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紛爭結束了

字數:3423   加入書籤

A+A-




    “如此說來,並非是司隸校尉主動去找董散騎麻煩,而是司隸校尉接到了舉告,這才去董散騎府上拿人,恰好碰到了董散騎的宴會?”
    雲台殿中,劉辯對牽招如是說道。
    牽招拜道:“回陛下,校事部所查便是如此,車師國侍子的確犯罪。而苦主並未去尋雒陽縣寺,亦未去找禦史台在縣中所設的府衙,徑直去尋了司隸校尉處……伍校尉的確懷疑有黨爭的嫌疑,但卻並未查到苦主背後有人指使。”
    當真是巧合?
    劉辯不太確定。
    他對牽招吩咐道:“讓伍卿繼續追查。”
    雖然劉辯很樂意看到這一切都隻是巧合,但縱觀曆史,無論何時,人與人之間的鬥爭都不曾停歇。
    不過就算紛爭不可避免,劉辯也希望能夠控製住紛爭的烈度。
    於是乎,在董府宴會的第三日,劉辯便在西園召開了另外一場宴會,遍請了來自關東、關西以及南北偏僻之地的高官名士大儒等,席間,劉辯專門與黃琬和董卓二人一起喝了一杯酒,算是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因有名士大儒參與,很快宴會便從吃喝向著討論經典的方向一去不複返。
    劉辯見狀,索性當起了主持。
    最終,宴會從白天開到了晚上,連飯都吃了兩頓,直到散場時,許多名士仍意猶未盡。
    而經過伍孚和滿寵的調查,確定了這樁事的確是個巧合,苦主確實可以找雒陽縣寺或是禦史台甚至校事部,但苦主聽聞過黃琬的名聲,這才找上了同樣能管理雒陽的司隸校尉。
    伍孚人品好,在搞情報領域表現得會差一些,但滿寵卻是個專家。
    經過兩人的論斷,劉辯也基本相信此事就是個烏龍事件了,代表著不同地域的黨爭並沒有這麽快的興起,應也無人敢在這個時候試探性地對提出重新的度田董卓發起進攻。
    一旦有人這麽幹了,那麽其遭遇的反撲將不會來自於董卓,而是來自於劉辯。
    經過了這麽一個小插曲,光熹十年看起來和九年一樣,開局便很安穩。
    ……
    司馬懿覺得自己一直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中。
    從當初天子出巡在河內郡將他帶走之際,諸葛亮就活躍在天子的身邊。相比於他,諸葛亮毫無疑問更加耀眼,一舉一動都更能牽動周圍人的目光。
    對於這一點,司馬懿倒是無所謂,相較於出風頭,他更偏愛實際的利益——沒錯,在司馬懿心中,諸葛亮就是愛出風頭的人。
    事情是怎麽變成這樣的呢?
    司馬懿想來,還是要從他自郎官被分配到雒陽當北部尉開始。
    如今的雒陽北部尉可是個讓人擠破頭都想幹的職位,據不可靠的小道消息,這個職位能助人氣運亨通。
    當今重臣曹操、劉備都幹過。
    按理說,司馬懿得了這麽一個,該興奮才是……然而雒陽縣丞是諸葛亮。
    北部尉的確是一個能幹出成績的職位,單就一個“不畏權貴”的成就就很容易刷成……然而雒陽縣丞是諸葛亮。
    雒陽在解除宵禁之後依舊大治,北部尉同樣發揮著功效……然而雒陽縣丞是諸葛亮。
    所有人都覺得這是諸葛亮的功勞,司馬懿承認,在他擔任北部尉之前,諸葛亮就已經把雒陽治理的很好了,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的功勞榮譽都是諸葛亮的。哪怕他再不在意出風頭,對此也覺得不爽。
    這天,雒陽的四部尉再度齊聚雒陽縣寺,雒陽令盧槿一如既往放權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則事無巨細地安排著各部尉的任務——
    “此前車師國侍子犯罪,苦主卻並未直接來縣寺報案,這是因為我等所為還有不足,諸位當銘記於心……”
    “近來因西域諸國國王在雒陽暫住,此地胡商又有增加……對於胡商犯罪當一視同仁這類的話我便不多說了,隻近來有雒陽市井無賴欺一些初來雒陽的胡商不知內情,坑騙錢財,須得嚴查。”
    “尤以西部尉所轄金市為罪,當在金市增派人手……”
    司馬懿聽著聽著,心中莫名有些煩躁,因為諸葛亮又開始了——在他看來,似這等巡查金市的事情,作為縣丞的諸葛亮隻需要提出要求,然後核查結果變形,若是再細心些,便告知下屬解決問題的辦法。可諸葛亮做的卻更細更雜,就差指名道姓增派哪幾個人去巡查了。
    等到諸葛亮說到北部尉時,一直覺得忍一忍無所謂的司馬懿做了一個違背祖……違背自己習慣的決定。
    他決定不裝了,攤牌了——“諸葛縣丞放心,區區無賴子,絕不敢在雒陽北放肆,小事而已,何必勞得縣丞這般關切,親力親為?”
    諸葛亮看了司馬懿一眼,他的確沒有在司馬懿的轄區聽聞此事,索性先避開不談。
    待到把所有事情交待下去後,諸葛亮留下了司馬懿。
    “仲達似乎對我有些不滿?”諸葛亮的態度很溫和,他自覺絕非剛愎自用之人。
    司馬懿既然決定爆發,那自是不帶裝的:“請孔明把似乎去掉。”
    “卻是何故?我自無凡事秉公處置,並無疏漏。”諸葛亮的確很不解。
    “孔明做事的確沒有疏漏,正相反,還細致得很。以我之見,這雒陽縣寺也不需要什麽四部尉了,自都是擺設。縣令自也不必設立,反正都是泥塑印章。”司馬懿毫不客氣地說著,“如此,還能縣寺節省不少開支呢!”
    諸葛亮這才明白司馬懿的意思。
    可他仍舊不解:“我將一眾事情安排地井井有條,不好嗎?我初來縣寺之時,也曾試過放手讓官吏們的施為,可到最後還是出現了許多疏漏,於是我便事事考慮周全,幾無疏漏,這對於雒陽的百姓也是好事啊!”
    司馬懿卻不讚同諸葛亮的理論,他說道:“讓官吏們去做,最開始肯定會有疏漏,及時監察彌補了便是,豈能因噎廢食?如此縣寺中的官吏與傀儡何異?”
    “言盡於此,孔明好生考慮吧!”
    說罷,司馬懿起身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