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2章:裁革冗官冗職!自家衙門自家清
字數:7385 加入書籤
內閣值房二樓,議事廳。
吏部尚書王國光將海瑞的《請裁天下冗官冗職策》評價為“鏡中花,水中月”後,一屁股坐在椅子上。
砸人飯碗的事兒,本就難幹,更何況是砸天下官員的飯碗。
像裁兵、裁吏、裁宮女等,都不難做,不過是量多量少的問題。
但天下官員,那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每個位置都有無數雙眼睛盯著,填上一個坑,挖掉一根蘿卜,都會導致很多人的利益受損。
此事,吏部確實幹不動。
張居正捋了捋長須,幹咳一聲,待眾人都望向他,方緩緩開了口。
“此事確實難做,但又不得不做。”
“考成法初設之時,我便有裁革冗官冗職的想法。裁革冗官冗職,不僅僅是為緩解財政壓力,更重要的是簡化政事流程,明確職權,嚴控蔭官、捐官,重塑塑政令權威以及減輕百姓負擔。”
“目前,我朝重迭的衙門、閑散的官職、職能相近的官職都太多了。”
“你們在翻閱奏疏的時候,應該都能感覺到,章奏繁多,多是中層官員的推諉塞責之言,而底層官員忙於迎送欽差,甚是疲累,百姓也深受其擾。”
“官愈多,民愈擾。”
“前幾年,朝廷裁革冗官冗職一直都是小打小鬧,甚至因新政還增設了一些官員與官職,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挑破這個阻礙大明走向盛世的膿包。”
“看罷海僉院的這份問政策後,我覺得再不做,恐怕就晚了!”
“我向聖母太後承諾再輔政三年,但恐怕堅持不了三年,朝堂諸事,過於熬人,我當下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說罷,張居正揚了揚他引以為傲、保養甚是精細的長須。
沈念等人發現,剛滿五十六歲的張居正,長須已然花白,與萬曆三年的張居正相比,儼然老了十歲。
張居正有多勞累,大家是最清楚的。
論當朝壓力最大者,是張居正;論當朝最勤者,亦是張居正。
“這種事情,如果我這個被喚作柄國專政的權臣都幹不了,恐怕以後便無人能做到了,為了大明國祚綿長,這個惡名我來背!”張居正自嘲而又無比認真地說道。
此話一出,那此事無論有多難,都必須做下去。
這就是張居正的態度。
王國光聽到這番話,不由得胸膛一挺,有了底氣。
“若想辦成此事,在施行前,必須考慮到三點。”
“其一,公平,裁革官員時必須要做到一視同仁,標準一致,不能重文輕武,不能重內廷而輕外朝,不能重六部而輕其他衙門。”
“其二,要穩中有序。最好是一個衙門一個衙門推進,免得人心惶惶,使得諸多官員都無心政務,最後還要考慮好如何安置、補償裁掉的官員,候補者應盡快候補,裁革者應給予一定物質補助,這些都要提前定好。”
“其三,要快。我建議是先兩京後地方,內廷與外朝同時進行,先文官後武官,盡可能在今年之內,結束兩京官的裁革任務,明年一年完成各個地方文武官員的裁革任務。裁革標準由吏部根據考績、根據官職的重複度去定……”
王國光不愧是吏部尚書,他說得已非常詳細,基本上已言明應該如何做以及如何善後。
張居正認可地點了點頭。
殷正茂、沈念等四大閣臣也都覺得思路清晰了許多。
張居正道:“我認同先兩京後地方,內廷與外朝同時進行,接下來,我們便拋開地方,拋開南京城,思索如何解決京師的冗官冗職。”
張居正將範圍瞬間縮小了許多。
京師乃是最難啃的骨頭。
隻要能完成京師內廷與外朝冗官冗職的裁革,那南京城照著葫蘆畫瓢就行了。
張居正看了一眼王國光。
“王部堂,明日一早,我們便拿著海僉院這份問政策以及咱們如何執行的奏疏親自向陛下匯稟。此事不宜陛下親自推動,我們隻要能說服陛下同意即可!”
