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1章:砸飯碗!敢不敢捅一捅大明官場的天

字數:8625   加入書籤

A+A-


    六月二十四日,清晨。
    張居正將李如鬆殺海賊是否該懲奏疏與宗室子請求出海奏疏,外加沈念的票擬,一起呈遞到了禁中。
    沈念的票擬上,有五名閣臣的聯合署名。
    小萬曆看過後,對票擬決定無任何異議,當即命馮保批紅用印。
    隨後,小萬曆就寫了一幅“海不揚波”大字。
    海上貿易要興盛,必須做到令行禁止,不能有婦人之仁。
    宗室出海,不但是對朝廷開海引銀令的踐行,還能使得宗室子有事可做,也值得鼓勵與宣揚。
    在沈念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小萬曆雖然性格仍較為自私,總盼著獨攬朝綱外,覺悟還是挺高的。
    欲成一番大功業的小萬曆,目前其實是與沈念之主張最契合的人。
    ……
    六月底,從各地呈遞的奏疏上來看,大明兩京十三省一切如常。
    在地方官府的監管下,各地皆未曾出現銀貴錢賤的情況,折銀田賦有序征收中。
    百姓沒鬧,胥吏們沒鬧,州府官員們更沒有鬧。
    當然,也出現了一些“陋習死灰複燃”的不和諧現象。
    比如:地方官員違例使用驛馬驛丁的情況再次複蘇。
    淮安、慶遠、嚴州等府的州府官與其親眷公車私用,巡查禦史上報後,張居正立即下令重懲,無一例外。
    一些官員總喜歡試探朝廷的底線。
    一旦朝廷對驛乘的管理稍有鬆懈,不出半個月,違乘之事便能成風,然後所有人都以為還能像往常那樣法不責眾,不予懲處。
    豈不知,朝廷當下的態度是:對違逆新政法令者,皆為零容忍態度。
    ……
    這幾日。
    內閣閣臣申時行一直都在閱覽張居正與沈念往昔的票擬。
    他知自己相對其餘四名閣臣而言,主張確實相對保守,撰寫奏疏時,經常與其他四人想法相背,故而決定學習一番,以使得日後內閣做事更有效率。
    待張居正致仕,申時行是最有資格成為首輔的。
    他目前也有成為首輔的想法且不想當一個窩囊首輔。
    ……
    轉眼間,到了七月份。
    京師內,熱浪滾滾,民間冰價比五月份足足翻了兩倍。
    工部、順天府、一些皇家寺廟,在京師的一些城門口、街角,設立了諸多涼茶棚,供一些體力勞動者飲用。
    這樣的天氣,在室外做事,非常容易中暑。
    工部與順天府接連下發布告,禁止官府雇傭的漕運纖夫、船工、腳夫、驛夫、馬夫等在午時太陽最是濃烈之時於露天下勞作,並號召私人雇主體恤勞工,讓他們午時能歇息一個時辰,避開烈日勞作且不能減少酬勞。
    饒是官府如此提醒。
    仍有一些貨郎、菜農、扛抬力工等冒著烈日勞作,隻為能讓家裏人吃飽肚子。
    京師內不時出現中暑的百姓,五城兵馬司的兵卒發現後,會立即將他們帶到醫館救治。
    夏日,對很多力工而言,如同渡劫一般。
    京師各個衙門的官員們。
    三月春日之時,為了曬太陽與欣賞春色,沒事兒都能在衙門外溜達好幾圈。
    而到了酷暑之時,官員們都是太陽升起前入衙,太陽落山後歸家,一步都不願邁出官衙。
    沈念身兼多職。
    有時在翰林院、有時在文華殿,有時在戶部,有時在內閣值房,幾乎每日都是汗水濕透了官服,雖然有各種冷飲子,但一冷一熱,讓他非常難受。
    他也期盼著酷暑早日結束。
    ……
    七月初五,清晨,天微微亮。
    沈念剛走出門,便見阿吉拿著一封書信快步跑了過來。
    “少爺,海老的信!”
