辭四曹為比二百石。
至於升官之後,這六個曹掾的升官任免工作都要先經三公府和尚書台的手,詔書中並未提及。
又一日,劉辯親去太學,觀鄭玄講經,並於當日在太學中召見通三經者中歲高者,合三十人,試其才,皆賜位郎中,備官三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