“沒問題!”王國光點頭道。
張居正非常清楚,這種得罪天下官員的事情,必須由他來背鍋,不能讓官員感到皇帝恩薄。
故而他需要的是小萬曆點頭,然後接下來執行後,他便直接一言堂。
張居正吃了沈念多張“大餅”,外加臨近致仕,官聲又不太好,當下完全是以一種“棄家忘軀,以徇國家之事”的態度來做事。
隻要能興盛大明,他根本不在乎背負多少惡名。
張居正接著道:“說服陛下後,我便再呈遞奏疏,說服兩宮聖母太後,後宮要減員,兩位聖母太後的支持很重要,另外還有馮公公,內廷裁革冗官冗職,隻能是由他主導,我們無法幹涉,他如何行動,非常重要。”
說到馮保,張居正看向殷正茂。
殷正茂立即會意,拍著胸脯說道:“我去說服馮保!”
馮保是內廷裁革內官的主要執行人,他若陽奉陰違,虛以委蛇,裁革就會失敗。
殷正茂專克馮保,他篤定自己能說服馮保。
緊接著。
張居正遲疑了一下,然後道:“接下來,京師外朝裁革冗官冗職,應該從哪個衙門開始呢?”
內廷難纏的是馮保,隻要解決了馮保,接下來的事情就無須操心。
而外朝難纏的有一堆人,各個衙門的主官都是護犢子的人,誰都不想自己的屬下在無罪無過的情況下被裁革。
王錫爵想了想,道:“從翰林院開始吧!因編修、檢討無定員,當下已高達三十餘人且有一半兼職修史,至少能裁革十人。另外國子監在萬曆元年有官四十三人,而今已達到六十七人,多是因人設官,至少能裁革十五人。”
殷正茂微微搖頭。
“我建議啃硬骨頭,先裁科道官!”
“都察院京師官員定製為八人(左、右都禦史2,左、右副都禦史2,左右僉都禦史4),屬官,即監察禦史合計一百一十人,外加數名司務、經曆、都事、照磨等。但當下諸多巡撫、總督皆加都禦史、副都禦史銜,與地方檢查禦史職事重迭,應取消加銜。另外六科官員原定五十八人,當下已有七十六人,理應恢複原有規格,不再隨意添加……”
“硬骨頭?我覺得硬骨頭是六部,洪武時期,六部官員數額共計105員,而今數額已達到253員,上漲兩倍多,然效率卻不一定比得上洪武時期。不如先從禮部始,逐部裁革,然後再解決其他衙門。”申時行開口道(如圖)。
王國光見幾名閣臣都興奮地發表意見,插空道:“列位閣老,你們的意思是同意成為裁革自己主管衙門的執行人了?”
此話不由得令五大閣老都是一愣。
申時行反問道:“王部堂,裁革六部官員的主執行人不是你嗎?”
王國光微微搖頭。
“申閣老,我剛才隻言裁革標準由吏部根據考績、根據官職的重複度去定,並未說由吏部執行,我的建議是,各個衙門的主官對照吏部擬定出的考績排序、官職重複度,擬定裁官裁職文書交到吏部審核,最後由內閣做最終決定!”
“啊?”申時行與王錫爵同時驚呼道。
王國光一臉委屈。
“我……我不是怕被罵,而是吏部僅僅將考績排序完成已經很是忙碌,實在無法執行,另外若吏部扔過去一份冷冰冷的汰冗名單,而無衙門主官解釋安慰,易生亂象。”
張居正微微點頭,王國光說得確實在理。
“殷閣老,你能去裁革戶部官嗎?”張居正問道。
殷正茂猶豫了一下,道:“這……這……,戶部這兩年為全國丈田立下汗馬功勞,讓老夫去裁員,老夫……老夫是真下不去手!吏部執行,老夫能保證不哭就算不錯了!”
張居正看向申時行與王錫爵。
二人也是連忙搖頭,讓他們親自去裁革自己主管的衙門官員,他們也下不了手。
在官場,做到絕情絕義,根本不可能。
隨即,張居正看向正在低頭沉思的沈念。
“子珩,你呢?”
沈念抬起頭,道:“我建議,先裁革戶部官員,另外由我來擬定與宣讀戶部的汰冗官員名單吧!”