    海瑞監察地方禦史,四處微服巡查,每兩三個月都會為沈念寫一封私信,嘮嘮家常,也聊一聊他的一些見聞。
    依照朝廷禮製,諫官是不允許私下與內閣閣臣有書信往來的,但海瑞與沈念除外。
    此乃張居正請命、小萬曆特許的。
    之所以特許。
    一方麵是因海瑞與沈念無私,絕對不會結黨成勢。
    另一方麵是因隻要聽到海瑞呈遞奏疏,不但是小萬曆,朝堂百官都會嚇得一哆嗦。
    海瑞奏事,基本都是能捅破天的大事。
    並且,海瑞之言,朝中科道官與民間百姓皆信。
    在海瑞這種人眼裏,朝堂處處都是毛病,百官各個都有問題。
    張居正擔心海瑞出言太猛,影響朝政,故而讓沈念傳話,海瑞有些事情可以先征求征求沈念的意見,而不是直接上疏。
    沈念接過書信,用手一捏,發現這次的書信比往常的兩倍都要厚。
    “想必是海老又有一些新鮮的經曆要與我分享了!”沈念喃喃道,二人當下已成了忘年交。
    ……
    片刻後。
    沈念坐上馬車,先將窗戶打開,然後撕開了海瑞寫給他的書信。
    從信封中取出信紙後,沈念發現是兩迭信。
    當即,他先將厚的信放在一旁,然後看起了薄一點的信。
    信內,海瑞先是祝賀沈念入閣,然後圍繞著沈念所主張的“先民、再吏、後官”言論,說了許多。
    海瑞是典型的愛民派,且比沈念更激進。
    沈念隻是主張:苦一苦百姓不如苦一苦官員;海瑞直接主張:百姓受苦,實因殺的貪官不夠多。
    之後,海瑞回答了沈念上封信詢問他的事情。
    先稱自己身體還非常好,然後承諾年底就致仕請辭,專職當沈言澈的老師。
    沈言澈這個月剛過完四歲的生日,年後,便算五歲。
    當下,官宦士族的孩子,五歲左右便開始入學。
    沈念依稀記得,自己五歲時,已經能熟背三字經與百家姓了。
    海瑞之所以致仕,是因為他的身體確實撐不住當下的差遣了,再幹下去,就是白拿朝廷俸祿了。
    沈念看到此話,不由得笑容燦爛。
    近日。
    申時行、王錫爵、翰林院的多個檢討、編修、修撰都想成為沈言澈的啟蒙老師呢。
    但當沈念說欲請海瑞擔任專職老師後,其他人都不爭了。
    教人先教人德。
    論品德,當今的海瑞是全天下讀書人都無法逾越的一座大山。
    隨即,沈念翻開第二封信。
    第二封信第一頁上,海瑞稱他寫了一篇時政策,但不知是不是不合時宜,便讓沈念過目一番,若沈念覺得可行,可將其交由內閣。
    這道時政策的名字叫做:《請裁天下冗官冗職策》。
    海瑞稱,自嘉靖三十年後,大明逐漸顯現出五大積弊,分別是:宗室驕恣,庶官臃腫,吏治因循,邊備未修、財用大匱。
    翻譯成白話來講就是:宗室太橫,官職太多,官員太惰,邊防太差,朝廷太窮。
    但隨著高拱與張居正兩位首輔的新政措施推進,有四大積弊已有所改進,但“庶官臃腫”仍然未曾得到改善。
    即,大明官職冗多,官員冗多的問題非常嚴重。
    緊接著。
    海瑞列舉了當下朝堂冗官冗職的主要特征。
    其一,地方官職太亂,重複設官,一職多官,一事多官,程度嚴重,新政之後,不減反增。
    比如:有州府原設通判一員,如今有州府設通判三員,原設縣丞、典吏各一員,如今也增至二員、三員。
    比如:兩淮、山東有巡撫,但又在徐州添設巡撫都禦史,乃是典型的一事多官。
    比如:山東德州既有兵備分訓,又有民兵僉事,職位混亂,使得地方官衙管理無序,百姓徒增煩擾。
    ……
    其二,武官升授太濫,武官添設嚴重。
    比如:朝廷恩蔭大臣勳貴時,經常加廠衛、監局等屬官職,徒增消耗。
    比如:嘉靖時為抗倭,在狼山、金山增設副總兵、參將把總、巡江巡視等,當下這些武職仍然存在。
    ……
    其三,兩京增官加員嚴重。
    南京諸多虛職之上,又設副貳佐雜之官,這些官員無所事事,整日以喝茶聽戲為樂。
    京師六部工部、禮部,兼官甚多,皆配屬官,然屬官無所事事,終日少有差遣。
    ……
    其四,京師官舉薦太濫,事務繁冗。
    舉薦太濫,指的是京朝官舉薦非進士身份的人擔任官職,其中最明顯的便是舉薦舉人入國子監、入六部、入翰林院等。
    事務官,主要指的是太醫院,嘉靖初年,太醫院隻有一百一十一員,而今已經增至近四百員。
    ……
    海瑞認為官愈多則民愈擾,裁冗職應重於裁冗官。
    此舉之目的,不是為朝廷節約開支,而是提高朝堂百官做事的效率。
    最後,海瑞還對裁掉的官員去處給了建議。
    庸鄙、老疾者罷官為民,有能力者送吏部改用;武職傳奉官回原衛,文職傳奉官令回原籍閑住;技術官員年六十以上乞休……
    沈念許久都沒有看到過論述如此精細,每條論述之言後都跟著數條事例,且問題與答案列在一塊的時政策了。
    先不言內容。
    僅海瑞這篇文章的精細與結構完整性,就值得朝堂文武百官學習。
    ……
    沈念看罷這篇時政策後,已來到了午門前。
    他下馬車後,回到內閣值房,又將此事政策認認真真地讀了一遍,然後長歎一聲。
    “唉,難啊!要施行此策,將要砸掉多少官員的飯碗啊!”