“當下,戶部作為六部新政功績最大的衙門,被首個裁革,具有代表性,戶部平穩度過裁革時刻,也能為其他衙門打個樣。我思索一下如何告知戶部官員此事吧,希望他們能理解朝廷,希望能將負麵影響降到最低。”
張居正滿意地點了點頭。
“裁革大事,壓力不能全壓在吏部,確實應該分攤到各個衙門,內閣與吏部的任務,是率先說服各個衙門的主官,各個衙門的主官的任務是讓下屬的官員接受此事,該候補新職的就候補新職,該致仕還鄉的便致仕還鄉,朝廷需要的是敦本務實的官員,需要的是能將新政施行到底的官員,一切以大局為重,才能實現國富民安!”張居正站起身說道。
一名官員被裁革,意味著兩點,要麽他很差,要麽他很閑。
差,是他個人的問題,大概率會被罷黜致仕;閑,可能是朝廷的問題,若其足夠優秀,大概率會候補到一個新的崗位。
想要端著朝廷的鐵飯碗,沒有幾把刷子是不行的。
……
翌日一大早,張居正與王國光便去了文華殿。
當小萬曆看到海瑞的《請裁天下冗官冗職策》以及二人共同撰寫的施行之策後,不由得皺起眉頭。
“元輔,這……這……朝廷不是給他們發不起俸祿,如此做,是不是有些顯得朝廷薄恩了?”
張居正微微搖頭。
“陛下,裁革冗官冗職最大的益處,不是減少俸祿支出,而是精簡流程,明確職責分工,也為了減輕您的壓力。重複的奏疏太多,決策的層級太多,都會造成朝政臃腫,都會影響新政施行……”
張居正的態度非常堅決。
小萬曆想了想,道:“朕知曉此策的好,朕隻是擔心朝臣反對過於強烈。”
說罷,小萬曆眼珠一轉。
“剛才,元輔稱將由殷閣老說服大伴,將由沈卿完成戶部的裁革事宜。隻要殷閣老與沈卿能完成這兩件事,而未曾造成太大負麵影響,臣便支持此事,另外朕也能說服母後,令內廷裁革冗官冗職事宜,有序進行。”
當下,小萬曆主打一個不反對但也不同意,需要看一看殷閣老與沈念做出的效果如何。
“臣遵命!”張居正拱手道。
他知小萬曆的顧慮,為了朝堂穩定,小萬曆有如此顧慮也在所難免。
張居正想了想,道:“陛下,臣還有一請。”
“元輔請說!”
“能否告知馮公公,殷閣老午後請他去內閣喝茶,他若不去,那此事就沒法辦了!”
聽到此話,小萬曆不由得笑了。
目前,馮保是看到殷正茂就繞道,自從殷正茂跳過金水河後,二人的關係就破裂了。
二人沒有什麽深仇大恨,但馮保就是厭惡殷正茂。
小萬曆回答道:“元輔放心,朕會告訴大伴,必須與殷閣老相聊半個時辰,不到時間,不能離開。”
“多謝陛下!”張居正重重拱手。
……
半個時辰後。
馮保來到文華殿,看到了內閣欲裁革天下官的奏疏。
小萬曆告訴他,由他代表內廷與殷正茂交談,時長不得少於半個時辰,而馮保是同意裁革內廷官還是反對裁革內廷官,全憑自己做主。
當下小萬曆的態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對。
馮保走出文華殿後,臉上的表情如便秘一般。
此刻,要與殷正茂交談半個時辰以上已不是困擾他的問題,他思索著小萬曆到底是同意裁革內廷官還是反對裁革內廷官。
他感覺小萬曆在試探他。
若他與小萬曆的想法不能保持一致,小萬曆甚至有可能讓他離宮養老或去當個守陵太監。
馮保還等著小萬曆親政後,司禮監地位再次上升,他成為內相輔佐朝政,然後在致仕之前封侯封王呢!
“唉!做皇帝的怎麽都喜歡讓臣子猜呢?”
馮保忍不住抱怨了小萬曆一句,然後突然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連忙捂住嘴巴,看到周邊無人,才不由得長呼一口氣。