    海瑞此策,意在裁天下官職。
    不但有文職還有武職,不但有地方官還有兩京官,甚至還有他沒直接說,但定然包含在內的內廷官。
    這道《請裁天下冗官冗職策》可謂是一道捅天之策。
    若依此執行,恐怕除內閣外,各個衙門的官職與官員都會成為被裁革的對象。
    其實,張居正任首輔後,一直在做這種事情。
    考成法就是整治吏治之法,就清除了諸多冗官,但張居正的力度較小,一年也就擼下來幾百人,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國庫財政支出。
    而若依照《請裁天下冗官冗職策》執行,那一年至少能擼下去數千名官員,且海瑞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官府的做事效率。
    沈念不得不承認,海瑞這道策的方向是對的。
    新政改革,吏治為先。
    若此策能順利執行,對新政絕對是大有裨益的,甚至能極快提高朝廷走向盛世的速度。
    但是,此舉,無疑於捅破了大明官場的天。
    勢必得罪無數官員。
    若依海瑞之言,當下的科道官數量過多,該裁減,這個馬蜂窩,誰捅誰倒黴。
    另外,戶部也有一些該裁革的冗官。
    沈念都有些下不去手。
    戶部官員們剛完成了全國丈田,而今又為一條鞭法而努力,沈念若告訴某位主事,稱朝廷要裁減一名主事,你去吏部等待調遣通知吧,這些人能罵死沈念。
    沈念想了想,覺得此事雖然不好辦,但還是越早辦越好,不然官場越來越臃腫,就更加難以控製了。
    當即,沈念決定將這份《請裁天下冗官冗職策》交給張居正。
    張居正一直想做這件事,但一直都沒有想到具體的策略,而今沒準兒是一個契機。
    ……
    午後,內閣值房二樓,五大閣臣齊聚一堂。
    殷正茂看完《請裁天下冗官冗職策》後,忍不住道:“海剛峰是要將大明官場的天捅一個窟窿嗎?有膽識,有氣魄,但是……但是做到太難了!”
    王錫爵與申時行看完後,則是有些發愣。
    二人同時覺得,內閣要做此事,一群京朝官們能闖進內閣將桌子掀了。
    不多時。
    臨時受召的吏部尚書王國光也來到二樓。
    此策若執行,自然是以吏部為主力。
    申時行將海瑞之策遞到他的手裏。
    王國光很認真地看了一遍,然後喃喃道:“好,真好!真是太好了!”
    他嘴上叫著好,但臉上的表情卻如便秘一般。
    唰!
    王國光拱手道:“五位閣老,我覺得此策甚好,值得施行,不過為了保障此策施行的公平性,我建議從內廷官開始,從六部衙門開始,或者從科道官開始!”
    “隻要五位閣老能解決這三個地方,接下來其他衙門的冗官冗職任務,吏部定然能夠完成!”
    不得不說,王國光是個老狐狸,直接將鍋甩到了五大閣臣身上。
    此話一落。
    五大閣臣同時給了他一個大白眼。
    殷正茂沒好氣地說道:“這三個地方最難做到,我是沒把握!”
    “五位閣老都沒把握,我就更沒把握了!我認為,此策就是鏡中花水中月,根本不可行!”王國光瞪著眼,高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